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自:苏轼
贾谊怀才不遇、英年早逝的遭遇历来为人所叹惋,本篇别具新意,认为贾谊的不幸遭遇应该归咎于他性格和为人处世方面的弱点与不足。篇末还论述了人君应如何对待类似贾谊这样的人才的问题,形成了一个关于避免贤才遭埋没的完整主题。
①致:成就功业。
②卒:最终。
③汉文:即汉文帝刘恒,历来被认为是明君。
④庶几:希望。
⑤荆:指楚国。
⑥豫:高兴,快乐。
⑦绛侯:周勃,刘邦的功臣,曾与陈平共诛诸吕,迎立文帝,跪献天子玺。
⑧灌婴:刘邦的功臣,曾随刘邦转战各地,后与陈平、周勃共同平定吕氏叛乱,迎立文帝。
⑨优游:从容不迫的样子。浸渍:渐渐渗透。
⑩遽(jù):突然。
⑪萦(yínɡ):曲折回旋。
⑫趯(tì)然:心情激荡跳跃的样子。
⑬苻坚:前秦皇帝。王猛:前秦大臣,他曾辅佐苻坚富国强兵,先后灭掉了前燕、代国和前凉等国,统一了黄河流域。
⑭狷(juàn)介:正直孤傲,洁身自好。
人要有才并不难,难的是怎样使自己的才能得以运用。可惜呀!贾谊虽然能辅佐帝王,却不知道如何运用自己的才能啊!
君子如果想要达到长远的目标,就必须有所等待;想要成就大的事业,就必须有所忍耐。古时候的贤人,都怀有可以建功立业的才能,而终于不能施展才能的万分之一的原因,未必都是当时君主的过错,也许是他们自己造成的。
我看了贾谊的论文,像他所想要创建的太平盛世,即使是夏、商、周三代,又怎能超过?他遇到了像汉文帝一样贤德的君主,但还是因为不被重用郁郁而终,那岂不是意味着如果天下没有尧、舜那样的圣君,他就注定会终生无所作为吗?孔子是位圣人,曾游历天下,想要试行自己的政治主张,只要不是过于无道的国家,都想勉强去扶持,希望有朝一日能实现自己的主张。他想要前往楚国的时候,先派冉有前去申明自己的想法主张,又派子夏前去重新申明,君子想要得到他的君主,竟然是如此的殷切勤恳啊!孟子离开齐国的时候,曾经在边境上的昼邑住了三个晚上才离开,还说:“齐王也许还会召见我。”君子不忍离弃他的君主,是如此的感情深厚。公孙丑问:“先生为什么不愉快啊?”孟子说:“当今天下,除了我还有谁能让国家得到大治?我又怎么会不愉快呢?”君子爱惜自己,达到了这样的程度。像这样的人都得不到重用,便知道天下真的没有能让自己施展才能的君主了,可以没有遗憾了。而像贾谊这样的,并不是汉文帝不能重用他,而是他自己不能为汉文帝所用呀!
周勃曾亲自捧着天子的玉玺,把它交给汉文帝;灌婴曾经联合数十万兵马,以决定刘氏和吕氏到底谁来掌管天下。他们又都是高祖旧日的部将,这种君臣之间互相信任的情分,难道只是父子兄弟之间才有的吗?贾谊,是洛阳的一个年轻人,想要用一个早上的时间让汉文帝全部废弃旧的制度而谋划新的制度,这也太难了吧!如果作为贾谊,向上能得到赏识他的君主,向下能得到像周勃、灌婴这样的大臣支持他,自然而然地和他们建立深厚的友谊,使天子不猜疑,大臣不嫉妒,然后让整个天下施行我想要施行的主张,用不了十年,就可以实现自己的抱负。哪有在短暂地交谈之后,就突然对人痛哭的道理呢?看他路经湘水时作赋吊念屈原,心情复杂而郁闷,远走引退的意思跃然纸上,后来因为暗自伤感而常常哭泣,以至于夭折。这也是不善于忍受困厄啊。谋略一次不被采用,怎知道永远都不会被采用呢?不懂得隐忍以待形势的变化,却把自己糟蹋成这样。唉!贾谊志向远大而度量太小,才能有余而见识不足啊!
古代的人,如果有高出世人的才能,就必然会有因为清高孤傲遗弃世俗而给自己带来的包袱。所以若不是聪明睿智的君主,就不能完全发挥他们的才能。从古至今人们都称道苻坚从平民中发现了王猛,一时间尽皆疏远了他的旧臣,凡事只与王猛商量谋划。像他那样的普通人,竟也能够占据了中国的一半,不就是因为这个缘故吗!我深深地为贾谊平生的志向感到悲伤,所以对此事加以详细的评论。也想使人君知道,如果得到了像贾谊这样的臣子,就应该知道他们有清高孤傲的操守和性格,一旦不被任用,就会忧伤沮丧,积郁成疾,再也不能振作起来;而贾谊这样的人,也应该谨慎地对待自己立身处世的原则啊!
本篇开门见山,“非才之难”二句点明了本文主旨,认为贾谊尽管有才,但是却不懂得隐忍,以致终生不得重用,这是他咎由自取。次段引述孔子、孟子甘心隐忍而成为圣人的事例,从反面论证首段提出的观点。第三段为贾谊出谋划策,给他指明了为臣之道,并认为他志大而量小。第四段再现波澜,作者引用苻坚提拔王猛的典故,以讽刺汉文帝未能发觉贾谊之才。末段苏轼提出了自己的政治主张,认为天子应当爱惜人才,臣子应当慎言慎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