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19--心虚意净明心见性

原文
心虚则性不息心而求见性如拨波觅月意净则心清不了意而求明心如索镜增尘

注释

心虚谓内心空明而无成见或谦虚而不自满列子·仲尼“南郭子貌充心虚耳无闻目无见口无言北堂书钞卷九八引晋·谢尚谈赋“理玄旨貌辞简心虚”这里指心中没有杂念并非通常所说的心中恐惧胆怯道教语指无欲无为的思想境界虚静清虚(清净虚无文子·自然“老子曰‘清虚者天之明也无为者治之常也’”清洁虚空宋·罗大经鹤林玉露卷十一“若疏食菜羹则肠胃清虚无滓无秽是可以养神也”)恬静文子·自然“静则同虚则通至德无为万物皆容虚静之道天长地久神微周盈于物无宰”汉·董仲舒春秋繁露·通国身“夫欲致精者必虚静其形欲致贤者必卑谦其身

〈名〉本义人的本性说文“性,人之阳气性善者也广雅“性,质也”与生俱来的气质中庸中有“天命之谓性”佛教语指事物的本质与“相(指事物的表相)”相对

息心梵语“沙门”的意译谓勤修善法息灭恶行晋·袁宏后汉纪·明帝纪上“沙门者汉言息心盖息意去欲而归于无为也”排除俗念唐·岑参终南双峰草堂“歛迹归山田息心谢时辈

明心谓使心思清明纯正宋·赵与时宾退录卷一“学必明心记问辨说皆馀事

译文

内心虚静则本性显现不能平息心念而寻求显见本性犹如拨开水波寻觅月亮意识纯净则心胸清朗不能了却心意而寻求清明心念犹如索取镜花徒增尘埃

评语

意三种思惟构成观念三者俗语叫做“心”但其实有点区别“性”就是万物之性也可以叫“天性”而天性就是人类的本然之性只有彻悟的人才能够照见本性所谓“心念”也就是本性的作用所谓“意识”也就是心的驰聘与奔走本性好比是主人心念是经纪人意识是受命的伙计这三种东西虽然在人身里面发生作用但是寻根究底一切都受主人本性的操纵当心中空寂一事也不想内心了无杂念的时候本性才会出现假如善恶是非取舍憎爱的各种念头缠绕心头不能熄灭想要彻见本性那就等于“镜中看花水里捞月”是绝不可能的事当意识净化不破妄想与烦恼污染的时候心念自然澄清了假如意识不清而妄想寻求心念的清明那就恰如在有尘污的镜子上面想要见出镜子的光明也是绝不可能的事因此悟道见性必须先明了心念明了心念必须先清净意识佛家说“诸恶莫作众善奉行”道理也在此心虚意净是为了在大彻大悟中发现本性还我本来面目寻根究底一切是受本性的操纵只有内心了无杂念时本性才会出现如果善恶是非爱憎等各种杂念缠绕心头要想发现本性就等于雾里看花水中捞月一般坐惮论道固然需要心虚意净明心见性修身养性同样需要如此以摒除私心杂念培养高尚品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