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四言:即四言诗,是古代诗体的一种。句式主要以四字组成,也有少量杂言句式,上古歌谣及《周易》中的部分韵语,已初具四言诗的形态。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即是以四言体为主,杂有少量三、五、七、八、九言之句。楚辞:又称“楚词”,是战国时期的伟大诗人屈原在楚地民间文艺的基础上创造的一种诗体,内容以描写楚地的山川人物、历史风情为主,使用大量的楚地方言声韵,充满了多种艺术想象,具有浓厚的地方特色。汉代刘向把屈原、宋玉以及带有楚辞风格的作品汇编为《楚辞》一书。楚辞对汉赋的形成产生了重要影响。
②敝:衰败、衰落。
③五言:即五言诗,是古代诗体的一种。句式每句五个字。作为一种独立的诗体,大约起源于西汉而在东汉末年趋于成熟。五言诗可分为五言古诗、五言律诗、五言绝句等多种形态。
④七言:即七言诗,是古代诗体的一种。每句以七字组成,也有少量杂言句式。秦汉时期的民间歌谣已有七言诗的雏形,唐代七言诗全面兴盛。七言诗主要包括七言古诗、七言律诗和七言绝句等形态。
⑤古诗:即古体诗,是相对于近体诗(即格律诗)的一种诗歌文类,分四言、五言、七言、杂言古诗等多种形态,而以五言、七言为主。古诗最初得名大概始于魏晋时期,将此前无名氏所作的无题五言诗统称为“古诗”,即今天所说的《古诗十九首》。律绝:即律诗与绝句,是近体诗的两种基本类型,主要分五言律诗、五言绝句、七言律诗、七言绝句等。绝句每首四句,律诗每首八句。格律、用韵要求严格。
⑥遁:原意为逃走、隐藏。这里为避开、回避之意。
四言诗衰落后出现了楚辞,楚辞衰落后出现了五言诗,五言诗衰落后出现了七言诗,古诗衰落后出现了律诗绝句,律诗绝句衰落后出现了词。这是因为一种文体通行的时间长了,作者就越来越多,自然形成了格式套路。豪杰之士,也很难在这种情况下再有新的创意,所以避开它而创作别的文体,来求得自我解脱。一切文体之所以开始盛大而最终衰敝,原因都在这。所以说文学后来的比不上先前的,我不敢相信;但是就单一文体而论,那么这一说法确实不可动摇改变。
此则带有总结文体演变、兴替规律的意味。从某种程度而言,一部文学史即是一种文体兴衰、交替的历史。王国维撰述此则,可见他虽以“词话”名自己的这部著述,其实是以词体为重点来探索文学发展的规律等诸多问题的。
四言--楚辞--五言--七言,古诗--律绝--词。王国维对文体嬗变规律的描述其实包含着两个层次:先是在“古诗”的范围内列出从四言到七言的发展过程,继而将“古诗”与近体诗、词划分为另外一个过程,而将“词”作为韵文文体的终结。两个阶段的划分,确实是符合韵文文体发展实际的。在文体兴替过程中,王国维使用了一个“敝”字。所谓“敝”就是指文体在长期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并拘为定式的“习套”。因为这种习惯越顽固,程式越烦琐,其对诗人情性的桎梏也就越多。如此,文体的衰落便不可避免。所以王国维的这个“敝”字,确实部分地反映了文体程式化倾向所导致的必然结果。但这个“敝”字也容易被误解为一种新文体的产生必定以一种旧文体的衰落为前提。事实上,文体演变并非简单地以一文体替代另一文体,而是往往还有其他的因素在起着作用。譬如楚辞的产生便并非因为四言诗的“敝”,而是与楚国的地方风俗有关;再譬如词体的产生也非完全根源于近体诗的衰落,而与音乐体系的转变也有着颇为密切的关系。再说古诗、律绝、词的并行,其实也是宋代及此后文学的常态,故一个“敝”字,实不足反映出文体嬗变规律的全部。
王国维认为一种文体在产生之初,都会葆有着一种独特的文体魅力和活力。但当这种文体被染指的程度过深,就会不断被赋予新的规范,而规范的增多,自然会影响到诗人表达感情的自由,所以新的文体就在这种感情需求中产生了。这当然需要“豪杰之士”过人的创造能力才能将这一愿望付诸实施。这既是他们个人的解脱之道,也是新文体产生的动力所在。但值得注意的是,王国维虽然认为文体都有始盛终衰的规律存焉,但就文学总体而言,却不能由此得出后不如前的结论。因为情感表达的艺术是处于不断变化之中的,而文体不过是为这种情感表达提供一种体制载体而已。文体本身并无尊卑优劣之分,此论堪称精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