虫篇
0689蝉,未蜕时名复育,相传言蛣蜣所化。秀才韦翾一曰翻庄在杜曲,尝冬中掘树根,见复育附于朽处,怪之。村人言蝉固朽木所化也,翾因剖一视之,腹中犹实烂木。
蜕:蜕变。复育:蝉的幼虫。《论衡·论死》:“蝉之未蜕,为复育;已蜕也,去复育之体,更为蝉之形。”蛣蜣:音捷羌。蜣螂。翾:音宣。轻轻飞起。杜曲:古地名。在今西安长安区。因唐贵族杜氏世居于此,故名。
蝉,幼虫没蜕变时名叫复育,相传说是蛣蜣所变化的。秀才韦翾有田庄在杜曲,曾经冬天挖掘树根,看见复育附在树根腐朽的地方,觉得很奇怪。村里人告诉他说蝉本来就是朽木所变化来的,韦翾听了就剖开一只看看,果然复育腹中还充满烂木屑。
0690蝶。白蛱蝶,尺蠖茧所化也。秀才顾非熊少年时,尝见郁栖中坏绿裙幅,旋化为蝶。工部员外郎张周封言,百合花合之,泥其隙,经宿化为大胡蝶。
蛱蝶:蛱蝶是蛱蝶科昆虫的总称,全世界约有5000个物种,属于中大型的蝴蝶。尺蠖:音尺或。属于无脊椎动物,昆虫纲,鳞翅目,尺蛾科昆虫的统称。顾非熊:顾况子。参见0462条。郁栖:粪壤。《庄子·至乐》:“陵舃得郁栖则为乌足。”“郁栖,粪壤也。言陵舃在粪化为乌足也。”陵舄:车前。乌足:《庄子集注》:乌足,草名;生水边也。不详。张周封:字子望,曾任西川节度使李德裕从事,试协律郎。见《新唐书·艺文》。
蝶。白蛱蝶,是尺蠖茧所变化的。秀才顾非熊少年时,曾经见到粪土中有坏了的绿裙子边,很快变化为蝴蝶。工部员外郎张周封说,把百合花瓣合在一起,用泥涂抹花瓣间的缝隙,经过一夜就化为大蝴蝶。
0691蚁。秦中多巨黑蚁,好斗,俗呼为马蚁。次有色浅赤者。细蚁中有黑者,迟钝,力举等身铁。有浅黄者,最有兼弱之智。成式儿戏时,尝以棘刺标蝇,置其来路,此蚁触之而返,或去穴一尺,或数寸,才入穴中者如索而出,疑有声而相召也。其行每六七有大首者间之,整若队伍。至徙蝇时,大首者或翼或殿,如备异蚁状也。元和中,假居在长兴里。庭有一穴蚁,形状大如次浅赤者而色正黑,腰节微赤,首锐足高,走最轻迅。每生致蠖及小鱼一曰虫入穴,辄坏垤窒穴,盖防其逸也。自后徙居数处,更不复见此。山人程宗乂一曰文云:“程执恭在易、定,野中蚁楼三尺馀。”
秦中:古地区名。指今陕西中部平原地区,因春秋战国时地属秦国而得名。也称关中。元和:(806-820年)是唐宪宗李纯的年号。长兴里:长安的一个街坊。兼弱:《尚书·仲虺之诰》:“兼弱攻昧,取乱侮亡,推亡固存,邦乃其昌。”兼并弱国和攻取政治昏乱之国。标绳:把棘刺穿在绳上,类今铁刺线(刺丝刺网)。蠖:尺蠖蛾的幼虫,生长在树上,颜色像树皮色,行动时身体一屈一伸地前进。北方称步曲,南方称造桥虫。小鱼:疑指壁鱼。俗称蠹、蠹鱼、白鱼、壁鱼、书虫。潮湿的墙缝处多有。垤窒:音跌至。垤,蚂蚁做窝时堆在洞口的土。窒,洞穴狭小阻塞,故从穴。本义:阻塞,不通。易:易州(今河北易县)。定:今河北定州。程执恭:程执恭(?-819年),唐代节度使。又名权,元和元年(806年)袭父职为横海军节度使。元和六年入朝,加尚书左仆射,奏请改名权。元和十三年入京师辞去沧州刺史、横海军使职。蚁楼:重叠如楼的蚁垤。
蚁。关中多生大黑蚁,习性好斗,俗称为蚂蚁。稍小一点的蚂蚁有颜色浅红的。小蚂蚁中有黑色的,行动迟钝,但力气大,能举起与身体大小相当的铁。
还有浅黄色的,最有兼并弱小的智慧。我段成式小时候儿戏,曾经用荆棘刺穿在蝇上,放置在这种蚂蚁出来的路上,有只这种蚂蚁碰到刺就返了回去,当这只蚂蚁距离洞穴一尺远,或者几寸远时,以前进入洞穴中蚂蚁就会像绳子一样成溜爬出,-怀疑是那只碰到刺的蚂蚁用声音召唤出来的。这成溜的蚂蚁行里每隔六七只,就有个大脑袋的蚂蚁间杂其中,整齐得就像军人的队伍。到了搬迁这根带荆刺的蝇子时,大脑袋蚂蚁有的在两边护卫,有的在后面殿后,就像防备其它的蚂蚁入侵一样。
元和年间,我借房子居住在长兴里。庭院中有一个蚂蚁穴,其中的蚂蚁形状大小略小于浅红色的那种,但是颜色正黑,腰中细的地方微微发红,脑袋尖腿足高,跑起来最轻捷。每当活捉尺蠖及小壁鱼带入洞穴,就弄坏洞口的土堆掩埋洞穴,这是为了防止俘虏逃跑。从那以后我搬了几次家,再也没见过这种蚂蚁。
隐士程宗乂说:“程执恭在易州、定州一带任职时,看见荒野中有蚂蚁楼三尺多高。”
0692蜘蛛。道士许象之言,以盆覆寒食饭于暗室地上,入夏悉化为蜘蛛。
寒食:寒食节,亦称“禁烟节”、“冷节”、“百五节”(过了冬至一百零五天)。清明节的前一天。在这一日,禁烟火,只吃冷食,所以叫做“寒食节”。民间传说寒食是为了纪念春秋时的介子推被火焚于绵山,晋文公下令禁火。
蜘蛛。道士许象之说,寒食节的饭用盆覆盖在不见阳光的屋地上,等到入夏都会化为蜘蛛。
0693吴公。绥安县多吴公,大者免寻,能以气吸兔一云大者能以气吸兔,小者吸蜥蜴。相去三四尺,骨肉自消。
绥安县:今安徽广德桃州镇。大者免寻:免,通俛(音府),弯腰,低头屈身。《汉书·项籍传》:‘躡足行伍之间,而免起阡陌之中’。寻,《大戴礼记主言》:‘舒肘知寻。’两臂伸开的长度,俗称一庹。俛寻,这里指弓曲着还有一庹长。原文作‘兔寻’,误。《太平广记》作‘气大者’。
蜈蚣。绥安县多蜈蚣,大的弓曲着还有一庹长,能用气吸兔,小的能吸蜥蜴。距离三、四尺远,蜈蚣一吸,兔子或蜥蜴的骨肉自己就没了。
0694蠮螉。成式书斋多此虫,盖好窠于书卷也。或在笔管中,祝声可听。有时开卷视之,悉是小蜘蛛,大如蝇虎,旋以泥隔之,时方知不独负桑虫也。
蠮螉:音耶翁。一种腰细长的蜂,俗称“细腰蜂”,身体黑色,翅带黄色,在地下做巢。《尔雅·释虫》:‘果蠃,蒲芦。’郭璞注:‘即细腰蜂也,俗呼为蠮螉。窠:音克。巢穴。蝇虎:一种不织网靠爬行捕捉苍蝇等食物的蜘蛛。桑虫:桑上小青虫。按《诗疏》云∶螟蛉,桑虫也。果蠃,蒲芦也(细腰蜂)。言蒲芦负桑虫以成其子也。《诗经·小雅·小宛》:‘中原有菽,庶民采之。螟蛉有子,蜾蠃负之。教诲尔子,式榖似之。汉代郑玄注:“蒲卢取桑虫之子,负持而去,煦妪养之,以成其子。”汉代扬雄《法言·学行》:“螟蠕之子殪,而逢蜾蠃,祝之曰:‘类我!类我!’久则肖之矣。”
细腰蜂。我段成式的书房有很多这种虫,大概它喜好在书卷中做巢。有的在笔管中做巢,祝愿祈祷其它虫子变成自己的孩子声音清晰可辨。有时打开书卷看看,都是些小蜘蛛,大小就像蝇虎,很快就用泥封隔起来,这时我才知到细腰蜂不只是带回来桑青虫啊。
【相关链接】《本草纲目》引陶弘景:“今一种蜂,黑色,腰甚细,衔泥于人屋及器物边作房,如并竹管者是也。其生子如粟米大,置中,乃捕取草上青蜘蛛十余枚,满中,仍塞口,以待其子大为粮也。其一种入芦管中者,亦取草上青虫。《诗》云:螟蛉有子,果蠃负之。细腰之物无雌,皆取青虫教祝,便变成己子,斯为谬矣。造《诗》者未审,而夫子何为因其僻耶?岂圣人有缺多皆类此。”
0695颠当,成式书斋前,每雨后多颠当,窠俗人所呼深如蚓穴,网丝其中,土盖与地平,大如榆荚。常仰捍其盖,伺蝇、蠖过辄翻盖捕之,才入复闭,与地一色,并无丝隙可寻也。其形似蜘蛛,如墙角乱(纟呙)中者,《尔雅》谓之王蛈蜴,《鬼谷子》谓之蛈母。秦中儿童对曰:“颠当颠当牢守门,蠮螉寇汝无处奔。”
颠当:螲蟷。一种生活在地下的小蜘蛛。洞内衬以丝膜。绝大多数穴口有可以开启的活盖,盖上有伪装。榆荚:榆树钱。(纟呙):音窝。一绺长头发。蛈蜴:音铁汤。土蜘蛛。《鬼谷子》:王诩撰。王诩,春秋时人。常入云梦山采药修道。因隐居清溪的鬼谷,故自称鬼谷先生。鬼谷子为纵横家之鼻祖,苏秦与张仪为其最杰出的两个弟子。蠮螉:细腰蜂。见上条。
颠当,我段成式的书房前,每次下雨后就有很多颠当,它的洞穴-普通人叫窠-深得就像蚯蚓穴,其中布有网状的蛛丝,有个土盖与地表面相平,大小就像榆树钱。颠当经常仰面在洞中捍卫着土盖,等到有苍蝇、尺蠖经过就翻盖捕捉,才把猎物拖入洞中洞口就又重新闭合,与地一个颜色,并没有一丝缝隙可寻。颠当形状似蜘蛛,就像在墙角结一团乱头发样蜘蛛网的那种,《尔雅》叫它王蛈蜴,《鬼谷子》书中称为蛈母。关中儿童游戏时对它喊:“颠当颠当牢守门,蠮螉捉你无处逃。”
0696蝇。长安秋多蝇。成式蠹书,常日读‘百家’五卷,颇为所扰,触睫隐字,驱不能已。偶拂杀一焉,细视之,翼甚似蜩,冠甚似蜂。性察于腐,嗜于酒肉。按理首翼。其类有苍者声雄壮,负金者声清聒,其声在翼也。青者能败物。巨者首如火,或曰大麻蝇,茅根所化也。
蠹书:蠹,壁鱼,又叫蠹鱼、书鱼、衣鱼等,常咬食书籍,或寄身书卷中。故这里引申为读书。百家:诸子百家的书。蜩:音调。蝉。茅:白茅草,根可入药。《太平广记》作‘芋’。
蝇。长安城里秋季多苍蝇。我段成式是个书虫子,经常一天读诸子百家的书籍五卷,读书时颇为苍蝇所打扰,触碰到眼睫毛、落在书上遮挡住文字,驱赶也驱赶不完。偶然挥手打死一只,拿来仔细看看,翼翅十分似蝉,头顶特别像蜂。性情对腐烂物敏感,嗜好品尝酒和肉。落下时常用足休整打理头与翅翼。这类昆虫颜色发灰白的声音雄壮,身体闪金光的声音清越但嘈杂,发音器官在翼翅上。黑蓝色的苍蝇能腐烂食物。大的头就像火的颜色,也叫大麻蝇,是白茅草根所变化的。
0697壁鱼。补阙张周封言,尝见壁上白瓜子化为白鱼,因知《列子》言‘朽瓜为鱼’之义。
壁鱼:俗称蠹、蠹鱼、白鱼、壁鱼、书虫。潮湿的墙缝处多有。补阙:唐武则天垂拱元年(685年)置,职务为对皇帝进行谏及举荐人才。与拾遗同掌供奉讽谏。分左右补阙,左补阙属门下省,右补阙属中书省。《新唐书·百官志二》:“门下省……左补阙六人,从七品上;左拾遗六人,从八品上。掌供奉讽谏,大事廷议,小则上封事。”张周封:字子望,曾任西川节度使李德裕从事,试协律郎。见《新唐书·艺文》。《列子》:列御寇著。《列子·天瑞》:‘朽瓜之为鱼也,老韭之为苋也。’苋,通莞。莞,蒲草。
壁鱼。补阙张周封说,曾经看见墙壁上的白瓜子化为白鱼,因而知道了《列子》所说‘朽瓜为鱼’的意义。
0698蛣蜣。草中有蛣蜣树。
蛣蜣:音捷羌。蜣螂。
蜣螂。草中有蜣螂树。
0699天牛虫,黑甲虫也。长安夏中,此虫或出于篱壁间,必雨,成式七度验之皆应。
篱壁:篱笆。
天牛虫,是一种黑甲虫。长安城的夏季,这种虫有时出现在篱笆间,预示必然下雨,我段成式验证七次都是准确的。
0700异虫。温会在江州,与宾客看打鱼。渔子一人,忽上岸狂走。温问之,但反手指背,不能语。渔者色黑,细视之,有物如黄叶,大尺馀,眼遍其上,啮不可取,温令烧之落。每对一眼,底有觜如钉。渔子出血数升而死,莫有识者。
温会:以殿中侍御史为西川安抚判官。其他不详。有《和段相公登武担寺西台》等两首诗。不知是不是和段成式。江州:今江西九江。
怪异的虫。温会在江州任职时,与宾客看渔夫打鱼。有个渔夫,忽然上岸狂跑。温会问他跑什么,渔夫只是反手指着背,不能说话。渔夫皮肤颜色有些黑,仔细看,才看见有个东西就像黄树叶,大一尺多,上面遍布小孔,咬住渔夫的背取不下来,温会下令用火烧才烧了下来。这东西每对着一个小孔,底下就有个嘴像钉子。渔夫出了几升血死了,没有人认识这怪东西。
0701冷蛇。申王有肉疾,腹垂至骭,每出则以白练束之,至暑月,常鼾息不可过。玄宗诏南方取冷蛇二条赐之,蛇长数尺,色白,不螫人,执之冷如握冰。申王腹有数约,夏月置于约中,不复觉烦暑。
申王:唐玄宗时有两个申王;李撝(?-724年),又名李成义,唐睿宗第二子,母亲掖庭宫人柳氏。唐睿宗复位,进封申王,迁右卫大将军。开元十二年(724年)李撝病逝,册赠惠庄太子,陪葬桥陵。无子。此人或是,因其是玄宗兄长。天宝三载(744年),又以李成器子李璹为嗣申王,授鸿胪员外卿。此人或非,因其是玄宗子侄辈的。骭:音赣。小腿。约:缠束。这里指腹部的皱褶。
冷蛇。申王有肥胖症,肚子下垂到小腿,每次外出就用白绢兜起来勒住,到了暑季,经常张口呼吸活不成的样子。玄宗下诏让南方官员取冷蛇二条赐给申王,冷蛇长有几尺,白色,不咬人,握着凉得就像握块冰。申王腹部有几道皱褶,到了夏季把蛇放在皱褶中,就不再觉得酷暑难耐。
【乱敲棋子】《新唐书·卷八十一》“惠庄太子撝,本名成义。初生,武后以母贱,欲不齿,以示浮屠万回,回诡曰:‘此西土树神,宜兄弟。’后喜,乃畜之。”万回在此不失僧人本色啊。
0702异蜂,有蜂如蜡蜂,稍大,飞劲疾,好圆裁树叶,卷入木窍及壁罅中作窠。成式常发壁寻之,每叶卷中实以不洁,或云将化为蜜也。
蜡蜂:蜜蜂的别称。蜂巢是蜡,故名。罅:音下。裂、开裂。缝隙,裂缝。
特殊的蜂子,有一种蜂子就像蜜蜂,比蜜蜂稍大些,飞翔有力而且速度快,喜好把树叶裁成圆形,卷起来带入树洞及墙壁缝隙中作巢。我段成式曾经发掘墙壁寻找,只见每个叶卷中都充满不洁净的东西,有人说那些东西将要化为蜂蜜了。
0703白蜂窠。成式修竹里私第,果园数亩。壬戌年,有蜂如麻子蜂,胶土为窠于庭前檐,大如鸡卵,色正白可爱。家弟恶而坏之,其冬果衅钟手足。《南史》言,宋明帝恶言白门。《金楼子》言:‘子婚日,疾风雪下,帏幕变白,以为不祥。’抑知俗忌白久矣。
壬戌:段老先生的壬戌年是(842年)。麻子蜂:黄蜂、马蜂,色如麻子,故名。衅钟:把动物血涂在钟上。在古代,钟被视为一种神器,新铸成的钟要用牛羊的鲜血予以祭祀。手足:事件不详。疑为被钟弄坏了手脚,血粘到了钟上。《南史》:唐朝李延寿撰,中国历代官修正史“二十四史”之一。上起宋武帝刘裕永初元年(420年),下迄陈后主陈叔宝祯明三年(589年)。记载南朝宋、齐、梁、陈四国一百七十年史事。宋明帝:即刘彧,(439-472年)。小字荣期。庙号太宗。宋文帝第十一子。白门:原作‘白问’,误。《本纪第八·明帝》:“宣阳门,民间谓之白门,上以白门之名不祥,甚讳之。尚书右丞江谧尝误犯,上变色曰:‘白汝家门!’谧稽颡谢,久之方释。”《金楼子》:梁元帝萧绎撰。子婚:《金楼子》作‘余’。参见下面参考文献。帏幕:帐子。当时人结婚在院子里搭建帐子。见0023条
白色的蜂巢。我段成式在长安修竹里的私宅,有果园几亩。壬戌年时,有蜂子就像马蜂,在庭前屋檐上用粘液胶土做巢,大小像个鸡蛋,颜色正白可爱。家里的弟弟觉得厌恶就弄坏了蜂巢,当年冬季果然衅钟手足。《南史》记载,宋明帝厌恶把宣阳门叫白门。《金楼子》记载,孩子结婚那天,刮风下雪,帐子变白,人们认为不吉祥。可知民俗忌讳白色已经很久了。
【参考文献】《金楼子·卷五·志怪》:“余丙申岁婚,初婚之日,风景韶和,末乃觉异,妻至门而疾风大起,折木发屋,无何而飞雪乱下,帷幔皆白,翻洒屋内,莫不缟素,乃至垂覆阑瓦,有时飞坠,此亦怪事也。至七日之时,天景恬和,无何云翳,俄而洪涛波流,井溷俱溢,昏晓不分,从叔广州昌住在西州南门,新妇将还西州,车至广州门,而广州殒逝,又怪事也。丧还之日,复大雨霔(同澍),车轴折坏,不复得前,尔日,天雷震西州听事,两柱俱时粉碎,于时莫不战慄,此又尤为怪也。”
0704毒蜂。岭南有毒菌,夜明,经雨而腐化为巨蜂,黑色,喙若锯,长三分馀。夜入人耳鼻中,断人心系。
岭南:五岭之南的地区,相当于现在广东、广西、海南一带。心系:心脏与其他脏器相联系的脉络。出《灵枢·经脉》“心手少阴之脉,起于心中,出属心系。”。
有毒的蜂子。岭南有一种毒蘑菇,夜间会发光,经过雨就会腐烂化为大蜂子,黑色,嘴像锯子,长三分多。夜里进入人的耳朵鼻子中,能断掉人的心脉络。
0705竹蜜蜂,蜀中有竹蜜蜂,好于野竹上结窠。窠大如鸡子,有带,长尺许。窠与蜜并绀色可爱,甘倍于常蜜。
竹蜜蜂:《本草纲目》引藏器曰∶《方言》云∶竹蜂,留师也。蜂如小指大,正黑色。稠糖,酸甜好食。时珍曰∶《六帖》云∶竹蜜蜂出蜀中。于野竹上结窠,绀窠有蜜,甘倍常蜜。即此也。按今人家一种黑蜂,大如指头,儿扑杀取食,亦此类也。绀:音赣。青中带有微红色。
竹蜜蜂,蜀中有种竹蜜蜂,好在野竹子上结巢。巢大小如鸡蛋,巢上有系带,长一尺左右。巢与蜜都是青中带有微红色显得可爱,比一般的蜂蜜甜一倍。
0706水蛆。南中水磎涧中多有蛆,长寸馀,色黑。夏深变为虻,螫人甚毒。
南中:滇、黔及川南。磎:音西。山谷。这里通溪。虻:牛虻。吸食动物血液。
水蛆。南中水溪山涧中多生有蛆,长一寸多,颜色发黑。夏末变为牛虻,螫人很是有毒。
0707水虫。象浦其川渚有水虫,攒木食船,数十日船坏。虫甚微细。抱枪,水虫也。形如蛣蜣,稍大,腹下有刺似枪,如棘针,螯人有毒。
象浦:今浙江温州永嘉乌牛仁溪东南。渚:水中小块陆地。攒:通钻。钻孔,钻洞。蛣蜣:蜣螂。
水虫。象浦的河流及水中的小块陆地有一种水虫,钻木头食用船板,几十天就可以把船弄坏。这种虫十分微小。
有一种虫叫抱枪,是水生虫。形状如蜣螂,比蜣螂稍大,腹下长着刺似枪,就像荆棘刺,螯到人有毒。
0708负子,水虫也。有子多负之。
负子:有负子蟾蜍和负子蛙,把卵块背在背上。
负子,是一种水生虫子。有了幼子多背负在背上。
0709避役。南中名避役,一曰十二辰虫。状似蛇医,脚长,色青赤,肉鬣。暑月时见于篱壁间,俗云见者多称意事。其首倏忽更变,为十二辰状。成式再从兄鄩尝观之。
避役:变色龙,可随光线、温度、环境变化而改变身体的颜色。十二辰虫:据下文这里指十二时辰的地支形象,由鼠、牛至猪。蔡邕《月令问答》:“凡十二辰之禽五时所食者,必家人所畜丑牛、未羊、戌犬、酉鷄、亥豕而已,其餘虎以下非食也。”《太平广记》作‘十二时虫’。蛇医:晋崔豹《古今注鱼虫》:“蝘蜓,一曰守宫,一曰龙子,善於树上捕蝉食之,其五色长大者,名为蜥蜴,其短而大者名为蝾螈,一曰蛇医。”肉鬣:鬣,狮子与马脖子上的长毛。这里指变色龙头、背上的突起物。再从兄:同一个曾祖父的哥哥。鄩:音寻。地名。今河南巩县。这里作人名。
避役。南中名叫避役,又叫十二辰虫。形状似蝾螈,脚长,颜色青或赤,背上有肉突起物。暑季时出现在篱笆间,俗话说见到避役的人多有称心如意的事。它的头会突然更变,按地支所含的十二种动物形状变换。我段成式的再从兄段成鄩曾经见到过。
【参考文献】《太平广记卷四七八》:“南海有毒虫者,若大蜥蜴,眸子尤精朗,土人呼为十二时虫。一日一夜,随十二时变其色。乍赤乍黄,亦呼为篱头虫。传云:伤人立死。既潜噬人,急走於藩篱之上,望其死者亲族之哭。”《投荒杂录》
0710食胶虫,夏月食松胶,前脚抟之,后脚聂之,内之尻中。
食胶虫:吃松脂。聂:音哲。合拢,合聚。赵本作‘摄’。尻:音考,阴平。臀部。内:通纳。
食胶虫,夏季食松脂,用前脚搓捏成球,后脚接过来聚在一起,放在屁股中。
0711(虫敦)(虫禺),形如蝉,其子如虾,着草叶。得其子,则母飞来就之。煎食,辛而美。
(虫敦)(虫禺):音吞鱼。蟱(虫禺),青蚨。参见卷八支动
(虫敦)(虫禺),形状像蝉,它的幼子就像虾,附着在草叶上。人捉到到它的幼子,则母(虫敦)(虫禺)就会飞来找幼子。煎着食用,味道辛辣而香。
【参考文献】《搜神记·卷十三》:“南方有虫,名(虫敦)(虫禺),一名(虫则)蠋,又名青蚨,形似蝉而稍大,味辛美,可食。生子必依草叶,大如蚕子,取其子,母即飞来,不以远近,虽潜取其子,母必知处。以母血涂钱八十一文,以子血涂钱八十一文:每市物。或先用母钱,或先用子钱,皆复飞归。轮转无已。故《淮南子·术》以之还钱,名曰‘青蚨。’”世称钱为青蚨,本此。打字者:《淮南子·术》指《万毕术》,已逸。
0712灶马,状如促织,稍大,脚长,好穴于灶侧。俗言灶有马,足食之兆。
灶马:身体粗短,背驼,触角较长,翅膀已退化。后足发达,会跳跃。常生活在灶前等暗湿的地方,以剩菜、植物及小型昆虫为食。干燥后可入药。促织:蟋蟀。两虫同属于直翅目穴螽科。
灶马,形状像蟋蟀,比蟋蟀稍大点,脚长,好做穴于锅灶旁边。俗话说灶旁有灶马,是食物充足的征兆。
0713谢豹。虢州有虫名谢豹,常在深土中。司马裴沈子常掘坑获之。小类虾蟆而圆如球,见人,以前两脚交覆首,如羞状。能穴地如鼢鼠,顷刻深数尺。或出地听谢豹鸟声,则脑裂而死,俗因名之。
谢豹:与杜鹃鸟同名鼢鼠类。见下文。虢州:音国州。今河南灵宝一带。裴沈:不详,仅见于本书‘玉格’0073条有‘裴沆’。《云笈七签》作裴沈。鼢鼠:音分鼠。又名地羊,塞隆。体形像普通老鼠,头大而扁,视觉极不发达。
谢豹。虢州有动物名叫谢豹,常在深土中活动。司马裴沈的儿子曾经掘坑捕获。稍微类似虾蟆却圆圆的如球,见到人,用前两只腿交叉覆盖着头,就像害羞的样子。能像鼢鼠一样在地里挖掘洞穴,顷刻间就能挖掘几深尺。有时出到地面听见谢豹鸟叫声,就会脑裂而死,世俗人因而叫它谢豹。
【乱敲棋子】因其长期生活在地下及黑暗处,故畏光,所以会用两前腿遮盖眼部。
0714碎车虫,状如唧聊,苍色,好栖高树上,其声如人吟啸,终南有之。一本云,沧州俗呼为搔前。太原有大而黑者,声唧聊。碎车,别俗呼为没盐虫也。
唧聊:蝉。又作‘知了’。终南:秦岭的终南山。沧州:今沧州。
碎车虫,形状如蝉,灰白色,好栖息在高树枝上,它的叫声像人在吟啸,终南山有这种虫。有的书说,沧州地方人俗呼为‘搔前’。太原那里有又大又黑的,叫声就是‘唧聊’。碎车,别处通俗称呼为‘没盐虫’。
0715度古,似书带,色类蚓,长二尺馀,首如铲,背上有黑黄襕,稍触则断。尝趁蚓,蚓不复动,乃上蚓掩之,良久蚓化,惟腹泥如涎。有毒,鸡吃辄死。俗呼土虫。
度古:笄蛭。俗称土蛊、扁头蚯蚓、天蛇。涡虫纲,笄蛭科。体长20-30厘米,头部像铲子作扇状。体黄色,生活于树根旁或墙脚下阴湿的土壤中,是一种低等陆生软体动物,雌雄同体。背上长着黑黄色的围腰和五条黑色纵纹。襕:古代一种上下衣相连的服装。这里指它身上的花纹。有毒:科学上不认为这虫子有毒。参见相关链接。
度古,形状似捆绑书的带子,颜色类似蚯蚓,长二尺多,头形像铲子,背上有黑黄花纹,稍微触它一下就会断。曾经见它追赶蚯蚓,蚯蚓不再爬动,度古就爬到蚯蚓身上袭击蚯蚓,过了好久蚯蚓就化了,唯有蚯蚓腹中的泥土如涎液似的还在。度古有毒,鸡吃了就会死。俗呼为土虫。
【相关链接】《梦溪笔谈·杂志二》:“一吏为虫所毒,举身溃烂,有一医言能治,呼使视之,曰:‘此为天蛇所螫。’
0716雷蜞,大如蚓,以物触之乃蹙缩,圆转若鞠。良久引首,鞠形渐小,复如蚓焉。或云啮人毒甚。
雷蜞:即是宽蚂蝗。雷,指雷泽,亦作‘靁泽’,古代大泽名。又名雷夏泽、龙泽,境内古泽,故址在今菏泽城东北60里。现今也是山东的蚂蝗产量最多最佳。《本草纲目》引《名医别录》:“水蛭生雷泽池泽,五月、六月采,暴干。”蜞,陶弘景又作‘马蜞’也有书称‘黄蜞’者。蹙缩:音醋梭。蜷缩、皱缩、萎缩。鞠:古代用皮革缝制的球;蹴鞠。
雷泽蚂蝗,大小如蚯蚓,用东西触碰它就会蜷缩,圆圆的就像个球。过好久伸出头,球形渐渐变小,又像蚯蚓了。有人说它咬人毒很大。
【相关链接】清施鸿保《闽杂记·卷十五》:“雷蜞,形似蚯蚓,色微赤,长者五六寸,短者寸许,出近海稻田中。稻穫后,根在田,经潮上或暴雨后,则根内生此虫,故亦名稻根虫。”
【乱敲棋子】《闽杂记》记载的雷蜞不会缩成球,不啮人。与段老先生所说不是一物。
0717矛,蛇头鳖身,入水缘树木,生岭南,南人渭之矛。膏至利,铜瓦器贮浸出,惟鸡卵壳盛之不漏。主肿毒。
岭南:五岭以南的地区,相当于现在广东、广西、海南全境,以及湖南、江西等省的部分地区。膏:油脂。
矛,形状是蛇头鳖身,在水中沿着树木栖息,生在岭南一带,南方人称为‘矛’。油脂渗透性最强,铜、瓦器贮存都会浸出,惟有鸡蛋壳盛装才不会漏。主治肿毒类病症。
0718蓝蛇,首有大毒,尾能解毒。出梧州陈家洞。南人以首合毒药,谓之蓝药,药人立死。取尾为腊,反解毒药。
蓝蛇:传说的蛇。仅见于此。梧州:今广西梧州。为腊:腊,音西。肉干。《太平广记》作‘服’。
蓝蛇,头有大毒,尾巴能解毒。出自梧州陈家洞。南方人用蛇头配毒药,称为蓝药,用来毒人立刻就会死。取尾巴做成肉干,反而可以作解毒的药。
0719蚺蛇,长十丈,常吞鹿,鹿消尽乃绕树出骨。养创时肪腴甚美。或以妇人衣投之,则蟠而不起。其胆上旬近头,中旬在心,下旬近尾。
蚺蛇:大水蟒。也叫水蚺。《岭表录异》、《北户录》都有类似记载。肪腴:脂肪。腴,腹部的肥肉。养创:臆为《岭表录异》所说蛇吞鹿后的羸弱阶段。蟠:通盘。
蚺蛇,长达十丈,经常吞食鹿,鹿肉消化了就缠绕在树上吐出鹿骨头。养创伤时腹部的肥肉十分鲜美。如果用妇女的衣物投在蚺蛇身上,蛇就会盘起来不动。蛇胆每月上旬接近头部,中旬在心附近,下旬接近尾部。
【相关链接】《岭表录异》:‘蚺蛇,大者五六丈,围五六尺。以次者亦不下三四丈,围亦称是。身斑,文如锦缬。里人云,春夏多于山林中等鹿,鹿过则衔之。自尾而吞,唯头角碍于口外,即深入林树间,阁其首,伺鹿坏,头角坠地,鹿身方咽入腹。如此后,蛇极羸弱,及其鹿消。壮俊悦泽,勇健于未食鹿者。或云,一年则食一鹿。’
0720蝎。蝎负虫巨者多化为蝎。蝎子多负于背。成式尝见一蝎负十馀子,子色犹白,才如稻粒。成式尝见张希复言,陈州古仓有蝎,形如钱,螫人必死。’江南旧无蝎,开元初,尝有一主簿,竹筒盛过江,至今江南往往亦有,俗呼为主簿虫。蝎常为蜗所食,以迹规之,蝎不复去。旧说过满百,为蝎所螫。蝎前谓之螫,后谓之虿。
蝎负虫:蝎子卵胎生,幼蝎产出后立即爬上母背,脱一次皮后,陆续离开母蝎独立生活。张希复:张希复(生卒年不详),唐人张荐之子,字善继,武宗会昌三年(八四三),与段成式同官于秘书省。参见《旧唐书·卷一四九·张荐传》。陈州:今周口市淮阳。开元:(713-741年)玄宗年号之一。以迹:迹,蜗牛爬过后的粘液痕迹。螫:音士、遮。被毒虫咬或刺。虿:音柴,去声。蝎子类毒虫。
蝎。蝎子背负的虫个头大的多数化为蝎子。蝎子的幼子多背负在母蝎子背上。我段成式曾经看见一只蝎子背负十几个幼子,幼子颜色还是白的,大小才如稻粒一样。
我段成式曾经听张希复说,陈州古粮仓有蝎子,形状如铜钱,螫到人人就必死。’
江南以前没有蝎子,开元初年,曾经有一个主簿,用竹筒盛蝎子带过了长江,至今江南往往也有了蝎子,百姓称为主簿虫。
蝎子常常被蜗牛所食,蜗牛围着蝎子爬一圈用粘液圈住蝎子,蝎子就不再离去,(任凭蜗牛咬啮)。
老话说人犯过错数满百,就会被蝎子所螫。
蝎前肢弄伤人叫做螫,后面的尾钩伤了人叫做虿。
0721虱。旧说虱虫饮赤龙所浴水则愈。虱恶水银。人有病虱者,虽香衣沐浴不得已。道士崔白言,荆州秀才张告,尝扪得两头虱。有草生山足湿处,叶如百合,对叶独茎,茎微赤,高一二尺,名虱建草,能去虮虱。有水竹,叶如竹,生水中,短小,亦治虱。
旧说虱虫:《太平广记》作‘旧说虱虫症’。疑指阴虱症,不然有虱子不能算病症。虱建草:不详。参见相关链接。
虱。老话说人长了虱子喝了赤龙所洗浴的水就会去除。
虱子厌恶水银。
人有长了虱子的,虽然衣物熏香沐浴也不能弄净。
道士崔白说,荆州秀才张告,曾经在身上摸到长两个头的虱子。
有一种草生在山脚潮湿处,叶子像百合,叶子对生独茎,茎微红,高一二尺,名叫虱建草,能去除虮子虱子。
有一种水竹,叶子像竹子,生在水中,短小,也治虱子。
【相关链接】宋唐慎微公《证类本草》:‘虱建草。味苦,无毒。去虮虱。挪取汁沐头,尽死。人有误吞虱成病者,捣绞汁,服一小合。亦主诸虫疮。生山足湿地。茎叶似山丹,微赤,高一、二尺。又有水竹叶,如竹叶而短小。生水中,亦云去虱,人取水竹叶生食。’
0722蝗。荆州有帛师,号法通,本安西人。少于东天竺出家。言蝗虫腹下有梵字,或自天下来者,乃忉利天梵天来者,西域验其字。作木天坛法禳之。今蝗虫首有“王”字,固自不可晓。或言鱼子变,近之矣。旧言虫食谷者,部吏所致,侵渔百姓则虫食谷。虫身黑头赤,武吏也。头黑身赤,儒吏也。
帛师:不详。安西:安西大都护府和安西都护府,都是唐朝管理碛西的一个军政机构的不同时期的名称,其统辖安西四镇,最大管辖范围曾一度完全包括天山南北,并至葱岭以西至连波斯。治所在瓜州,(今甘肃酒泉安西。)东天竺:古印度分为东、西、南、北、中五部分。这里指印度东部。梵字:古印度文字。忉利天:梵语音译,意为三十三天。禳:祈祷消除灾殃。禳解,禳灾。
蝗虫。荆州有位姓帛的僧人,号法通,本是安西人。少年时在东天竺出家。他说蝗虫腹下有梵字的,有的是从天上下来的-就是从忉利天-梵天来的,西域人验证过蝗虫肚子下的字。
(要想驱除蝗虫,)用木头做天坛施法禳除。
今蝗虫头上有“王”字,确切来历已经不可知晓。有人说是鱼子变的,这话差不多。
老话说蝗虫食谷物的原因,是衙署官员所致,官员侵害渔肉老百姓就会发生蝗虫食谷物的事。蝗虫身黑头红,是武官作了恶。如果蝗虫头黑身子红,那就是文官侵害了百姓。
0723野狐鼻涕,螵蛸也,俗呼为野狐鼻涕。
螵蛸:这里指桑螵蛸。刀螂卵。可入药。
野狐鼻涕,就是螵蛸,通俗称为野狐鼻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