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明】本传叙述司马迁其人其事及其撰述。司马迁,字子长。司马谈之子。生于景帝中元五年(前145)。早年受学于孔安国、董仲舒,漫游各地,了解风俗,采集传闻。初任郎中,奉使西南。元封三年(前108)任太史令,继承父业,著述历史。太初元年(前104)参与制定历法。天汉年间,因替李陵辩解,被处腐刑。不久任中书令,发愤著述,完成《太史公书》(后称《史记》)。这是一部不朽的史学名著。司马迁于《吏记·太史公自序》详写其家世、父业、自己撰述及主要内容,又在《报任安书》中自述被刑及忍辱著书的情节和思想。《报任安书》作于太始元年(前96),司马迁可能不久即死。斑固取《太史公自序》及《报任安书》等材料,在《汉书》中为司马迁立传,传写了这位伟大史学家撰著历史的经过、思想和精神。这是中国史学史上第一篇史学家传记,反映了史学家的旨趣和精神,很有意义。传未的评论,写得很有水平,可谓一篇精练的史评佳作;但批评司马迁“是非颇缪于圣人”,反映了马、班两家的思想分歧,为我们探索《史记风汉书》思想提供了线索。
昔在颛顼,命南正重司天①,火正黎司地②。唐虞之际③,绍重黎之后,使复典之,至于夏商,故重黎氏世序天地。其在周,程伯休甫其后也④。当宣王时,官失其守而为司马氏。司马氏世典周史⑤。惠襄之间,司马氏适晋⑥,晋中军随会奔魏⑦,而司马氏入少梁⑧。
①南正:传说中的官名。掌管天事。②火正:传说中的官名。掌管民事。③唐、虞:陶唐氏、有虞氏。④程伯休甫:程,国名。伯,爵名。休甫,人名。传说是黎的后裔,周宣王时为大司马,封为程伯。⑤司马氏世典周史:此说不可信。司马氏祖先当是掌军事,而不可能典史职。这是司马谈迁父子为太史今后,美化祖先的说法。⑥惠襄之间二句:周惠王、周襄王时,因有子颓,叔带之难,故司马氏逃奔于晋。⑦中军:春秋时大国军队分上、中、下三等,其中以中军地位较高。随会:人名,也称士会。由晋奔秦。奔魏:《史记》作“奔秦”。⑧少梁:古邑名。故地在今陕西韩城南。本西周梁国,春秋时为秦所灭,称少梁邑。后属晋,继属魏,再入于秦。秦惠文王十一年(前327)改名夏阳。
自司马氏去周适晋,分散,或在卫①,或在赵②,或在秦。其在卫者,相中山③。在赵者,以传剑论显,蒯聩其后也。在秦者错,与张仪争论④,于是惠王使错将兵伐蜀⑤,遂拔⑥,因而守之⑦。错孙蕲⑧,事武安君白起。而少梁更名夏阳。蕲与武安君坑赵长平军⑨,还而与之俱赐死杜邮⑩,葬于华池⑪。蕲孙昌,为秦王铁官⑫。当始皇之时,蒯聩玄孙卬为武信君将而徇朝歌⑬。诸侯之相王,王卬于殷⑭。汉之伐楚,卬归汉⑮,以其地为河内郡⑯。昌生毋怿⑰,毋怿为汉市长⑱。毋怿生喜,喜为五大夫⑲,卒,皆葬高门⑳。喜生谈,谈为太史公21。
①卫:古国名。在今河南省境内,相继为魏(前254)、秦(前209)所灭。司马氏在卫者名喜。②赵:战国七雄之一。在今山西、河北等省一带,为秦所灭(前222)。司马氏在赵者名觊。③中山:古国名。都于顾(今河北定县)。为赵所灭(前296)。④争论:秦惠王欲伐蜀,张仪主张伐韩,司马错以为当先伐蜀。惠王从错之议。⑤蜀:古国名。都于成都(今四川成都)。为秦所灭(前316)。⑥拔:攻克。⑦守:郡守。⑧蕲:《史记》作“靳”。⑨坑赵长平军:公元前262年,秦、赵于长平(今山西高平西北)大战。赵将赵括盲目出击,秦将白起在正面诈败后退。另以奇兵袭击赵军后方。结果赵军惨败,四十六万人被俘坑死。 ⑩杜邮:古地名。在今陕西咸阳市东。⑪华池:池名。在今陕西韩城西南。⑫铁官:秦代始置,汉代沿置。掌铸造和买卖铁器。⑬蒯聩玄孙卬:据《史记索隐》引《司马氏系本》云:“蒯聩生昭豫,昭豫生宪,宪生卬(áng)。”武信君:指武臣,秦末起义军首领之一,自号武信君,称王于赵,都邯郸,后被叛将李良所杀。朝歌:故卫国都城,汉置县。在今河南淇县。⑭王叩于殷:公元前206年项羽分封诸侯,因司马卬定河内有功,封其为殷王,王河内,都朝歌。⑮卬归汉:公元前205年三月,汉军攻下河内,司马卬降于汉。⑯河内郡:郡治怀县(今河南武陟西南)。⑰毋怿:《史记》作“无泽”。⑱市长:官名。汉代长安四市有四长。⑲五大夫:秦汉爵名,第九级。⑳高门:地名。在今陕西韩城西南。21太史公:汉有太史令,秩六百石,属太常。汉称太史令其人为太史公。
太史公学天官于唐都①,受《易》于杨何②,习道论于黄子③。太史公仕于建元、元封之间④,愍学者不达其意而师悖⑤,乃论六家之要指曰⑥:
①天官:指古代天文学。唐都:汉代天文学家,曾参加制定太初历。②杨何:字叔元,汉菑川(今山东寿光县)人。武帝时以《易》被征,官至中大夫。③道论:道家学说。黄子:汉人,亦称黄生。史失其名。曾与辕固生辩论汤武受命问题。④建元:汉武帝年号,共六年(前140-前135)。元封:汉武帝年号,共六年(前110-前105)。⑤愍(mǐn):忧虑。师悖:谓以悖为师。固执廖论之意。⑥六家:指阴阳、儒、墨、名、法、道等六家。
《易大传》曰①:“天下一致而百虑,同归而殊涂(途)。”夫阴阳、儒、墨、名、法、道德,此务为治者也,直所从言之异路,有省不省耳②。尝窃观阴阳之术,大详(祥)而众忌讳③,使人拘而多畏,然其序四时之大顺,不可失也。儒者博而寡要,劳而少功,是以其事难尽从,然其叙君臣父子之礼,列夫妇长幼之别,不可易也。墨者俭而难遵,是以其事不可遍循,然其强本节用,不可废也。法家严而少恩,然其正君臣上下之分,不可改也。名家使人俭而善失真④,然其正名实,不可不察也。道家使人精神专一,动合无形⑤,澹(赡)足万物,其为术也,因阴阳之大顺,采儒墨之善,撮名法之要,与时迁徙,应物变化,立俗施事,无所不宜,指约而易操,事少而功多。儒者则不然,以为人主天下之仪表也,君唱臣和,主先臣随。如此,则主劳而臣佚(逸)。至于大道之要,去健羡⑥,黜聪明⑦,释此而任术。夫神大用则竭,形大劳则敝;神形早衰,欲与天地长久,非所闻也。
①《易大传》:即《易·系辞》。②省:明白。③大祥:夸大灾祥。众:犹多。④俭:当作“检”,拘束。⑤无形:指道,客观规律。⑥去健美:意谓去掉刚强与贪欲,而以柔弱与知足自守。⑦黜聪明:意谓不要花招和滑头。
夫阴阳,四时、八位、十二度、二十四节各有教令①,曰顺之者昌,逆之者亡,未必然也,故曰“使人拘而多畏”。夫春生夏长,秋收冬藏,此天道之大经也②,弗顺则无以为天下纪纲,故曰“四时之大顺,不可失也”。
①四时:春、夏、秋、冬。八位:八卦位,即八方(离南、坎北、震东、兑西、巽东南、艮东北,乾西北、坤西南)。十二度:即十二次。我国古代为了量度日、月、行星的位置和运动,把黄道带分为十二个部分,称“十二次”。每次有若干星名作为标志。十二次名称是星纪、玄枵、威訾、降娄、大梁、实沈、鹑首、鹑火、鹑尾、寿星、大火、析木。二十四节:即立春、雨水、惊蛰、春分、清明、谷雨、立夏、小满、芒种、夏至、小暑、立秋、处暑、白露、秋分、寒露、霜降、立冬、小雪、大雪、冬至、小寒、大寒等二十四节气。教令:指带有神秘色彩的条规禁忌。②大经:重要法则。
夫儒者,以六艺为法①,六艺经传以千万数,累世不能通其学,当年不能究其礼②,故曰“博而寡要,劳而少功”。若夫列君臣父子之礼,序夫妇长幼之别,虽百家弗能易也。
①六艺:指《诗》、《书》、《易》、《礼》、《乐》、《春秋》等六种儒家典籍。又称六经。②当年:谓当生之年,犹言毕生。
墨者亦上尧舜,言其德行曰:“堂高三尺,土阶三等,茅茨不翦①,采椽不斫;饭土簋②,歠土刑③,粝梁之食④,藜藿之羹⑤;夏日葛衣,冬日鹿裘⑥。”其送死,桐棺三寸,举音不尽其哀。教丧礼,必以此为万民率。故天下共若此,则尊卑无别也。夫世异时移,事业不必同,故曰“俭而难遵”也。要曰强本节用,则人给家足之道也。此墨子之所长,虽百家不能废也。
①茅茨:用茅草苫的屋。②土簋(guǐ):古代盛食物的圆口陶器。③歠(chuò):饮;啜。刑:当作“铏”。土铏:古代盛羹的陶器。④粝粢:粗劣的食物。粝(lì):粗米。粢(zī):粗粮。⑤黎藿:泛指野菜。黎:一年生草本植物。俗称灰菜,嫩叶可食。藿:豆叶。⑥“堂高三尺,……冬日鹿裘”:引文见《韩非子·五蠹篇》。
法家不别亲疏,不殊贵贱,一断于法,则亲亲尊尊之恩绝矣,可以行一时之计,而不可长用也,故曰“严而少恩”。若尊主卑臣,明分职不得相踰越①,虽百家不能改也。
①分:(fèn):职分。
名家苛察缴绕①,使人不得反其意,(专)决于名,时失人情,故曰“使人俭而善失真”。若夫控名责实②,参伍(三五)不失③,此不可不察也。
①苛察:苛细的考察。缴绕:纠缠,烦琐。谓不识大体。②控名责实:由名以求实,使名与实相符。③三五:谓错综比较,以为验证。
道家无为①,又曰无不为②,其实易行,其辞难知。其术以虚无为本,以因循为用③。无成势④,无常形⑤,故能究万物之情。不为物先后,故能为万物主。有法无法,因时为业;有度无度,因物兴舍⑥。故曰“圣人不巧⑦,时变是守⑧。”虚者道之常也,因者君之纲也。群臣并至,使各自明也。其实中其声者谓之端⑨,实不中其声者谓之款⑩。款言不听,奸乃不生,贤不肖自分,白黑乃形。在所欲用耳,何事不成!乃合大道,混混冥冥⑪。光耀天下,复反无名⑫。凡人所生者神也,所托者形也。神大用则竭,形大劳则敝,形神离则死。死者不可复生,高者不可复合⑬,故圣人重之。由此观之,神者生之本,形者生之具⑭。不先定其神形⑮,而曰“我有以治天下”,何由哉?
①无为:道家言不先物为。②无不为:道家言因物之所为。旨在顺应自然。③因循:顺应自然。④成势:一成不变之势。⑤常形:固定不变之形。⑥兴:起也。舍:居也。⑦不巧:谓无机巧之心,但顺应于时。《史记》作“不朽”。⑧“圣人不巧,时变是守”:《史记索隐》言此引文出于《鬼谷子》;然今本无此文。时变:顺时变化。⑨声:名声,多。端:正也。⑩款(kuǎn):空也。《史记》作“窾”。⑪混混冥冥:混沌状态。⑫反:还也。⑬合:《史记》作“反”。⑭具:物质。⑮神形:《史记》作“神”。
太史公既掌天官,不治民。有子曰迁。
迁生龙门①,耕牧河山之阳②。年十岁则诵古文③。二十而南游江淮,上会稽④,探禹穴⑤,窥九疑⑥,浮沅湘⑦。北涉汶泗⑧,讲业齐鲁之都⑨,观夫子遗风⑩,乡射邹峄⑪;厄困蕃、薛、彭城⑫,过梁楚以归⑬。于是迁仕为郎中⑭,奉使西征巴蜀以南⑮,略邛、筰、昆明⑯,还报命。
①龙门:山名。在今陕西韩城东北。相传为禹所凿之龙门。②河山之阳:指黄河之西,龙门山之阳。③古文:指用先秦篆文传抄的古书,如《尚书》、《左传》、《国语》等。④会稽:山名。在今浙江省中部绍兴、嵊县、诸暨、东阳之间。相传夏禹至此大会诸侯,计功封爵,始名会稽。⑤禹穴:相传会稽山上有孔,名曰禹穴。⑥九疑:山名。在今湖南宁远县南。相传舜葬于此。⑦沅、湘:二水名。都在今湖南省境内,流入洞庭湖。⑧汶、泗:水名。都源于今山东省境,汶水注入济水与黄河。泗水流经江苏北部,注入淮河。⑨齐鲁之都:齐都临淄,在今山东临淄北。鲁都曲阜,在今山东曲阜。⑩夫子:指孔子。⑪乡射:古代的射礼之一。邹:汉县名。在今山东邹县东南。峄:山名。在今山东邹县东南。⑫蕃:汉县名。在今山东膝县。薛:汉县名。在今山东膝县南。彭城:县名。在今江苏徐州市。⑬梁、楚:皆汉诸侯王国。梁都于睢阳(在今河南商丘南)。楚都于彭城(今江苏徐州市)。⑭郎中:官名。侍从皇帝。属郎中令(光禄勋)。⑮巴、蜀:皆郡名。巴郡治江州(在今四川重庆市北)。蜀郡治成都(今四川成都)。⑯邛:古部族名。秦汉时分布于今四川峨嵋山西北方一带。筰:古部族名。秦汉时分布于今四川峨嵋山以南一带。昆明:古部族名,分布于云南下关市一带。
是岁①,天子始建汉家之封,而太史公留滞周南②,不得与从事,发愤且卒。而子迁适反(返),见父于河洛之间③。太史公执迁手而位曰:“予先,周室之太史也。自上世尝显功名虞夏,典天官事。后世中衰,绝于予乎?汝复为太史④,则续吾祖矣。今天子接千岁之统⑤,封泰山,而予不得从行,是命也夫!命也夫!予死,尔必为太史;为太史,毋忘吾所欲论著矣。且夫孝,始于事亲,中于事君,终于立身,扬名于后世,以显父母,此孝之大也。夫天下称周公,言其能论歌文武之德⑥,宣周召之风⑦,达大王王季思虑⑧,爱及公刘⑨,以尊后稷也⑩。幽厉之后⑪,王道缺,礼乐衰,孔子修旧起废,论《诗》《书》,作《春秋》,则学者至今则之。自获麟以来四百有余岁⑫,而诸侯相兼,史记放绝⑬。今汉兴,海内一统,明主贤君,忠臣义士,予为太史而不论载,废天下之文,予甚惧焉,尔其念哉!”迁俯首流涕曰:“小子不敏,请悉论先人所次旧闻⑭,不敢阙。”卒三岁⑮,而迁为太史令,史记石室金匮之书⑯。五年而当太初元年⑰,十一月甲子朔旦冬至,天历始改⑱,建于明堂⑲,诸神受记⑳。
①是岁:指元封元年(前110)。②周南:指今洛阳一带。西周成王时,周公与召公公陕(在今河南三门峡市)而治,陕以西称召南,陕以东称周南。③河、洛:二水名。河,今黄河。洛,洛水。④太史:太史令。⑤接千岁之统:指汉武帝继周成王绪业而封禅。据《史记·封禅书》云,西周成王曾登封泰山。自周成王至汉武帝封禅约九百余年。⑥文武:周文王、周武王。⑦周召:周公、召公。⑧大王:指古公直父,周文王的祖父。王季:即季历,古公直父之少子,周文王之父。⑨公刘:古代周族首领,曾率周族迁至幽(在今陕西旬邑)。⑩后稷:古代周族的始祖。传说他是开始种稷和麦的的人。⑪幽厉:周幽王、周厉王。⑫获麟:指鲁哀公十四年(前481)西狩获麟。四百有余岁:自获麟至元封元年(前481-前110),凡三百七十二年。⑬史记:泛指历史记载。⑭论:引述和编撰之意。次:顺序记事之意。⑮卒三岁:指司马谈死了三年。司马谈死于元封元年,“卒三岁”则为元封三年(前108)。司马迁是年为太史令。《史记索隐》引《博物志》云:“太史令茂陵显武里大夫司马(迁),年二十八,三年六月乙卯除,六百石。”据此推算,司马迁生于建元六年(前135)。 ⑯(chōu):抽引;引申为研究。史记:历史记载,还包括档案文件。石室、石匮:都是汉朝藏书之处。’ ⑰太初元年:前104年。《史记正义》云,“案:迁年四十二岁。”据此推算,司马迁生于汉景帝中五年(前145)。按:《史记正义》与《史记索隐》所说司马迁年龄,相差十岁。这是近代学者考证司马迁生年,产生不同说法之两个不同根源。⑱天历始改:谓汉朝不再用秦历(以亥月为首),而改用太初历(夏历,以寅月为首,即正月)。⑲明堂:古代帝王宣明政教、举行祭祀等的地方。 ⑳诸神:指诸侯。受记:谓遵照新历法。
太史公曰①:“先人有言②:‘自周公卒五百岁而有孔子,孔子至于今五百岁③,有能绍而明之,正《易传》,继《春秋》,本《诗》《书》《礼》《乐》之际。’意在斯乎!意在斯乎!小子何敢攘(让)焉④!”
①太史公:司马迁自称。下同。②先人:指司马谈。③五百岁:自周公卒至孔子,约五百余岁;自孔子卒至太初元年(前479-前104),只有三百七十五岁。所言“五百岁”,非确指年数,而是引为祖述之意。④小子:子弟晚辈对父兄尊长之自称。此是司马迁自称。
上大夫壶遂曰:①“昔孔子为何作《春秋》哉?”太史公曰:“余闻之董生②:‘周道废,孔子为鲁司寇,诸侯害之,大夫壅之。孔子知时之不用,道之不行也,是非二百四十二年之中③,以为天下仪表,贬诸侯④,讨大夫,以达王事而已矣。’子曰:‘我欲载之空言⑤,不如见之于行事之深切著明也⑥。’《春秋》上明三王之道⑦,下辨人事之经纪,别嫌疑,明是非,定犹与(豫),善善恶恶,贤贤贱不肖,存亡国,继绝世,补弊起废,王道之大者也。《易》著天地阴阳四时五行,故长于变;《礼》纲纪人伦,故长于行;《书》记先王之事,故长于政;《诗》记山川溪谷禽兽草木牝牡雌雄⑧,故长于风;《乐》乐所以立,故长于和;《春秋》辩是非,故长于治人。是故《礼》以节人,《乐》以发和,《书》以道事,《诗》以达意,《易》以道化⑨,《春秋》以道义。拨乱世反之正,莫近于《春秋》。《春秋》文成数万⑩,其指(旨)数千⑪。万物之散聚皆在《春秋》⑫。《春秋》之中,弑君三十六,亡国五十二⑬,诸侯奔走不得保社稷者不可胜数。察其所以,皆失其本已。故《易》曰‘差以豪氂(毫厘),谬以千里⑭。’故‘臣弑君,子弑父,非一朝一夕之故,其渐久矣⑮。’有国者不可以不知《春秋》,前有谗而不见,后有贼而不知。为人臣者不可以不知《春秋》,守经事而不知其宜⑯,遭变事而不知其权⑰。为人君父者而不通于《春秋》之义者,必蒙首恶之名。为人臣子不通于《春秋》之义者,必陷篡弑殊死之罪。其实皆以善为之,而不知其义,被之空言不敢辞⑱。夫不通礼义之指,至于君不君,臣不臣,父不父,子不子。夫君不君则犯⑲,臣不臣则诛,父不父则无道,子不子则不孝。此四行者,天下之大过也。以天下大过予之,受而不敢辞。故《春秋》者,礼义之大宗也。夫礼禁未然之前,法施已然之后,法之所为用者易见,而礼之所为禁者难知。”
①上大夫:《史记索隐》云,“遂为詹事,秩二千石,故为上大夫也。”此“上大夫”是指定秩。按:汉人多有上大夫之称,或官为上大夫之说。壶遂:人名。曾与司马迁一同参与制订太初历。②董生:指董仲舒。本书有其传。③是非:犹褒贬。二百四十二年:指《春秋》。《春秋》记事,上起鲁隐公元年(前722),下迄鲁哀公十四年(前481),共记了二百四十二年的史事。④贬诸侯:《史记》作“贬天于,退诸侯”。班氏删去“天子退”三字,足见思想局限。⑤空言:指只是义理上的说教。⑥行事:指已发生的具体史事。⑦三王:指夏禹、商汤、周文王武王。⑧牝(pìn)牡:雌雄两性。⑨道化:阐述客观世界变化之理。⑩《春秋》文成数万:谓《春秋》文字之多;流传至今的《春秋》只有一万六千五百余字。如以《春秋》与《公羊传》合计只有四万余字。⑪指(旨):义例;旨趣。⑫万物:犹万事。散聚:综合诸事之意。⑬弑君三十六,亡国五十二:此与《楚元王传》及《春秋繁露·灭国篇》所言相同。梁玉绳《史记志疑》云:“通经传而数之,弑君者三十七,亡国止四十一。”⑭“差以毫厘,谬以千里”:引文见今本《易纬·通卦验》。今本《易经》无此语。⑮“臣弑君,子弑父”等句:引文见《易·坤文言》。⑯经事:经常之事。⑰权:随机应变。⑱被之空言:谓受到舆论谴责。⑲犯:谓被臣下所干犯。
壶遂曰:“孔子之时,上无明君,下不得任用,故作《春秋》,垂空文以断礼义,当一王之法。今夫子上遇明天子,下得守职,万事既具,咸各序其宜,夫子所论,欲以何明?”太史公曰:“唯唯①,否否②,不然。余闻之先人曰:‘伏羲至纯厚③,作《易》八卦。尧舜之盛,《尚书》载之,礼乐作焉。汤武之隆④,诗人歌之。《春秋》采善贬恶,推三代之德,褒周室,非独刺讥而已也。’汉兴已来,至明天子,获符瑞,封禅,改正朔,易服色,受命于穆清⑤,泽流罔极⑥,海外殊俗重译款塞⑦,请来献见者,不可胜道。臣下百官力诵圣德,犹不能宣尽其意。且士贤能矣,而不用,有国者耻也;主上明圣,德不布闻,有司之过也。且余掌其官,废明圣盛德不载,灭功臣贤大夫之业不述,堕先人所言⑧,罪莫大焉。余所谓述故事,整齐其世传,非所谓作也,而君比之《春秋》,谬矣。”
①唯唯:应答词,顺应而不表示可否。②否否:不,不然。③伏羲:神话传说中人类的始祖。④汤、武:商汤王、周武王。⑤穆清:指天。⑥图报:无边无际。⑦重译:指远方来的人。款:叩也。款塞:在边塞上叩关而来朝贡。⑧堕:毁也。谓不修之。
于是论次其文。十年而遭李陵之祸①,幽于缧绁③。乃喟然而叹曰:“是余之罪夫!身亏不用矣。”退而深惟曰:“夫《诗》《书》隐约者③,欲遂其志之思也。”卒述陶唐以来④,至于麟止⑤,自黄帝始。《五帝本纪》第一,《夏本纪》第二,《殷本纪》第三,《周本纪》第四,《秦本纪》第五,《始皇本纪》第六,《项羽本纪》第七,《高祖本纪》第八,《吕后本纪》第九,《孝文本纪》第十,《孝景本纪》第十一,《今上本纪》第十二。《三代世表》第一,《十二诸侯年表》第二,《六国年表》第三,《秦楚之际月表》第四,《汉诸侯年表》第五,《高祖功臣年表》第六,《惠景间功臣年表》第七,《建元以来侯者年表》第八,《王子侯者年表》第九,《汉兴以来将相名臣年表》第十。《礼书》第一,《乐书》第二,《律书》第三,《历书》第四,《天官书》第五,《封禅书》第六,《河渠书》第七,《平准书》第八。《吴太伯世家》第一,《齐太公世家》第二,《鲁周公世家》第三,《燕召公世家》第四,《管蔡世家》第五,《陈杞世家》第六,《卫康叔世家》第七,《宋微子世家》第八,《晋世家》第九,《楚世家》第十,《越世家》第十一,《郑世家》第十二,《赵世家》第十三,《魏世家》第十四,《韩世家》第十五,《田完世家》第十六,《孔子世家》第十七,《陈涉世家》第十八,《外戚世家》第十九,《楚元王世家》第二十,《荆燕王世家》第二十一,《齐悼惠王世家》第二十二,《萧相国世家》第二十三,《曹相国世家》第二十四,《留侯世家》第二十五,《陈丞相世家》第二十六,《绛侯世家》第二十七,《梁孝王世家》第二十八,《五宗世家》第二十九,《三王世家》第三十。《伯夷列传》第一,《管晏列传》第二,《老子韩非列传》第三,《司马穰苴列传》第四,《孙子吴起列传》第五,《伍子胥列传》第六,《仲尼弟子列传》第七,《商君列传》第八,《苏秦列传》第九,《张仪列传》第十,《樗里甘茂列传》第十一,《穰侯列传》第十二,《白起王翦列传》第十三,《孟子荀卿列传》第十四,《平原虞卿列传》第十五,《孟尝君列传》第十六,《魏公子列传》第十七,《春申君列传》第十八,《范睢蔡泽列传》第十九,《乐毅列传》第二十,《廉颇蔺相如列传》第二十一,《田单列传》第二十二,《鲁仲连列传》第二十三,《屈原贾生列传》第二十四,《吕不韦列传》第二十五,《刺客列传》第二十六,《李斯列传》第二十七,《蒙恬列传》第二十八,《张耳陈余列传》第二十九,《魏豹彭越列传》第三十,《黥布列传》第三十一,《淮阴侯韩信列传》第三十二,《韩王信卢绾列传》第三十三,《田儋列传》第三十四,《樊郦滕灌列传》第三十五,《张丞相仓列传》第三十六,《郦生陆贾列传》第三十七,《傅靳蒯成侯列传》第三十八,《刘敬叔孙通列传》第三十九,《季布栾布列传》第四十,《爰盎朝错列传》第四十一,《张释之冯唐列传》第四十二,《万石张叔列传》第四十三,《田叔列传》第四十四,《扁鹊仓公列传》第四十五,《吴王濞列传》第四十六,《魏其武安列传》第四十七,《韩长孺列传》第四十八,《李将军列传》第四十九,《卫将军骠骑列传》第五十,《平津侯主父列传》第五十一,《匈奴列传》第五十二,《南越列传》第五十三,《闽越列传》第五十四,《朝鲜列传》第五十五,《西南夷列传》第五十六,《司马相如列传》第五十七,《淮南衡山列传》第五十八,《循吏列传》第五十九,《汲郑列传》第六十,《儒林列传》第六十一,《酷吏列传》第六十二,《大宛列传》第六十三,《游侠列传》第六十四,《佞幸列传》第六十五,《滑稽列传》第六十六,《日者列传》第六十七,《龟策列传》第六十八,《货殖列传》第六十九。
①十年:《史记》作“七年”,是也。自太初元年至天汉三年(前104-前98)。遭李陵之祸:天汉二年(前99),李陵征匈奴兵败投降,司马迁为李陵辩说,因触怒武帝,于天汉三年受了宫刑。②缧绁(léixiè):拘禁犯人的绳索,引申为牢狱。③隐约:谓义深言简。④陶唐:指尧。⑤麟止:众说不一。王先谦云,“《史记》之作,不为感麟。迁仰希圣经,取义绝笔。”此说较为可取。
惟汉继五帝末流,接三代绝业①。周道既废,秦拨去古文,焚灭《诗》《书》,故明堂石室金匮玉版图籍散乱。汉兴,萧何次律令,韩信申军法,张苍为章程,叔孙通定礼仪,则文学彬彬稍进②,《诗》《书》往往间出③。自曹参荐盖公言黄老,而贾谊、朝错明申韩,公孙弘以儒显,百年之间,天下遗文古事靡不毕集④。太史公仍父子相继撰其职,曰:“於戏(呜呼)!余维先人尝掌斯事,显于唐虞。至于周,复典之。故司马氏世主天宫,至于余乎,钦念哉⑤!”罔(网)罗天下放失(佚)旧闻,王迹所兴,原始察终,见盛观衰,论考之行事,略三代⑥,录秦汉,上记轩辕,下至于兹,著十二本纪,既科条之矣⑦。并时异世,年差不明,作十表。礼乐损益,律历改易,兵权山川鬼神⑧,天人之际⑨,承敝通变⑩,作八书。二十八宿环北辰⑪,三十辐共(拱)一毂⑫,运行无穷,辅弼股肱之臣配焉,忠信行道以奉主上,作三十世家。扶义倜傥⑬,不令已失时,立功名于天下,作七十列传。凡百三十篇,五十二万六千五百字,为《太史公书》⑭。序略⑮,以拾遗补艺⑯,成一家言,协《六经》异传⑰,齐百家杂语,臧(藏)之名山⑱,副在京师,以俟后圣君子。第七十,迁之自叙云尔⑲。而十篇缺,有录无书⑳。
①绝业:中断的事业。②文学:指文学之士。彬彬:文质兼备貌。③间(jiān)出:交替迭出。④靡不毕集:言无不毕业于秘府。⑤钦念:敬慎地思念。⑥略:《史记》作“略推”。⑦科条之:谓本纪既成,自黄帝至今,科分条列,大纲已举(王先谦说)。⑧兵权:指《律书》。山川:指《河渠书》。鬼神:指《封禅书》。⑨天人之际:指《天官书》。⑩承敝通变:指《平准书》。⑪二十八宿:古代天文学家把黄道(日月所经天区)的恒星分成二十八个星座,称为二十八宿,四方各有七宿,东方:角、亢、氐、房、心、尾、箕;北方:斗、牛、女、虚、危、室、壁;西方:奎、娄、胃、昴、毕、觜、参;南方:井、鬼、柳、星、张、翼、轸。北辰:指北极星。⑫辐(fú):车轮中连接轴心与轮圈的直木。拱:拱卫。毂(gǔ):车轮中心插轴的圆木。⑬倜傥(tìtǎng):卓异不凡。⑭《太史公书》:汉人称司马迁著作之名。自东汉以后才称《史记》。⑮序略:编述大略。⑯补艺:弥补缺漏之意。⑰协:协调。《六经》异传:《六经》的不同传述。⑱名山:古代帝王藏书策之处。⑲迁之叙自云尔:意谓以上皆其自叙之辞。⑳十篇缺,有录无书:张晏曰:“迁没之后,亡《景纪》、《武纪》、《礼书》、《乐书》、《兵书》、《汉兴以来将相年表》、《日者列传》、《三王世家》、《龟策列传》、《傅靳列传》。元成之间褚先生补缺,作《武帝纪》,《三王世家》,《龟策》,《日者传》,言辞鄙陋,非迁本意也。”
迁既被刑之后,为中书令①,尊宠任职。故人益州刺史任安予迁书②,责以古贤臣之义。迁报之曰③:
①中书令:官名。汉武帝时以宦者为之,掌传宣诏命。西汉后期改称中谒者令。②故人:旧交。③迁报之曰:下文为《报任安书》。
少卿足下①:曩者辱赐书②,教以慎于接物,推贤进士为务,意气勤勤恳恳③,若望仆不相师用④,而流俗人之言⑤。仆非敢如是也。虽罢(疲)驽⑥,亦尝侧闻长者遗风矣。顾自以为身残处秽⑦,动而见尤⑧,欲益反损,是以抑郁而无谁语⑨。谚曰:“谁为为之⑩?孰令听之⑪?”盖钟子期死⑫,伯牙终身不复鼓琴⑬。何则?士为知己用,女为说(悦)己容。若仆大质已亏缺⑭,虽材怀随和⑮,行若由夷⑯,终不可以为荣,适足以发笑而自点(玷)耳⑰。
①少卿:任安之字。足下:古代下称上或同辈相称的敬词。②曩(nǎng):从前。③勤勤恳恳:殷勤恳切。④望:怨恨。⑤而:犹“如”。流俗人:犹言世俗人。⑥疲驽(nú):疲弱的劣马,此比喻才能庸劣。⑦顾:只是。⑧尤:过也;夷也。⑨无谁语:言无谁可告语。⑩谁为:犹为谁。⑪孰令:令谁。⑫钟子期:春秋时楚国人,最能理解伯牙的琴音。⑬伯牙:春秋时楚国人,善于弹琴。当知音者钟子期死后,伯牙以为世无知音,便破琴绝弦,从此不再弹琴。⑭大质:身体。⑮随和:随侯珠、和氏壁,皆战国时宝贵的珠玉。⑯由夷:许由、伯夷。传说二人为古代品德高尚之人。⑰玷:污也。
书辞宜答,会东从上来①,又迫贱事②,相见日浅,卒卒(猝猝)无须臾之闲得竭指意③。今少卿抱不测之罪④,涉旬月⑤,迫季冬,仆又薄从上上雍⑦,恐卒(猝)然不可讳⑧。是仆终已不得舒愤懑以晓左右⑨,则长逝者魂魄私恨无穷⑩。请略陈固陋。阙然不报⑪,幸勿过⑫。
①会:适逢。上:君主,指汉武帝。此指司马迁于太始元年(前96)侍从汉武帝东来。②贱事:谦词,指自己所担负的事务。③猝猝:匆促。须臾:片刻。④不测:谓深。⑤涉:渡过。旬月:满月。⑥迫:接近。季冬:十二月。汉法规定,十二月行刑。⑦薄:迫近。从上:侍从汉武帝。上雍:到雍地去。雍:县名。在今陕西凤翔南。雍比长安地势高,故去雍曰“上雍”。⑧不可讳:即不可避讳之事,指任安将被处死。⑨晓:告喻。左右:指任安。不直称对方,而言奉书于其左右之人,以示尊敬。⑩长逝者:死者,指任安。任安此时未死。他死于征和二年(前91)戾太子事件。⑪阙然:指隔了很久。⑫过:责也。
仆闻之,修身者智之府也,爱施者仁之端也,取予者义之符也①,耻辱者勇之决也,立名者行之极也②。士有此五者,然后可以托于世,列于君子之林矣。故祸莫惨于欲利③,悲莫痛于伤心,行莫丑于辱先,而诟莫大于宫刑④。刑余之人,无所比数,非一世也,所从来远矣。昔卫灵公与雍渠载,孔子适陈;商鞅因景监见⑥,赵良寒心⑦;同子参乘⑧,爰丝变色⑨:自古而耻之。夫中材之人,事关于宦竖⑩,莫不伤气,况慷慨之士乎!如今朝虽乏人,奈何令刀锯之余荐天下豪俊哉!仆赖先人绪业⑪,得待罪辇毂下⑫,二十余年矣⑬。所以自惟⑭:上之,不能纳忠效信,有奇策材力之誉,自结明主;次之,又不能拾遗补阙(缺)⑮,招贤进能,显岩穴之士⑯;外之,不能备行伍,攻城野战,有斩将搴旗之功⑰;下之,不能累日积劳⑱,取尊官厚禄,以为宗族交游光宠。四者无一遂,苟合取容。无所短长之效可见于此矣。乡(向)者,仆亦尝厕(侧)下大夫之列⑲,陪外廷末议⑳。不以此时引维纲21,尽思虑,今已亏形为扫除之隶22,在阘茸之中23,乃欲卬(仰)首信(伸)眉,论列是非,不亦轻朝廷,羞当世之士邪!嗟乎!嗟乎!如仆,尚何言哉!尚何言哉!
①符:信也。②行(xìng):品行。极:最高准则。③欲:食欲。④诟(gòu):耻辱。宫刑;破坏男性性欲功能之刑。⑤卫灵公:春秋时卫国国君。他与夫人同车出游,令宦者雍渠参乘,让孔子坐于后面车上。孔子以为耻辱,便离卫国。⑥商鞅因景监见:商鞅入秦时,由宦者景监引见于秦孝公。⑦赵良:战国时秦国贵族,反对商鞅变法。寒心:戒惧之意。⑧同子:指赵谈。赵谈为汉文帝时宦官。司马迁为避父讳,故称赵谈为“同子”。⑨爰丝:爰盎,字丝。汉文帝时大臣。⑩宦竖:谓宦官。此称有轻蔑之意。⑪绪业:余业;未完成的事业。 ⑫待罪:古代做官之谦词。辇毂(nǐangǔ):皇帝的车驾。辇毂下:指皇帝所在的京城。⑬二十余年:司马迁自元狩中为郎,至太始初报书,确是二十余年。⑭惟:思也。⑮拾遗补缺:为皇帝拾取遗漏、弥补缺失,即对皇帝进谏规过。⑯岩穴之士:指隐士。⑰搴(qiān):拔取。⑱累日积劳:谓循年资长进。⑲厕(侧):置;参加。下大夫:古代有上、中、下大夫之称。汉吏六百石以上也称大夫。司马曾为太史令,秩六百石故称“下大夫”。⑳外廷:指外朝官。汉朝官吏自武帝时起分为外朝官与中朝(内朝)官,外朝官是丞相、御史大夫和九卿等,中朝官是大司马、近臣(侍中、散骑、常侍、给事中、左右曹等)、尚书等。太史令属外朝官。21维纲:《文选》作“纲维”。指法度。22方形:即方势。扫除之隶:谦词,指地位低下之人。23阘茸(tàróng):猥贱。
且事本末未易明也。仆少负不羁之才①,长无乡曲之誉②,主上幸以先人之故,使得奉薄技③,出入周卫之中④。仆以为戴盆何以望天⑤,故绝宾客之知⑥,忘室家之业,日夜思竭其不肖之材力,务一心营职,以求亲媚于主上。而事乃有大谬不然者。夫仆与李陵俱居门下⑦,素非相善也,趣舍异路⑧,未尝衔杯酒接殷勤之欢。然仆观其为人自奇士,事亲孝,与士信,临财廉,取予义,分别有让,恭俭下人,常思奋不顾身以徇国家之急。其素所畜(蓄)积也,仆以为有国士之风。夫人臣出万死不顾一生之计,赴公家之难,斯已奇矣。今举事一不当,而全躯保妻子之臣随而媒孽(糵)其短⑨,仆诚私心痛之。且李陵提步卒不满五千,深践戎马之地,足历王庭⑩,垂饵虎口,横挑强胡⑪,卬(仰)亿万之师⑫,与单于连战十余日,所杀过当⑬。虏救死扶伤不给⑭,旃(毡)裘之君长咸震怖⑮,乃悉征左右贤王⑯,举引弓之民,一国共攻而围之。转斗千里,矢尽道穷,救兵不至,士卒死伤如积。然李陵一呼劳军,士无不起,躬流涕,沫血饮泣⑰张空弮⑱,冒白刃,北首争死敌⑲。陵未没时,使有来报,汉公卿王侯皆奉觞上寿。后数日,陵败书闻,主上为之食不甘味,听朝不怡。大臣忧惧,不知所出。仆窃不自料其卑贱,见主上惨凄怛悼⑳,诚欲効其款款之愚21。以为李陵素与士大夫绝甘分少22,能得人之死力,虽古名将不过也。身虽陷败,彼观其意23,且欲得其当而报汉24。事已无可奈何,其所摧败25,功亦足以暴于天下26。仆怀欲陈之,而未有路。适会召问,即以此指推言陵功,欲以广主上之意,塞睚眦之辞27。未能尽明,明主不深晓,以为仆沮贰师28,而为李陵游说,遂下于理29。拳拳之忠30,终不能自列31,因为诬上,卒从吏议。家贫,财赂不足以自赎32,交游莫救,左右亲近不为一言。身非木石,独与法吏为伍,深幽囹圄之中33,谁可告诉者!此正少卿所亲见,仆行事岂不然邪?李陵即生降,其家声,而仆又茸以蚕室34,重为天下观笑。悲夫!悲夫!
①负:抱也。不羁:言其材质高远不可羁系(颜师古说)。②乡曲:乡里。③薄技:薄材。④周卫:四周护卫之处,指宫禁。⑤戴盆何以望天:戴盆与望天不可两兼,故有此言。⑥知:知交。此指交往。⑦李陵:李广之孙,本书《李广传》附其传。俱居门下:李陵元狩中曾为侍中,司马迁元狩中已为郎中,皆出入宫门,故有是言。⑧趣舍:进退。⑨媒糵:媒,酒母;糵,曲糵。媒糵,酒曲,这里作动词用,酿成之意。⑩王庭:指匈奴单于的活动中心。⑪横(hèng)挑:勇猛地挑战。强胡:指匈奴。⑫卬:有说与“仰”通(颜师古、刘奉世),谓仰攻。有说与“迎”通(李慈铭、王先谦),谓迎战。两说皆可成立。⑬所杀过当:谓杀敌超过被杀之数。⑭不给:意谓来不及援救。⑮毡裘:匈奴人服用的毛毡、皮裘。这里指匈奴人。⑯左右贤王:左贤王、右贤王,匈奴的王号。⑰沬(huì):洗脸。沬血:谓血流满脸。⑱弮(quān):弩弓。⑲首:向也。争死敌:谓与敌殊死搏斗。⑳惨凄恒悼:忧伤;哀悼。21款款:忠实恳切貌。22士大夫:指李陵之部将。绝甘:言不私享甘美之食。分少:言将少量之物分给别人。23彼观:即观彼。其:用同于“之”。24欲得其当:打算抓住适当的时机。25摧败:谓摧破匈奴之兵。26暴:(pù):显露。27睚眦(yázì):瞪眼怒视。28沮:毁谤。贰师:指贰师将军李广利。本书卷六十一有其传。29理:大理。掌刑狱的长官。汉景帝中六年更廷尉名大理,武帝时复称廷尉。30拳拳:忠谨貌。31列:陈说。32赎:谓赎罪。汉法规定,犯人可以用钱赎罪。33囹圄(língyǔ):监狱。34茸(rǒng):推入,蚕室:刚受宫刑之人怕风寒,必须住于严密、温暖之室,如养蚕之室,故称蚕室。35重(chóng):深深地。
事未易一二为俗人言也。仆之先人非有剖符丹书之功①,文史星历近乎卜祝之间②,固主上所戏弄,倡优畜之③,流俗之所轻也。假令仆伏法受诛,若九牛亡一毛,与蝼何异④?而世又不与能死节者比⑤,特以为智穷罪极,不能自免,卒就死耳。何也?素所自树立使然。人固有一死,死有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用之所趋异也⑥。太上不辱先,其次不辱身,其次不辱理色⑦,其次不辱辞令,其次屈体受辱⑧,其次易服受辱⑨,其次关木索被箠楚受辱⑩,其次剃毛发婴金铁受辱⑪,其次毁肌肤断支(肢)体受辱⑫,最下腐刑⑬,极矣。传曰:“刑不上大夫⑭”,此言士节不可不厉也。猛虎处深山,百兽震恐,及其在穽槛之中⑮,摇尾而求食,积威约之渐也⑯。故士有画地为牢势不入,削木为吏议不对,定计于鲜也⑰。今交手足,受木索,暴肌肤,受榜(搒)箠⑱,圜于圈墙之中⑲,当此之时,见狱吏则头枪地⑳,视徒隶则心惕息21。何者?积威约之势也。及已至此,言不辱者,所谓强颜耳,曷足贵乎!且西伯22,伯也23,拘牖(羑)里24;李斯,相也,具五刑25;淮阴26,王也,受械于陈27;彭越、张敖南乡(向)称孤28,系狱具罪29;绛侯诛诸吕30,权倾五伯(霸)。囚于请室31;魏其,32大将也,衣赭关三木33;季布为朱家钳奴34;灌夫受辱居室35。此人皆身至王侯将相,声闻邻国,及罪至罔(网)加36,不能引决自财(裁)。在尘埃之中,古今一体,安在其不辱也!由此言之,勇怯,势也;强弱,形也。审矣,易足怪乎!且人不能早自财(裁)绳墨之外37,已稍陵夷,至于鞭箠之间38,乃欲引节39,斯不亦远乎!古人所以重施刑于大夫者,殆为此也40。夫人情莫不贪生恶死,念亲戚41,顾妻子,至激于义理者不然,乃有不得已也。今仆不幸,早失二亲,无兄弟之亲,独身孤立,少卿视仆于妻子何如哉?且勇者不必死节42,怯夫慕义,何处不勉焉43!仆虽怯耎欲苟活44,亦颇识去就之分矣45,何至自湛(沉)溺累(缧)绁之辱哉46!且夫臧获婢妾犹能引决47,况若仆之不得已乎!所以隐忍苟活,函粪土之中而不辞者48,恨私心有所不尽,鄙没世而文采不表于后也49。
①剖符:剖分信符为二,君臣各执一半,合符验证。丹书:即丹书铁券,在铁券上以朱砂写上誓词。汉初分封时规定,凡受剖符丹书的功臣,子孙世袭,信守不谕。②文史星历:太史令职掌之事。文:文献。史:史籍。星:天文。历:历法。卜:占卜,指占卜者。祝:祭祀,指主持祭祀者。③倡优:古代的艺人。社会地位很低。畜:谓豢养。④蝼、:蝼蛄、蚍蜉,皆小虫。⑤与:犹谓(王念孙说)。比:后人妄加(王念孙说)。⑥用之所趋异:言死之意义不同。趋,趋向;旨趣。⑦不辱理色:意谓处世不能受非礼(无情的颜色)之辱。⑧屈体:指被捆绑。⑨易服:指穿赭衣。⑩关:套上。木索:木枷、绳索,皆刑具。箠楚:指杖刑。箠,杖。楚,荆术。⑪剃毛发:即髠(kūn)刑。婴金铁:即钳(qiān)刑。⑫毁肌肤断肢体:指劓、刖、膑、黥等刑。⑬腐刑:即宫刑。⑭“刑不上大夫”:引文见《礼记·曲礼上》。⑮槛:关兽的笼子。阱:捕兽的陷坑。⑯威约:以威制约。渐:言逐渐形成。⑰鲜:善也(钱大昭说)。定计于鲜:言定计自裁为善,而不遭刑辱。⑱捞:鞭打。⑲圜墙:监狱。⑳枪地:触地。21徒隶:指狱卒。阳息:恐惧貌。因恐惧而不敢出声息。22西伯:周文王。23伯:方伯,五方诸侯之长。24羑(yǒu)里:周文王被殷纣王拘禁之处,在今河南汤阴北。25五刑:古代有墨、;劓、剕、宫、大辟五刑。这里是酷刑之意。26淮阴:指淮阴侯韩信。韩信曾做过齐王、楚王。本书有其传。27(淮阴)受械于陈:韩信为楚王,地势广大。汉高祖刘邦怀疑他谋反,伪游云楚,于陈(今河南淮阳)逮捕他,降封为淮阴侯。28彭越:本书卷三四有其传。张敖:本书卷三二《张耳传》附其传。29具罪:疑作“氐罪”(王念孙说)。氐,至也。《文选》作“抵罪”。30绛侯:周勃。本书卷四十有其传。31请室:汉代囚禁官吏有罪者的监狱。32魏其:魏其侯窦婴。本书卷五二有其卷。33衣(yī):动词,穿。赭衣。三木:加于头、手、足三处的刑具,即枷、手铐、脚镣。34季布:本书卷三七有其传。朱家:本书《游侠传》有其传。35灌夫:本书卷五二有其传。居室:汉官署名。拘讯犯罪的贵族之处。36网:法网。37绳墨:指法律。38稍:渐也。39引节:引决殉节。40重:难也。41亲戚:谓父母兄弟。42通者不必死节:意谓勇者不轻生,而注重死的价值。43何处不勉:谓处处皆可勉励。45耎(ruǎn):软弱。45去就:谓舍生就义。分(fèn):名分。46沉溺:陷于之意。缧绁(lěixiè):指捆绑囚犯的绳索。这里是指系狱。47臧获:古时齐地对奴婢的贱称。48函:当为“臽”,陷也(王念孙说)。49鄙:耻也。
古者富贵而名摩(磨)灭,不可胜记,唯倜傥非常之人称焉①。盖西伯拘而演《周易》②;仲尼厄而作《春秋》③;屈原放逐,乃赋《离骚》④;左丘失明⑤,厥有《国语》;孙子髌脚⑥,《兵法》修列;不韦迁蜀⑦,世传《吕览》;韩非囚素⑧,《说难》、《孤愤》。《诗》三百篇⑨,大氐(抵)贤圣发愤之所为作也。此人皆意有所郁结,不得通其道,故述往事,思来者⑩。及如左丘明无目,孙子断足,终不可用,退论书策以舒其愤,思垂空文以自见(现)⑪。仆窃不逊,近自托于无能之辞,网罗天下放失(佚)旧闻,考之行事,稽其成败兴坏之理⑫,凡百三十篇,亦欲以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⑬。草创未就,适会此祸,惜其不成,是以就极刑而无温色。仆诚已(以)著此书,藏之名山,传之其人通邑大都,则仆偿前辱之责(债)⑭,虽万被戮,岂有悔哉!然此可为智者道,难为俗人言也。
①倜傥(tìtǎng):卓越。②西伯拘而演《周易》:传说西伯被拘于羑里时,推演六十四卦,而成《周易》之纲要。③仲尼:孔子之字。传说孔子周游列国困厄时,便回到鲁国作《春秋》。④屈原放逐,乃赋《离骚》:战国时伟大诗人屈原被放逐时,乃作《离骚》。⑤左丘:左丘明,春秋时鲁国史官。传说他作《国语》。⑥孙子:战国时孙膑。他与庞涓同学,被妒忌而受膑刑(挖去膝盖骨)。后来战胜了庞涓。写有《孙膑兵法》,近有银雀山出土竹简之整理本。⑦不韦:吕不韦。他曾任秦相国,令门客编修《吕氏春秋》(即《吕览》)。后被秦王政罢相,迁蜀,在迁徙中自杀。⑧韩非:战国时韩国贵族,著有《韩非子》一书,其中有《说难》、《孤愤》等篇。后使于秦,被李斯陷害入狱而死。⑨《诗》:即《诗经》。⑩思来者:令将来之人思念己志(颜师古说)。⑪现:表白。⑫稽:考察。理:道理,规律。⑬此为司马迁著书之指导思想,也是《史记》的总纲。⑭前辱:以往所受的污辱。
且负下未易居①,下流多谤议。仆以口语遇遭此祸,重为乡党戮笑,汗(污)辱先人,亦何面目复上父母之丘墓乎②?虽累百世,垢弥甚耳!是以肠一日而九回,居则忽忽若有所亡,出则不知所如往。每念斯耻,汗未尝不发背沾衣也。身直为闺阁之臣③,宁得自引深臧(藏)于岩穴邪!故且从俗浮湛(沉),与时俯仰,以通其狂惑④。今少卿乃教以推贤进士,无乃与仆之私指谬乎。今虽欲自雕瑑,曼辞以自解⑤,无益,于俗不信,祗取辱耳⑥。要之死日,然后是非乃定。书不能尽意,故略陈固陋。
①负:背负。下:低下。这里指因受刑而带来的坏名声。②何面目复上父母之丘墓:吴恂说:《周礼·冢人》:‘凡死于兵者,不入兆域。’《论衡·四讳篇》:‘被刑之徒,不上丘墓,以为先祖全而生之,子孙当全而归之。’即其义也。”据耳闻目睹,近世尚有遭刑或枪杀者不能进入祖先坟地之俗。③直:副词,只不过。闺阁之臣:指宦者。④狂惑:迁以不能自裁免辱,而复浮沉任职,是为“狂惑”(王先谦说)。⑤曼:美也。⑥祗(zhī):恰巧。⑦要之:总之。
迁既死后,其书稍出。宣帝时,迁外孙平通侯杨恽祖述其书①,遂宣布焉。至王莽时,求封迁后,为史通子②。
①杨恽:本书卷六六《杨敞传》附恽传。②史通子:美称。史通,意谓通古今。
赞曰①:自古书契之作而有史官,其载籍博矣。至孔氏撰之,上断唐尧,下迄秦缪②。唐虞以前虽有遗文,其语不经③,故言黄帝、颛顼之事未可明也。及孔子因鲁史记而作《春秋》,而左丘明论辑其本事以为之传④,又撰异同为《国语》。又有《世本》,录黄帝以来至春秋时帝王公侯卿大夫祖世所出。春秋之后,七国并争⑤,秦兼诸侯,有《战国策》。汉兴伐秦定天下,有《楚汉春秋》。故司马迁据《左氏》、《国语》,采《世本》、《战国策》,述《楚汉春秋》,接其后事,迄于天汉⑥。其言秦汉,详矣。至于采经摭传⑦,分散数家之事,甚多疏略,或有抵梧⑧。亦其涉猎者广博,贯穿经传,驰骋古今,上下数千载间,斯以勤矣。又其是非颇缪于圣人,论大道则先黄老而后六经,序游侠则退处士而进奸雄,述货殖则崇势利而羞贱贫,此其所蔽也⑨。然自刘向、扬雄博极群书⑩,皆称迁有良史之材,服其善序事理,辨而不华,质而不俚⑪,其文直,其事核⑫,不虚美,不隐恶,故谓之实录⑬。乌(呜)呼!以迁之博物洽闻,而不能以知(智)自全,既陷极刑,幽而发愤,书亦信矣⑭。迹其所以自伤悼,《小雅》巷伯之伦⑮。夫唯《大雅》“既明且哲,能保其身⑯”,难矣哉!
①赞曰:此赞本于班彪之论,参考《后汉书·班彪传》。自“呜呼”以下,为班固所撰。②秦缪(穆):秦穆公。③不经:非经典所说。④传:指《左传》。⑤七国:战国七雄,即齐、楚、燕、赵、韩、魏、秦。⑥天汉:汉武帝年号(前100-前87)。⑦摭:拾也。⑧抵梧:抵触。⑨是非颇缪于圣人等句:此是班氏父子对《史记》的评语,反映了马班史学思想之分歧。⑩刘向:本书卷三六有其传。扬雄:本书有其传。 ⑪俚:鄙也。⑫核:坚实。⑬实录:据实记载。⑭书:指《报任安爷》。⑮《小雅》巷伯之伦:《诗经·小雅》中之《巷伯》,是西周王朝寺人(即宦官)孟子因遭人谗毁而发泄怨愤之诗。寺人孟子的官名是巷伯。这里班氏将司马迁作《报任安书》比类于巷伯作《巷伯》,其实马书是直接讥刺汉武帝的。⑯“既明且哲,能保其身”:引诗见《诗·大雅·烝民》。《烝民》,乃周室宣王时大臣尹吉甫所作,以赠仲山甫之诗。大力赞扬仲山甫辅佐周宣王之忠直。引诗者意谓只有忠直才能保身,用为迁惜,实含讥迁之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