劝学篇致四弟九弟·述为不学有四要事

原文
沅两弟左右

屡接弟信并阅弟给纪泽等谕帖俱悉一切兄以八月十三出省十月十五日归署在外匆匆未得常寄函与弟深以为歉小澄生子岳松入学是家中近日可庆之事沅弟夫妇病而速痊亦属可慰

吾见家中后辈体皆虚弱读书不甚长进曾以为学四事勉儿辈一曰看生书宜求速不多读则太陋一曰温旧书宜求熟不背诵则易忘一曰习字宜有恒不善写则如身之无衣山之无木一曰作文宜苦思不善作则如人之哑不能言马之肢不能行四者缺一不可盖阅历一生深知之深悔之者今亦望家中诸侄力行之两弟如以为然望常以此教诫子侄为要

兄在外俩月有余应酬极繁眩晕脑气等症幸未复发脚肿亦愈惟目蒙日甚小便太多衰老相逼时势当然无足怪也

同治六年十月廿三日

注释

日甚一天比一天厉害

译文

沅两弟左右

多次接到你们的信并看了弟弟给纪泽等的谕帖得知一切兄长八月十三日出省十月十五日归署在外匆匆忙忙没有常常写信给你们深以为歉小澄生子岳松入学是家中近日可以庆祝的事沅弟夫妇病而速愈也可欣慰

我见家里后辈体质虚弱读书不大长进曾经以治学等四件事勉励儿辈一是看新书要求速不多读就会陋钝一是温旧书要求熟不背诵就易忘一是习字要有恒不会写便好比身上无衣山上无树一是作文要苦思不会写文章好比哑巴不能说话马不能行走四者缺一不可这是阅历一生才知道的深为后悔的地方今也希望子侄努力实行两位弟弟如果认为对望常以这四点教诫子侄

兄长在外两月有余应酬很繁忙眩晕脑气等病幸亏没有复发脚肿也好了只是眼睛模糊一天比一天厉害小便太多衰老相逼而来时势如此不足怪

同治六年十月二十三日

评析

曾国藩在教诫子弟们读书时曾明确地说“吾辈读书只有两事一者进德之事讲求乎诚正修齐之道以图无忝所生一者修业之事操习乎记诵词章之术以图自卫其身”他认为“只有进德修业两事靠得住”因为“此二者由我作主得尺则我之尺也得寸则我之寸也今日进一分德便算积了一升谷明日修一分业又算余了一文钱德业并进则家私日起”基于上述认识故曾氏在家书中始终告诫子弟们读书应一意于“进德”“修业”二事其中尤强调“进德”之事他的六弟在一次考试中不得意便怨天尤人自叹“数奇”曾国藩便批评他道“然屈于小试辄发牢骚吾窃笑其志之小而所忧之不大也君子之立志也有民胞物与之量有内圣外王之业而后不忝于父母之生不愧为天地之完人故其忧也以不如舜不如周公为忧也以德不修学不讲为忧也……若夫一身之屈伸一家之饥饱世俗之荣辱得失贵贱毁誉君子固不暇忧及此也六弟屈于小试自称数奇余窃笑其忧之不大也”接着曾氏进一步指出“盖人不读书则已亦即自名曰读书人则必从事于‘大学’‘大学’之纲领有三明德新民止至善皆我分内事也若读书不能体贴到身上去谓此三项与我身毫不相涉则读书何用虽使能文能诗博雅自诩亦只算得识字之牧猪奴耳!岂得谓之明理有用之人乎朝廷以制艺取士亦谓其能代圣贤立言必能明圣贤之理行圣贤之行可以居官莅民整躬率物也若以明德新民为分外事则虽能文能诗而于修己治人之道实茫然不讲朝廷用此等人做官与用牧猪奴做官何以异哉然则既自名为读书人则‘大学’之纲领皆己身切要之事明矣”很显然在曾国藩的心目中读书是为了学习圣贤道理从而做有才有德之人他的这种思想在那些劝诫子弟们不要专意于应付科举考试的言论中表现得更真切充分

作为读书人作为一名在清代学术特别是在湘学中占有很重要地位的学者曾国藩对读书颇有心得其在家书中教子弟们的那一套读书方法很值得我们认真体味研究

曾国藩首先从一般规律出发提出读书若想有成必须具备三个前提条件“第一要有志第二要有识第三要有恒”并进而阐明此三者之于读书的必要性“有志则断不甘为下流有识则知学问无尽不敢以一得自足……有恒则断无不成之事”并强调“此三者缺一不可”由于“有识”须学问达到一定程度后方可具备非一日之功所能得非言传所能明故曾氏较少提及只劝诸子弟须时时属意于“有志”“有恒”两点为此他还专门写了“立志箴”“有恒箴”赠给子弟们他认为要想读书有成则要立真志无论何时何地都要能安心苦读因此批评四弟非外馆不能读书的观点“且苟能发奋自立则无塾可读书即旷野之地热闹之场亦可读书负薪牧刍皆可读书苟不能发奋自立则家塾不宜读书即清静之乡神仙之境皆不能读书何必择地何必择时但自问立志之真不真耳!”有了读书成才的志向固然好但如果一曝十寒则所立之志断不能实现故曾国藩告诫子弟们决不可无恒他说“学问之道无穷而总以有恒为主”因此劝诸子弟“切勿以家中有事而间断看书之课又弗以考试将近而间断看书之课虽走路之日到店亦可看考试之日出场亦可看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