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自:钱公辅
范仲淹乐善好施,他曾设置“义田”,养济族人,使他们能够丰衣足食。钱公辅是仁宗朝的进士,他对范仲淹设置“义田”的做法很欣赏。这篇文章正是为称赞范仲淹的这一善举而写的。本文叙述了范仲淹设置“义田”之事,引用春秋时晏子的事迹与范仲淹作对比,赞扬了范仲淹的仁义之举。
①范文正公:即范仲淹,“文正”是他的谥号。
②常稔(rěn):收成好。
③缣(j iān):双丝的细绢,此指一匹织物。
④斛(hú):古代的计量单位,十斗为一斛。
⑤屏:退隐。俟(sì):等待。
⑥西帅:宋神宗庆历三年,范仲淹出为陕西经略安抚招讨副使。
⑦晏平仲:即晏婴,春秋时齐国大夫。
⑧桓子:姓田,名元宇,春秋时齐国贵族。
⑨孥(nú):妻儿。
⑩廪稍:官府发给的粮米。
⑪瘠(jí):指饿死在沟渠里面。
范文正公,是苏州人士。他平生喜欢布施,选择那些与他交好而又贫穷的,与他关系疏远却又贤良的人,对他们都给予周济。
正当他显贵的时候,购置了靠近城郭而且常年有好收成的田地千亩,称作“义田”,用来供养周济全族的人。使他们天天有饭吃,年年有衣穿,婚丧嫁娶都有所资助和贴补。选择族中年龄大而又有德行的人主管账目,按时供给出纳。每天的口粮,是每人一升;每年的衣料,是每人一匹绸绢。嫁女儿的给钱五十千,改嫁的给钱三十千;娶媳妇的给钱三十千,再娶的给钱十五千;办丧事给的钱和改嫁的数目一样,葬小孩的给钱十千。族中住在一起达到九十口人的,从每年的收入中支出八百斛粮食。用田产的收入供给这些聚居的族人,绰绰有余而没有困乏的时候。那些罢了官回家乡居住,等候缺额的人,就周济他们;已经出来做官的就停止供给。这是义田的大概情况。
当初文正公还没有显贵的时候,就曾经有志于此,然而二十年都没能有能力创办下这义田。后来他出任陕西经略安抚招讨副使,参与商议国政,这时俸禄和赏赐的收入才足以实现了他的愿望。后来文正公去世,他的后世子孙经管着他的产业,继承了他的遗志,就像他在世的时候一样。文正公虽居高职,俸禄丰厚,但始终过着清贫简朴的生活,直至去世。死的时候还没有棺木盛敛他的尸身,他的儿子也没有钱办理丧事。他只是将周济贫困,养活亲族的道义,传给了他的子孙。
从前的晏平仲,坐着简陋的车子,骑着瘦弱的马匹。桓子对他说:“你这样做,是要隐藏君上对你的赏赐吗?”晏子回答说:“自从我显达以来,父亲一族的人,没有不坐着车子的;母亲一族的人,没有不丰衣足食的;妻子一族的人,没有受冻挨饿的;齐国的士人,靠着我才能生火做饭的,有三百多人。像这样,是隐瞒君王对我的赏赐吗?还是彰明君王对我的赏赐?齐侯听到这话,便把罚晏子吃的酒,罚给桓子吃。我过去敬佩晏子的好仁,齐侯的知贤,桓子的服义。我还敬佩晏子的仁爱有等级,讲话有伦次。先说父亲的一族,再说母亲一族,其次说到妻子一族,最后才说到那些关系疏远却贤能的人。”孟子说:“亲爱自己的亲人才能对人民仁爱,对人民仁爱才能爱惜万物。”晏子差不多就是这样的人。现在看文正公的义田,感觉他比晏子还要贤良。他遍及恩惠的范围广大,影响深远,我又感觉这方面他恐怕要胜过晏子。
唉!世上有些位列三公、享受万钟俸禄的人,他们宅第的雄伟,车辆的豪华,歌伎舞女的众多,妻妾儿女的阔绰,都只是自己一个人享受而已。而亲族中不能踏进他们家门的人,难道还少吗?更不要说去布施那些贤能的人了!在三公以下的那些做卿、做大夫、做士的人,粮食充足,俸禄丰厚,也只是个人享用而已。而亲族中手拿水壶饭碗讨饭,饿死在沟渠中的人,又难道会少吗?也就更不用说还要去照顾其他的人了!他们都是文正公的罪人啊!
文正公的忠义著称于朝野,他的事业遍布于边疆,功劳声名传遍天下,后代必定有史官会记载下来的,我可以不用去记录;但惟独敬佩他的仁义,因此记录下来留传后世。
这篇文章先是叙述“义田”的内容,然后又写范仲淹创办义田,死后子孙继承其遗志,最后又通过描写晏子和如今士大夫的做法,衬托范仲淹的仁和贤。这是由己及彼,由近到远,作者称颂范仲淹,其中也寓含着对当今士大夫的讽刺。吴楚材、吴调侯说:“如公(范仲淹)之义,不独难以望之晚近,即求之千古以上,亦不可多得。”由此可见,范仲淹的“义田”之举深为后世推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