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
苏轼初游赤壁后仅隔三个月,又来到了这个地方,游览之后,写出了本文。同是一地,但时令不同:《前赤壁赋》写的是秋景,文章中反映的是清风明月中的江面上安谧寂静的环境;而《后赤壁赋》描绘的是冬景,刻画的是肃杀惊怖的场面。不仅氛围不同,作者的心情也迥异。本文含较多的伤感的成分。
【一段】
①是岁:指初游赤壁之年,即宋神宗元丰五年(1082年)。
②雪堂:苏轼在黄州建造的住宅,因在雪天竣工,同时四壁皆绘有雪景,遂命名为“雪堂”。
③临皋:亭名。故址在今湖北黄冈南长江旁,为苏轼初到黄州时的住所。
④黄泥之坂:黄泥,山坡名。坂,斜坡。
这一年的十月十五,我从雪堂走出,将要回到临皋。有两位客人跟随着我,同过黄泥坂。当时霜露已经降临,树木的叶子全部凋落了。人的影子倒映于大地,抬头可看到明月。环顾四周感到很高兴,便一边走一边吟诗互相唱和。
【二段】
①薄暮:傍晚。薄,逼近。
②松江之鲈:松江(今属上海)出产的鲈鱼,为鱼中之佳品。
③诸:“之于”的合音。
④斗:古代酒器。
过了一会儿,我叹气说:“有客人却没有酒,即便有了酒又没有下酒的菜品。月色皎洁而晚风清凉,怎样才可以度过这个良宵呢?”客人说:“今天傍晚时,我撒网捕到一条鱼,嘴大鳞细,外形好像是松江的鲈鱼,可是到哪里才能搞到酒呢?”我就回家和妻子商量,妻子说:“我有一斗酒,已存放很久了,为的就是准备你的临时需要。”
【三段】
①断岸:直上直下的峭岸,有如斧劈刀断一样。
②曾:乃,在这里有料想不到之意。
③巉(chán)岩:险峻的山石。
④蒙茸:丛生的野草。
⑤虬(qiú)龙:古代传说中的一种龙。这里比喻弯曲的树枝。
⑥鹘(hú):能搏击飞鸟的一种猛禽。
⑦冯(pínɡ)夷:又名“河伯”,水神。
⑧啸:张口发出一种悠长的声音,古人常以此作为一种健身或抒发情结的手段。
⑨玄裳:黑色的下衣(裙)。
⑩缟(ɡǎo)衣:白色的上衣。缟,一种白色的丝织品。
⑪戛(jiá):象声词,形容尖叫声。
于是我们带着酒和鱼,再次到赤壁之下游览。长江的流水哗哗地发出响声,陡峭的危岸高达千尺,山峦高耸衬托着不大的月亮,水位下降后露出了礁石。仅仅过了不长的时间,上次所见到的江景山色竟再也认不出来了!我便撩起衣襟上岸,脚踏险峻的岩石,拨开杂乱无章的野草,坐在形似虎豹的怪石上休息,然后又登上虬龙般的树枝,手攀鹘鸟栖身的高高的鸟巢,俯视着水神冯夷所居的深宫。那两位客人已经无力跟着我爬上来了。我这时一声长啸,草木为之震动,山谷也发出了回声,风在吹动而江水汹涌。我暗自感到悲伤,真是恐慌之至,吓得我不敢在那里停留了。我便返身岸边登上小舟,把小舟驶向江心,任凭它随意漂荡后再停止。这时已将近午夜,四下环顾一片沉寂。正好有只孤鹤横穿大江上空从东飞来,展开的双翅像车轮一样,好像穿着白衣黑裙一样,发出嘎嘎的长鸣,掠过我们乘坐的小舟向西飞去。
【四段】
①羽衣:用羽毛编织的衣服,取其似能飞翔之意。后世常称道士或神仙所穿衣服为羽衣,俗称道袍。这里有双关之意,暗喻道士为仙鹤的化身。
②噫嘻(yīxī):叹词,表示惊叹之意。
不久客人离去,我也睡下了。梦见一位道士,穿着羽衣飘然而来,经过临皋亭下,向我拱手作揖说:“赤壁之游高兴吗?”问他的姓名,他低着头并不回答。“唉!嘻嘻!我知道了。昨夜从我船上飞叫着过去的,不就是您吗?”道士听我这句话后对着我笑了笑,我也惊醒了。开门一看,看不到他在何处。
本文是《前赤壁赋》的姊妹篇,应和《前赤壁赋》一并阅读,才能深刻体会到作者的复杂心情。
从开头来看,作者重游赤壁,乃是临时决定的。“如此良夜何”一句,说明了大自然赋予人们的环境是美好的,应该忘掉尘世间纷扰不息的烦恼去尽情欢娱。在作者刻意描绘的第三段中,一方面把江岸的崎岖险峻加以形容,另一方面则极力渲染作者不畏艰难、勇于攀登的超人气魄,“盖二客不能从焉”又是绝妙的衬托之笔。尤其要注意的是作者的“长啸”,这种悠长而哀怨的声音不正是他在宣泄自己胸中的愤懑之情吗?至于结尾处的梦见道士,与其说是作者的幻觉,倒不如说是一种游戏笔墨。作者身遭贬职的不公正待遇,为了摆脱内心的忧郁情绪,不得不采取豁达乐观、超然物外的做法。那么说,“鹤”与“道士”只不过是供作者驱使的工具而已。此外,本文和《前赤壁赋》一样,在语言上是颇具功力的。“江流有声,断岸千尺,山高月小,水落石出”,令人读来如身临其境,而“划然长啸,草木震动,山鸣谷应,风起水涌”,又令人如闻其声。这些词句值得我们认真揣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