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就文学所提的结和亲问题展开讨论。大夫总结了“汉兴以来,修好,结和亲,
所聘遗单于者甚厚;然不纪重质厚赂之故改节,而暴害滋甚”的经验教训,认为匈奴“可以武折而不可以德怀”。高度赞扬了汉武帝的抗战路线是“兴义兵以诛暴强”,是“匡难辟害,以为黎民远虑”。痛斥文学:“匈奴以虚名市于汉而实不从,数为蛮、貊所绐,不痛之何故?”文学则认为同“匈奴结和亲”,“民安乐而无事”。宣扬“两主好合,内外交通,天天安宁,世世无患”的主张,顽固地坚持不抵抗政策。大夫曰:汉兴以来,修好,结和亲,所聘遗单于者甚厚①;然不纪重质厚赂之故改节②,而暴害滋甚。先帝睹其可以武折③,而不可以德怀,故广将帅,招奋击,以诛厥罪④。功勋粲然,著于海内,藏于记府⑤,何命“亡十获一”乎⑥?夫偷安者后危,虑近者忧迩⑦。贤者离俗,智士权行⑧。君子所虑,众庶疑焉。故民可与观成,不可与图始⑨。此有司所独见,而文学所不睹。
①聘遗(w8i):派使者同好,馈赠礼物。
②纪:记录,记识。质:通贽(zh@),礼品。赂:财物。
③武折:用武力打败。
④诛:这里是讨伐的意思。厥:代词,其,指匈奴。
⑤记府:古代朝廷收藏文书史册的地方。藏于记府,即载入史册。
⑥命:即“名”。
⑦迩:近。
⑧权行:随机应变。
⑨语本《商君书·更法篇》。原文云:“民不可与虑始,可与乐成功。”《史记·商君传》作
“民不可与虑始,而可与乐成。”
大夫说:汉朝建国以来,对匈奴讲友好,搞和亲,派使者给单于送去很多礼物。然而他并不记
识贵重礼品和优厚财物而改变其侵略本性,反而越来越厉害地残暴骚扰汉朝边境。武帝看到对匈奴只能用武力打败而不能以“仁德”去感化,所以广用将帅,招募勇士,以便讨伐匈奴的罪恶。武帝的功勋灿烂辉煌,名扬四海,载入史册。这怎么说是“丢掉十个得到一个”呢?苟且偷安会有危险的后果,只顾眼前必有灾祸来临。有才能的人做事同一般人不一样,明智的人能够随机应变。君子所考虑的,普通人是不能理解的。所以,一般人只能看到事情的成功,而不可同他们事前谋划。这些道理只有我们管理政事的官员才能看到,而你们文学是看不到的。文学曰:往者,匈奴结和亲,诸夷纳贡①,即君臣外内相信,无胡、越
之患。当此之时,上求寡而易赡,民安乐而无事。耕田而食,桑麻而衣。家
有数年之稸②,县官余货财,闾里耆老,咸及其泽③。自是之后,退文任武,
苦师劳众,以略无用之地。立郡沙石之间、民不能自守,发屯乘城④,挽辇
而赡之⑤。愚窃见其亡,不睹其成。
① 诸夷:指四方边境的少数民族。纳贡指少数民族向汉朝的进贡。
②稸:同“蓄”,积蓄。
③咸,原作或,今从卢文弨说改正。
④发屯:征发人到边疆屯田。乘城:守城。
⑤挽辇:拉车运输粮食。
文学说,以前,同匈奴搞和亲,四方边境的少数民族都向汉朝缴纳贡品,君臣之间、内地和外族之间互相信任,没有胡、越骚扰的忧患。那时候,朝廷向人民要求财物少而容易满足,百姓安居乐业,没有兵灾祸事。人们种田吃饭,养蚕种麻穿衣。家家都有多年的积蓄,朝廷财物充足有余,乡间老年人,都能得到皇上的恩惠。从这以后,排除文事,专用武力,让军队和百姓倍受劳苦,去掠夺毫无用处的土地。把郡县设立在沙漠乱石之中,边民不能自卫,于是屯田戍边,运送大量物资供应边防。我们只看到抗击匈奴政策的失败,而没有看到它的成功。大夫曰:匈奴以虚名市于汉而实不从①,数为蛮、貊所绐②,不痛之,何故也?高皇帝仗剑定九州③,今以九州而不行于匈奴。闾里常民,尚有枭散④,况万里之主与小国之匈奴乎?夫以天下之力勤何不摧⑤?以天下之士民何不服?今有帝名,而威不信于城之外⑥,反赂遗而尚踞敖⑦,此五帝所不忍,三王所毕怒也⑧。
①虚名:虚假的名义。市:交易。这句话是说名义上说讲和而实际上并不打算实行。
②数:屡次。绐(dai):欺骗。
③仗剑:指刘邦持剑起义。
④枭散:古代的一种棋戏。刻枭鸟形为主棋,此外皆为散棋。散棋杀了枭棋,就算胜了。《韩非子·外储说左下》:“博贵枭,胜者必杀枭。杀枭者,是杀其所贵也。儒者以为害义。”《战国策·楚策·唐且见春申君章》:“夫枭棋之所以能为者,以散棋佐之也。夫一枭之不胜五散亦明矣。今君何不为天下枭,而令臣等为散?”这里是用来比喻民间也有主佐、贵贱之分,证明汉以大国和匈奴小国,不分大小,是不能容忍的。
⑤力勤:劳力。与下“士民”对文。“摧”原作“权”,今据卢文弨说校改。
⑥此句原作“而威不信长城”,今据王先谦说校改。信,古通“伸”。
⑦尚:帮助,助长。踞敖:同倨傲,骄横傲慢。
⑧毕:同“必”,一定的意思。
大夫说:匈奴在名义上说讲和,而实际上并不打算实行,国家屡次被蛮、貊所欺骗,而你们对此不感到愤怒,这是为什么?高皇帝持剑平定九州,现在我们有九州大的地盘,但号令对匈奴却不能推行。乡里百姓之间还有贵贱的分别,何况我们统治万里的皇上与一个小国匈奴呢?如果以全国的劳力去对付,有什么敌人不可以摧毁?以全国的力量去对待,有什么敌人不可以征服呢?现在,我们皇上有帝王的名望,但威力却不能达到长城之外,反而给匈奴馈赠财物助长了他们的骄横傲慢,这是五帝所不能容忍,三王所必然要愤怒的。文学曰:汤事夏而卒服之①,周事殷而卒灭之②。故以大御小者王③,以强凌弱者亡。圣人不困其众以兼国④,良御不困其马以兼道⑤。故造父之御不失和,圣人之治不倍德⑥。秦摄利衔以御宇内⑦,执修箠以笞八极⑧,骖服以罢⑨,而鞭策愈加,故有倾衔遗箠之变⑩。士民非不众,力勤非不多也,皆内倍外附而莫为用。此高皇帝所以伏剑而取天下也。夫两主好合,内外交通,天下安宁,世世无患,士民何事?三王何怒焉?
①汤:指汤商王。事:服侍。夏:指夏桀。
②周:指周文王。殷:指商纣王帝辛。
③御:这里是安抚的意思。
④兼国:吞并别人的国家。
⑤良御:善于赶车的人。兼道:加倍所要走的道路。
⑥倍:同“背”,违反。
⑦衔,原作衡,据王先谦说校改。衔:马嚼子。
⑧修:长。笞(cb9):抽打。八极:八方极远的地方。
⑨骖(can):驾车的马。两边的马叫“骖”,辕马叫“服”。
⑩衔,原作衡,据王先谦说校改。倾衔遗箠:嚼毁鞭丢,比喻国家灭亡。
文学说:成汤先做夏的臣子而终于征服了夏,周(文、武)曾为殷的诸侯而终于灭了殷。所以,大王安抚小国就能成就王业,以自己的强盛去欺负弱小的国家必然灭亡。圣人不因吞并别人的国家而使他的百姓困乏,善于赶车的人不因加快赶路而使马疲惫。所以造父驾车不慌不忙,圣人治理国家不违背仁德。秦朝用锋利的马嚼子驾驭国家,挥动长鞭抽打八方,驾车的辕马、骖马已经疲惫不堪了,还越来越厉害地鞭打它,所以才有嚼毁鞭丢(国家灭亡)的事故发生。不是军民不众,也不是力量不强,但人心都背离朝廷,归附反叛势力,没有人为它出力。这就是高皇帝持剑取得天下的原因。如果我们皇上同匈奴单于和好,互相往来,天下安宁无事,世世代代没有战争的祸患,这样,军民还有什么战事?三王还有什么愤怒的呢?大夫曰:伯翳之始封秦①,地为七十里。穆公开霸②,孝公广业③。自卑至上,自小至大。故先祖基之,子孙成之。轩辕战涿鹿④,杀两皞、蚩尤而为帝⑤。汤、武伐夏、商,诛桀、纣而为王。黄帝以战成功,汤、武以伐成孝⑥,故手足之勤,腹肠之养也。当世之务,后世之利也。今四夷内侵,不攘⑦,万世必有此长患。先帝兴义兵以诛暴强,东灭朝鲜,西定冉、駹⑧,南擒北越,北挫强胡⑨。追匈奴以广北州⑩,汤、武之举,蚩尤之兵也。故圣主斥地⑪,非私其利,用兵,非徒奋怒也,所以匡难辟害⑫,以为黎民远虑。
①伯翳(y@):即伯益。原名大费,曾佐禹治水,有功,舜赐姓嬴氏,是为嬴秦之始祖。见《史记·秦本纪》及《五帝本纪》。各书皆无言“封秦地七十里”的,此当别有所出。
②穆公:春秋时秦国国君,他曾兼并西方12 个少数民族部落,称霸西戎。
③孝公:战国时秦国国君,秦穆公14 世孙,秦献公子,名渠梁,曾任用商鞅变法。
④轩辕:即黄帝,少典氏子,生于轩辕之丘,故曰轩辕氏。神农氏八传至榆罔,暴虐无道,帝
败之于阪泉。蚩尤作乱,帝诛之于涿鹿。诸侯尊之,乃代神农氏而有天下,是为黄帝。见《史记·五帝本纪》。涿鹿:古地名,今河北省涿鹿县。
⑤两皞,原作两,今改,因形近而误。《潜夫论·五德志篇》,两出“太”都作“太”,四出“少”都作“少”,隶书从“皋”之字多作“”,《荀子·解蔽篇》杨倞注:“‘’读为‘皋’。”即其明证,两皞指太昊,少昊,又作太昊、少昊,(《汉书·郑崇传》注:“‘皞’字与‘昊’同。)《周书·尝麦》解:“赤帝分正二卿,命蚩尤于少昊以临四方,..蚩尤乃逐帝,争于涿鹿之河(阿),九隅无遗。赤帝大慑,乃说于黄帝,执蚩尤杀之于中冀。”此即其事。或疑黄帝与两皞时代不相值,因而《史记·五帝本纪·正义》写道:“谓黄帝克炎帝之后”也。
⑥孝:继承祖先的遗志。这里指商汤王、周武王完成帝业。
⑦攘:攻打。
⑧冉、駹(mang):汉时西南地区两个部族。
⑨挫:打败。
⑩句上原有“李牧”二字,今据王先谦说校删。
⑪斥:开辟。
⑫辟:除。
大夫说:伯益开始受封于秦地,方圆仅70 里。以后秦穆公称霸,秦孝公扩大发展了他的事业,使秦国由弱到强,从小到大。所以祖先创立基业,子孙继续完成。黄帝与蚩尤大战于涿鹿,杀太皞、少昊、蚩尤成为帝王。成汤玉讨伐夏、周武讨伐商,消灭夏桀、商纣而称王。黄帝以打仗获得成功,成汤和周武王也是以作战才完成祖先的事业。这就像手脚的劳动是为了填饱肚子一样。现在我们所干的事业,是为了后人的利益。如今四夷不断侵扰内地,不抵抗,世世代代都会遭受永久的灾祸。武帝发动正义的战争以讨伐凶暴强大的敌人,东方灭掉朝鲜,西方打下冉、駹,南方攻取百越,北方挫败强胡。追击匈奴,扩大北方国土,这就像成汤王讨桀、周武王伐纣、黄帝打败蚩尤的战争一样。所以圣明的皇上开辟疆域,不是为了私利,打仗也不是出于一时的愤怒,目的是为了救难除害,为老百姓长远打算。文学曰:秦南禽劲越①,北却强胡,竭中国以役四夷②,人罢极而主不恤③,国内溃而上不知;是以一夫倡而天下和,兵破陈涉④,地夺诸侯,何嗣之所利⑤?《诗》云:“雍雍鸣,旭日始旦⑥。”登得前利⑦,不念后咎⑧。故吴王知伐齐之便,而不知干遂之患⑨。秦知进取之利,而不知鸿门之难⑩。是以知一而不知十也。周谨小而得大,秦欲大而亡小。语曰:“前车覆,后车戒⑪。”“殷监不远,在夏后之世”矣⑫。
①禽:同“擒”,制服。劲:实力强大。
②役:这里是攻打的意思。
③罢极:疲惫不堪。
④陈涉:即陈胜,见《褒贤篇》注释。
⑤嗣:继承人。
⑥诗出《诗经·邶风·匏有苦叶》。雍雍:和悦的声音。(gan):即雁。
⑦登得:即贪得。
⑧咎:祸害
⑨《史记·春申君传》:“吴见伐齐之便,而不知干隧之败。”即此文所本。干隧,即干隧。《正义》:“干隧,吴地名。即吴王夫差自刎处,在苏州西北四十里。”即今江苏省苏州市。
⑩鸿门:地名,在今陕西省临潼县东。项羽曾从这里发兵攻进秦朝国都咸阳,烧毁阿房宫,在咸阳大屠杀。
⑪语出《说苑·善说篇》。
⑫诗出《诗经·大雅·荡》。监,同“鉴”。
文学说:秦国打败南方强大的越人,击退北方强大的胡人,用尽国家的人力物力去与四夷作战,
人民疲惫不堪而君主也不体恤,国内已面临内部溃乱而君主还不知道;因此,一个人号召起义而天下的人都响应,军队被陈胜打败,土地被诸侯夺去,秦朝的后人还有什么利益可以享受呢?《诗经》上说:“大雁欢鸣,旭日东升。”(不可)只贪求眼前利益,而不考虑以后的祸患。过去吴王夫差只知道大破齐兵的成功,而不知道在干遂被勾践打败的祸害;秦朝只知道掠夺别人的利益,而不知道以后鸿门的灾难。这是只知其一而不知其十啊!周朝在弱小时因为谨慎行德而后来变得十分强大,秦朝想以武力统一天下却连原来的地盘都丧失了。书上说:“前面的车子翻倒了,后面的车子要引以为戒。”“商朝的借鉴并不远,夏桀就是它的榜样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