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自:苏轼
这篇文章是苏轼关于项羽的谋臣范增的一段评论。在本文中,苏轼并没有讨论范增的功过是非,而是就他该在何时离开项羽而展开评说。文章在开始的时候引入《史记·项羽列传》中的叙述作为本文的材料,后面的“独恨其不早尔”是全文叙述的中心,之后层层推进,得出了“明去就之分”的道理。
①陈平:汉初政治家。他原本在项羽帐下听用,后来因为项羽对他不重视,转投刘邦,是刘邦的重要谋臣,多次解救刘邦于险境,官至丞相。
②间疏楚君臣:指刘邦用陈平计除项羽谋士范增一事。
③疽(jū):毒疮。
④几:微小。
⑤霰(xiàn):小雪珠。
⑥卿子冠军:即宋义。公元前207年,秦围赵,楚怀王封宋义为上将军,项羽为次将,救赵。因为其他的别将都在宋义的级别之下,所以称他为“卿子冠军”。后宋义因为畏缩不前被项羽斩于军帐之中。
⑦陈涉:名胜,秦末农民起义领袖。
⑧项燕:项羽的祖父。扶苏:秦始皇的长子。
⑨心:即楚怀王的孙子熊心。他被项羽的叔父项梁立为怀王,后又被项羽尊为义帝,公元前205年,他被项羽派人刺死在郴州。
⑩矫杀:项羽杀宋义后,对外宣称说宋义与齐国共谋反楚,他是暗中受到怀王的命令而将他诛杀的。矫:假托。
汉高祖用陈平的计策,离间楚国君臣,使他们相互疏远。项羽怀疑范增与汉私通,就逐渐削减他的权力。范增大怒说:“天下的事已经基本定局了,以后君王您自己处理吧,希望您开恩把这把老骨头赐给我,让我回乡去吧。”可是他还没有回到彭城,就背上生毒疮死了。苏轼说:“范增走得很对呀。如果不走,项羽必定会杀掉他。只是遗憾他没有早些走掉。”
那么,应该借什么事离开呢?范增曾劝项羽杀掉刘邦,项羽不听,最终因此而失掉了天下。那么范增应当在这个时候离开吗?回答说:“不是的。”范增想要杀掉刘邦,这才是做臣子的本分使然。项羽不同意杀刘邦,也还是有君主的度量的。范增为什么要因为这件事而离去呢?《易经》上说:“能知道事情的微小征兆,难道不是神明吗?”《诗经》上说:“看那雨雪将降的情景,先凝聚起来的是微小的雪珠。”范增应该在项羽杀宋义的时候离开。陈胜之所以得到人民拥护,是因为以受人尊敬的项燕和扶苏的名义来号召起义的。项羽的兴起,是因为立了楚怀王的孙子熊心为义帝;而后诸侯反叛他,是因为他杀了义帝。况且立义帝,范增是主谋,义帝的存亡,岂止是关系到楚国的盛衰,它与范增的祸福也是联系在一起的啊。没有义帝死了而范增能独自长久存在的道理。项羽杀死宋义,是杀义帝的先兆;而他杀害义帝,则是对范增产生怀疑的开始,还用得着一定要等陈平来离间吗?东西一定是先腐烂了,然后才生出虫子来;人一定是先有了疑心,然后才会听信谗言。陈平虽然聪明,又怎么能够离间用人不疑的君主呢?
我曾评论义帝是天下的贤主,他只派刘邦率兵入关,而不派项羽去;从众人之中发现了宋义,提拔他为上将。不贤的话能够这样吗?项羽既然假托义帝的命令杀了宋义,义帝对此一定是不能忍受的。不是项羽杀掉义帝,就是义帝杀掉项羽,这是不需要等待有智慧的人分析就能知道的。范增起初劝项梁拥立义帝,诸侯因此服从命令;而中途杀死义帝,这不是范增的意思。这不仅不是他的意思,他必将极力反对此事,而项羽却不听从他的意见。不听他的意见而杀死了他所立的义帝,项羽对范增的怀疑,必定是从这个时候开始的。
当项羽杀死宋义的时候,范增与项羽并肩侍奉义帝,君臣的名分还没有确定。为范增考虑,如果力量允许杀掉项羽就杀掉他,不能杀掉他就离开他,这难道不是刚毅果敢的大丈夫吗?当时范增已经是七十多岁的年纪了,能与项羽在一起就在一起,不能与他在一起就离开他。不在这时候弄清去还是留,而想要倚仗项羽而功成名就,这是见识短浅啊!虽然如此,范增,也是高祖刘邦所畏惧的。范增不离开,项羽就不能灭亡。唉!范增也是人杰呀!
本文大量使用反问句式,如“当以是去耶”、“增曷为以此去哉”等,来推测范增去留的各种可能;另外,作者还通过怀王、宋义、范增三者的关系,判定范增忠诚而被怀疑,最终客死彭城的必然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