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自:苏轼
留侯指的是汉初名臣张良,他因辅佐刘邦建立汉朝有功而被封在留这个地方,故称为“留侯”。这篇文章是苏轼关于张良的一篇史论,苏轼认为,圯上老人之所以授书给张良,在于张良能“忍”,也就是“忍小忿而就大谋”。
①受书:指张良三次拾鞋而得老人授《太公兵法》一事。圯(yí):桥。
②镬(huò):烹人的大锅。
③伊尹:商代大臣,曾帮助商汤灭亡了夏朝,建立了商朝。太公:即姜太公,他曾帮助武王伐纣,建立了周朝。
④荆轲:战国时齐人,曾受托于燕太子丹前往秦国刺杀秦王赢政,事败身死。聂政:战国时韩人,为严仲子谋刺韩相韩傀。
⑤倨(jù)傲:傲慢。鲜:少。腆(tiǎn):丰厚,美好。
⑥郑伯:即郑襄公。肉袒:脱去上衣,裸露肢体。
⑦项籍:即项羽,名籍,字羽。
⑧淮阴:指淮阴侯韩信,刘邦曾屯兵在广武,与楚军相峙,其时韩信大破齐国,并派遣使者要求刘邦封他为“假王”。刘邦一听便勃然大怒,破口大骂。忽然觉得桌案下的脚被人踢了一下,见张良在旁不动声色,便连忙改口道:“大丈夫既平定诸侯,要做就做个真王,何必要做什么假王!”于是顺水推舟地封韩信为齐王。
古代被称为豪杰的人,一定有超过常人的气度节操,能承受一般人在感情上不能忍受的事。一个普通人一旦受到侮辱,就要拔剑而起,挺身相斗,这些是不足以称为有大勇的。天下那些有大勇的人士,突然遇到意外而不惊慌,无故受到侮辱而不愤怒。这是因为他们所怀的抱负很大,所怀的志向高远的缘故呀!
当年张良从那位坐在桥上的老人手里接过书,这件事想来很是奇怪,然而又怎么知道这不是秦朝的某位隐居的贤人来故意试探张良呢?看那老人隐约表示的心意,都是圣贤们相互警惕戒备的道理,而世人却不明白,以为桥上老人是鬼怪。这已经是错误的了。而且老人的真实用意也并不在授书上。当韩国灭亡,秦国正强大的时候,用刀、锯、鼎、镬来迫害天下的士人,那些安分守己而无故被杀的人,数也数不清。这时即使有孟贲、夏育那样的勇士,也没有办法施展他们的本领。执法过于严厉的国家,它的锋芒不可触犯,而形势也还没有可乘之机。但张良忍不住愤怒的情绪,凭借着匹夫之勇,在一次对秦始皇的伏击中逞能冒险。当时,张良虽然没有被杀死,但也已经处在死亡的边缘了,真是危险到了极点啊。富贵人家的子弟,不会轻易死在盗贼的手里,为什么呢?是因为他们的生命珍贵,不值得因为与盗贼相斗而死去。张良以盖世的才能,不去像伊尹、姜太公一样谋划定国安邦的策略,却只用荆轲、聂政那样行刺的办法,靠着侥幸才得以不死,这正是桥上那位老人为他感到深深叹息的啊!因此用傲慢的态度深深地挫辱他,使他能够有忍耐之心,然后才可以成就大业。所以老人说“这小伙子是可以造就的。”
楚庄王讨伐郑国,郑襄公袒露着身体,牵着羊去迎接。楚庄王说:“郑国的国君能够这样屈己尊人,必定能获得人民的信任。”于是就放弃了进攻郑国的计划。越王勾践被吴军围困在会稽山上,于是向吴国投降,做吴王的奴仆,三年下来都勤勉而不倦怠。如果有报仇的志向,却不能忍辱负重,这只是普通人的刚强。那位老人认为张良才能有余,但担心他度量不足,所以深深挫折他年轻人的刚锐之气,使他能忍住小的愤怒而成就大的事业。为什么呢?老人和张良素不相识,在野外突然相遇而命令他做奴仆做的事,而张良却能毫不在意照办,丝毫没有怨怪的意思,这个人确实是秦始皇不能使之惊恐,项羽不能使之发怒的人呀。
考察汉高祖刘邦之所以能最终取胜,而项羽最终落败的原因,是在能忍与不能忍之间啊!项羽不能忍,所以百战百胜却轻易地消耗了军力;高祖能够忍,所以积蓄全力而等待项羽由盛转衰的时机,这是张良教给他的呀。当淮阴侯韩信大破齐国而想要自立为齐王的时候,高祖发怒,气愤之情溢于言表。由此看来,他还有刚强而不能忍耐的意气,不是张良,又有谁能成全他呢?
太史公司马迁曾经猜想张良是一个身材魁梧、仪表奇伟的人,而他的神态表情又像是妇人女子,认为与他的志向和气概很不相称。唉!这不正是张良之所以为张良吗?
这篇文章的妙处在于,苏轼指出张良之所以成功,是因为“其意不在书”,但并没有停留于此,而是引出一个“忍”字,并展开议论。“忍”是全篇的文眼,文章开门见山的指出,能做到忍的人,才是天下的大勇者,其后引入张良的事迹,也是极言他的能忍,所以,整篇文章都是围绕“忍”来写的,这是一字立骨的写法。本文盛气凌人,议论如大江东去,流转浩荡,势不可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