癸丑②,叔鞍卒。
晋人执我行人叔孙舍。
晋人围郊③。郊者何?天子之邑也。曷为不系于周?不与伐天子也。
夏,六月,蔡侯东国卒于楚④。
秋,七月,莒子庚舆来奔⑤。
戊辰,吴败顿、胡、沈、蔡、陈、许之师于鸡父⑥。胡子髠,沈子楹灭⑦。获陈夏啮⑧。此偏战也⑨,曷为以诈战之辞言之?不与夷狄之主中国也⑩。然则曷为不使中国主之?中国亦新夷狄也⑪。其言灭获何?
别君臣也。君死于位曰灭,生得曰获。大夫生死皆曰获。不与夷狄之主中国,则其言获陈夏啮何⑫?吴少进也⑬。
天王居于狄泉⑭,此未三年,其称天王何?著有天子也⑮。尹氏立王子朝⑯。
八月,乙未⑰,地震。
冬,公如晋,至河,公有疾,乃复。何言乎公有疾乃复?杀耻也⑱。
①二十有三年:鲁昭公二十三年(公元前519年)。叔孙舍:《左传》作“叔孙婼”。鲁国大夫。
②癸丑:正月十一日。
③郊:周地名,在今河南巩县。
④蔡侯东国:即蔡悼公,名东国,蔡平公之弟,在位三年。
⑤莒子庚舆:著丘公去疾之弟,在位十年,后逃亡到鲁国,著丘公之子郊公复入莒掌权。
⑥戊辰:七月三十日。顿:国名,子爵,故城在今河南项城县。胡:国名,妫姓,子爵,为楚所灭,故城在今安徽阜阳西北。沈:国名,嬴姓,子爵,为蔡所灭,故地在今河南汝南县东。鸡父:地名,在今河南固始县东南。
⑦胡子髠(kun坤):胡国国君。沈子楹:《左传》作“沈子逞”。沈国国君。
⑧夏啮(nie聂);陈国大夫。
⑨此偏战:偏战,指约定日期、地点,各据一方的正规战。按例,《春秋》记日期的是偏战,只记载月份的是诈战。这次战役记载了日期,所以说是偏战。《春秋》之例,记载偏战,不说某国败某国,而说某国败绩。现记作“吴败顿、胡……之师于鸡父”,即是诈战的说法,因此下句提问。
⑩不与夷狄之主中国:《春秋》记载战事,很注意区别主方与客方,如果是偏战,被伐者为主方,伐者为客方,《春秋》一般站在主方一边。何休注:“序上言战,别客主,人直不直也。今吴序上而言战,则主中国辞也。”疏:“伐人者为客,……见伐者为主。”
⑪中国亦新夷狄:何休注:“中国所以异乎夷狄者,以其能尊尊也。王室乱,莫肯救,君臣上下坏败,亦新有夷狄之行,故不使主之。”
⑫其言获陈夏啮何:按例,《春秋》是不赞成夷狄抓住中原各国的人的,即“不与夷狄获中国也”,这里说“获”,故问。
⑬吴少进:吴国稍稍有了一些进步。这主要指吴国能与中原各国举行约定日期地点的偏战,而不搞突然袭击。
⑭天王:即周敬王,名句,景王之子,在位三十九年。狄泉:即泽邑,周邑名,在今河南洛阳市。
⑮著有天子:表明有天子在。何休注:“时庶孽并篡,天生失位,徙居微弱甚,故急著正其号明天下,当救其难而事之。”
⑯尹氏:即尹文公,又称尹氏固、尹圉,周大夫,王子朝同党。王子朝:周景王长庶子,因王子朝居王城之西,又称西王。鲁定公五年被周敬王杀于楚。
⑩乙未:八月二十七日。
⑩杀耻:减少羞耻。杀,省,少。何休注:“因有疾以杀畏晋之耻。”
鲁昭公二十三年,春季,周历正月,鲁国大夫叔孙舍到晋国去。
癸丑这天,鲁国大夫叔鞍死了。
晋国人拘捕了鲁国使者叔孙舍。
晋国军队包围了郊这个地方。郊是什么地方?是周天子的城邑。为什么不说郊是周王朝的呢?因为不赞成诸侯军队攻打周天子。
夏季,六月,蔡侯东国在楚国死了。
秋季,七月,莒国国君庚舆逃亡到鲁国来。
戊辰这天,吴国在鸡父这个地方打败了顿国、胡国、沈国、蔡国、陈国、许国的军队。胡国国君髠和沈国国君楹“灭”。吴国“获”陈国大夫夏啮。这是约定日期地点、各据一方的正规战争,为什么用突然袭击的诈战的说法来记载这件事呢?因为不赞成在这次战事中以夷狄为主、以中原各诸侯国为客。既然不赞成以夷狄为主,那么为什么不以中原各诸侯国为主、夷狄为客呢?因为中原各诸侯国不尊王室,君臣上下败坏,也是新的夷狄了。这里为什么分别用“灭”和“获”来记载战况呢?这是为了区别国君与大臣。国君在君位上战死了叫“灭”,在战争中被活捉了叫“获”;大臣在战争中无论被活捉还是战死都叫“获”。这次战争,既然不赞成夷狄为主、中原各国为客,那么这里说“获陈夏啮”是什么意思呢?这是肯定吴国稍稍有了一些进步。
周天子居住在狄泉这个地方。周敬王即位还未满三年,按例不能称天王,这里为什么称他为天王呢?这是为了表明周王朝有天子在。尹氏立周景王的长庶子王子朝为天子。
八月,乙未这天,鲁国发生地震。
冬季,鲁昭公去晋国。来到黄河边,鲁昭公生病了,于是就回国了。这里为什么说鲁昭公生病了,于是就回国了呢?这是为了减少畏惧晋国的羞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