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理:〈动〉本义加工雕琢玉石。《说文》:“理,治玉也。顺玉之文而剖析之。”〈名〉事情的原由、规律、原则。《庄子·秋水》:“是未明天地之理,万物之情者也。”
②遣事:遣,本义释放。《说文》:“遣,纵也。”弃遣,抛弃、驱逐。《三国志·蜀志·刘琰传》:“胡氏有美色,琰疑其与后主有私,呼(卒)五百挝胡,至于以履搏面,而后弃遣。”
③膻:〈名〉本义羊臊气,亦泛指臊气。《庄子·综无鬼》:“蚊慕羊肉,羊肉膻也。”腥膻,亦作“腥羶”,亦作“腥羴”,难闻的腥味。亦比喻人间丑恶污浊的现象。晋·葛洪《抱朴子·明本》:“山林之中非有道也,而为道者必入山林,诚欲远彼腥膻,而即此清浄也。”
④蚋:小蚊。又名沙蚊。《通俗文》:“小蚊曰蚋。”蝇蚋,苍蝇和蚊子。《孟子·滕文公上》:“他日过之,狐狸食之,蝇蚋姑嘬之。”杨伯峻注:“蚋,蚊类昆虫;一解以‘蚋姑’连读,谓为蝼蛄,即俗名土狗的昆虫。实则‘姑’应读为‘监’,咀也。”
道理空寂则事实空寂,弃遣事实执拗道理的人,好似去除影子留下形体;内心空虚则环境空虚,去除环境保存内心的人,犹如聚集腥膻丢却蝇蚋。
理论和事实是形影不离的,如果理论空洞,事实就站不住脚了,就像无形便无影。舍弃事实而固执于道理,就像是去影留形,结果是一无所成。古人说:“执着事物原是谜,执理不舍亦非悟。”意思是说执著事物的多半是俗人,而执理不舍的多半是学者。治疗执著事物之病容易,治疗执著道理之病很难。静不能绝对化,空也是相对空。心空虚环境自然空虚。尤如心不起酒色的念头,即使出入酒肆妓院,也不会因酒色而扰乱身心。反之,假如处于酒色环境之后,就任凭酒色毁坏糟蹋,那身心当然得不到空境。甚至身离其境而心仍眷恋,也就是身虽然离开酒色妓馆进入深山幽谷之中,可是心仍然思念酒色而一直徘徊胸中不忘,这就如同聚集腥膻鱼肉而想驱除蚊蝇没什么区别,真所谓“身在田园心在庙堂”了。这里涉及一个哲学命题,即是“存在决定意识”还是“意识决定存在”。这是西方哲学家们争论不休的问题。按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来看,存在决定意识,意识反作用于存在。没有客观事物,就不会显现主观意识;当然如果没有主观意识,客观事物也就丧失了存在价值。从前有两个禅僧,在途中约定遇见女人时不开口。但是他们走到河边,正遇到涨水,一个女人想要过河没有办法,其中一个和尚很同情这个女人,遂扶著她的肩,帮她过了河。然后,两个和尚走了一里多路,另外那一个和尚指责他说:“你违反了对女人不开口说话的约束。”扶着女人过河的和尚回答说:“你是不是没有背着女人而不高兴?”这个故事的意旨就是“心空即是境空”。帮助女人过河的和尚不是为了色欲,而是为了救人。他心里并没有女色的观念,他只是想帮助一个有困难的人。但责备人的和尚,走了一里之后,仍然没有忘掉对方是一个女人,这和“聚集腥膻,还要赶走蚊蝇”是同样的道理。即没有“境”,何谈“心”,对于求理、执事的人来讲,达到心境绝对的空是不可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