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经注 卷五 河水

原文
汉明帝永平十二年议治汳渠上乃引乐浪人王景问水形便景陈利害应对敏捷帝甚善之乃赐山海经河渠书禹贡图及以钱帛后作堤发卒数十万诏景与将作谒者王吴治渠筑堤防修堨起自荥阳东至千乘海口千有余里景乃商度地势凿山开涧防遏冲要疏决壅积十里一水门更相回注无复渗漏之患明年渠成帝亲巡行诏滨河郡国置河堤员吏如西京旧制景由是显名王吴及诸从事者皆增秩一等

注释

汳(biàn)渠古水名自今河南省荥阳市东北接黄河东南经今开封市南民权县与商丘市北复东南经今安徽省砀山县萧县北到江苏省徐州市北入泗水

招引召见乐浪古郡名汉置治今朝鲜平壤市王景东汉人字仲通汉明帝时治水有功

山海经是我国古代地理名著内容包括山川道里部族物产祭祀医巫风俗等

将作谒者官名派往地方主管水利的官员

堨(è)遏水的土堰

荥阳古郡名三国魏置治今河南省荥阳市东北

千乘(shènɡ)古县名西汉置在今山东省高青县

商度斟酌

防遏修建堤防和土堰冲要即“要冲”处于交通要道的形胜之地

更相交相互相回注倒流回流

接近临近郡国郡和侯国河堤员吏管理河堤的官吏

西京古都名西汉都长安东汉改都洛阳因称洛阳为东京长安为西京这里指代西汉时期

从事官名汉以后三公及州郡长官皆自辟僚属多以从事为称

官职

译文

汉明帝永平十二年(69年)商议治理汳渠的事情明帝向乐浪人王景询问因地制宜的治水方法王景陈述利弊应答敏捷明帝十分赏识于是赐给他山海经河渠书禹贡图及钱帛后来筑堤发动了几十万人下令王景与将作谒者王吴一道治渠建筑堤岸修筑水坝从荥阳开始东到千乘海口计一千多里王景于是斟酌地势凿山开涧在交通要道的形胜处修筑堤防和土堰把淤塞处疏浚通畅十里设一水门使河水可交互回流以调节水量才不再有渗漏的祸患次年渠成明帝亲自巡查下令沿河王侯属国及郡县都设置管理河堤的官吏如西京旧制一样王景因而扬名王吴以及许多下属都加官一等

原文
风俗通播也播为九河自此始也禹贡沇州九河既道谓徒骇太史马颊覆釜胡苏句盘鬲津也同为逆河郑玄下尾合曰逆河言相迎受矣

注释

风俗通一名风俗通义东汉应劭著主要收录有关古代历史风俗礼仪山河泽薮怪异传闻等内容

分散九河尚书·禹贡记载当时黄河流至河北平原中部后“又北播为九河”今已不能确指

禹贡尚书中的一篇是我国最早的一部区域地理著作历来被奉为我国“古今地理志之祖”沇(yǎn)州古“九州”之一即兖州古代指济水和黄河之间的地域

徒骇与太史马颊(jiá)覆釜胡苏句(ɡōu)盘鬲(ɡé)津诸河今已不能确指故九河地名及具体地址均不详

郑玄东汉著名的经学家字康成北海高密(今山东省高密市)人自成学派被后世称为“郑学”

译文

风俗通河就是播播为九河就从此开始禹贡“沇州”中记载九河已经疏通名为徒骇太史马颊覆釜胡苏句盘鬲津都是逆河郑玄说下尾汇合的叫逆河是互相迎受的意思

原文
在汉世河决金堤涿郡王尊自徐州刺史迁东郡太守河水盛溢泛浸瓠子金堤决坏尊躬率民吏投沉白马祈水神河伯亲执圭璧请身填堤庐居其上民吏皆走尊立不动而水波齐足而止公私壮其勇节

注释

发语词不译

金堤今西起河南省卫辉市滑县经濮阳市范县山东省阳谷县东至张秋镇东有古金堤相传宋时所筑一说为东汉王景治河所修

王尊字子戆(zhuànɡ)涿郡(今河北省涿州市)人汉元帝时为益州刺史

徐州汉武帝所置十三刺史部之一辖境相当于今江苏省长江以北和山东省东南部地区东汉治今山东省剡城县

瓠子古堤名故址在今河南省濮阳市南

河伯即冯夷传说中的黄河水神

圭璧古代帝王诸侯祭祀或朝聘所用的玉器

庐居搭建草庐而居住

译文

在汉代黄河在金堤决口涿郡人王尊从徐州刺史调任东郡太守河水暴涨泛滥到瓠子金堤被冲塌王尊亲自率领吏民把白马投进河里向河伯祈祷又亲自捧着玉圭玉璧要用自己的身体来填堤搭建草棚住在河边吏民都逃跑了独有王尊却站着不动水波漫到他的脚上也就停止了朝廷和百姓都十分称赞他勇敢的气节

原文
河水又东北流迳四渎津津西侧岸临河有四渎祠东对四渎口河水东分济亦曰济水受河也然荥口石门水断不通始自是出东北流迳九里与清水故济渎也自河入济自济入淮自淮达江水径周通故有“四渎”之名也

注释

四渎津在今山东省茌平县东南古黄河上

济(jǐ)水名故道在今山东省

荥口石门杨守敬认为此石门汉阳嘉三年立在敖山(今河南省荥阳市)东

清水济水自巨野泽北纳汶以下的别名

水名即长江

译文

黄河又向东北流经四渎津津西侧临河有四渎祠东对四渎口黄河向东流分出支流叫济也说济水是由黄河给水的然而荥口石门水断不通才从这里流出向东北流去经九里与清水汇合就是以前的济渎从黄河入济水从济水入淮河从淮河到长江水道都相通所以有“四渎”的名称

原文
漯水又东迳汉征君伏生墓南碑碣尚存以明经为秦博士秦坑儒士伏生隐焉汉兴教于齐之间五经尚书大传文帝安车征之年老不行乃使掌故欧阳生等受尚书于征君号曰伏生者也

注释

漯(tà)水水名故道在今山东省征君征士的尊称不接受朝廷征聘的隐士伏生汉时济南(今山东章丘附近)人名胜原秦博士尚书

碑碣(jié)坟墓前的刻石方形刻石圆形刻石

经书博士古代学官名六国时就有博士秦因之

秦坑儒士秦始皇三十五年因为儒生是古非今在咸阳坑杀四百六十多人史称“坑儒”

古地区名在今山东省泰山以北黄河流域和胶东半岛地区古地区名春秋时鲁国故地秦汉以后仍沿称这些地区为“鲁”

五经为伏生所作具体不详尚书大传据唐初陆德明经典释文记载三卷为伏生所作

安车古代可以坐乘的小车古车立乘此为坐乘故称安车高官告老还乡或征召有重望的人常赐乘安车

掌故官名汉置太常属官掌管礼乐制度等的故实

译文

漯水又东北流经汉征君伏生墓南边坟墓前的刻石仍存在伏生因通晓经书在秦代为博士秦始皇坑儒时伏生躲藏起来西汉兴起在齐鲁之间教书撰写了五经尚书大传汉文帝备安车征召他因年老不能前往于是派掌故欧阳生等来向他学习尚书号称伏生

评析

这是河水的最后一篇从洛阳一直写到黃河入海洛阳以下有一小段尚属此河中游以下就都是黄河下游河道在水经注以前已经多次决口改道以后又决徙多次所以此篇所记叙的只是黄河在北魏一个时期的概况以后已有很大改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