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六唐宋文愚溪诗序

(柳宗元)

题解

本文是作者为他写的八愚诗(原诗已亡佚)所写的序序中说明了他将溪以及附近的丘岛等命名为“愚”的原因通过议论反映出了作者因“不合于俗”而被贬后所产生的愤懑之情

【一段】

原文
灌水之阳有溪焉东流入于潇水或曰冉氏尝居也故姓是溪为冉溪或曰可以染也名之以其能故谓之染溪余以愚触罪谪潇水上爱是溪入二三里得其尤绝者家焉古有愚公谷今余家是溪而名莫能定土之居者犹断断不可以不更也故更之为愚溪

注释

灌水在今广西壮族自治区境内经全州流入湖南省注入湘江

河流北面

潇水在今湖南省境内

以愚触罪谪潇水上指作者因参加王叔文的改革活动失败后被贬为永州司马一事

断(duàn)断争辩

译文

灌水的北面有一条溪东流注入潇水有人说冉姓的人曾经住在这里所以用自己的姓命名它为冉溪也有人说溪水可以用来染色就用它的性能来命名因此称它为染溪我由于愚昧而犯罪被贬到潇水一带我喜欢这条溪沿溪水走了二三里找到了一处环境优美的地方安家古代有个愚公谷现在我在这里安家而这条溪的名称还没有最后确定当地的土著居民还在为如何命名而争论不休不能不为它改个名称了因此我就改称它为愚溪

【二段】

原文
愚溪之上买小丘为愚丘自愚丘东北行六十步得泉焉又买居为愚泉愚泉凡六穴皆出山下平地盖上出也合流屈曲而南为愚沟遂负土累石塞其隘为愚池愚池之东为愚堂其南为愚亭池之中为愚岛嘉木异石错置皆山水之奇者以余故咸以“愚”辱焉

注释

储存

译文

在愚溪岸边我买了小丘称为愚丘从愚丘向东北走六十步发现一处泉水又买下为我所用称为愚泉愚泉共有六个泉眼都出自山下平地泉水都是向上涌出的泉水汇合后曲曲折折地向南流去我称它为愚沟于是担土砌石堵住水流通道形成水池称为愚池愚池东面有个愚堂它的南面有个愚亭愚池的中央有个愚岛名贵的树木和奇石交错地排列着都是山水中的出奇美景由于我的缘故它们都屈辱地蒙上了“愚”字

【三段】

原文
夫水智者乐也今是溪独见辱于愚何哉?盖其流甚下不可以灌溉又峻急多坻石大舟不可入也幽邃浅狭蛟龙不屑不能兴云雨无以利世而适类于余然则虽辱而愚之可也

注释

智者乐也语出论语·雍也“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知通“智”

蛟龙即“蛟”古代传说中一种类似龙的动物能兴云布雨

译文

是聪明的人所喜爱的现在这条溪却受到愚字的屈辱这是为什么呢?因为它的河道太低不能用来灌溉水流又湍急溪水中浅滩和石头又多大船不能驶入位置偏僻水流又浅又窄蛟龙不屑一顾因而不能兴云布雨不能为世人造福而和我的处境相类似那么用愚字来屈辱地称呼它也可以了

【四段】

原文
宁武子“邦无道则愚”智而为愚者也颜子“终日不违如愚”睿而为愚者也皆不得为真愚今余遭有道而违于理悖于事故凡为愚者莫我若也夫然则天下莫能争是溪余得专而名焉

注释

宁武子“邦无道则愚”宁武子名俞春秋时卫国大夫号“武”论语·公冶长“宁武子邦有道则智邦无道则愚”意思是说在盛世时他能表现出己的聪明才智乱世时他就显得愚昧无知了

颜子“终日不违如愚”颜子颜回孔子的得意弟子之一论语·为政“吾与回言终日不违如愚”意思是说颜回从来不发表和孔子不同的见解好像愚人

译文

宁武子那种“邦无道则愚”的表现是聪明人假装糊涂颜子那种“终日不违如愚”那是明白人在装傻都不能算是真正的愚人现在我生活在太平盛世却做出了违背事理的事所以凡是自称愚人的谁也比不上我正是这样天下的人没有能和我争夺这条溪水的只有我才能独占它并给它命名了

【五段】

原文
溪虽莫利于世而善鉴万类清莹透澈锵鸣金石能使愚者喜笑眷慕乐而不能去也余虽不合于俗亦颇以文墨自慰漱涤万物牢笼百态而无所避之以愚辞歌愚溪则茫然而不违昏然而同归超鸿蒙混希夷寂寥而莫我知也于是作八愚诗于溪石上

注释

鸿蒙天地之间宇宙

记载在这里是铭刻的意思

译文

愚溪虽然不会给世人带来利益然而它能映照万物溪水清澈流动时发出金石般的铿锵之声能使愚人喜笑眷恋乐而忘返我虽然秉性与世俗不合还可以用写作来自慰选取身边万物刻画山水百态从不回避用我写的愚诗来歌唱愚溪茫茫然而不违背事理昏昏然而与愚溪相通超越自然万物融化于空寂境界寂静得连我自己的存在也忘记了于是我便写了八愚诗刻在溪边的石头上

评析

柳宗元被贬到永州后心情是十分沉重的而这种心情又无法直接发泄便只好寄情于山水之间读了本文后我们可以深刻地认识到作者的内心痛苦

全文在“愚”字上大作文章“愚”有两种一种是“真愚”另一种是作者自认的“愚”其实“愚”也是相对的辩证的古人曾说过的“大智若愚大巧若拙”就是这个道理愚公移山中的愚公你能说他是真愚吗?柳宗元更不是真愚他在本文中自命为愚实际上是对自己所受到的不公平待遇所发出的抗议

本文有叙有议叙议结合得十分紧凑写景时又能有条不紊脉络分明例如在第二段中对“八愚”的介绍读来令人感到方位明确大体上可以勾勒成图为了论证自己的观点作者又援引了一些孔子的话这些话又能紧扣全文的中心思想至于提到的“善鉴万类清莹透澈锵鸣金石”之类的形容溪水的语言堪称炼句典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