盐铁论•论儒第十一译注

题解

本篇是关于对儒家学派评价的争论论战一开始文学们以纯儒的观点“祖述”仲尼称颂其德以为自古及今未之有也”以孔孟之道为“忧百姓之祸而欲安其危”的“治国平天下”之道御史大夫则持反纯儒的观点指出“儒者之安国尊君未始有效”“孟轲守旧术不知世务”因而不合时宜这说明他们之间的斗争是激烈的

御史曰文学祖述仲尼称诵其德以为自古及今未之有也然孔子修道鲁卫之间教化洙泗之上弟子不为变当世不为治鲁国之削滋甚齐宣王褒儒尊学孟轲淳于髡之徒受上大夫之禄不任职而论国事盖齐稷下先生千有余人当此之时非一公孙弘也弱燕攻齐长驱至临淄湣王遁逃死于莒而不能救王建禽于秦与之俱虏而不能存若此儒者之安国尊君未始有效也

注释

仲尼即孔丘

洙水泗水的支流源有二一出山东曲阜市北南合沂水入泗一出费县北西流入泗泗水发源于山东省泗水县礼记·檀弓“吾与女事关子于洙泗之间”孔子讲学于鲁故后人遂以洙泗为儒家学派的代称

齐宣王齐威王之子名辟强在位十九年(公元前342-公元前324年)孟轲(约公元前370-公元前289年)战国时邹(今山东省邹县)人字子舆受业于孔丘孙子思之门与其徒序述孔子之意孟子七篇被后来儒家称为“亚圣”淳于髡(k&n)战国时齐人以滑稽善辩著称

稷下战国时齐国都城临淄(今山东省临淄县)西门外的地方齐宣王继齐威王之后在此扩置学馆招待儒生淳于髡等七十余人都受到尊礼赐列第为上大夫不作实际工作专任顾问一时到者达千余人史记·田敬仲完世家孟轲也到过齐国游说过齐宣王史记·孟荀列传

燕攻齐公元前二八四年魏共同伐齐其中燕国将军乐毅率兵长驱直入攻破齐国都城临淄齐湣王出逃到莒(今山东省莒县)被楚人杀死吏记·田敬仲完世家

王建即齐王田建战国时齐国的最后一个国君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灭齐俘虏齐王建统一天下

译文

御史说文学效法你们的祖先孔丘颂扬他的功德自以为从古到今他是独一无二的然而孔丘在鲁国卫国一带宣讲儒道在洙水泗水一带实行教育感化他的学生并未因此而变好当时的天下并未因此而治理好鲁国反而衰弱得更厉害了齐宣王奖励儒术尊重游士孟轲淳于髡一类的人享受上大夫的俸禄不担任具体职务而议论国事当时在齐国都城有这样的先生千余人那时可不只是一个公孙弘那样的人然而弱小的燕国攻打齐国竟能长驱直入直至国都临淄齐湣王仓皇出逃最后死在莒地而儒生却不能挽救齐王建被秦国擒住儒生们也和他一起当了秦国的俘虏而不能使齐国生存像这样儒生治理国家巩固王位从来是没有什么成效的

文学曰无鞭策虽造父不能调驷马无势位虽舜禹不能治万民孔子曰“凤鸟不至河不出图吾已矣夫”故轺车良马无以驰之圣德仁义无所施之齐威宣之时显贤进士国家富强威行敌国及湣王奋二世之余烈南举楚北并巨宋苞十二国西摧三晋却强秦五国宾从鲁之君泗上诸侯皆入臣矜功不休百姓不堪诸儒谏不从各分散慎到捷子亡去田骈如薛而孙卿适楚内无良臣故诸侯合谋而伐之王建听流说信反间用后胜之计不与诸侯从亲以亡国为秦所禽不亦宜乎

注释

造父传说是古代善于赶车的人

“势”原作“世”今据御览三五九引改本书贫富篇“况以势位求之者乎”也作“势位”

语出论语·子罕篇凤鸟传说中的凤凰河图传说伏羲时黄河里出现龙马身上有图即河图

轺(yao)车古时用一匹马拉的轻便马车

“宣”上原无“威”字“显”上原有“不”字今据张敦仁说删同“包”征服的意思

三晋春秋时晋国的赵韩三家卿大夫先后灭了其他卿大夫瓜分晋国各立为国是为三晋地在今山西河南及河北西南部一带

慎到战国时赵国人学黄老道德之术著有慎子四十二篇汉书·艺术志列入法家捷子一作“接子”战国时齐国人著有接子二篇汉书·艺文志列在道家田骈(pian)战国时齐国人又叫陈骈著有田子二十五篇汉书·艺文志列入道家

孙卿即荀卿战国时赵人名况汉人避宣帝刘洵讳便称孙卿年五十游学于齐三为祭酒(古代官名)为齐人所排挤乃往楚国为兰陵(今山东省峄县境)令著有荀子三十二篇汉书·艺文志列入儒家史记有传

后胜齐王建的相国主张齐不救五国之难不与秦国交战后被秦国所俘

译文

文学说没有赶马的鞭子就是造父也不能驾驭四匹马没有权势地位就是虞舜夏禹也不能治理好天下的百姓孔子说“凤凰不飞来河图不出现我完了啊”所以骏马拉小车没法跑得快圣明的仁德礼义也没办法实行齐国威王宣王时重用贤人招徕人才国家富强威震各国到齐湣王时他继承了威王宣王的功业南面占领了楚国的淮河北部北面吞并了强大的宋国使泗水一带的十几个诸侯归附西面威逼韩魏三个国家击退了势力强大的秦国使其他五国都归顺齐国鲁的国君和泗水一带的诸侯都向齐湣王称臣由于齐湣王贪功无厌不断征伐老百姓难以忍受许多儒生的进谏不被采纳儒生各自走散慎子和捷子走了田骈到了薛国而孙卿到了楚国国内没有良臣诸侯合谋进攻齐王田建被秦国俘虏不也是应该的吗

御史曰伊尹以割烹事汤百里以饭牛要穆公始为苟合信然与之霸王如此何言不从何道不行故商君以王道说孝公不用即以强国之道卒以就功邹子以儒术干世主不用即以变化始终之论卒以显名故马效千里不必胡士贵成功不必文辞孟轲守旧术不知世务故困于梁孔子能方不能圆故饥于黎丘今晚世之儒勤德时有乏匮言以为非困此不行自周室以来千有余岁独有文如言必参一焉取所不能及而称之犹躄者能言远不能行也圣人异涂同归或行或止其趣一也商君虽革法改教志存于强国利民邹子之作变化之术亦归于仁义祭仲自贬损以行权时也故小枉大直君子为之今硁硁然守一首引尾生之意即晋文之谲诸侯以尊周室不足道而管仲蒙耻辱以存亡不足称也

注释

伊尹以割烹事汤旧说伊尹是厨子出身给汤作菜希望得到汤的信用割烹宰割烹任之事

百里以饭牛要穆公旧说百里奚以喂牛取得秦穆公的信用百里百里奚通有篇注释饲养结交穆公秦穆公

邹子邹衍一作“驺衍”战国时齐临淄人他看到各国统治者都不务道德遂著书十余万言详论阴阳长消终始大圣的道理当时名重诸侯齐人称为“谈天衍”史记·孟子荀卿列传

指匈奴古时代国战国时赵灭代置代郡秦汉仍之在今山西省东北部及河北省蔚县附近地两地均以出产良马著称

黎丘古地名在今河南省虞城县北

正嘉本倪邦彦本太玄书室本张之象本沈延铨本金蟠本杨沂孙校本“困”作“因”参一参考往事而定于一参照

躄(bi)者双脚残废的人

这是司马迁对邹衍的评语史记·孟子荀卿列传

祭(zhai)仲自贬损以行权这是公羊传·桓公十一年祭仲春秋时郑国宰相郑庄公死后祭仲立公子忽(昭公)后来宋庄公派人诱捕祭仲逼迫他另立公子突(厉公)祭仲屈服于宋国的压力暂时答应了但不久又赶走公子突迎立公子忽

这两句是淮南子·氾论篇

硁硁(k5ng)然浅见固执的样子

尾生古时讲信用的人相传他和一女子相约在桥下相会在桥下等候女子逾期不来正好山洪暴发他还不肯走抱桥柱死守终被淹死事见汉书·东方朔传晋文即晋文公重耳春秋时普国国君春秋五霸之一

译文

御史说伊尹以厨师的身份侍奉商汤王百里奚因养牛有方结交秦穆公开始都是随便附合的后来他们得到信任才协助君主建立了霸王的事业像这样什么话不听从什么办法不实行呢所以商鞅开始用王道劝说秦孝公孝公不采纳就讲富国强兵的道理终于建立了功业邹衍开始用儒术游说各国国君没有被采纳后来用阴阳五行“五德始终”说来说明国家兴衰终于名声显著所以马只要能行走千里就不一定非要胡代的良马士人贵在做事成功而不在于能说会道孟轲墨守陈规不识时务所以受困于梁孔丘能方不能圆不会通权达变所以在黎丘挨饿现在你们这些后世的儒生努力修治德行经常碰钉子还说不这样不行自从周朝建立以来已经一千多年了你们还只讲文王武王成王康王每发议论都要参照他们中的某一个把办不到的事拿出来加以赞扬这就好像瘸子嘴上说走得远而实际上却不能走一样有才智的人可以采取不同的途径取得同一的结果不管他们做或不做某件事情其最终目的是一样的商鞅虽然变法改革教化目的在于使国家强盛使人民有利邹衍运用“五德始终”变化的学说也是为了达到“仁义”的目的祭仲牺牲自己的主张采取权宜之计行事是识时务啊所以受点小委曲得到大伸张是君子的做法如今你们见识浅薄而又固执死守儒道像尾生那样死不回头在你们看来就是晋文公用权势使诸侯尊重周室也是不值得称道的管仲蒙受耻辱辅佐齐桓称霸也是不值得称赞的

文学曰伊尹之干汤知圣主也百里之归秦知明君也二君之能知霸王其册素形于己非暗而以冥冥决事也孔子曰“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如何其苟合而以成霸王也君子执德秉义而行故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孟子曰“居今之朝不易其俗而成千乘之势不能一朝居也”宁穷饥居于陋巷安能变己而从俗化阖闾杀僚公子札去而之延陵终身不入吴国鲁公杀子赤叔眄退而隐处不食其禄亏义得尊枉道取容效死不为也闻正道不行释事而退未闻枉道以求容也

注释

求合

同“策”计划谋略

冥冥糊里糊涂

语出论语·子路篇

“造次”二语见论语·里仁篇造次匆促急忙颠沛动荡变乱语出孟子·告子篇但字句略有不同

“化”张之象本沈延铨本金蟠本作“也”

阖闾杀僚公子札去而之延陵终身不入吴国春秋时吴王寿梦死四个儿子诸樊余祭余昧季札传让王位诸兄欲立季札季札不受于是从诸樊起不传子而传弟欲以次第于季札及余昧死又欲立季札季札逃去吴人乃立余昧子僚为王诸樊的儿子光不服与伍子胥合谋派专诸刺杀吴王僚公子光即位即吴王阖闾季札认为阖闾杀死吴王僚是不义便回到他的封地延陵(今江苏省武进县境)终身不入吴国事见公羊传·襄公二十九年史记·吴太伯世家鲁公杀子赤叔眄(mian)退而隐处不食其禄鲁公春秋时鲁文公的庶子(妾所生的儿子)鲁公子俘杀文公长子公子赤后自立为王即鲁宣公叔眄(鲁宣公弟)以为不仁不满宣公终身不受其俸禄谷梁传·宣公十七年

译文

文学说伊尹求合商汤王知道他是个圣主百里奚归附秦穆公知道他是个贤君这两个人能够知道商汤王和秦穆公能够成就王霸功业是因为他们的谋略平素在自己身上表现得清楚而不是不明事理糊里糊涂地对某件事作出决定孔子说“名分不正讲起话来就不顺当合理讲起话来不顺当合理事情就办不成”怎么可能随便附合在一起就能建立王霸的功业呢君子遵行仁德主持礼义仓促匆忙时如此动荡变乱时也是如此孟子说“处在今天的时代不改变今天的风俗习惯而发展成千乘兵车势力(诸侯国)的人我是不能和他同处一个早晨的”宁可挨饥受饿住在简陋的小巷里怎么能改变自己的主张而去顺从恶习呢过去因为阖闾杀了吴王僚公子季礼就离开吴国而到延陵一辈子也不回吴国鲁宣公杀了公子子赤叔眄因此就隐退再也不接受鲁国的俸禄损害礼义而获得尊位歪曲自己的主张而得到主子的欢心至死也不能那样做只听说自己的正直主张得不到实行就放弃职位隐退没听说过可以歪曲自己的主张而去求得主子的欢心的御史曰论语“亲于其身为不善者君子不入也”有是言而行不足从也季氏为无道逐其君夺其政而冉求仲由臣焉“男女不授受不交爵”孔子适卫因嬖臣弥子瑕以见卫夫人子路不悦子瑕佞臣也夫子因之非正也男女不交孔子见南子非礼也礼义由孔氏且贬道以求容恶在其释事而退也

注释

语出论语·阳货篇

季氏春秋时鲁国大夫季平子他勾结孟孙叔孙一起攻逐鲁昭公昭公奔齐后死于乾侯(今河北省成安县东南)鲁国大权都归季氏掌握

冉求仲由冉求鲁人字子有孔丘弟子给季平子的孙子季康子当过家臣管理赋税仲由鲁卞(今山东省泗水县东南)人字子路也当过季康子的家臣史记·仲尼弟子列传鲁周公世家

“授”下原无“受”字张之象本沈延铨本金蟠本有今据补

语出礼记·坊记

因嬖臣弥子瑕以见卫夫人嬖臣受君主宠幸的臣子弥子瑕春秋时卫灵公的宠臣卫夫人卫灵公的夫人南子因弥子瑕见南子吕氏春秋·贵因篇

子路不悦论语·雍也篇“子见南子子路不悦

佞臣善于以花言巧语谄媚的臣子

卢文弨曰“‘氏’下当有‘出’字”案孟子·梁惠王下“礼义由贤者出”此卢说所本张之象本沈延铨本金蟠本有“出”字

译文

御史说论语上说过“人有亲自干了坏事情的君子是不到他的国里去的”孔丘嘴上是那样说实际却没有那样做鲁国的季孙氏干了损害仁德的事赶走了鲁昭公夺取了鲁国的政权可是冉求和仲由却做了他的家臣礼记上规定“男女之间不亲手给与别人或接受别人的东西不互相碰杯”可是孔子到了卫国通过宠臣弥子瑕晋见卫夫人南子子路为此而不高兴弥子瑕是个奸邪的家伙孔子通过他去进见卫夫人走的不是正道男女之间不应交往孔子去见南子就是背离了周礼礼义是由孔子那里宣传出来的他尚且毁坏道德以求得别人的喜悦哪里还谈得上什么正直的主张得不到实行就放弃职位而隐退呢

文学曰天下不平庶国不宁明主之忧也上无天子下无方伯天下烦乱贤圣之忧也是以尧忧洪水伊尹忧民管仲束缚孔子周流忧百姓之祸而欲安其危也是以负鼎俎囚拘匍匐以求之故追亡者趋拯溺者濡今民陷沟壑虽欲无濡岂得已哉

御史默不对

注释

方伯古时一方有势力的诸侯如春秋五霸

管仲束缚力耕篇注释

鼎俎(z()古代烹煮用的锅叫“鼎”古代切菜用的砧(zh5n)板叫“俎”传说伊尹曾负鼎以滋味说汤匍匐这里指孔子周游韩诗外传说孔子看到周室衰微礼崩乐坏“于是自东自西自南自北匍匐求之

沾湿

译文

文学说天下不太平诸国不安宁这是英明的国王所忧虑的上无天子下无有势力的诸侯天下混乱这是贤人和圣人所忧虑的所以尧为洪水泛滥忧虑伊尹为百姓忧虑管仲遭到囚禁孔子周游列国都是忧虑百姓遭受祸害想免除他们的危难啊因此他们不惜做厨师遭囚禁四处奔走以拯救百姓追赶逃亡的人自己就要快跑援救被水淹的人自己一定要下水现在百姓掉进溪谷中想要援救他们又想不沾湿这怎么可能呢

御史默不出声不作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