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44--出世涉世了心尽心

原文
出世之道即在涉世中不必绝人以逃世了心之功即在尽心不必绝欲以灰心

注释

出世超脱人世见01九注解出世之道即出世的方法就是“出世法”佛教谓达到超脱生死境界之法心地观经“诸佛子等应当至心求见一佛及一菩萨如是名为出世法要”明·李贽与明因书“世上人总无甚差别唯学出世法非出格丈夫不能今我等既为出格丈夫之事而欲世人知我信我不亦惑乎既不知我不信我又与之辩其为惑益甚

<动>本义把丝弄断说文“绝,断丝也”广雅“绝,断也”绝迹弃绝世事,不跟人往来即“杜门绝迹”指隐居不出语本后汉书·党锢传·刘佑“(刘佑)后得赦出……诏拜中散大夫遂杜门绝迹

逃世犹“避世”谓隐居不仕脱离现实生活避免和外界接触晋·皇甫谧高士传·老莱子“老莱子者楚人也当时世乱逃世耕于蒙山之阳

了心了当觉悟明白解了心是懂得心的道理见01九注解淮南子·原道训“夫心者五岁之主也所以制使四肢流行血气驰骋于是非之境而出入于百事之门户者也”故心为智力的源泉地心智才智智慧吕氏春秋·任数“以此言耳目心智之不足恃也

尽心费尽心思竭尽心力语出书·康诰“往尽乃心无康好逸豫乃其乂民”拿出智慧扩张善良本心孟子·尽心章上“尽其心者知其性也知其性则知天矣存其心养其性所以事天也殀寿不贰修身以俟之所以立命也

灰心谓悟道之心不为外界所动枯寂如死灰语本庄子·齐物论“形固可使如藁木而心固可使如死灰乎”心如熄灭了的死灰因失败而丧失勇气或信心意志消沉唐·裴度中书即事“灰心缘忍事霜鬓为论兵

译文

超脱人世的方法就在涉历人世之中没有必要绝迹人世以便逃避世俗了解心智的功用就在费尽心思之内没有必要断绝欲望以致心如死灰

评语

出世之道就是脱离世间之道世间是五欲六尘之巷陷溺到这里的人们妄想多端而烦闷无穷因此想远离这些烦恼超脱于世外处于高尚的境界而去作种种的修行比如佛教就是一种出世之道然而许多人认为出世之道要居处到世间的外面所以多半是进入深山幽谷和世人断绝往来这和完全离开世间过着猿猴麋鹿的生活一样他们认为这就达到了出世的目的其实是大错的想法我们既然是人当然元禽兽不同原本就是带有社会交际性的动物要是违背着人的本性进入深山幽谷过那孤立的生活按着做人的道理来说并不是达到出世的目的纵令终身住在山谷里面过着出世的生活也没有什么利益不过把人退化成木石一般的物质罢了而不能算是出世这只是厌世弃世的人罢了佛教所谓出世之道并非厌世弃世而是要人处于世间和人交往不陷溺于名利不染于世俗像是莲花生在淤泥里面不被淤泥所染反而开出清净洁白芳香的花朵这才是真正的出世之道佛家讲求明心的工夫就在于穷究心的尽头处究竟心是一个什么东西仔细的思索一下就可以明了心的本来面目比方火可以使物质温暖但也可以烧坏了东西因此明白火性就可以避开它烧物的害处而取它暖物的益处如果怕人的害处避而不用人就不免于冻死心的功用也如此穷究心性并不是绝弃人间共有的情欲使心像死灰一般佛教中小乘的声闻学者们以为妄想元烦恼都是由情欲所起把一切的情欲如耳目口鼻饮食见闻等等完全弃绝则一切是非善恶之念不起身体像枯木一样心性如死灰一般这样就是大彻大悟了不要以为穿上袈裟就能成佛不要以为披上道氅就能全真同理披上件蓑衣戴上项斗笠未必是鱼夫支根山藤坐在松竹边饮酒吟诗也未必一定是隐士高人追求形式的本身未必不是在沽名钓誉就像想明白自己的心性灵智不在于自己苦思冥想或者如死灰藁木般时才知道最能说明“不必绝人以逃世不必绝欲以灰心”之理的就是孟子·膝文公下所载匡章曰“陈仲子岂不诚廉士哉居于陵于日不食耳无闻目无见也井上有李螬食实者过半矣葡匐往将食之三咽然后耳有闻目有见”孟子曰“于齐国之士吾必以仲子为巨擘焉虽然仲子恶能廉充仲子之操则蚓而后可者也夫蚓上食藁壤下饮黄泉仲子所居之室伯夷之所筑与抑亦盗跖之所筑与所食之粟伯夷之所树与抑亦盗跖之所树与是未可知也”曰“是何伤哉彼身织履妻辟鹃以易之也”曰“仲子齐之世家也兄戴盖禄万钟以兄之禄为不信之禄而下食也以兄之室为不义之室而不居也辟兄离母处于陵他日归则有馈其兄生鹅者己频戚曰‘恶用是鞘妒者为哉’他日其母杀是鹅也与之食之其兄自外至“是鹊妒之肉也”出而哇之以母则不食以妻则食之以兄之室则弗居以于陵则居之是尚为能充其类也乎若仲子者蚓而后充其操者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