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愈)
本文乃韩愈《杂说》的第四篇,后人也题为《马说》。此乃一篇托物寓意之作,作者借千里马不被人所识,来比喻奇才异能之士的沉沦下僚。既慨叹封建统治者对人才不能识别和任用,同时也抒发了自己怀才不遇,受到压抑和委屈以及郁郁不得志的思想感情。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⑥。食马者⑦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策⑧之不以其道⑨,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⑩。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①伯乐:孙阳,字伯乐,春秋时秦人,善相马。伯乐识千里马的事,见《战国策·楚策四》《列子·说符》《庄子·马蹄》诸篇,历来作为善于识拔人才的典故。
②千里马:指具有日行千里之能的好马。
③骈死:相接连而死。
④槽:盛饲料喂马的器具。
⑤枥:马鬣。
⑥尽粟一石:吃完一石粟,极言好马食量大。
⑦食马者:饲养马的人。食,同“饲”。
⑧策:马鞭。
⑨不以其道:不按照道理。
⑩不能通其意:养马的人不知马叫的意思。
世上有了伯乐,然后才会有千里马。千里马是常有的,而伯乐却不常有。所以即使有了名马,也只能屈辱于养马的奴隶之手,接连不断地死在棚下槽边,无人以千里马称呼它。
那些马中能日行千里的,一顿往往要吃一石粟。喂马的人不知道它能日行千里而没有喂足食料。这样的马,即使有日行千里的本领,但是吃不饱,力气不足,才干特长也就表现不出来了,即使想求得与平常的马相等的地位都不可得,哪里还能要求它日行千里呢?那些饲养马的人,驾御马时不能用正确的方法,喂养它不能供足饲料,对马的嘶鸣,又一点也不懂得它的意思。还手里提着鞭子走到它身边说:“天下没有好马!”唉!是真没有好马吗?是确实不能识别好马啊!
韩愈的《杂说四》一文,在艺术表现手法方面颇具特点。首先是比喻生动,发人深思。由于散文不能过多地运用典故,为了加深读者理解,只好借助比喻、寓言等作为补充手段,使平铺直叙的议论文或记事文,更为形象生动,增强其艺术感染力。先秦诸子,如孟子、庄周等早已在著作中大量采用比喻的方法。韩愈也继承了先秦散文此种优良的写作方法,在本文中虚构了“千里马”的形象,象征着有志之士的怀才不遇。他运用寓言、拟人的手法,比采用直接描述和就事论事的做法要生动得多。其形象逼真,说服力强,效果也颇佳。其次为发一言直率,感情浓烈。思想感情是文章“气”的内在因素,它决定文章的气势,如骨鲠在喉,不吐不快,又增强了思想感情的力度。在本文中,我们可以体会到作者浓烈的感情和誓不罢休的战斗心态。“祗辱于”、“骈死于”这些词语,都反映出作者对马的同情与怜悯;在“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的句子中,又有着为马鸣不平的愤怒,还有无奈委屈的怅然之情。而当我们读到“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一句时,作者在无意中塑造的抒情个性与对封建社会压抑、摧残人才的抗争意识,如同汹涌的潮水,激荡着读者的心灵。此处文章富于变化,摇曳生姿。既有“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的文章方面的跌宕,又有陈述语气、感叹语气间互为作用的写法上的错综,还有警句式的议论。使得全文笔调明快,笔力雄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