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世篇第五六

题解

“齐世”,就是古今社会齐同“圣人之德,前后不殊,则其治世,古今不异上世之天,下世之天也”“上世之民,下世之民也”这就是齐世篇命名的含义本篇的主旨在于批判汉儒尊古卑今的社会历史观

俗儒认为,上古帝王的功德,社会的风俗,甚至古人的体格寿命都胜过后代而王充指出,人和物一样,都是承受天自然施放的气而产生的古代现代都是同一个天,“天不变易,气不改更”,“气之薄渥,万世若一”,所以古人今人的本性是一样的,古今帝王的功德,社会风俗,人的体格寿命并无不同之处说古代什么都比今天好,是由于“世俗之性,好褒古而毁今,少所见而多所闻”造成的但王充却犯了以今况古齐同古今的毛病,关键在于为汉朝说法,所以本篇消极因素多于积极因素

原文
56·1语称上世之人,侗长佼好,坚强老寿,百岁左右下世之人,短小陋丑,夭折早死何则上世和气纯渥,婚姻以时,人民禀善气而生,生又不伤,骨节坚定,故长大老寿,状貌美好下世反此,故短小夭折,形面丑恶此言妄也

注释

语:一般说法

侗(tǒng筒):大侗长:指身材高大佼:通“姣”

夭折:未成年而死,短命

渥(wò沃):厚

时:指适当的结婚年龄

善气:即和气

译文

一般的说法认为古代的人,身材高大面目姣美,身体强健,寿命很长,能活百岁左右后代的人,身材矮小面目丑陋,短命早死为什么呢因为古代和气纯厚,婚姻按照适当的婚龄,人民承受上天的和气而出生,生下来以后又没有受到伤害,骨节坚强稳定,所以身材高大而长寿,体形像貌美好后代与此相反,所以身材矮小短命早死,体形面貌丑恶这种说法太荒谬了

原文
56·2夫上世治者,圣人也下世治者,亦圣人也圣人之德,前后不殊则其治世,古今不异上世之天,下世之天也,天不变易,气不改更上世之民,下世之民也,俱禀元气无气纯和,古今不异则禀以为形体者,何故不同夫禀气等,则怀性均怀性均,则形体同形体同,则丑好齐丑好齐,则夭寿適

注释

治者:把社会治理得很好的人

天:参见3·1注

元气:参见4·1注

適(dí敌):通“敌(敵)”相等

译文

古代的统治者是圣人,后代的统治者也是圣人圣人的功德,前后没有什么差异,那么他们所治理的社会,古今也没有什么不同古代的天,就是后代的天,天没有变化,气也没有变化古代的老百姓,和后代的老百姓一样,同样承受天的元气元气纯厚和谐,古今没有差别,那么承受这种元气形成形体的人,为什么会不相同呢承受元气相等,具有的本性就相同具有的本性相同,那么形体也应相同形体相同,那么美丑就一样美丑一样,那么夭折长寿也应该相等

原文
56·3一天一地,并生万物万物之生,俱得一气气之薄渥,万世若一帝王治世,百代同道人民嫁娶,同时共礼,虽言“男三十而娶,女二十而嫁”,法制张设,未必奉行何以效之以今不奉行也礼乐之制,存见于今,今之人民,肯行之乎今人不肯行,古人亦不肯举以今之人民,知古之人民也

注释

薄渥:指“气”的厚薄程度

同时:都在同样的年龄共礼:举行相同的礼仪

周礼·地官·媒氏:“令男三十而娶,女二十而嫁

译文

古今是同一个天同一个地,同样地生育万物万物的产生,都是承受了同样的气气的厚薄,千万年都是一个样帝王治理天下,千百代同用一个道理老百姓的嫁娶,都在同样的年龄举行相同的礼仪虽然说“男子三十岁才结婚,女子二十才出嫁”,只是法令礼制上的规定,老百姓未必遵照执行用什么来证明这一点呢用今天不奉行法令礼制的规定就可以证明了礼乐的制度,在今天仍然存在,今天的老百姓肯执行它吗今天的老百姓不肯执行,古代的老百姓也不肯执行根据今天老百姓的情况,就可以知道古代老百姓是怎样的了

原文
56·4物,亦物也人生一世,寿至一百岁生为十岁儿时,所见地上之物,生死改易者多至于百岁,临且死时,所见诸物,与年十岁时所见,无以异也使上世下世民人无有异,则百岁之间足以卜筮六畜长短,五谷大小,昆虫草木,金石珠玉,蜎蜚蠕动,跂行喙息,无有异者,此形不异也

注释

当作“人,物也物,亦物也”脱“人,物也”三字若作‘物,亦物也’,则文义无所属本书论死篇:“人,物也物,亦物也四讳篇:“人,物也子,亦物也”并可证

六畜:马这里泛指牲畜

五谷:稻这里泛指谷物

蜎(xuān宣):小飞蜚:通“飞”蜎蜚:飞翔这里泛指用翅膀飞行的动物蠕(rú如)动:虫体一伸一屈地爬行这里泛指用身体爬行的动物

跂(qí其):脚跂行:泛指用腿脚行走的动物喙(huì慧):嘴息:呼吸喙息:泛指用嘴呼吸的动物

译文

人,属于物物,也属于物人生的一辈子,活到一百岁长到十岁的儿童时期,所看到的地上的各种东西,生死变化的现象很多活到一百岁,临到将要死的时候,所见到的各种东西,与十岁年纪时所见到的,实际上没有什么不同如果古代和后代的人没有什么差别,那么人生一辈子的情况就完全可以推断出来了六畜的长短,五谷的大小,昆虫草木,金石珠玉,飞禽爬虫,以及用脚行走用嘴呼吸的各种动物,没有什么差异的原因,这是由于它们的外形没有什么不同

原文
56·5古之水火,今之水火也今气为水火也,使气有异,则古之水清火热,而今水浊火寒乎人生长六七尺,大三四围,面有五色,寿至于百,万世不异如以上世人民,侗长佼好,坚强老寿,下世反此,则天地初立,始为人时,长可如防风之君,色如宋朝,寿如彭祖乎

注释

尺:汉代一尺约合今0.69市尺

围:古代一种计算长度的单位一围就是两手的姆指与姆指相对,食指与食指相对所构成的圆周长度

五色:周礼·天官·疾医注:“五色,面貌青黑也”这里指人的面部肤色由于健康情况或情绪的变化而产生的不同气色

寿至于百:王充认为正常人的寿命应该是一百岁参见本书气寿篇防风之君:参见25·9注“防风”条

宋朝:春秋时宋国的公子朝,以貌美闻名于当时参见论语·雍也左传·定公十四年

彭祖:参见24·26注

译文

古代的水与火,和现在的水与火一样现在是气构成了水与火,假使认为古今的气不相同,那么古代的水是清的,火是热的,而现在的水是浊的,火则是冷的吗人可以生长到六七尺高,胸围有三四围,面部有五种不同的气色,寿命可达到一百岁,这是万代也不会变化的如果认为古代的人,身材高大面貌美好,强健长寿,后代的人与此相反,那么天地最初创立,刚刚形成人类的时候,就可以让人像防风氏的君王那样高大,面色像宋国的公子朝那样美好,寿命像彭祖那样长吗

原文
56·6从当今至千世之后,人可长如荚英,色如嫫母,寿如朝生乎王莽之时,长人生长一丈,名曰霸出建武年中,颖川张仲师长一丈二寸张汤八尺有余,其父不满五尺俱在今世,或长或短,儒者之言,竟非误也语称上世使民以宜,伛者抱关,侏儒俳优,如皆侗长佼好,安得伛侏之人乎

注释

荚:豆荚之类英:花瓣荚英:这里用来比喻人的身材非常矮小

嫫母:参见1·6注

朝生:木槿国策·秦策五:“君危于累卵,而不寿于朝生”高诱注:“朝生,木槿也,朝荣夕落吕氏春秋:“木槿荣”高注:“木槿朝荣暮落,杂家谓之朝生”一说朝生即朝蜏,一种朝生暮死的虫子,生水上,状似蚕蛾这里用以比喻生命极短促

出:据汉书·王莽传:“有奇士长丈,大十围,自谓巨毋霸,出于蓬莱东南,五城西北昭如海滨”“出”字下疑有脱文

建武:东汉光武帝刘秀的年号公元25~56年

颖:据汉书·地理志应改作“颍”颍(yǐng影):郡名,在今河南中部一丈二寸:据太平御览卷三七八引何承天纂文:“汉光武时,颍川张仲师长二尺二寸”下文云:“俱在今世,或长或短”短即指张仲师

张汤:据史记·张丞相列传应作“张苍”张苍:参见50·15注

伛(yǔ雨)者:驼背的人抱关:守门这里指让驼背的人当守门人

侏(hū朱)儒:身材异常矮小的人俳(pái排)优:古代表演曲艺的人这里指让侏儒当俳优

译文

从现在到千年以后,人可能只像荚英那样高,像嫫母那样丑,像朝生那样短命吗王莽的时候,有个高大的人身长一丈,名叫霸建武年间,颍川的张仲师只高二尺二寸张苍身高八尺有余,他的父亲却身高不足五尺这些人都在当今世上,有的高有的矮,俗儒的说法,归根到底是错误的一般还讲到古代根据人的生理特点合理地使用老百姓,驼背的让他去守门,是侏儒就让他当俳优,如果都高大貌美,怎么会有驼背侏儒这样的人呢

原文
56·7语称上世之人,质朴易化,下世之人,文薄难治曰:“上古之时,结绳以治,后世易之以书契”先结绳,易化之故后书契,难治之验也故夫宓牺之前,人民至质朴,卧者居居,坐者于于,群居聚处,知其母不识其父至宓牺时,人民颇文,知欲诈愚,勇欲恐怯,强欲凌弱,众欲暴寡,故宓牺作八卦以治之

注释

结绳:用绳子打结以记事这是文字产生以前的一种帮助记忆的方法相传大事打大结,小事打小结

书契:泛指文字引文参见周易·系辞下

故:当为“效”本书多以“效”“验”对言

宓(fú伏)牺:即伏羲参36·7注

居居:和下句的“于于”,都是形容悠然自得的样子

八卦:参见36·7注

译文

一般说法还讲古代的人,单纯朴实容易接受教化,后代的人,浮华轻薄,难于治理所以周易上说:“上古时代,结绳记事,后代用书契取代了这种记事方法”早先结绳记事,是古人容易接受教化的证明后来使用书契,是后代人难于治理的证明所以在宓牺氏之前,老百姓极其单纯朴实,躺着的悠然自得,坐着的也悠然自得,一群群聚集居住在一起,只知他们的母亲而不知道他们的父亲到了宓牺氏的时代,老百姓有点浮华了,聪明的想欺诈愚笨的,勇敢的想恐吓怯懦的,强健的想欺凌弱小的,人多的想强暴人少的,所以宓牺制作了八卦用来治理老百姓

原文
56·8至周之时,人民文薄,八卦难复因袭,故文王衍为六十四首,极其变,使民不倦至周之时,人民久薄,故孔子作春秋,采毫毛之善,贬纤介之恶,称曰:“周监于二代,郁郁乎文哉!吾从周”孔子知世浸弊,文薄难治,故加密致之罔,设纤微之禁,检狎守持,备具悉极此言妄也

注释

至周之时:这里指周文王统治周国时期,西周王朝建立之前

衍:推演,发展六十四首:指六十四卦参见36·7注

周之时:这里指春秋时期

久薄:文薄已很久了

监(jiàn鉴):通“鉴”借鉴二代:指夏商两代

郁郁:形容繁盛丰富的样子文:文采这里指典章制度

引文参见论语·八佾(yì义)

罔:同“网”这里指礼法制度

纤微:形容很细致

检狎:当为“检柙”,汉代人常用语杨雄法言·君子叙目:“蠢迪检柙”,李轨注:“检柙犹隐括也”检柙(xiá侠):亦作“检押”纠正,矫正参见本书对作篇守持:保持,维护

译文

到了周国时,老百姓浮华轻薄,八卦很难再使用下去,因此周文发展为六十四卦,充分发挥了八卦的一切变化,使老百姓不再懈怠到了春秋时期,老百姓轻浮很久了,因此孔子编写春秋,表彰极细小的善行,贬斥极细微的恶举,并称赞说:“周朝的礼制是依据夏商两代的礼制制定的,多么丰富多彩呀!我拥护周朝的礼制”孔子知道社会在逐渐衰败,老百姓浮华轻薄难于治理,因此提出了周密的礼法制度,设置了很细微的各种禁令,纠正什么维护什么,规定得极为完备详尽这种说法太荒谬了

原文
56·9上世之人所怀五常也,下世之人亦所怀五常也俱怀五常之道,共禀一气而生,上世何以质朴下世何以文薄彼见上世之民,饮血茹毛,无五谷之食,后世穿地为井,耕土种谷,饮井食粟,有水火之调又见上古岩居穴处,衣禽兽之皮,后世易以宫室,有布帛之饰,则谓上世质朴,下世文薄矣

注释

五常:参见6·4注

共禀一气而生:王充认为人的道德属性是由具有道德属性的“气”构成的参见本书率性篇论死篇

茹(rú如):吃饮血茹毛:指太古时代,人类还不知熟食,生食禽兽血肉礼记·礼运:“未有火化,食草木之实,鸟鲁之肉,饮其血,茹其毛

粟:泛指谷物粮食

调:烹调

衣(yì义):穿

帛:丝织品饰:衣饰,服装

译文

古代的人心中怀有五常道德,后代的人也怀有五常道德同样都怀有五常道德,都是禀受了同样的气而产生出来的人,古代的为什么单纯朴实后代的为什么浮华轻薄呢那些见到古代的老百姓喝禽兽生血吃带毛生肉,没有五谷之类的食物,后代挖地造井,耕作土地播种谷物,饮用井水吃谷物粮食,懂得用水火来烹调食物又见到上古的人居住在岩洞里,穿的是禽兽的皮,后代的人用宫室取代岩洞,懂得用布帛来打扮自己的人,就说上古的人单纯朴实,后代的人浮华轻薄了

原文
56·10夫器业变易,性行不异,然而有质朴文薄之语者,世有盛衰,衰极久有弊也譬犹衣食之于人也,初成鲜完,始熟香洁,少久穿败,连日臭茹矣文质之法,古今所共一质一文,一衰一盛,古而有之,非独今也何以效之传曰:“夏后世之王教以忠上教以忠,君子忠,其失也,小人野救野莫如敬,殷王之教以敬上教用敬,君子敬,其失也,小人鬼救鬼莫如文,故周之王教以文上教以文,君子文,其失也,小人薄救薄莫如忠”承周而王者,当教以忠夏所承唐虞之教薄,故教以忠虞以文教,则其所承有鬼失矣世人见当今之文薄也,狎侮非之,则谓上世朴质,下世文薄,犹家人子弟不谨,则谓他家子弟谨良矣

注释

器:器物指物质生活条件业:事业指各种不同的职业

少久:指日子稍为长久一点

茹:腐臭

文质之法:指提倡典章制度与质朴诚信相交替的法则

夏后氏之王:指夏朝的君王

敬:指敬奉天神和祖先,即借助神权来加强统治

殷王之:据上文“夏后氏之王”,下文“周之王”句例,当作“殷之王”

引文参见史记·高帝纪赞元命苞说苑·修文篇白虎通·三教篇亦有此语

王(wàng忘):统治天下

王充引用“忠文”三教循环的说法,目的在于说明古代社会同样有文有质,有盛有衰,用以驳斥“上世质朴,下世文薄”的观点

狎侮:轻视,蔑视非:反对

谨:规规矩矩,循现蹈矩

译文

器物职业会发生变化,人的本性与操行不会产生变化,然而出现了古人“质朴”,今人“文薄”这种说法的原因,是由于国家和社会注定有盛有衰,衰败太久就会出现弊病比如衣食对于人,衣服刚做成时漂亮完整,食物刚熟时清香洁净,衣服稍穿久一点就破旧了,食物经过几天就腐臭了典章制度与质朴诚信的法则,古今是一样的有时侧重于“文”,有时侧重于“质”,社会有时衰败,有时兴盛,自古以来就是如此,不独今天是这样用什么来证明这一点呢传上说:“夏后氏的君王倡导忠厚君王倡导忠厚,君子都忠厚,它的弊病是导致小人粗野纠正粗野什么也比不上用敬奉天神和祖先的办法殷代的君王倡导敬奉天神和祖先,君子都敬奉天神和祖先,它的弊病是导致小人迷信鬼神纠正迷信鬼神的做法莫过于提倡典章制度,所以周代的君王倡导典章制度君王倡导典章制度,君子都遵循典章制度,它的弊病是导致小人浮华轻薄纠正浮华轻薄的做法莫过于提倡忠厚”继承周代而统治天下的君王,就应当倡导忠厚夏代所继承的尧舜时代的教化产生了浮华轻薄的弊病,所以才倡导忠厚舜倡导典章制度,那么他们所承袭的前一代的教化,肯定存在着迷信鬼神的弊病世俗之人见到当今的浮华轻薄现象,轻视它反对它,就说古代朴实单纯,后代浮华轻薄,好比自家的子弟不规矩,就认为别人家的子弟规矩忠厚了

原文
55·11语称上世之人,重义轻身,遭忠义之事,得已所当赴死之分明也,则必赴汤趋锋,死不顾恨故弘演之节,陈不占之义,行事比类,书籍所载,亡命捐身,众多非一今世趋利苟生,弃义妄得,不相勉以义,不相激以行,义废身不以为累,行隳事不以相畏此言妄也

注释

汤:滚开的水锋:兵器锋刃赴汤趋锋:跳入滚开的水中,扑向锋利的刀刃形容无所畏惧,不怕死

弘演:参见26·5注弘演之节:据吕氏春秋·忠廉记载,卫懿公时,弘演出使外国狄人攻卫,杀死懿公,吃尽了他的肉,把肝扔在地上弘演回国,对着懿公的肝汇报出使的情况后,就剖腹装入懿公的肝而死参见本书儒增篇

陈不占:春秋时齐国人陈不占之义:据太平御览卷四一八引韩诗外传记载,陈不占听到齐庄公被崔杼(hù助)杀死的消息后,为了尽忠,不顾车夫劝阻,赶到出事地点,结果被战斗的声音吓死了此事亦见新序·义勇篇

行事:以往的事例比类:相类似的

隳(huī灰):殷,败坏

译文

一般说法讲到古代的人,重视礼义而轻视生命,遇到应该效忠尽义的事情,会清楚地认识到为此而牺牲生命是自己的本分,就必然会赴汤趋锋,至死也不顾惜悔恨所以弘演的节操,陈不占的忠义,在以往的事例中和他们相类似的人中,书籍中所记载的,丧失性命抛弃身体的人中,这类事情很多,不只一种如今社会上的人,贪求私利,苟且偷生,抛弃礼义,非分追求利益,不用礼义互相劝勉,不在操行方面互相激励,礼义被自己废弃了不以为有害,操行被自己所做的事情败坏了也不感到可怕这些说法是荒谬的

原文
56·12夫上世之士,今世之士也,俱含仁义之性,则其遭事并有奋身之节古有无义之人,今有建节之士,善恶杂厕,何世无有述事者好高古而下今,贵所闻而贱所见辨士则谈其久者,文人则著其远者,近有奇而辨不称,今有异而笔不记若夫琅琊儿子明,岁败之时,兄为饥人所食,自缚叩头,代兄为食,饿人美其义,两舍不食兄死,收养其孤,爱不异于己之子岁败谷尽,不能两活,饿杀其子,活兄之子临淮许君叔亦养兄孤子,岁仓卒之时,饿其亲子,活兄之子,与子明同义

注释

辨“通“辩”议论

琅琊(láng yá狼牙):郡名,在今山东东南部,儿(ní倪):同“倪”儿子明:倪萌,西汉末年人东观汉记:“倪萌,字子明,齐国临淄人”此云琅邪人,盖以与临淄处地甚近而误

岁败,灾荒年头

所:当作“欲”意林引作“兄曾为饥人欲食”,可证

两舍不食:东观汉记载,“倪萌,字子明,齐国临淄人孝友敦笃,不好荣贵,常勤身田农遭岁仓卒,兵革并起,人民饥饿,相啖与兄俱出城采疏,为赤眉贼所得,欲杀啖之萌诣贼叩头,言兄年老羸瘠,不如萌肥健,愿代兄贼义而不啖

孤:死去父亲的孩子

临淮:郡名,在今江苏北部及安徽东北部一带许君叔:人名东汉初年人

译文

古代的士和今天的士一样,都具有仁义的本性,那么他们遇上应当效忠尽义的事情都会有奋不顾身的节操古代有无义的人,当代有树立节操的人,善与恶混杂在一起,哪一代没有这样的事情呢记载历史的人好推崇古代而贬低现代,重视所听到的古代传说而轻视所看到的现实善辩的人则谈论那些古老的事情,写文章的人则写那些时代久远的事情,眼前存在突出的事迹而善辩的人不说它,现实存在异常的事而写文章的人不记录它如同那位琅琊郡的倪子明,灾荒发生的时候,哥哥将被饥饿的人吃掉,他捆上自己向饥饿的人叩头,请求代替哥哥被吃掉,饥饿的人赞美他的义气,把他们哥弟俩都放掉不吃他们哥哥死后,他收养了哥哥的遗孤,对孤儿的爱与自己的孩子没有丝毫差别灾荒年谷物吃完了,不能同时养活两个孩子,饿死的是他的孩子,而让哥哥的孩子活了下来临淮郡的许君叔也收养了哥哥的孤儿,岁月荒乱的时候,饿死了他的亲生的孩子,而让他哥哥的孩子活了下来,这与倪子明是同样的义气

原文
56·13会稽孟章父英为郡决曹掾,郡将挝杀非辜,事至复考,英引罪自予,卒代将死章后复为郡功曹,从役攻贼,兵卒比败,为贼所射以身代将,卒死不去此弘演之节,陈不占之义何以异当今著文书者,肯引以为比喻乎比喻之证,上则求虞夏,下则索殷周,秦汉之际,功奇行殊,犹以为后,又况当今在百代下,言事者目亲见之乎

注释

会(guì桂)稽:郡名,东汉前期包括今江苏南部浙江大部和福建全省孟章:东汉时会稽郡人英:孟英,字公房,孟章之父决曹掾(yuàn怨):官名,郡的属吏,主管刑事案件

郡将:泛指郡长官挝(huā抓):拷打事见会稽典录

功曹:郡的属吏,掌管对官吏的考核任免

译文

会稽郡孟章的父亲孟英任郡的决曹掾,郡中官吏拷打杀害无罪的人,这件案子到朝廷复查的时候,孟英把罪过归于自己,终于代替长官被处死孟章后来又当了郡的功曹,投入战斗攻击贼人,兵卒连吃败仗,被贼人用箭所射,孟章用身体掩护郡将,一直到死也不离开这与弘演的节操陈不占的忠义有什么区别呢当今撰文写书的人,肯引孟章的事迹来比喻吗比喻用的材料,往上则寻求至虞夏时代,往下则寻求殷周时代,秦汉时期,有功德奇特操行特殊的人,尚且认为时代太近,又何况当今社会在百代之后,叙述历史的人亲眼见到这些了吗

原文
56·14画工好画上代之人,秦汉之士,功行谲奇,不肯图今世之士者,尊古卑今也贵鹄贱鸡,鹄远而鸡近也使当今说道深于孔墨,名不得与之同立行崇于曾,声不得与之钧何则世俗之性,贱所见贵所闻也有人于此,立义建节,实核其操,古无以过,为文书者,肯载于篇籍,表以为行事乎作奇论,造新文,不损于前人,好事者肯舍久远之书,而垂意观读之乎杨子云作太玄,造法言,张松伯不肯壹观,与之并肩,故贱其言使子云在伯松前,伯松以为金匮矣!

注释

谲(jué决)奇:卓异突出

此句前“不肯图”三字宜重出,文句应为“不肯图今世之士者

鹄(hú胡):天鹅

颜:曾参颜回都是孔子的学生

钧:通“均”

损:减,逊色

垂意:留心,留意

杨子云:一作“扬子云,”即杨(一作扬)雄参见3·4注太玄:亦称太玄经参见39·3注

法言:体裁摹拟论语,内容以儒家传统思想为中心,兼采道家思想,具有无神论倾向,共十三卷

张伯松:张竦(sōng耸),西汉末人,王莽曾封他为淑德侯壹:同“一”

并肩:这里指同一时代

金匮:金属制的藏书匣这里借指十分珍贵的文献

译文

画工好画古代的人,秦汉时期的人,即使功绩操行很突出,画工也不肯画他们不肯画当世的人,是因为画工尊古卑今的缘故贵重天鹅而轻贱鸡,因为天鹅离得远而鸡挨得近的缘故即使现在有人所讲的道理比孔子墨子还精深,名望也不可能与他们相等表现出来的操行高过曾参颜回,声誉也不可能跟他们一样为什么呢因为世俗的本性是轻视所见的事实而重视所听来的传闻有人在这里,树立起忠义节操,考核他的操行,古人没有能超过他的,撰文写书的人,肯把他的事迹记载在书籍里,把他当作和以往的事例一样来表彰吗他们提出奇特的论点,写出新的文章,不比古人逊色,好事的人肯舍弃时代久远的书,而留心阅读这些东西吗杨子云写太玄,著法言,张伯松不愿意读一读,因为他与杨子云生活在同一时代,所以就轻视杨子云的言论假如杨子云的时代在张伯松之前,张伯松就会把他的书当作珍贵文献了

原文
56·15语称上世之时,圣人德优,而功治有奇,故孔子曰:“大哉,尧之为君也!唯天为大,唯尧则之荡荡乎民无能名焉!巍巍乎其有成功也!焕乎其有文章也!”舜承尧,不堕洪业禹袭舜,不亏大功其后至汤,举兵伐桀,武王把钺讨纣,无巍巍荡荡之文,而有动兵讨伐之言盖其德劣而兵试,武用而化薄化薄,不能相逮之明验也及至秦汉,兵革云扰,战力角势,秦以得天下既得天下,无嘉瑞之美,若“叶和万国”“凤皇来仪”之类,非德劣不及功薄不若之征乎此言妄也

注释

文章:指典章制度引文参见论语·泰伯

堕(huī灰):败坏

钺(yuè月):古代的一种兵器

试:使用

逮(dài代):及

汉:疑衍下文“秦以得天下”,亦只以“秦”承之

战力:以武力互斗角:较量角势:较量势力强弱

嘉瑞:祥瑞,吉祥的征兆

叶:同“协”协和万国:参见尚书·尧典凤皇来仪:参见尚书·益稷

译文

一般说法讲到上古时代,圣人道德高尚,而治理国家又有卓越的功绩,所以孔子说:“真伟大啊,尧这样的君王!唯有天最为高大,只有尧能够效法它他的德行浩大无际,老百姓都不知道要怎样称颂他才好!他的功业太崇高了!他的礼乐制度多么光辉灿烂呀!”舜继承尧的德行,没有败坏大业禹承袭舜的德行,没有损害大功这以后到了商汤,发兵讨伐夏桀周武王高举大钺讨伐殷纣王,人们对他们不再用“巍巍”“荡荡”这种歌颂的言辞了,却用了动用军队讨伐的言辞这是因为他们的道德比尧舜差,所以才使用武力,使用了武力教化就薄弱了教化薄弱,就是商汤周武王不及尧舜的明证到了秦代,战争频繁各国以武力相斗,较量国势的强弱,秦国以武力统一了天下即使统一了天下,也没有出现吉祥的征兆,如“使所有的诸侯国和睦相处”“凤凰来朝”这类吉兆,不正是道德差赶不上功业小比不上尧舜的证明吗这种说法太荒谬了

原文
56·16夫天地气和即生圣人,圣人之治即立大功和气不独在古先,则圣人何故独优世俗之性,好褒古而毁今,少所见而多所闻,又见经传增贤圣之美,孔子尤大尧舜之功,又闻尧禹禅而相让,汤武伐而相夺,则谓古圣优于今,功化渥于后矣夫经有褒增之文,世有空加之言,读书览经者所共见也孔子曰:“纣之不善,不若是之甚也是以君子恶居下流,天下之恶皆归焉

注释

禹:当为“舜”之误字上下文皆尧舜连言,且禹亦非禅让,书中无以尧禹连言者,更说明此文有误禅(shàn善):禅让,君王让位于贤者

下流:下游这里指处于众恶所归的地位

焉:于此,指处于“下流”地位的人引文参见论语·子张,这是子贡说的话,并非孔子说的

译文

天施放的阳气和地施放的阴气协调和谐就产生了圣人,圣人治理好天下就立了大功,和气不只是古代才存在,那以为什么只有古代的圣人才特别好呢世俗的本性,喜好推崇古代而毁谤现代,轻视所见到的事实而重视听到的传闻,又见经传上夸张贤圣的美德,孔子特别夸大了尧和舜的功德,又听说尧禅让帝位给舜,商汤周武王讨伐而与桀纣相争夺,就说古代的圣人比现在的圣人好,功业教化比后代纯厚了经书上有赞扬增美的文辞,世间上有凭空夸张的言论,这是读经览书的人都共同见到的孔子说:“殷纣王的坏,不像传说中的那么厉害所以君子很厌恶自己处于众恶所归的地位,因为天下的坏事都会归到处于下流地位的人身上

原文
56·17世常以桀纣与尧舜相反,称美则说尧舜,言恶则举纣孔子曰:“纣之不善,不若是之甚也”,则知尧舜之德,不若是其盛也舜之禅,汤武之诛,皆有天命,非优劣所能为,人事所能成也使汤武在唐虞,亦禅而不伐舜在殷周,亦诛而不让盖有天命之实,而世空生优劣之语经言“叶和万国”,时亦有丹朱“凤皇来仪”,时亦有有苗兵皆动而并用,则知德亦何优劣而小大也

注释

丹朱:“据本书儒增篇“尧伐丹水”,“朱”应作“水”丹水:参见26·2注

有苗:即三苗参见8·7注

译文

世人经常把桀纣与尧舜看成是相反的人物,称美谁就以尧舜为例,贬斥谁就举桀纣为例孔子说过“殷纣王的坏,不像传说中的那么厉害”的话,那么就可知尧舜的功德,也不像传说中的那样盛大舜的禅让,商汤周武王的诛伐,都是由天命注定的,不是道德的好坏所能决定的,也不是人力所能做到的假如商汤周武王生活在尧舜那个时代,也会禅让而不用讨伐舜生活在殷周时代,同样也会诛讨而不禅让,既有天命注定的事实,而世人却凭空捏造出所谓道德好坏的说法,经书上说尧“使所有的诸侯国和睦相处”,当时也有发生在丹水的战争舜时“凤凰来朝”,当时也发生了与有苗的战争既然古今帝王都用兵动武,就可以知道他们的道德也没有什么好坏的差别,而功业也没有什么大小的不同

原文
56·18世论桀纣之恶甚于亡秦,实事者谓亡秦恶甚于桀汉善恶相反,犹尧纣相违也亡秦与汉皆在后世,亡秦恶甚于桀纣,则亦知大汉之德不劣于唐虞也唐之“万国”,固增而非实者也有虞之“凤凰”,宣帝已五致之矣孝明帝符瑞并至夫德优故有瑞,瑞钧则功不相下宣帝孝明如劣不及尧舜,何以能致尧舜之瑞

注释

实事者:这里可能是指东汉人邹伯奇王充曾说他“论桀纣不如亡秦”参见本书感类篇王充也曾说过“二世之恶,隆盛于纣”参见本书语增篇

万国:指上文所说的“协和万国”

凤皇:指上文所说的“凤皇来仪”

宣帝:汉宣帝参见50·1注五致二:参见本书指瑞篇

译文

世人认为桀纣的罪恶超过了秦王朝,实事求是的人认为秦王朝的罪恶超过了桀秦王朝与汉王朝的善与恶相反,如同尧舜与桀纣的善与恶相反一样秦王朝与汉王朝都在后世,秦王朝的罪恶超过桀纣,也就可以知道大汉王朝的功德不比尧舜的功德差唐尧的“协和万国”,本来是夸大而下符合实际的虞舜的“凤凰来仪”汉宣帝时已经五次招来了凤凰汉明帝时祥瑞一齐出现道德高尚所以有祥瑞出现,既然祥瑞一样多,那么功业就不相上下汉宣帝汉明帝如果道德不好,赶不尧舜的话,为什么能招来与尧舜同样的祥瑞呢

原文
56.19光武皇帝龙兴凤举,取天下若拾遗,何以不及殷汤周武世称周之成康不亏文王之隆,舜巍巍不亏尧之盛功也方今圣朝,承光武,袭孝明,有浸酆溢美之化,无细小毫发之亏,上何以不逮舜下何以不若成世见五帝三王事在经传之上,而汉之记故,尚为文书,则谓古圣优而功大,后世劣而化薄矣!

注释

龙兴凤举:古代用以形容帝王的兴起

拾遗:捡起遗物,形容极其容易

康:周成王周康王隆:指盛大的功业

圣朝:指当时在位的汉章帝

酆:同“丰”丰盛浸酆:更加兴盛

这里王充对东汉王朝的溢美有违史实

上:往上追溯

记故:对过去所发生的事情的记载“尚”字下原本校语“一有书字”文书:指一般的文书档案,还没有整理成书

译文

光武皇帝好比龙兴凤举,夺取天下就像捡起遗物一般的容易,为什么功德比不上殷汤和周武王呢世人讲到周代的周成王和周康王没有损害周文王的盛大功业,舜的品德崇高没有损害尧的盛大功业当今汉章帝,继承了光武帝汉明帝的事业,具有更加兴盛非常美好的教化,没有细小如毫发的缺点,往上追溯,为什么不及舜禹呢往下为什么不如周成王周康王呢世人见到五帝三王的事迹记载在经传上,而汉朝对过去发生的事情的记载,还是档案文书,就说古代的圣人道德高功业大,后代的道德不好而教化又差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