盐铁论•诏圣第五十八译注

题解

“诏圣”目录原误作“诸圣”今据本篇改正“诏圣”就是告以所谓圣人之道的意思本篇继续就“礼治”和“法治”的问题进行辩论文学美化“成康之世赏无所施刑无所加”胡说什么“闻礼义而刑罚中未闻刑罚行而孝悌兴也”认为“反古而悖民心”必然导致“罢民不畏刑法”“匹夫奔万乘”的所谓严重后果坚持“与其刑不可逾不若义之不可逾”主张御史在驳斥文学时提出“衣弊而革才(裁)法弊而更制”的变革主张从“时世不同轻重之务异”的历史进化观点出发认为“礼让不足禁邪而刑法可以止暴”强调执行法治“故能长制群下而久守其国”

御史曰夏后氏不倍言殷誓周盟德信弥衰无文武之人欲修其法此殷周之所失势而见夺于诸侯也故衣弊而革才法弊而更制高皇帝时天下初定发德音行一切之令权也非拨乱反正之常也其后法稍犯不正于理故奸萌而甫刑王道衰而刺彰诸侯暴而春秋夫少目之网不可以得鱼三章之法不可以为治故令不得不加法不得不多虞画衣冠非阿武刻肌肤非故时世不同轻重之务异也

注释

“倍”原作“信”形近而误今改本书世务篇“宋襄公信楚而不备”今本“信”误作“倍”这是本书二字互误之证淮南子·氾论篇“夏后氏不负言殷人誓周人盟”即此文所本古音与“背”“倍”同

更加

通裁

一切原作一卒正嘉本撄宁斋抄本太玄书室本张之象本沈延铨本金蟠本百家类纂百子类函作“三章”卢文弨曰大典亦作‘一卒’未详”案当作“一切”音相近之误今改以其为“一切之令”故云“权也”复古篇“扇水都尉所言当时之权一切之术也”用法与此相似凡权时设置之令之法之制皆可谓之一切之令一切之法一切之制汉书·贡禹传“武帝始临天下尊贤用士辟地广境数千里自见功大威行遂从耆欲用度不足乃行壹切之变”王先谦补注“谓权时之变法”又王莽传“又下书曰“惟设此壹切之法以来常安六乡巨邑之都枹鼓稀鸣盗贼衰少..今复壹切行此令尽二年止之以全元元救愚奸文选曹子求通亲亲表“今臣以一切之制永无朝觐之望集注“李善曰汉书音义一切权时也‘一者非久长合于古法一时间权□□’”文献通考·自序“杂征敛者..皆衰世一切之法也”诸用“一切”字义与此同汉高帝约法三章至文景之世

拨乱反正治理乱世使其复归于正公羊传·哀公十四年“拨乱世反诸正莫近诸春秋即此文所本

甫刑吕刑尚书篇名周穆王巨吕侯所作主要阐明刑法故称吕刑后吕侯子孙改封于甫故又以其子孙之国号称为甫刑尚书·吕刑序传及疏

孟子·离娄下“王者之迹熄而亡然后春秋”义与此同

虞画衣冠传说唐尧虞舜时人犯了法只在衣帽上写字或画图以示惩罚偏袒

刻肌肤指肉刑非故并非主观故意如此

译文

御史说夏朝人从不违背诺言商朝人只相信誓言到了周朝惟有订立盟约才能取信原来的道德信义逐渐衰落没有像周文王周武王那时的人却要推行他们那时的法律这就是殷周失去权势而被诸侯夺去天下的原因所以衣服不合适了就要改裁新衣法制有了毛病就要进行变法高祖刚平定天下时发号施令施以恩德实行一切之令这是权宜之计不是治乱归正的典法后来犯法的逐渐多了讼事不能得到正确治理所以随着奸伪的事情不断出现就有甫刑产生随着王道衰落就有诗经中的讽刺诗出现由于诸侯暴乱才出现春秋的指责鱼网的网眼不密就无法捕到更多的鱼只有约法三章不可能治理国家所以法令不得不增加法律条文不得不增多尧舜时画衣冠作为刑罚并不是袒护罪犯武时用肉刑也不是故意严惩犯人因为时代不同了刑罚的轻重也就不一样了

文学曰民之仰法犹鱼之仰水水清则静浊则扰扰则不安其居静则乐其业乐其业则富富则仁生赡则争止是以成康之世赏无所施法无所加非可刑而不刑民莫犯禁也非可赏而不赏民莫不仁也

若斯则吏何事而理今之治民者若拙御之御马也行则顿之止则击之身创于箠吻伤于衔求其无失何可得乎乾谿之役土崩梁氏内溃严刑不能禁峻法不能止故罢马不畏鞭箠罢民不畏刑法虽曾而累之其亡益乎

注释

依赖

“赡”原作“澹”治要作“赡”今据改正本书授时篇“富则仁生赡则争止”字正作“赡”满足的意思

若拙御之御马也原作若拙御马今据治要汉书·王褒传圣主得贤巨颂‘庸人之御驽马亦伤吻敝策而不进于行匈喘肤汗人极马倦”王褒所谓“庸人”即此文“拙御”之意

嘴角

乾谿春秋时楚国地名在今安徽省毫县东南淮南子·泰族篇“楚灵王作章华之台发乾谿之役外内骚动百姓罢敝弃疾乘民之怨而立公子比百姓放臂而去之饿于乾谿食莽饮水枕块而死

春秋时国名在今陕西省韩城市南古代帝王对贵族的称呼如夏后氏范中行氏等左传·僖公十九年“初梁伯好土功亟城而弗处民罢而弗堪则曰‘某寇将至’乃沟公宫‘秦将袭我’民惧而溃秦遂灭梁

“严刑”二字原无据郭沫若校补案后文“严刑峻法”即承此而言下既云“峻法不能止”则上必是“严刑不能禁”郭补“严刑”二字是

“能”字原阙今据卢文弨校补

罢(pi)同“疲”困倦已极

同“增”

同“无”

译文

文学说老百姓依赖法律就像鱼依赖水一样水清就生活得安静水混就要受到惊扰同样社会秩序混乱百姓就不能安居社会稳定百姓就安居乐业安居乐业就富裕富裕了就会讲仁义人们的欲望满足了就会停止争夺所以周朝成康时代没有什么赏赐也没有什么刑罚施加并不是应当判刑的没有判刑而是百姓没有犯法的也不是应当奖赏的没有奖赏而是百姓没有不讲仁义的如果像这样则官吏还有什么事情可干呢今天的官吏像一个愚蠢的赶车人驾驭马车一样马在行走却要它停下马停下了又要鞭打它马身上被鞭子打伤嘴角被马嚼子勒破还要求它不出错怎么可能呢楚灵王因修建乾谿之台使国家土崩瓦解梁国内部自行崩溃严刑峻法也不能制止疲乏的马不怕鞭打累垮了的人不怕刑罚即使加重刑罚来束缚他们对于挽救国家的灭亡又有什么益处呢御史曰严墙三刃楼季难之山高于云牧竖登之故峻则楼季难三刃陵夷则牧竖易山巅夫铄金在炉庄不顾钱刀在路匹妇掇之非匹归贪而庄廉也轻重之制异而利害之分明也故法令可仰而不可逾可临而不可入“不可暴虎不敢冯河”为其无益也鲁好礼而有季孟之难燕哙好让而有子之之乱礼让不足禁邪而刑法可以止暴明君据法故能长制群下而久守其国也

注释

严墙即岩墙也就是高峻的墙说本陈遵默同仞复古篇注释

牧竖牧童

“季”下原脱“难”字今据明初本撄宁斋抄本张之象本沈延铨本金蟠本补杨沂孙曰“‘季’下当有‘难’字

陵夷山坡缓平上述这段文字又分见荀子·宥坐篇韩非子·五蠹篇史记·李斯传而字句各有不同盖法家学派通用理论

铄(shu^)熔化

拾取这段话也分见于韩非子·五蠹篇吏记·李斯传字句不同而意义则完全一样

诗经·小雅·小原文“可”作“敢”空手搏斗同“凭”冯河徒涉无舟而渡

孟子·告子下“鲁缪公之时公仪子为政子柳子思为臣鲁之削也滋甚淮南子·齐俗篇“鲁国服儒者之礼行孔子之术地削名卑不能亲近来远..鲁治礼而削知礼而不知体也

燕王哙让国于子之一事详见史记·燕召公世家

译文

御史说两丈多高的高峻的墙善于登高的楼季也难上去高耸入云的山峰牧童却能爬上去所以笔直高墙虽然只有两丈多高楼季也觉得为难山路平缓牧童就能轻易地爬上山顶炉内熔

化的金子连庄也都不顾而钱币扔在路上一般妇女也会拾取这不是妇女贪财而庄廉洁而是法律轻重不同而利害分明啊所以法律可以依赖而不可违反可以遵循而不可以触犯诗经上说“不可赤手斗虎不敢无舟渡河”因为这样没有处好鲁国崇尚礼义却有季孙孟孙等三分公室的事变燕王哙好礼让却发生了子之之乱所以礼让不足以禁止邪恶而刑法却能制止暴乱圣明的君主凭借法治才能长期统治众民永久地保住政权

文学曰古者明其仁义之誓使民不逾不教而杀是虐民也与其刑不可逾不若义之不可逾也闻礼义行而刑罚中未闻刑罚行而孝悌兴也高墙狭基不可立也严刑峻法不可久也二世信赵高之计渫笃责而任诛断刑者半道死者日积杀民多者为患厉民悉者为能百姓不胜其求黔首不胜其刑海内同忧而俱不聊生故过任之事父不得于子无已之求君不得于臣死不再生穷鼠啮狸匹夫奔万乘舍人折弓陈胜吴广是也当此之时天下俱起四面而攻秦闻不一期而社稷为墟恶在其能长制群下而久守其国也御史默然不对

注释

使民不逾不教而杀是虐民也原作使民不逾上乎(张之象本沈延铨本金蟠本作“乎上”)刑之不教而杀是以虐也今据治要百家类纂百子类函改作“使民不逾逾则刑之不教而杀是以虐也”

论语·尧曰篇“不教而杀谓之虐”虐残害

原作矣今据治要韩诗外传“高墙丰上激下未必崩也降雨兴流潦至则崩必先矣”又见说苑·建本篇

严刑峻法原作严法峻刑今据治要引改陈遵默曰“按上文‘峻法不能止’即此所出

治要“渫”作“深”“笃”作“督”“督”古字通“渫”字不误“渫”有繁重意吕氏春秋·观表篇“今侯渫我而不辞”高诱注“重过为渫过史记·匈奴传“今闻渫恶民贪降其进取之利”渫恶谓常常作恶渫字义与此同淮南子·本经篇“积牒施石以纯修碕”高注“牒累也后汉书·王符传“牒即今叠布也史记·张释之传“谍谍多言索隐“谍音牒汉书·张释之传作“喋喋多言方言广雅·释诂俱云“叶聚也广雅·释诂“揲积也”则凡从叶得声之字都有累积重叠之意亦可为证

孟子·滕文公上“则是厉民而以自养也”赵岐注“是为厉病其民以自奉养”即此文所本虐害

黔(qian)黑色秦始皇更名老百姓为黔首史记·秦始皇本纪

原作往今据治要张之象本沈延铨本金蟠本校改战国策·秦策下“故过任之事父不得于子无已之求君不得于臣”即此文所本过任超过了自己的能力

即狸猫

投向顶头而上犹言拼命万乘谓天子

舍人官名战国秦汉时王公贵官家都有舍人和门客一样如李斯为吕不韦舍人就是一例舍人折弓事吕氏春秋·适威篇“子阳极也好严有过而折弓者恐必死遂应猘狗而弑子阳”又见淮南子·氾论篇

天下俱起原作天下期俱起“期”字涉文“一期”而衍今删

四面原作方面四字草书与方字形近而误今改汉书·贾山传“天下四面而攻之”又董仲舒传“天子大夫者下民之所视效远方之所四面而内望也”又严助传“一方有急四面皆从”皆作“四面”之证

“长”字原脱今据治要案此承上文“故长制群下而久守其国也”而反法之“治要”是

译文

文学说古时候以仁义约束百姓使百姓不违犯礼义如果不进行教育而犯罪就杀就是残害百姓与其制订刑法使百姓不敢触犯不如提倡礼义使百姓不敢违反只听说推行礼义刑罚就能运用得恰当没有所说过施行刑罚孝悌之风就能兴起的在狭窄的地基上建筑高墙是不能建成的用严刑峻法治理国家是不能长久的秦二世听信赵高的计谋用繁重的刑罚任意杀人路上行人一半是囚徒被处死的人日益增多官吏以多杀百姓为忠以欺凌搜刮百姓为能百姓(豪民)受不了他们的苛求平民受不了他们的刑罚使天下的人忧愁而无法生活所以父亲不能要求儿子做他办不到的事情君主不能对臣子提出无止境的要求如果到了死不复生的地步被逼得走投无路的老鼠也敢于咬狸猫普通老百姓也敢和天子拼命舍人也敢杀主人陈胜吴广就是这样的在那个时候天下的人同时起来从四面攻打秦朝听说不到一年的时间秦国就灭亡了哪里还能长期统治民众而永久保住政权呢

御史默然不答

大夫曰瞽师不知白黑而善闻言儒者不知治世而善訾议夫善言天者合之人善言古者考之今令何为施法何为加武全肌肤而殷周治秦国用之法弊而犯二尺四寸之律古今一也或以治或以乱春秋原罪甫刑制狱今愿闻治乱之本秦所以然乎

注释

瞽(g()师古时乐人都让瞎子充当故称瞽师

訾(z9)诽谤诋毁

黄帝内经·素问“善言古者合于今善言天者合于人荀子·性恶篇“故善言古者必有节于今善言天者必有征于人”陆贾新语·术事篇“善言古者合之于今能言远者考之于近汉书·董仲舒传“善言天者必有征于人善言古者必有验于今”这一定是古时通行谚语故各家都喜欢引用它

二尺四寸指写律的竹简长度汉书·杜周传叫“三尺法”朱博传叫“三尺律”隋书·刑法志也有“三尺律令”的话后汉书·曹褒传则云“褒撰次礼制写以二尺四寸简”又周磐传亦云“编二尺四寸简尧典一篇”“二尺四寸”当是实际长度“三尺”乃举成数而言故所言不同

原罪根据动机好坏来定罪刑德篇“论心定罪”之意汉书·薛宣传春秋之意原心定罪”又王嘉传“圣王断狱必先原心定罪探意立情”义与此同

制狱哀怜折狱即怜悯受刑的人

译文

大夫说瞎眼的乐师不知黑白但善于辨别声音儒生们不懂得治理国家的道理却诽谤朝廷善于谈论天理的人应能合乎人间的事情善于谈论古代的人应能考察现今的实际政令为什么要施行法律怎样算增加呢商汤王周武王施行肉刑而国家得到治理秦朝使用周朝的方法而有人就犯法就制定法律来说古今是一样的有的治理好了有的却乱了春秋主张按动机来定罪甫刑上怜悯罪人现在愿听听治和乱的根本原因秦为什么不同呢

文学曰春夏生长圣人象而为令秋冬杀藏圣人则而为法故令者教也所以导民人法者刑法也所以禁强暴也二者治乱之具存亡之效也在上所任武经礼明好恶以道其民刑罪未有所加而民自行义周所以治也上无德教下无法则任刑必诛剔鼻盈蔂断足盈车举河以西不足以受天下之徒终而以亡者秦王也非二尺四寸之律异所以反古而悖民心也

注释

依照效法

杀藏肃杀收藏

经礼义以礼义为治理国家的纲领

同“导”开导

蔂(lei)盛土的竹笼

悖(b8i)背离违背

译文

文学说春夏万物生长圣人效法这种现象制定政令秋冬万物肃杀收藏圣人模仿它施行法律所以政令就是教化用以引导百姓法律就是刑罚用以禁止强暴二者是治理国家的工具有使国家存亡的效果但在于朝廷如何使用它商汤王周武王以礼义为治理国家的纲领分明善恶以开导百姓没有施加什么刑罚而百姓都自觉地按照礼义去做这就是殷周治理得好的缘故上边不用仁德教化下边没有法则滥用刑罚厉行诛杀割下的鼻子装满了土筐砍下的脚装满了车以至黄河以西的地方都不够容纳天下的犯人终于导致国家灭亡秦始皇就是这样的不是法律不一样而是所作所为违反了古人的作法背离了人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