礼异
不同的礼仪。
谒者:官名,秦置,汉因之。掌宾赞。接待宾客时的司仪人员。赞:赞礼。
西汉年间,皇帝接见丞相时,执掌礼仪的官员就会高唱:“皇帝为丞相起立”。在接见御史大夫时,皇帝只敬重地说谢谢。
【参考文献】《汉旧仪》:“皇帝见丞相起;谒者赞称曰:‘皇帝为丞相起。’立乃坐,太常赞称:‘敬谢行礼’。宴见侍中,常侍赞:‘御史大夫见’。皇帝称:‘谨谢’”
木主:为故去的人立的木牌位。灵位。缠:原作(纟匽)。《汉旧仪》作‘缠’。径改橘木:《汉旧仪》作‘晧木’。牖:窗户。玄:本意是悬挂。不出时:《汉旧仪》作‘不出室’。俑人:殉葬的偶人。坐:通座。
差谬太多,略。
【参考文献】《汉旧仪补遗卷下》:“高帝崩三日,小敛室中牖下。案:通典‘牖’作‘墉’,下皆同。作栗木主,长八寸,前方后圆,围一尺,置牖中,望外。内张绵絮以障外,以皓木大如指,长三尺,四枚,缠以皓皮四方置牖中,主居其中央。七日大歛棺,以黍饭羊舌祭之牖中。已葬,收主。为木函,藏庙太室中西墙壁埳中,案:后汉书光武纪注引下有‘去地六尺一寸,祭则立主于坎下’十三字。通典礼又载贺循引汉仪作‘去地六尺一寸,当祠则设坐于埳下’。望内,外不出室堂之上。坐为五时衣、冠、履,几、杖、竹笼。为甬人,无头,坐起如生时。皇后主长七寸,围九寸,在皇帝主右旁。高皇帝主长九寸。上林给栗木,长安祠庙作神主,案:礼记祭法疏云:‘案汉仪,高帝庙主九寸,前方后圆,围一尺。后主七寸。’东园秘器作梓宫,素木长丈三尺,崇广四尺。续汉志补注、通典礼案:汉书董贤传注引作‘棺梓素木长二丈,崇广四尺’。后汉书皇后纪注引作‘梓宫长二丈,广四尺’。
节:信物,凭证。都鄙:封邑或采邑,也指京城或边邑。贿:这里指货物。旌节:五色羽毛装饰旗。璧:有孔的玉器,孔(好)径和玉质部分(肉)宽度相等。圭:条形玉器,上端尖形或圆形,下部方形。璋:似圭,上端斜去一角的尖形。珩:玉佩上面的横玉,似残环,或上有折角。璩:耳环。环:好径大于肉宽的有孔玉器。雋:不详,有的版本作‘(雋-隹﹢佺)’。即是‘全’字。《周禮冬官考工記》:‘玉人之事,天子用全。《注》纯用玉也。’琮:中间有孔的方柱形玉器。
节有多种,守卫国家用玉节,守卫都鄙用兽角制成的节,出使山地国家用虎形节,出使平原国家用人形节,出使岛国用龙形节,出入城门关卡用符节,买卖货物用印章,路上行走用五色羽毛装饰的旌节。古时候平安无事用璧来表示,欲做事情用圭,做事成功用璋,守卫边疆用珩,要战斗用璩,城被围困用环,有灾乱发生用雋,天气大旱用龙,就是龙形的节,帝王丧了用琮昭示。
【参考文献】《周礼·地官·掌节》:“掌守邦节而辨其用,以辅王命,守邦国者用玉节,守都鄙者用角节。凡邦国之使节,山国用虎节,土国用人节,泽国用龙节,皆金也,以英荡辅之。门关用符节,货贿用玺节,道路用旌节,皆有期以反节,凡通达于天下者,必有节,以传辅之,无节者,有几则不达。”
北齐:(550-577年),高洋建国。南使:陈(557-589年,陈霸先建国。)国使节。太学:即国学,汉武帝元朔五年始称太学。监舍:相当于校长。荷信:信,符契。带着符契。典客令:秦置官名。北齐因之,接待外国客人的官员。进贤冠:文官或儒生所带的帽子。绛:大红色。平巾帻:帻,古人缠在额头的布,后来形成了一种平顶帽子。矟:通槊。髶:髶,音容。散乱的头发。袍随髶色:疑是‘帽随髶色’。译文不改。
北齐迎接南陈使节,主要官员是太学博士监舍。先是传达诏令的二人骑马带着符节走在前面,羊拉的小车上有二人,拿着刀跟在传诏人的后面。然后是一位监舍,一位典客令,都戴着进贤冠。十馀位学生穿着朱衣骑着马擎着伞盖遮罩着监舍及典客令。一位穿红衫的人,在使节车前引导。又有穿红衫骑马戴平巾帻的六个人,在主副使节车后。铁甲武士一百馀人。仪仗也一百馀人,(他们)剪彩色丝织品像衣带宽窄(做旗幡),白羽毛间杂其间就像槊一样,披散着头发穿着红袍子,帽子有五种颜色,袍子是随着头发的颜色,仪仗用木制的槊、刀、戟,并在红布上画虾蟆做幡。
【乱敲棋子】‘绛袍’、‘帽凡五色’是确定的。那么不论‘袍随髶色’还是‘帽随髶色’,可见当时的人已经染发为‘绛色’或‘五色’了。
魏使李同轨、陆操聘梁。入乐游苑西门内青油幕下。梁主备三仗,乘舆从南门入,操等东面再拜,梁主北入林光殿。末几,引台使入。梁主坐皂帐,南面。诸宾及群官俱坐定,遣书舍人殷灵宣旨慰劳,具有辞答。其中庭设钟悬及百戏殿上,流杯池中行酒。具进梁主者题曰御杯,自馀各题官姓之杯,至前者即饮。又图象旧事,令随流而转,始至讫于坐罢,首尾不绝也。
梁:萧衍建国,(502-557年)。正旦:正月初一。北使:东魏,(534-543年)孝静帝元善见建国。阙下:宫门外两边的高大建筑物,中间有道路。朱明观:朱明,夏天(见尔雅·释天)。也做‘日’解,但后面有太阳门,故应作‘夏天’解。马道:建于城台内侧的漫坡道,一般为左右对称。坡道表面为陡砖砌法,利用砖的棱面形成涩脚,便于车马行进。宣城王:宣城,在安徽东南,(中大通四年春正月)庚午,立嫡皇孙大器为宣城郡王。茹昆仑客:茹,估计。昆仑客,当指南海黑色民族。高句丽:今朝鲜半岛古国。百济客:(前18-660年)古代朝鲜半岛的一个国家,又称南扶余。梁主:萧衍。(464-549年),字叔达,小字练儿。南兰陵中都里人(今江苏常州市武进区西北)。南梁政权的建立者,(502-549年)在位。庙号高祖。上阁:有的版本作‘閣’。具服:具,完备,这里指朝服。博山远游冠:博山,重叠山形,《后汉书·輿服志》:‘远游冠,制如通天,有展筩(筒)横之于前,无山述,诸王所服也。’翠羽:翠绿色的羽毛,如绿孔雀的羽毛,翠鸟的羽毛。舄:音细。一种加木底的双层底鞋。崔豹《古今注》曰:舄,以木置履下,乾腊不畏泥溺也。班剑箱:饰有花纹的木剑箱子。省服:便装。陆操:《魏书·帝纪第十二·孝静纪》:‘元象元年冬十月,萧衍遣使朝贡。十有一月庚寅,遣陆操使于萧衍。’乐游苑:汉宣帝建,这里借用其名。林光殿:秦胡亥建离宫名林光殿。这里借用其名。书舍人:应为中书舍人,官名。始于先秦,本为国君、太子亲近属官,梁用以掌宣诏命。殷灵:灵,《字类》:小热貌。《正字通》:俗靈字。本书0118条作‘殷炅’或是。图象:图,音度,通度,法度。这里指效法流觞曲水古风俗。
梁国在正月初一黎明,邀请北魏国使节乘车至阙下,进入第一个门。这个门上层题名叫朱明观,第二个门叫应门,门下有一个大画鼓。第三座门叫太阳门,门左有高楼,悬一大钟,门右有朝堂,门打开,可见左右也有二个大画鼓。北魏使者入门后,随着敲击钟磬声,走到马道北面、悬挂钟处内道的西北方向站立。然后接引宣城王等一些人再进入宫内,再次敲击磬后,又在道东北面站立。大钟悬挂处外边东西两厢,都有大臣(站立)。马道南,近道东,有大约是南海诸国来客。道西近道有高句丽、百济来的客人,及以等待升殿的官员三千多人。大家位置站定,梁国主从东堂中走出来,有人解释说梁王斋戒在外住宿,所以不从上阁来。敲击钟鼓声中,梁王乘车在肃清闲杂人等的道路上通过,在侍从簇拥下走上东面的台阶,面向南方在幄内坐下。-幄是绿油顶黑色裙,十分高大,用绳系著拴在四柱上-(梁王)凭着黑漆曲木几坐定。然后梁国诸臣从西门入,大臣都穿着规矩的朝服、戴着博山远游冠,冠缨末梢用翠羽毛、真珠进行装饰。一双一双佩带着剑,脚踏黑双底鞋。刚进入时,诸位大臣前有二人在前导引,又有二人并排随行,再次有一人擎着象牙箱和置放班剑的木箱。另外,大臣后面还有二十人穿着便装跟进,还有随从一百馀人。距宣城王前几步远近,北面有前后重叠的席为拜见的位置,大臣们再次拜见梁王,然后依次走出去,再有人引导王公登位拜见梁王,同时献玉,梁王并不答礼。
北魏使臣李同轨、陆操接受邀请来到梁国。(上述仪式结束后,)进入乐游苑西门内青油幕下。梁王备有各种仪仗,先乘车从南门入,陆操等在东面再拜梁王。梁王一直向北进入林光殿。过了一会,才接引众人进入乐游苑。梁王坐在黑色帐内,面向南。诸位宾客及群官都坐定位置,梁王遣中书舍人殷灵宣旨慰劳大家,众人同声称谢。在乐游苑中庭设有悬钟及百戏在殿上助兴,在流杯池中行酒。供梁王饮用的酒具写着御杯字样,其余各杯分别题写着官员姓氏,谁的杯子到面前谁就饮酒。又效法古人流觞曲水的风俗旧事,让杯子随水流而转,从始座循环到末座,首尾不绝。
梁主:萧衍。(464-549年),字叔达,小字练儿。南兰陵中都里人(今江苏常州市武进区西北)。南梁政权的建立者,(502-549年)在位。庙号高祖。岁旦酒:南北朝梁宗懔(约501-565年)《荆楚岁时记》:‘长幼悉正衣冠,以次拜贺。进椒柏酒,饮桃汤。进屠苏酒,胶牙饧。下五辛盘。进敷于散,服却鬼丸。各进一鸡子。造桃板着户,谓之仙木。凡饮酒次第,从小起。’按《四民月令》云:‘过腊一曰谓之小岁。拜贺君亲,进椒酒,从小起。椒是玉衡星精,服之令人身轻能老。柏是仙药。’董勋云:‘俗有岁首用椒酒。椒花芬香,故采花以贡樽。正月饮酒先小者,以小者得岁,先酒贺之。老者失岁,故后与酒。’疑是。辟恶散:《荆楚岁时记》:“按:《练化篇》云:‘正月旦,吞鸡子、赤豆七枚,辟瘟气。’《肘后方》云:‘旦及七曰,吞麻子、小豆各二七枚,消疾疫。’《张仲景方》云:‘岁有恶气中人,不幸便死。取大豆二七枚,鸡子、白麻子,酒吞之。’然麻、豆之设,当起于此。梁有天下,不食荤。荆自此不复食鸡子,以从常则。却鬼丸:《荆楚岁时记》:元旦“进敷于散,服却鬼丸。”注云:“敷于散出葛洪炼化篇。方用柏子仁、麻仁、细辛、干姜、附子等分为散,井华水服之。”又方“江下刘次卿以正旦入市,见一书生入市,众鬼悉避。刘问书生曰:‘子有何术,以至于此?”书生言:‘我本无术。出之日,家师以一丸药,绛囊裹之,今以系臂,以恶气耳。’于是刘就书生借此药,至所见鬼处,诸鬼悉走。所以世俗行之。其方用武都雄黄丹散二两,蜡和,令调如弹丸,正月旦,龄男女左右带之。周处《风土记》曰:“正旦,当生吞鸡子一枚,谓之练形。”胶牙者,盖以使其牢固不动。今北人亦如之:熬麻子、大豆,兼糖散之。”
梁王曾经派遣传诏童赏赐群臣岁旦酒、辟恶散、却鬼丸三种东西。
本条也见于1011条北朝:(386-581年)是我国历史上与南朝同时代的北方王朝的总称,其中包括了北魏、东魏、西魏、北齐、北周等数个王朝。拜阁:今称回门。
北朝婚礼习俗,用青布幔做帐篷,安放在大门内外之间,称谓青庐,新婚夫妇在此交拜。在此之前迎接新娘子,新郎家领一百多人或十数人,人数随男方财力,可奢可俭。站在车两边齐呼‘新娘子,快出来’。直至新娘子登车才停止呼喊。婚后女婿随新娘回拜娘家那一天,新娘子一家亲宾妇女全都汇集,都各自用木棍打新郎取乐戏闹,以至于有的新郎被打得爬不起来。
鬼薪:为宗庙采集柴草的刑罚。《汉旧仪》:‘鬼薪者,男当为祠祀鬼神,伐山之薪蒸也;女为白粲者,以为祠祀择米也,皆作三岁。’
法律记载;有甲娶妻,乙和丙共同闹甲的洞房。旁边有大木柜,乙和丙说这就是监狱,举起甲就放到柜子里,然后盖上柜子盖。甲竟因而闷死了,官断论处为宗庙采集柴草三年的刑罚。
枲:音喜。大麻的雄株,只开雄花不结籽。这里指麻纤维(麻皮)。黍臛:大黄米和肉煮的粥。蔽膝:古代下体之衣,是遮盖大腿至膝部的服饰。躝:音烂。这里指踏越。弄:欣赏。李白《别山僧》:‘乘舟弄月宿泾溪。’
近代婚礼风俗,到了迎接新妇时,先以粟三升放在杵臼里,席一张用以覆盖在井口,麻纤维三斤塞在窗上,箭三只置屋门上。新娘子上车后,新郎骑着马环绕车三圈-女子出嫁的第二天,新娘家要做大黄米和肉煮的粥-新娘将要上车前,用蔽膝遮盖住脸面。新娘进入新郎家门,从公婆以下的人都从侧门出去,再从正门进来,说是要踏越新娘的足迹。再则新娘进门,要先拜猪圈和灶台。娶媳妇,夫妇要互拜或共结铜镜后面的栓挂绳扣。另外,娶媳妇人家,要聚集在一起欣赏新媳妇。腊月娶的新媳妇不见婆婆。
合欢:花形似绒球,清香袭人。叶子日落而合,日出而开。嘉禾:一茎多穗。九子蒲:一种蒲草。古代婚礼纳彩时用,取“多子”之义。朱苇:不详,或许是染红色的芦苇。长命缕:用五彩丝线织成日月星辰和鸟兽等物,用以避邪。有名百索等多个名称。为心:或指枕芯。
婚礼,收的彩礼有合欢、嘉禾、阿胶、九子蒲、朱苇、双石、绵絮、长命缕、干漆等九样。都有吉祥词意:胶、漆取其牢固的意思;绵絮取其调柔的意思;蒲、苇为枕芯,意思是可屈可伸;嘉禾,可以分得福气;两块石头,意义在两情坚固也。
北朝:当指黄河以北,不仅仅指某一国。冬至:在古时是很重要的节日,辛劳一年的官员也会放假。长生花:又名长命花。梁吴均采药大布山诗:九茎日涧照,三叶长生花。春书:春帖子。立春日贴于门上,多吉祥语。缯:丝制品的总称。綌:音细。粗葛布。五时图:五时,春、夏、季(长)夏、秋、冬。五时图应指五时景色的图饰。五时花:代表五个季节的花饰。长命缕:《荆楚岁时记》:‘(五月五日)以五彩丝系臂,名曰辟兵,令人不病瘟。又有条达等织组杂物以相赠遗。取鸲鹆教之语。按:仲夏茧始出,妇人染练,咸有作务。曰月星辰鸟兽之状。文绣镂,贡献所尊。一名长命缕,一名续命缕,一名辟兵缯,一名五色丝,一名朱索,名拟甚多。宛转绳:用彩色绳编织成人像形,有避瘟疫的寓意。
北方妇女,习惯在冬至日拿出新鞋袜及靴子。正月里拿来箕帚、长生花。到了立春又拿出春帖子贴在门上,以深蓝丝织品做小旗,用木头刻成龙像衔在口中(悬挂起来),有的刻成虾蟆像。五月端午节时用五时图饰、五时花饰,装饰在帐子上。这一天,还要给家人带上长命缕、宛转绳,都编结为人像带着;夏至这天,给家人拿来扇子以及粉脂香囊,这些都有吉祥词语。
陛:宫殿中的台阶。殿:高大的房屋通称。麾:指挥军队作战的旗帜。阁:一种小楼,台阁,也指官署。毂:车轮毂,轮子与车轴接触部分,轮毂外是幅条。使节乘车而来,故称呼毂下。足下:古代下称上或同辈相称的敬辞。战国时也可称君主。
秦汉以来,面对天子言谈时称陛下,面对皇太子称殿下,面对将军称麾下,面对使臣称节下,毂下,面对二千石以上官员称阁下,在父母面前称膝下,同等地位的相互称呼足下。
【参考文献】《太平御览·卷六百九十八·服章部十五》:刘敬叔《异苑·卷十》:“介子推逃禄隐迹,抱树烧死。文公拊木哀嗟,伐而制屐。每怀割股之功,俯视其屐曰:‘悲乎,足下!’足下之称,将起於此”“《释名》曰:屐,搘以践泥也。为双足搘以践泥也。帛屐作之如屩者也,不曰帛屩而曰帛屐者,屩不可以践泥,屐可以践泥也,故谓之屐。”
【闲敲棋子】除了‘足下’,其他的本来是自称,后来有演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