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翚帅师会齐人、郑人伐宋。此公子翚也。何以不称公子?贬。曷为贬?隐之罪人也。故终隐之篇贬也。
六月,壬戌②,公败宋师于菅③。辛未④,取郜⑤。辛巳⑥,取防⑦。取邑不日,此何以日?一月而再取也。何言乎一月而再取?甚之也⑧。内大恶讳,此其言甚之何?《春秋》录内而略外,于外大恶书,小恶不书;于内大恶讳,小恶书。
秋,宋人、卫人入郑。
宋人、蔡人、卫人伐载⑨。郑伯伐取之。其言伐取之何?易也。其易奈何?因其力也。因谁之刀?因宋人、蔡人、卫人之力也。
冬,十月,壬午,齐人、郑人入盛⑩。
①十年:鲁隐公十年(公元前713年)中丘:鲁国地名。在今山东临沂县东北。
②壬戌:六月初七
③菅:宋国地名。在今山东金乡县、成武县。
④辛未:六月十六日。
⑤郜(gao告):宋国邑名。在今山东成武县东南。
⑥辛巳:六月二十六日。
⑦防:宋国邑名在今山东金乡县西南。
⑧甚之:太过分了。这里指鲁国仗仃得太多了
⑨载:《左传》作“戴”古国名。子姓,故址在今河南兰考县一带.
⑩壬午:十月二十九日。盛:“郕”。《左传》作“郕”。古诸侯国名。周武王封弟叔武于此。故地在山东旧临濮[今范县)。
鲁隐公十年,春天,周历二月,隐公在中丘这个地方会见齐侯和郑伯。
夏天,翚率领军队会同齐国人、郑国人攻打宋国。这人就是公子翚。为什么不称他公子呢?是为了贬低他。为什么要贬低他呢?因为他是鲁隐公的罪人。所以《春秋》在整个隐公这篇都贬低他。
六月,壬戌这天,鲁隐公在宋国莒这个地方打败了宋国的军队。辛未这天,占领了宋国的郜邑。辛巳这天,占领了宋国的防邑。夺取城邑,《春秋》一般是不记载日期的,这里为什么记载日期呢?这是为了表明在一个月内两次攻占别国的城邑。为什么要表明在一个月内两次攻占别国的城邑呢?为了强调鲁隐公的仗打得太多了。鲁国国内的大恶事,《春秋》在记载时总是要避讳的,这里为什么要强调鲁隐公的仗打得太多了呢?按照《春秋分的体例,主要是记载鲁国的事,别国的事只是简略记载。对于别的国家。有大恶事就记载,小恶行不记;对于鲁国,大恶事就避讳,小恶行就记下来。
秋天,宋国人和卫国人一起入侵郑国。
宋国人、蔡国人、卫国人一起攻打载国。
郑国国君也趁机进攻载国并占领了它。为什么说攻打并夺取了它呢?因为太容易了。为什么这么容易呢?因为凭借了别人的力量。凭借谁的力量呢?凭借了宋国军队、蔡国军队和卫国军队的力量。
冬天,十月,壬午这天,齐国人和郑国人一起入侵盛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