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散馆:清时翰林院设庶常馆,新进士朝考得庶吉士资格者入馆学习,三年期满举行考试后,成绩优良者留馆,授以编修、检讨之职,其余分发各部为给事中、御史、主事,或出为州县官,谓之“散馆”。
②怫郁难伸:忧郁难言。
③威克厥爱:威严超过宠爱。
儿子国藩跪着禀告父母大人万福金安:
正月十七日,儿子寄出第一封家信,里面有寄给堂上大人的信三页,给各位弟弟的信九页,教四弟和厚二随汪觉庵学习,六弟、九弟跟从丁秩臣学习,想必已经收到了。二月十六,接到家里第一封信,是新年正月初三交彭山屺的那封,已明白一切。
去年十二月十一日,祖父大人忽然患伤风,依靠神灵的保佑,很快痊愈了。但在外的游子听了,心里还是有所余悸。六弟生了一个女儿,这自然是大喜。初八日恭逢寿筵,儿子不能在家里参加庆祝,心里甚是依依难忘。
几位弟弟在家里不听大人的教训,不很发奋。儿子看来信已经知道了。看来几位弟弟的意思,总不愿意在家塾学堂读书。己亥年儿子还在家里时,就有这个意思,而且牢不可破。六弟想跟儿子进京,儿子在庶常馆学习的去留尚没有定,所以没有答应。庚子年接家眷进京,请弟弟们送,意思是想弟弟们来京读书。特别是因为祖父母、父母在上,儿子不敢答应,所以只写弟弟们而不指定何人。等到九弟来京,他的意思如愿以偿了,而四弟、六弟的意思却还未顺遂。年年待在家里,学问时时耽搁,大人又不能在家里教他们,附近又没有好的朋友,考试又失败了,有这么几种原因,所以觉得很受压抑而闷郁不乐,所以四弟、六弟不免埋怨我,他们埋怨我是有原因的。丁酉年在家教他们时,威严过头而缺少爱抚,可以埋怨的第一点;己亥年在家,没有教弟弟一个字,可以埋怨的第二点;临到进京了不肯带六弟,可以埋怨的第三点;不为弟弟另外选择外面的老师,仅仅请了丹阁叔,违背了他们的意思,可以埋怨的第四点;明明知道两弟弟不愿在家,却屡次回信,劝他们在家读家塾,可以埋怨的第五点。正因为儿子有可埋怨的五点,所以四弟、六弟难免心里藏着这些隐衷,以前一直闷在肚子里没有申述的机会,所以从不给我写信。去年腊月写了一封长信,才把这一肚子怨气都吐了出来。
儿子接信时,又高兴又害怕。喜的是弟弟们志气勃勃有生气,不可阻挡。怕的是儿子若再次违背他们的意愿,将会伤了兄弟的和气。兄弟和睦,虽说是穷困的小户人家也必然兴旺;兄弟不和,虽说是世代官宦人家也必然败落。儿子深知这个道理,所以禀告堂上大人,俯从儿子等兄弟的请求,儿子的意思实在是把和睦摆在第一位。
九弟前年想回,儿子百般苦苦挽留,到去年才不再强留,也是恐怕违背了他们的意愿。临走时彼此依依不舍,情深似海,所以儿子从九弟走后,非常相信他,也非常想念他,九弟即使不是科场中人,也会是孝、悌中人。兄弟个个如此,可以终身互相依靠,就是不当官,又有什么关系呢?
我害怕堂上大人收到我在正月里写的信,看后会大惊并责怪我,说两个弟弟到衡阳,两个弟弟到省城,怎能不知其中的艰苦而擅自做主?岂不知我这样做是为了兄弟和好,所以详细地说明一切,并且又怕大人没见到四弟和六弟的来信,因此封好寄回。希望堂上六位大人顺从儿等三人的请求。
恭读父母的手书教诲,说儿子教育弟弟应该以明言责备为好,不适宜唠叨教他们些阅历工夫。儿子回忆多年来教育弟弟的信,不下数万字,或者直接地责备,或者委婉地规劝,或者长篇论述,或者从小的方面细细地指点,知无不言,总之,尽一切努力罢了。
媳妇和孙子孙女都平安,请放心。
儿子谨禀。
道光二十三年二月十九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