贬误(四)

原文
1003旧言藏钩起于钩弋,盖依辛氏三秦记云:“汉武钩弋夫人手拳,时人效之,目为藏钩也列子云:“瓦抠者巧,钩抠者惮,黄金抠者昏”殷敬顺敬训曰:“彄与抠同众人分曹,手藏物,探取之又令藏钩剩一人则来往于两朋,谓之饿鸱

钩弋:汉书外戚传:“孝武钩弋赵婕妤,昭帝母也,家在河间武帝巡狩过河间,望气者言此有奇女,天子亟使使召之既至,女两手皆拳,上自披之,手即时伸由是得幸,号曰拳夫人先是,其父坐法宫刑,为中黄门,死长安,葬雍门拳夫人进为婕妤,居钩弋宫”辛氏:东汉人,著有三秦记,现存目为:认为看作列子:列御寇著,但后人増删较多列子引文参见列子·黄帝瓦抠:藏钩用瓦做器具抠,猜到并从对方手中抠出所藏器物这里代指藏钩参见0206条殷敬顺:唐时人,生卒不详据他所撰列子释文知道他大约是唐宪宗(806-821年)前后人道藏·冲虚至德真经释文标有唐·殷敬顺撰敬训:敬,当为衍字训,解释曹:群朋:这里意义同曹鸱:鹞鹰

风土记曰:“藏钩之戏,分二曹以校胜负,若人耦则敌对,若奇,则使一人为游附,或属上曹,或属下曹,名为飞鸟”又今为此戏,必于正月风土记,在腊祭后也庾阐藏钩赋序云:“予以腊后,命中外以行钩为戏矣

风土记:由西晋周处所编此周处即是“周处除三害”的周处该书是记述地方风俗的名著,今人查考端午七夕重阳等等习俗,多依据该书腊祭:这种风俗最早始于周代古人逢腊月就要围猎,以捕获的禽兽作“牺牲”祭祖宗说文解字:“腊,冬至后三戌,腊祭百神”庾阐:字仲初,颍川鄢陵人也阐好学,九岁能属文元帝(东晋中宗元皇帝司马睿(276-323年),字景文,东晋王朝的开国皇帝,318-323年在位)时任过几任官职,五十四岁卒藏钩赋序:不详庾阐藏钩赋可见于艺文类聚·巧艺部藏钩赋序却找不到太平御览·工艺部有盛翁子藏彄赋序曰:“余以腊后,要命中外以行钩为戏,心悦其事,故赋之云”或段老先生记错了晋书·列传五十八:‘盛彦,字翁子,广陵人也少有异才……太康中卒

译文

老话说藏钩起源于钩弋夫人,但依辛氏所撰三秦记记载:“汉武帝的钩弋夫人手握成拳,当时人都效仿她,认为是藏钩的手形列子一书记载:“用碎瓦片作藏钩器物的人机巧(会发挥得淋漓尽致),用玉带钩的人会有所畏惧(怕损毁),用黄金游戏的人会感到惑乱(会利令智昏)”殷敬顺解释说:“彄与抠是同义词玩的众人分成两伙,一伙人中的某个人手藏器物,让另一伙人去猜(在哪个人的哪只手里并抠出来)(如果玩的人是奇数,)让分伙后剩下的那个人来回参与两伙的游戏,这个人被称为饿鸱风土记记载:“藏钩的游戏,分二伙以比较胜负,如果人是偶数则均分,若是奇数,则使一人游动附在两伙人里,这次属上一伙,下次属下一伙,名叫飞鸟”另外,现在玩这种游戏,必须是在正月风土记记载,是在腊祭以后庾阐藏钩赋序记载:“我在腊祭后,就让家里人和宾客玩藏钩的游戏了

【相关链接】太平御览风土记曰:‘腊日饮祭之后,嫂妪儿童为藏彄之戏分二曹以校胜负,若人偶即敌对,人奇(居宜切奇,独也)即使奇人为游附,或属上曹,或属下曹,名为飞鸟,以齐二曹人数一彄藏在数十手中,曹人当射(常益切)知所在一藏为一筹,五筹为一赌

庾阐藏钩赋:“叹近夜之藏钩,复一时之戏望以道生为元帅,以子仁为佐相思朦胧而不启,目炯冷而不畅多取决于公长,乃不咨于大匠钩运掌而潜流,手乘虚而密放示微迹而可嫌,露疑似之情状辄争材以先叩,各锐志于所向意有往而必乖,策靡陈而不丧退怨叹于独见,慨相顾于惆怅夜景焕烂,流光西驿同朋诲其夙退,对者催其连射忽攘袂以发奇,探意外而求迹奇未发而妙待,意愈求而累僻疑空拳之可取,手含珍而不摘督猛炬而增明,从因朗而心隔壮颜变成衰容,神材比为愚蒙”引自艺文类聚·巧艺部哈哈‘钩运掌而潜流,手乘虚而密放示微迹而可嫌,露疑似之情状’古人玩起来还带虚张声势,装神弄鬼的,有点意思

原文
1004世说云:弹棋起自魏室,妆奁戏也典论云:“予于他戏弄之事少所喜,唯弹棋略尽其巧京师有马合乡侯东方世安张公子,恨不与数子对”不起于魏室明矣今弹棋用棋二十四,以色别贵贱,棋绝后一豆

世说:世说新语南朝刘宋宗室临川王刘义庆(403-444年)组织编写世说新语·巧艺:“弹棋始自魏宫内,用妆奁戏文帝于此戏特妙,用手巾角拂之,无不中有客自云能,帝使为之客着葛巾角,低头拂棋,妙逾于帝”妆奁:梳妆用镜匣,也代指嫁妆这里指**游戏典论:曹丕的一部学术著作,写于曹丕做魏太子时期,原有22篇,大都亡佚,散见于三国志裴松之的注文中曹丕典论自序:“余於他戏弄之事少所喜,唯弹棋略尽其巧,少为之赋昔京师先工有马合乡侯东方安世张公子,常恨不得与彼数子者对”引自三国志·文帝纪注文,也载于太平御览·工艺部不起于魏室明矣:赵本无‘不’字色别贵贱:唐时棋子由六枚增加到二十四枚柳宗元在弹棋序中说:“置棋二十有四贵者半,贱者半贵曰上,贱曰下咸自第一至十二下者二乃敌一,用朱墨以别焉”一豆:用豆粒计输赢

座右方云:“白黑各六棋,依六博棋形一云依大棋形颇似枕状”又,魏戏法,先立一棋于局中,馀者斗,白黑围绕之,十八筹成都

座右方:八卷庾元威撰庾元威,南朝梁时人,与孔敬通同时字少明工书六博棋形:六博棋由棋子博箸棋盘三种器具组成双方行棋,每方六子,其中一子为枭,即是王,六子为枭塞(二枚)”大概起源于春秋战国时以五人为伍,设伍长一人,共六人比赛时“投六箸行六棋”,斗巧斗智湖北云梦战国末期的古墓,曾出土六博棋局楚辞招魂:菎蔽象棋,有六博些分曹并进,遒相迫些成枭而牟,呼五白些成都:都,音笃广雅释训都,凡也统统,完全这里指十八颗筹码为一局风土记作‘赌’参见相关链接

译文

世说新语·巧艺记载:弹棋游戏起源自魏宫室,是**游戏曹丕在典论里说:“我对于其他的游戏很少有所喜爱,唯有弹棋还略尽其巧妙京城有马合乡侯东方世安张公子等弹棋高人,常恨不能与他们对局”曹丕的话证明弹棋不起源于魏室是非常明显的事了现今弹棋用棋子二十四枚,以颜色分别贵贱,棋弹完后用一豆粒计筹座右方记载:“白黑各六棋,依六博棋形一说依大棋形颇有些似枕头状”另外,魏时游戏的方法,先立一枚棋子在棋盘中,然后双方斗剩馀的棋子,用白黑围绕对方,输赢十八个筹码为一局

【闲敲棋子】弹棋具体玩法历代皆有改进,加之具体玩法失传,所以这里的译文仅供参考赵本无‘不’字,或误曹丕说‘昔京师先工有马合乡侯……’已先有精者,足以说明‘不起于魏室明矣

【相关链接】太平御览风土记曰:‘腊日饮祭之后,嫂妪儿童为藏彄之戏分二曹以校胜负,若人偶即敌对,人奇(居宜切奇,独也)即使奇人为游附,或属上曹,或属下曹,名为飞鸟,以齐二曹人数一彄藏在数十手中,曹人当射(常益切)知所在一藏为一筹,五筹为一赌

【参考文献】梁殷芸小说:“汉成帝好蹙鞠,群臣以蹙鞠劳体,非尊者所宜帝曰:‘朕好之,可择似此而不劳者奏之’刘向奏弹棋以献帝大悦,赐之青羔裘紫丝履,服以朝觐或言始于魏文帝宫人妆奁之戏,帝为之特妙,能用手巾角拂之有人自言能,令试之,以葛巾低头拂之,更妙于帝

原文
1005梁职仪曰:“八座尚书以紫纱裹手版,垂白丝于首如笔通志曰:“今录仆射尚书手版,以紫皮裹之,名曰笏梁中世已来,唯八座尚书执笏者,白笔缀头,以紫纱囊之,其馀公卿但执手版”今人相传云,陈希烈不便税笏,骑马以帛裹,令左右执之李右座见云:“便为将来故事”甚失之矣

梁职仪:韦述撰述少聪敏,笃志文学家有书二千卷,述为儿童时,记览皆遍人骇异之开元五年,为栎阳尉史才博识,以述为最所撰唐职仪三十卷高宗实录三十卷御史台记十卷两京新记五卷,凡著书二百馀卷皆行于代八座尚书:晋百官名曰:“尚书令,尚书仆射,六尚书,古为八座尚书”隋唐时以左右仆射和六部尚书为‘八座尚书’通志:不详白笔:没蘸过墨的笔怕忘记的事可以书写在笏板,所以朝见带着笔但又怕用过的笔墨黑会污染其它物品,故带新笔(白笔)后来‘垂白丝于首如笔’,成了一种装饰物陈希烈:(-757年)唐代宋州(治今河南商丘南)人精於玄学,唐代开元时期,在皇宫讲解老子易经,用神仙符瑞以取媚於唐玄宗,累迁至秘书少监,曾代张九龄专判集贤院事税笏:税,通脱这里说不方便从腰带上取下笏板李右座:李林甫唐玄宗时任右宰相,故称

译文

梁职仪记载:“八位尚书级别的官员用紫纱包裹手版,并垂白丝于上就像毛笔头通志记载:“现今记录仆射尚书用的手版,以紫皮包裹起来,改手板名叫‘笏’梁朝中期已来,唯有八座尚书是执笏的,用白笔点缀头端,以紫纱囊盛装,其馀的公卿只是拿着手版”

如今人相传说:“是陈希烈不方便从腰带上取出笏板,所以骑马时用帛裹上,令左右跟随的人拿着李林甫看见说:‘这可以成为将来的典故’”这传说差得太远了

【相关链接】东观余论:“文会图世传阎令画,然图中有奚官捧笏囊者予初疑之,以为唐史载张九龄体弱有籍故事公卿皆笏于带而后乘马,张独使人持之,因设笏囊,自九龄始阎令之没,距九龄作相凡六十年,不当此画之作笏囊也然予按梁职仪云:‘八坐尚书以紫裹手版通志云:令录仆射尚书手版皮紫裹之梁中世以来,唯八坐执笏者以紫囊之’段成式酉阳贬误中尝引此以为不始于陈希烈则笏囊自萧梁以来有之不特从九龄始也阎令之画笏囊,盖无足怪崇宁乙酉岁三月十二日,手摹此图,因书卷末,黄某长孺记

原文
1006今人谓丑为貌寝,误矣魏志曰:“刘表以王粲貌侵,体通说,不甚重之”一云“貌寝,体通说,甚重之,”注云:“侵,貌不足也

貌寝:三国志魏志王粲传:“表以粲貌寝而体弱通侻,不甚重也”裴松之注:“貌寝,谓貌负其实也体通说:三国志‘说’作‘侻’侻,有两音两义音托轻率,简易的指性情坦率和易,不拘小节音退相宜的,符合

译文

当今人说人长得丑为貌寝,错了魏志记载:“刘表因为王粲相貌有所不足,举止不稳重,不很看重他”一种说法是“相貌虽有不足,但举止适宜,十分看重他,”注解说:“侵,相貌有不足之处

原文
1007予太和末,因弟生日,观杂戏有市人小说呼“扁鹊”作“褊鹊”,字上声,予令座客任道升字正之市人言:“二十年前,尝于上都斋会设此,有一秀才甚赏某呼‘扁’字与‘褊’同声,云世人皆误”予意其饰非,大笑之

太和:也作大和,唐文宗李昂的年号之一(827-835年)小说:一种曲艺形式,有说有唱,并有乐器伴奏扁鹊:(前407-前310年)姬姓,秦氏,名越人,又号卢医,春秋战国时期名医勃海郡郑(今河北任丘)人,一说为齐国卢邑(今山东长清)人后人传为神医打字者不懂音韵学,但据康熙字典知道‘扁’有‘辫’‘骈’‘边’‘篇’等音上声:古时是第二声,现今是第三声褊:音扁狭小,狭隘这里用其音上都:京城斋会:指佛教每五年举行一次的布施僧俗的大斋会,始于梁武帝予意其:意,通臆主观地认为

近读甄立言本草音义引曹宪云:“扁,布典反今步典,非也案,扁鹊姓秦,字越人扁县郡属渤海

甄立言:甄权之弟,生于南朝梁大同十一年(545年),卒于唐贞观年间(627-649年)唐武德年间(618-626年)升太常丞,与兄甄权同以医术享誉当时立言医术娴熟,精通本草,善治寄生虫病著有本草音义七卷本草药性三卷本草集录二卷古今录验方五十卷,均己散佚曹宪:(541-645年),扬州人,生于梁武帝大同七年南朝及隋唐学者,精通昭明文选及诸家文字之书隋时为秘书学士,曾奉隋炀帝命主编桂苑珠丛,又撰广雅音古今字图杂录文字指归小学总录扬州记文选音义唐贞观中,召为弘文馆学士布典反:反,反和切同义,都是指拼合讲起来很繁琐,大致是取布的声母典的韵母拼出一个新的字音

译文

我在太和末年,因弟弟过生日,观看杂戏其中有市井人在说唱故事时呼“扁鹊”作“褊鹊”,发音上声,我让座上的客人任道递上这个字的正音说书人说:“二十年前,曾经在京城斋会说唱过这个故事,有一位秀才十分欣赏我呼‘扁’字与‘褊’同声,秀才说世上的人都错了”我认为他掩饰自己的过错,大笑起来近来读甄立言本草音义引曹宪话说:“扁,本是布典反现今作步典,是不对的案,扁鹊姓秦,字越人是扁县郡人,属渤海地区管辖

原文
1008今六博,齿采妓乘,‘乘’字去声,呼无齿曰‘乘’

六博:六博棋由棋子博箸(骰子)棋盘三种器具组成双方行棋,每方六子,其中一子为枭,即是王,六子为枭塞(二枚)”另外潜确类书:‘博,局戏以五木为子,有枭卢雉犊为胜负之采’比赛时“投六箸行六棋”,斗巧斗智又称陆博,是一种掷采行棋角胜负的局戏,棋子十二枚,六黑六白,每人六棋相博,故名掷具由竹木制成,两头尖如箭形,称为箸,计六枝(刻一划者为塞,二划者为白,三划者为黑,一面不刻)使用方法就是“投箸行棋”,‘箸’后來也用骨玉制作,称为‘琼’或‘茕’有的六博有茕,有的用箸,凡投箸或掷琼皆称为博,而不投箸也不投甇,但行棋也不是自由的,要靠“划拳”来决定这就可以看出,有的用箸,有的用茕,有的用“划拳”来解决行棋先后,越来越简单鲍宏博塞经:“博局之戏,各投六箸,行六棊,故云六博用十二棊,六棊白,六棊黑”具体方法失传不详说法不一,是不断改进所致以上参考渊鉴类函·巧艺部七而来齿采:齿,博齿骰子,也称‘琼’或‘茕’采,指大小点数渊鉴类函·博一引鮑宏博棋经:“所掷骰谓之琼琼有五采,刻为一划者谓之塞,刻为两划者谓之白,刻为三划者谓之黑,一边不刻在五塞之間,谓之五塞”这可能是三角形的正四面体的骰子妓乘:当指用助兴的妓女划拳定胜负决定谁行棋下文有‘呼无齿曰乘’

博塞经云:“无齿为绳,三齿为杂绳”今樗蒲塞十一字

博塞经:有两本旧唐书·卷五十一·经籍下博塞经一卷鲍宏撰隋书·卷三十四·志第二十九·经籍三:博塞经一卷邵纲撰渊鉴类函博塞经:“无齿为绳,三齿为杂绳”这里的‘绳’,当是‘乘’的谐音字樗蒲:骰子,古称‘齿’行十一字:这里大概指14面体的骰子有塞一至十一的数字及一面空白参见上面的‘齿采’注释

晋书,刘毅与宋祖诸葛长民等东府聚戏,并合大掷,判应至数百万,馀人并黑犊已还,毅后掷得雉

刘毅:刘毅,字希乐,彭城沛人也诸葛长民:琅邪阳都人也有文武干用,然不持行检,无乡曲之誉东府聚戏:晋书·列传五十五:“初,裕征卢循,凯归,帝大宴于西池,有诏赋诗毅诗云:“六国多雄士,正始出风流”自知武功不竞,故示文雅有余也后于东府聚樗蒱大掷,一判应至数百万,余人并黑犊以还,唯刘裕及毅在后毅次掷得雉,大喜,褰衣绕床,叫谓同坐曰:“非不能卢,不事此耳”裕恶之,因挼五木久之,曰:“老兄试为卿答”既而四子俱黑,其一子转跃未定,裕厉声喝之,即成卢焉毅意殊不快,然素黑,其面如铁色焉,而乃和言曰:“亦知公不能以此见借!”既出西籓,虽上流分陕,而顿失内权,又颇自嫌事计,故欲擅其威强,伺隙图裕,以至于败”判:分开这里指输赢黑犊:掷骰子有黑有犊雉:所掷骰子全白卢:所掷骰子全黑

译文

现今六博,或用骰子或用妓女划拳确定输赢,‘乘’字读为去声,通常称呼不用骰子为‘乘’博塞经记载:“不用骰子为乘,但三个骰子为杂乘”现今的樗蒲刻着‘塞及十一个数字’晋书记载:“刘毅与宋祖诸葛长民等在东府聚会游戏,并合在一起大赌,输赢应到数百万钱,其他人并黑犊已还,毅后掷得雉”(这里脱文太多,不再意译,有兴趣者参见注释‘东府聚戏’节录晋书)

渊鉴类函·巧艺部七记纂渊海:‘贝州潘彦好双陆,每有所诣,局不离身曾泛海遇风船破,彦右手挟一板,左手抱双陆局,口含双陆骰子经二日一夜,至岸,两手见骨,局终不舍,骰子亦在口’据此知有棋盘

原文
1009今阁门有宫人垂帛引百寮,或云自则天,或言因后魏开元礼疏曰:“晋康献褚后临朝不坐,则宫人传百寮拜有虏中使者见之,归国遂行此礼时礼乐尽在江南,北方举动法之隋相沿,国家承之不改

阁门:殿阁的门垂帛:也作垂箔垂帘百寮:百僚,百官则天:武则天(624-705年)自立为武周皇帝(690-705)在位,改国号“唐”为“周”,定都洛阳,并号其为“神都”后魏:(386-534年)是南北朝时代北方的第一个王朝又称后魏,拓跋魏,元魏鲜卑族拓跋氏建立,建都平城(今山西省大同市),493年起迁都洛阳,皇帝改姓元534年后分为东西两魏开元礼疏:成书于开元二十年(732年),记载唐代乃至中古礼制晋康献褚后:晋康帝司马岳正宫皇后,讳避褚蒜子(323-384年)褚后出自河南阳翟,门第显贵,世望大族晋穆帝永和元年(公元345)正月甲戌朔,二十二岁的皇太后褚蒜子设白纱帷于太极殿,抱着两岁的儿子临朝听政后来又听政两次虏中:也作虏庭对少数民族政权的称呼隋:北周,(557-581年),孝闵帝宇文觉建国隋,(581-907年),文帝杨坚建国

译文

现今殿阁门前有宫人垂帘引导百官(叩拜),有人说源自则天,也有人说起因在后魏开元礼疏记载:“晋康献褚后临朝听政不坐着,则宫人传唤百官叩拜有其他小国使者看见了,回国也照此行礼当时礼乐尽在江南国家,北方国家的礼仪都效法江南北周隋朝一直沿习,到了唐朝也继承这些礼仪没有改变

原文
1010侍中,西汉秩甚卑,若今千牛官举中者,皆禁中言中严,谓天子已被冕服,不敢斥,故言中也今侍中品秩与汉殊绝,犹奏中严外办,非也

侍中:官名,秦汉之时,侍中为少府属下宫官群中直接供皇帝指派的散职西汉时又为正规官职外的加官之一,文武大臣加上侍中之类名号可入禁中受事西汉武帝以降,地位渐高,等级直超过侍郎魏晋以后,侍中往往成为事实上的宰相唐宋该职得以沿置以至元千牛官:后魏始置,掌执御刀,为君主亲身护卫,故名千牛备身“千牛”,刀名,言刀之锐利可屠千牛千牛刀常备身边,后比喻侍立皇帝左右之警卫人员唐代设左右千牛卫,为禁卫之一,所属有千牛备身举中:举,说,提到禁中:指帝王所居宫内史记·秦始皇本纪:“於是二世常居禁中,与高决诸事”中严:谓中庭戒备古代帝王元旦朝会或郊祀等大典的仪节之一隋书·礼仪志四:“梁元会之礼,未明,庭燎设,文物充庭……侍中奏中严,王公卿尹各执珪璧入拜”冕服:是古代的一种礼服名称主要由冠(冕冠)上衣(玄色,即黑色)下裳(一般为红色或黄色)舄等主体部分及蔽膝佩等其他配件相构成斥:开,广,远这里指‘散漫’‘超越礼仪’故言‘中’也:‘中’下脱一‘严’字,当为“故言中严也”外办:警卫宫禁亦指警卫宫禁的官员晋书礼志下:“漏未尽五刻,谒者仆射大鸿胪各各奏羣臣就位定漏尽,侍中奏外办皇帝出,钟鼓作,百官皆拜伏新唐书肃宗纪:“有司行册礼,其仪有中严外办,其服绛纱太子曰:‘此天子礼也’乃下公卿议太师萧嵩左丞相裴耀卿请改‘外办’为‘外备’

译文

侍中这个官职,在西汉品秩十分小,相当现今的千牛官提到‘中’字,都是指在皇宫内侍中宣奏中严,说天子已经穿好冕服,臣子中不敢再有散漫越礼行为,所以宣奏‘中(严)’现今侍中品秩与汉朝的品秩悬殊(已经很大了),还主持宣奏中严外办,这就不合适了

原文
1011:婚礼必用昏,以其阳往而阴来也今行礼于晓祭,质明行事,今俗祭先又用昏,谬之大者矣夫宫中祭邪魅及葬窳则用昏又,今士大夫家昏礼露施帐,谓之入帐新妇乘鞍,悉北朝馀风也聘北道记云:“北方婚礼必用青布幔为屋,谓之青庐于此交拜,迎新妇夫家百馀人挟车,俱呼曰:‘新妇子,催出来’其声不绝,登车乃止今之催妆是也以竹杖打婿为戏,乃有大委顿者”江德藻记此为异,明南朝无此礼也至于奠雁曰鹅,税缨曰合髻,见烛举乐,铺母卺童,其礼太紊,杂求诸野

:仪礼内容记载着周代的各种礼仪,其中以记载士大夫的礼仪为主秦代以前篇目不详,汉代初期高堂生传仪礼十七篇,另有古文仪礼五十六篇,已经遗失质明:仪礼·士冠礼:“摈者请期,宰告曰:‘质明行事’”郑玄注:“质,正也宰告曰:‘旦日正明行冠事’”葬窳:窳,音雨羸弱论衡:‘赢窳则寿命短’这里指未成年北朝:(386-581年)是我国历史上与南朝同时代的北方王朝的总称,其中包括了北魏东魏西魏北齐北周等数个王朝聘北道记:江德藻撰陈书北征道理记北方婚礼:参见0023条江德藻:(509-565年),字德藻,济阳考城人生于梁武帝天监八年,卒于陈文帝天嘉六年,年五十七岁好学,美风仪涉猎经籍,善属文,著北征道理记三卷南朝:(420-589年)中国的南北朝时期相继连续定都於建康的宋陈四个王朝的合称奠雁:古代婚礼,新郎到女家迎亲,献雁为贽礼,称“奠雁”仪礼士昏礼:“主人升,西面宾升,北面,奠雁,再拜稽首仪礼士昏礼:“下达,纳采,用雁”郑玄注:“用雁为贽者,取其顺阴阳往来”税缨:指妆奁仪礼士昏礼:“母施衿结帨”后遂以“帨縭”并称作为嫁妆的代称合髻:唐宋后的一种婚俗,以新婚男女的头发作为婚姻结合的信物即新婚夫妇在饮交杯酒前各剪下一绺头发,绾在一起表示同心结发之意见烛:现烛点上烛炬举乐:演奏乐器铺母:铺母,旧俗称为新房铺床的福寿双全的女子卺童:喝交杯酒时由男女两个小孩当卺童,捧着酒具奉给新郎新娘,让他们对饮

译文

仪礼:结婚礼必在黄昏时分,取其阳去而阴来的意思现今举行婚礼在拂晓祭奠,天明举行祭奠的事,现今风俗祭奠祖先又在黄昏,错误大了去了宫中祭邪魅及葬未成年的人则在黄昏另外,现今士大夫家婚礼露天搭建幕帐,称谓入帐新娘子乘马鞍,都是北朝遗留的馀风聘北道记记载:“北方婚礼必用青布幔为屋,称谓青庐在此交拜,迎娶新娘夫家一百多人挟在车两边,齐声喊:‘新娘子,快出来’喊声不绝,直到新年子登车才停止现今的催妆就是从这发展来的以竹杖打婿为游戏,以致有被打的萎靡不振的”江德藻记此风俗为怪异,表明南朝没有这种礼仪至于把奠雁叫鹅,税缨叫合髻,还有点燃烛火演奏器乐,铺床的老妇喝合卺酒时的童子,林林总总太混乱,都是东拉西扯的民间习俗

原文
1012今之士大夫丧妻,往往杖竹甚长,谓之过头杖,父在,嫡子妻丧,不杖众子则杖,彼以父服我,我以母服报之杖同削杖也

杖竹:竹手杖父服:为父亲服丧削杖:古代母丧时子服齐衰所执的木杖,用桐木削成仪礼丧服:“苴杖,竹也削杖,桐也

译文

现今之士大夫丧妻,往往拄的杖竹很长,称谓过头杖记载,父亲在,嫡子妻子死了,不用杖其他的儿子则用杖是根据的记载,妻子以父丧的礼仪为丈夫服丧,丈夫就用母丧的礼仪回报妻子所用的杖同母丧所用的桐木杖一样

【参考文献】礼记问丧:“或问曰:杖者何也曰:竹桐一也故为父苴杖,苴杖,竹也为母削杖,削杖,桐也或问曰:杖者以何为也曰:孝子丧亲,哭泣无数,服勤三年,身病体赢,以杖扶病也

礼记·杂记上:“(丧妻)为妻,父母在,不杖,不稽查颡母在,不稽颡稽颡者,其增拜也

班固白虎通丧服曰:“所以杖竹桐何取其名也竹者蹙也,桐者痛也父以竹,母以桐何竹者阳也,桐者阴也

【乱敲棋子】明程登吉幼学琼林·疾病死丧:“父之节在外,故杖取乎竹母之节在内,故杖取乎桐”此虽后人之说,亦别有新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