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卷功过不可少混恩仇不可过明

原文
功过不容少混混则人怀惰堕之心恩仇不可太明明则人起携贰之志

译文

长官对于部属的功劳和过失不可有一点的模糊不清假如功过不明就会使部下心灰意懒而不肯努力工作一个人对于恩惠和仇恨不可以表现得太鲜明假如对恩仇太鲜明就容易使部下产生疑心而发生背叛事件

解说

恩深不报怨浅亦报免不了落得一刻薄之名这是做人上的欠缺但也不妨碍成大器平定西北的清末名将左宗棠就曾犯过这种毛病曾国藩对他恩深意重只因一项方略不同意左就长期和曾闹意气处处与曾为难直到曾以名将名军赠之助其平定西北左意气方稍稍平伏所以左宗棠自叹“谋国之忠知人之明自愧不如元辅”而左对其儿女亲家至亲好友郭嵩焘的打击更失公平亦近诬陷以至于后来左厚着脸皮上门请罪郭嵩焘仍怨气难平让左讨了没趣观晚清之势左湘阴之才气远在李合肥之上然而其成就有限与其刻薄寡恩关系甚大

大宋军队伐蜀归来宋太祖在当朝之下赏提曹彬发配王仁昭自是功过清楚赏罚分明事实俱在众人心服口服终于使得军纪更加严明士气更加高涨使大宋王朝很快一统天下现代亦如是赏罚分明可奖勤罚懒调动积极性而在怨仇之上需要忍耐分清功过勿显个人恩仇以便使大家能为一种共同的事业团结一致

例解

养民在官吏功过心中记

资治通鉴·卷一百九十三记述了唐太宗关于治理国家在于知人善任的论述摘录如下

上曰“为朕养民者惟在都督刺史朕常疏其名于屏风坐卧观之得其在官善恶之迹皆注于名下以备黜陟县令尤为亲民不可不择”乃命内外五品已上各举堪为县令者以名闻

丁巳上谓房玄龄杜如晦曰“公为仆射当广求贤人随才授任此宰相之职也比闻听受辞讼目不暇给安能助朕求贤乎!”因敕“尚书细务属左右丞惟大事应奏者及关仆射”

这段话的意思就是说唐太宗对他的君臣说“为我治理国家管理百姓使天下能够国富民安的关键在于都督和刺史是否称职我常常把他们的名字写在屏风上把他们的政绩功过都记在名字下边无论我坐着还是躺着都可以看得清清楚楚这样在罢免或提升官吏时心中就有数了县令尤其接近老百姓选人时更要审慎”于是便命令朝廷内外五品以上官员各自要推举可以担任县令的人以便择优选用

在贞观三年(628年)三月的一天唐太宗对房玄龄杜如晦说“你们身为宰相应当把广求贤人选用官吏作为自己的主要职责可是近来我听你们每天忙于受理诉讼批阅公文陷在事务堆里这样怎么能够帮助我发现人才选拔人才呢?”为了让宰相有足够的时间和精力去选贤任能唐太宗因此下了一道诏令“今后凡尚书省的一般事务可交给宰相属下的官员去办只有需要让我知道的大事才由宰相办理

一个有作为的皇帝每天要处理许多军国大事可谓日理万机但是对选用人才治理国家的事能够时刻挂在心上坐卧不忘这的确是不容易的

不以爱憎分善恶昭义理

世说新语·识鉴中记载了下列一段史实

郗超与谢玄不善苻坚将间晋鼎既已狼噬梁岐又虎视淮阴矣于时朝议遣玄北讨人间颇有异同之论惟超曰“是必济事吾昔尝与共在桓宣武府见使才皆尽虽履屐之间亦得其任以此推之容必能立勋”元功既举人成叹超之先觉又重其不以爱憎匿善

东晋人郗超(336-377)字嘉宾高平金乡(今山东济宁)人谢玄(343-388)字幼度陈郡阳夏(今河南太康)人东晋时有名的将领郗超和谢玄关系不好个人成见很深建元十九年(383)秦王苻坚率领步兵60万骑兵27万向东晋进军企图灭掉东晋首先占领了东晋的关中汉中和成都地区同时又对淮河以南地区虎视耽耽这时东晋谢安议定派遣谢玄领兵北上抗击前秦对此人们议论纷纷看法很不一致只有郗超一人站出来力排众议他说“此人定能抗敌取胜过去我曾和他一同在桓温府中任职看到他在用人问题上能够做到人尽其才即使只有些微小才干的人也能得到合理重用由此可以推测任用谢玄抗敌应战必定能够建立功勋”于是谢安便委任谢石为大都督谢玄为前锋都督统率8万兵马抗击前秦谢石部将刘牢之以精兵5000人破秦军前哨于洛间(在今安徽省淮南县东)秦军死15000人晋军主动前进至淝水(今淝河在安徽省寿县南)东岸要求秦军略向后退以便晋军渡河决战苻坚想利用晋军半渡的时机进行袭击就命令秦军后退但是由于当时的秦军是大量征发来的军中鲜卑族羌族的首领各有自己的打算而汉族官兵又不愿意攻晋所以貌似强大的秦军是一支缺乏斗志的队伍一经后退就不可阻止晋军乘胜追击秦军大败而逃果然不出郗超所料淝水一战谢玄立了大功人们都赞叹郗超具有预见之明更敬重他不从个人好恶出发而隐匿他人长处的高尚品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