容斋随笔卷十六

文章小伎

原文
“文章一小伎于道未为尊”虽杜子美有激而云然要为失言不可以训文章岂小事哉!易·贲之彖言“刚柔交错天文也文明以止人文也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

孔子称帝尧焕乎有文章子贡曰“夫子之文章可得而闻美卫武公亦云有文章康之圣贤厉之昏乱以文章载之何以传?伏羲画八卦文王重之非孔子以文章翼之何以传?孔子至言要道孝经论语之文而传曾子子思孟子传圣人心学使无中庸及七篇之书后人何所窥门户?老庄绝灭礼学忘言去为而五千言与内篇外篇极其文藻释氏之为禅者谓语言为累不知大乘诸经可废乎?然则诋为小伎其孔子理谬矣!彼后世为词章者逐其末而忘其本玩其华而落其实流宕自远非文章过也杜老所云“文章千古事”“已似爱文章”“文章日自负”“文章实致身“文章开宎奥”“文章憎命韦”“名岂文章著”“枚乘文章老”“文章敢自诬”“海内文章伯”“文章曹植波澜阔”“庾信文章老更成”“岂有文章惊海内”“每语见许文章伯”“文章有神交有道”如此之类多指诗而言所见狭矣!

注释

技巧

致身慎独磨炼的意思

译文

“文章一小伎于道未为尊”这两句诗虽然是杜甫有所感而发但是应该算是失言不足为训文章难道仅仅是小事吗?易·贲的彖辞中说“刚柔互相交错就形成天文以文明之道立身处事形成人文观察天上日月星辰的运行用以体察一年四季的时令变化观察人间诗书礼乐等典章制度以此来教化天下

孔子称赞帝尧的文物制度光明灿烂子贡认为“老师的文章我们可以领悟诗经中赞美卫武公也称其能做文章可以遵守礼仪规范唐尧虞舜夏禹商汤周文王周武王周成王周康王等贤明君主的光辉业绩夏桀殷纣王周幽王周厉王等昏君的丑恶嘴脸没有诗经尚书等通过文章的形式记载下来如何能流传后世呢?伏羲画八卦文王推演六十四卦如果不是孔子用文章的形式作十翼来进行解说后世怎么理解呢?孔子的高明深刻的道理是寄托在孝经论语的文字形式中得以流传的曾子子思孟子传授孔圣人的儒家学说假使没有礼记中庸和七篇孟子等书后代的人从哪里窥其门径?老子庄子主张消灭礼仪制度狂妄地说什么无为可是五千言的道德经和分内外篇的庄子却又极尽文藻之能事佛门弟子参禅说语言是累赘不知道大乘诸经典是否可以废弃?既然如此那么诋毁为小道其理由是荒谬的!那些后代的做文章的人只注意它的表面形式却忘了写文章要载道的根本目的仅仅追求文辞的华美却忽视其内容并形成风气彼此推波助澜以至越走越远这不是文章本身的过错杜甫所说的“文章千古事”“已似爱文章”“文章日自负”“文章实致身”“文章开宎奥”“文章憎命韦”“名岂文章著”“枚乘文章老”“文章敢自诬”“海内文章伯”“文章曹植波澜阔”“庾信文章老更成”“岂有文章惊海内”“每语见许文章伯”“文章有神交有道”如此之类大多是指诗歌其见识不免有些狭窄了

前代为监

原文
人臣引古规戒当近取前代则事势相接言之者有证听之者足以监“殷监不远在夏后之世周书“今惟殷坠厥命我其可不大监!”又曰“我不可不监于有殷”又曰“有殷受天命惟有历年惟不敬厥德乃早坠厥命”周公作无逸称商三宗汉祖命群臣言吾所以有天下项氏所以失天下命陆贾著秦所以失天下张释之为文帝言秦汉之间事秦所以失汉所以兴贾山借秦为喻

贾谊请人主引商秦事而观之魏郑公上书于太宗云“方隋之未乱自谓必无乱方隋之未亡自谓必无亡臣愿当今动静以隋为监”马周云“炀帝笑齐魏之失国今之视炀帝亦犹炀帝之视齐魏也”张玄素谏太宗治洛阳官曰“乾阳毕功隋人解体恐陛下之过甚于炀帝若此役不息同归于乱耳!”考所载及汉唐诸名臣之论有国者之龟镜也议论之臣宜以为法

注释

无逸传说为周公所做无逸不要贪图安逸是周公告诫成王的言论

考证

译文

大臣引述古代的事例来规劝君主时应当选取当时时代较近的前代史实这样事势相接劝说的人能提出具体而有力的证据听的人也可引以为戒诗经“商朝的借鉴不远在夏后之世周书“现在商朝已经葬送了自己的社稷我们周朝能不深深地引以为鉴吗?”又说“我们不能不以商朝为借鉴”又说“殷朝承受天命的时间已久因为不敬天命不修其德以致过早地亡了国”周公在无逸中称颂商朝的三位国王汉高祖命群臣谈论自己为什么能得天下项羽为什么失天下又命陆贾撰文论述秦朝灭亡的原因张释之为汉文帝讲解秦汉之间的历史以此证明秦朝之所以失败汉朝之所以成功的缘由贾山借秦朝作比喻来说明朝代更替的原因

贾谊建议请君主阅读有关商朝周朝和秦朝的史书魏徵在给太宗皇帝的上书中说“当隋朝尚未动乱的时候自以为天下必定不会乱当隋朝尚未亡的时候也自以为必定不会亡我希望现在的举措应以隋朝为鉴”马周说“隋炀帝嘲笑齐魏亡国可是今天看隋炀帝也如同炀帝看齐魏一样”张玄素对唐太宗整修洛阳宫进谏说“乾阳宫修成隋朝瓦解我担心陛下的过失比隋炀帝还要严重如果这项工程不停唐朝也将与隋朝一样陷于动乱!”诗经尚书所载以及汉唐诸名臣的论述的确可以作为拥有国家之人的一面镜子负责谏议的大臣们也应当深入地学习用心体会

评析

容斋随笔共十六卷成于南宋淳熙七年(1180)洪迈前后共用十八年精力完成

作为一个勤奋博学的士大夫洪迈一生涉猎了大量的书籍并养成了做笔记的习惯作者在容斋随笔卷首开宗明义“余老去习懒读书不多意之所之随即纪录因其先后无复全次故目之曰随笔”该书问世之际便震动朝野就连当朝皇帝赵眘也对其爱不释手将其作为自己的案头书宋史称洪迈“幼读书日数千言一过目辄不忘博极载籍虽稗官虞初释老傍行靡不涉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