一个人要想敦品励行必须从最小的事情做起,一个人要想帮助别人应该帮助那些根本无法回报你的人。
防微杜渐,谨言慎行,实践于小事之中,显示的是人的品性修养。一个人要采取蓄势,守定虚心,以无迎有,一点一滴地进行积累,“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不积跬步,无以致千里”。宋太祖自身就是一个谦谦君子,虽有“陈桥兵变”于前,却也能善待柴世宗于后。对于将士,有功赏功,有过罚过,要求他们不以善小而不为,不以恶小而为之,才养就了一支忠义之师,一统天下。
关心民疾苦赢得人所爱
魏源,清末地主阶级的思想家和改革家,他一生关心人民疾苦,颇受劳苦群众爱戴。1849年,他奉诏赴扬州府兴化县任知县。兴化县是淮河以南京杭大运河以东的一个小县。这里地势低洼,水灾不断。在运河以西,有高邮、洪泽两大湖,由于道光末年,官场腐败,“堤堰防治”无人过问,致使大坝年久失修,堤堰不固。一旦湖涨,河官恐负溃堤之责,往往不顾下游几县人民的安危,动辄下令启闸放水,造成人为的灾害,以致民不聊生,百姓怨声载道。
他到任这一年的夏末秋初,洪水来的更早,此时,早稻已结实累累。他为了保护即将成熟的早稻,亲赴各坝,组织抗洪,坚持不许开放大坝闸门。他动员了大批民夫,全力以赴地抢修堤坝。另外,他唯恐自己位卑力单不能胜任河督,就亲自登门请来了上司陆建瀛,河官不敢妄动。他不顾天气恶劣,顶着狂风暴雨,在大坝上亲自指挥抢险。那时,风雨很急,大坝随时都有决口的危险,他心急如焚,扑倒在堤上痛哭,宁愿让老天爷夺去自己的生命,也千万不要与老百姓的几万亩早稻为难。全县数万乡民被他的行为所感动,全力投入抢险。经过几昼夜的奋战,风雨稍息,终于闯过了险关。魏源浑身泥水,双眼红肿如桃,见者无不感泣。当人们含泪把他用门板从堤坝上抬下来时,陆建瀛也感叹道:“精诚所至,金石为开,岂不信然。”魏源乘船回到兴化码头,人们夹道欢迎。“淮扬保障”四字大匾一块,高挂在县署正中。
几万亩早稻全部保住了,这一年兴化获得了大丰收。因此,老百姓把这些稻子称为“魏公稻”,以此来感激魏源的功绩。一个封建地主阶级的官吏尚能如此,作为共产党员和党的干部更应该时刻想着人民,把人民的困难当作自己的困难,只有这样,才能做人民的好公仆、党的好干部。
人民的公仆受人民爱戴
身为总司令的朱德同志,在战争年代经常吃的是野菜粗饭,穿的是用草木灰染成的粗布军衣,而且一穿就是许多年,上边是补丁连补丁。他头上戴的是竹笠,脚上蹬的是草鞋,睡的是土炕草褥。在长征路上,他还亲自帮战士编草鞋,手把手教战士补衣服;在延安,他亲自开荒种菜;在抗战最艰苦的日子里,纸张缺乏,他就用桦树皮做成笔记本。朱德同志的俭朴作风受到全军将士的热情赞扬。
全国解放以后,朱德仍保持着艰苦朴素的生活作风,他穿的衣服总是补了又补。有时衣服破得实在不能再补了,就两件拼成一件穿。一双皮鞋,换了两次底,还是舍不得“报废”,修修补补照样穿。一件浴衣,穿用了二十多年还在穿。一条棉被,盖了二十多年,补了很多次,直到临终前还在用。
朱德的饮食非常清淡,经常吃的是菜和米煮在一起的稠菜饭。他常说:“咱们这些吃红苕、野草长大的人,应该自足了,不能忘记过去呀!”
朱德住在中南海一所旧房子里,室内的家具多是旧的。一只旧沙发,太矮,他年纪大了,坐下去费劲,站起来也不容易。工作人员提出要换一只新的,他坚持不让换,说:“能用就用,不适用可以修。”结果,他让工作人员把沙发的腿用四根木头接高,并风趣地说:“这个沙发是土洋结合。”他用的卫生间很窄小,洗澡盆很高。晚年,手脚不灵便,洗澡时进出澡盆不方便。工作人员反复商量,想把洗澡盆改装得低一点,上面再加上个喷头,方便老人家进出澡盆,又可以坐着淋浴。于是,便向朱德提出改装“方案”,并说明改装一下澡盆,只花两三个工,也用不了多少钱。结果朱德还是不同意,他说:“很好嘛,再修又要浪费钱财。”工作人员说服不了朱德,便搬出了领导。有关领导跟他谈了几次,他仍然坚持己见。1976年,朱德病重住院后,大家才悄悄地把澡盆“改装工程”完成,准备在他出院后接受批评。谁知,老人家还没有使用一次,就逝世了。
朱德逝世后,康克清遵照他的遗嘱,把他一生节俭积蓄的两万元人民币全部交作党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