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自:王鏊
本文写于嘉靖初年,是王鏊写给明世宗的奏章。明朝中期以来,皇帝大多不上早朝,宦官趁机窃取大权,危机加深。王鏊向皇帝上奏章,是想让皇帝“恢复古时内朝之法,尽铲近世壅隔之弊”。在文中,他建议皇帝跟贤明之士经常沟通,交换意见。这是作者针对时弊而开出的药方,精辟独到,见识不凡。
①阏(è):阻塞。
②赫奕(yì):显耀盛大的样子。
③鸿胪:掌管殿廷礼仪的官员。
④通政司:掌管内外章疏的官署。
⑤惴惴(zhuì):害怕的样子。
⑥路寝:古代君主处理政事的宫室。
⑦三垣:古代分周天恒星为三垣二十八宿,三垣指太微、紫微、天市。
⑧(bì):关闭。
《易经》中的《泰》卦说:“上下沟通,他们的志向就会相同。”它的《否》卦说:“上下阻隔,天下就不会成为国家了。”上面的想法能够传达到下面,下面的意见能够传达到上面,上下成为一个整体,所以叫做“泰”。如果下面的意见被阻塞,不能传到上面,上下之间有了隔阂,虽然名义上有国家,实质上也是没有国家的,所以称为“否”。
上下沟通就吉利,上下不沟通就不吉利,自古以来都是这样;然而上下不沟通的弊病,没有像近代这样厉害的了。君臣见面,只是在皇帝上朝听政的那么一会儿;君臣之间,不过是通过奏章、批复相联系,用刑名规定和法令制度彼此维持罢了。这不仅仅是沿袭旧的典章制度,也是相互之间的地位悬殊所造成的。为什么这样说呢?皇上常常在奉天门举行朝会,没有一天间断过,可说是勤于政事了;但是那殿堂前台阶高耸,皇帝的威仪显赫盛大,御史纠察百官朝见的礼仪,鸿胪卿检举那些不合规矩的行动,通政司导引奏事,皇上只是看看罢了,臣子就谢恩告辞,惴惴不安地退了下来。皇上何尝处理过一件事,臣子又何尝进过一言呢?这不是别的原因,只不过是上下地位悬殊所致,正是所谓的君臣同处一堂却相隔远过万里。做臣子的虽然想进言,却无从说起啊。
我认为要做到上下沟通,不如恢复古代内朝的制度。周代的时候有三个设朝的地方:库门的外面所设的是正朝,顾问大臣守候在这里;路门的外面所设的是治朝,皇上每天在这里举行朝会;路门的里面是内朝,也叫燕朝。《礼记·玉藻》上说:“君主在日出的时候上朝,退朝以后到路寝听政。”大概在朝堂之上接见群臣,是为了端正上下的名分;听政却要到路寝进行,是为了通晓远近的情况。汉朝的制度:皇帝接见大司马、左右前后将军、侍中、散骑等文武官吏称中朝,接见丞相以下到六百石的官员称外朝。唐代皇城北面靠南的第三门是承天门,每年的元旦和冬至,皇帝到这里接受各国的朝拜和进贡,这大概就是古时候的外朝。它的北面是太极门,它的西面是太极殿,每月的初一和十五,皇帝就在这里坐朝,接见群臣,这大概就是古时候的正朝。再往北面就是两仪殿,皇帝平日就在这里听朝和处理政事,这大概就是古时候的内朝了。宋朝时候,皇帝平日在文德殿坐朝,臣子们每五天一次对皇帝的问候则在垂拱殿进行;元旦、冬至以及皇帝的生日,皇帝要在大庆殿接受朝贺;如果是赐宴的话就在紫宸殿或者集英殿举行;面试进士则在崇政殿。自侍从官以下,每五天有一名官员上殿面见皇帝,称为轮对,他必须进来陈说当时政治的得失。在内殿引见臣属时,有时是赐坐,有时是免穿朝靴。这大概还保留有三朝制度的遗风吧。因为上天有三垣,天子于是仿效它:正朝,仿效太极垣;外朝,仿效天市垣;内朝,仿效紫微垣。自古以来就是这样的。
到了本朝,皇帝生日、元旦、冬至等大型朝会在奉天殿举行,这便是古时候的正朝;平日在奉天门设朝,这便是古时候的外朝。可是惟独缺少内朝。然而实际上内朝并不缺少,华盖、谨身、武英等殿,难道不是内朝遗制么?洪武年间,如宋濂、刘基,永乐以来,如杨士奇、杨荣等大臣,每天都侍奉在皇帝身边;大臣蹇义、夏元吉等人,经常在便殿启奏应答政事。在这个时候,哪里有阻塞隔绝的忧患呢?现在内朝制度没有恢复,皇上临驾平时的朝会以后,臣子就不能再进见了。三殿高高的大门关闭着,很少有人到这里来瞅一眼。所以上下的意见阻塞不通,天下的弊病因此而越积越多。孝宗晚年,在这方面深有感慨,他屡次在便殿召见大臣,谈论天下的事情,正要有所作为便去世了。百姓没有福气,不能看到天下大治的美好光景。直到现在,天下的人还都为之感到遗憾。
希望皇上远的效法圣祖,近的效法孝宗,彻底铲除近代上下阻塞隔绝的弊病。除日常的朝会之外,就到文华、武英二殿,仿效古代内朝的意思,大臣每隔三天或五天进来请一次安,侍从和台谏各派官员一名上殿轮对。各部门有事请求决断,皇上根据自己的看法决断它,有难于决断的,就和大臣当面商讨解决办法。不时地引见群臣,凡是谢恩、辞行这类情况,都可以上殿陈奏。皇上虚心地询问他们,和颜悦色地开导他们,如此一来,人人都能够毫无保留地说出自己的意见;皇上虽然深居皇宫,可是天下的事情却全都清清楚楚地展现在眼前。外朝用来端正上下的名分,内朝用来了解远近的情况。像这样,哪里会有近代的阻塞隔绝的弊病呢?唐尧、虞舜的时候,他们目明耳聪,好的言论没有被埋没的,民间没有遗漏的贤人,也不过是这样罢了。
全文用笔敦厚,文字质朴,切中时弊,以对比、引古论今之法表达恢复内朝制度以使上下交情的主旨,有理有节,雄浑磅礴。如以易经中的《泰卦》和《否卦》对举,二者一正一反,相互映衬,突出了“上下交而其志同”这一主题。写当今的朝政状况是“上下不交”,这是反衬之法,同时也为下文埋下伏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