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经注 卷三十三 江水

原文
岷山即渎山也水曰渎水矣又谓之汶阜山在徼外江水所导也益州记大江泉源即今所闻始发羊膊岭缘崖散漫小水百数殆未滥觞矣东南下百余里至白马岭而历天彭阙亦谓之为天彭谷也秦昭王以李冰为蜀守冰见氐道县有天彭山两山相对其形如阙谓之天彭门亦曰天彭阙江水自此已上至微弱所谓发源滥觞者也汉元延中岷山崩壅江水三日不流扬雄反离骚自岷山投诸江流以吊屈原名曰反骚江水自天彭阙东迳汶关而历氐道县北汉武帝元鼎六年分蜀郡北部置汶山郡以统之本秦始皇置后为升迁县也益州记自白马岭回行二十余里至龙涸又八十里至蚕陵县又南下六十里至石镜又六十余里而至北部始百许步又西百二十余里至汶山故郡乃广二百余步又西南百八十里至湿坂江稍大矣

注释

岷(mín)山山名古称汶山自四川甘肃两省边境绵延到四川境内主体部分在四川省北部即下文的“渎山”“汶阜山”

徼(jiào)外塞外

益州记书名著者不详

羊膊(bó)岭在四川省松潘县西北岷山之麓岷江发源于此古人以为岷江是长江的主源因而有大江发源于此岭的说法

缘崖沿着山崖散漫分散漫溢

白马岭在今四川省松潘县西北

李冰战国秦昭王时为蜀郡太守凿离堆以灌溉诸郡沃野千里而无水患号为陆海

氐(dī)道县古县名即湔(jiān)氐道本湔氐地秦置治今四川省松潘县北

阙(què)官门城门两侧的高台中间有道路台上起楼观

发源滥觞(1àn shānɡ)语出荀子·子道篇“昔者江出于岷山其始出也其源可以滥觞”滥觞江河发源的地方水少只能浮起酒杯比喻事物的起源

扬雄一作杨雄西汉文学家字子云蜀郡成都(今四川省成都市)人

蜀郡古郡名战国秦置治今成都(今四川省成都市)汶山郡古郡名西汉置治今四川省茂县

升迁县古县名西晋置治今四川省松潘县西北

回行迂回奔流龙涸故址在今四川省松潘县

蚕陵县古县名西汉置因在蚕陵山下得名治今四川省茂县北叠溪

北部即北部都尉治南朝齐置治今四川省茂县西北

译文

岷山就是渎山水叫渎水又叫汶阜山远在塞外江水就发源在那里益州记大江的源泉按现今所知开头是从羊膊岭下流出水沿山崖散开涓涓细流多以百计浅得几乎连酒杯也浮不起来水向东南流泻一百多里到达白马岭经过天彭阙又叫天彭谷秦昭王派李冰当蜀郡太守李冰见氐道县有天彭山两山相对形状如门称为天彭门又叫天彭阙江水从这里起上流十分细弱所谓发源时只能浮起酒杯就是指此汉元延年间(前12-9)岷山崩塌堵塞了江水以致三日不流扬雄作赋反离骚中说从岷山投入江流之中以吊屈原名为反骚江水从天彭阙东经汶关又流过氐道县北汉武帝元鼎六年(前111)划蜀郡北部设置汶山郡以管辖该县氐道县原是秦始皇所置后来改为升迁县益州记江水从白马岭萦纡流奔二十多里到龙涸又八十里到蚕陵县又南下六十里到石镜又六十多里到北部江宽才有一百多步江水又西流一百二十多里到达旧汶山郡时宽度才有两百多步又向西南奔流了一百八十里到湿坂江才稍大了一点

原文
李冰作大堰于此壅江作堋?譺?訛堋有左右口谓之湔堋江入郫江捡江以行舟益州记江至都安堰其右捡其左其正流遂东郫江之右也因山颓水坐致竹木以溉诸郡又穿羊摩江灌江西于玉女房下白沙邮作三石人立水中刻要江神水竭不至足盛不没肩是以蜀人旱则藉以为溉雨则不遏其流水旱从人不知饥馑沃野千里世号陆海谓之天府也邮在堰上俗谓之都安大堰亦曰湔堰又谓之金堤左思蜀都赋西踰金堤者也诸葛亮北征以此堰农本国之所资以征丁千二百人主护之有堰官

注释

大堰即今都江堰我国古代著名的水利工程之一在今四川省都江堰市西北岷江中游

堋(pénɡ)分水的堤坝太平寰宇记记载蜀人谓堰为堋

郫(pí)江任乃强认为即今之毗河在四川境内自都江堰市分岷江东流经郫县至成都与锦江合捡江在四川省境内任乃强认为今云走马河自宝瓶口外分水东南流至成都东南与郫江合

益州记书名不详著者即下文的

都安古县名三国蜀置治今四川省都江堰市东

正流主干流

因山凭借山势颓水颓落江水

坐致竹木把竹木从山上滑落入江水中随流漂至不需搬运故曰“坐致”

羊摩江即今羊马河是分外江(岷江正流)水以灌溉外江以西农田的一条干渠故云“灌江西”与岷江平行南流至新津复入岷江

玉女房在今白沙街西龙溪山崖上白沙邮即今四川省都江堰市西八里的白沙街古代传递文书的驿站白沙街当白沙河与岷江汇合处位于成都市至岷江上游地区的出入口故置邮

雕刻刻记约定

从人顺从人的意愿

饥馑古代谷不熟为饥蔬不熟为谨泛指灾荒

陆海物产富饶之地高而平的土地万物所出

左思西晋文学家字太冲齐国临淄(今山东省淄博市东北)人著有三都赋名重一时“洛阳为之纸贵”蜀都赋三都赋之一另外两赋是魏都赋吴都赋

征丁征召的兵丁主护主管保护

译文

李冰在这里造了一条大堰截住汇流堰坝左右两边都有出水口称为湔堋大江流入郫江捡江以便通航益州记大江流到都安在右边筑堰堵水在左边造堤控流江的干流于是就移到东边位置在郫江右面了利用山势滑放竹木入江不费力气就可运到水还可以灌溉诸郡李冰又凿穿羊摩江灌溉江西的田地在玉女房下的白沙邮造了三个石人立在水中并在石人身上刻记着与水神的约定枯水时不露脚涨水时不没肩因而蜀人天旱时可用来灌溉多雨时不堵塞水流所以益州记水旱都任人安排饥荒绝迹沃野千里因此世人号称陆海又叫天府邮亭就在堰上民间称此堰为都安大堰也叫湔堰又称金堤左思蜀都赋向西越过金堤即指此堤诸葛亮北征时将此堰视为农业的命脉国家赖以给养他征召了一千二百名兵丁负责护堰并设堰官

原文
江水又东迳瞿巫滩即下瞿滩也又谓之博望滩左则汤溪水注之水源出县北六百余里上庸南流历县翼带盐井一百所川资以自给粒大者方寸中央隆起形如张伞故因名之曰伞子盐有不成者形亦必方异于常盐矣王隐晋书·地道记入汤口四十三里有石煮以为盐石大者如升小者如拳煮之水竭盐成盖蜀火井之伦水火相得乃佳矣

注释

博望滩西汉博望侯张骞出使外国经此船没因以名滩

汤溪水在今重庆市云阳县

上庸古郡名东汉置治今湖北省竹山县西南

翼带两边连缀

指四川省东部和重庆市一带依靠自给自己生产满足自己的需要

王隐西晋人字处叔陈郡陈县(今河南省淮阳县)人撰有晋书今已亡佚

火井出产可燃天然气的井古代多用来煮盐

相得相配比例恰当

译文

江水又东流经瞿巫滩就是下瞿滩又叫博望滩左岸有汤溪水注入汤溪水源出县北六百多里的上庸边界南流经历县境两岸有盐井一百多处川就靠这些盐井来自给盐粒大的一寸见方中央隆起形状就像一把张开的伞所以叫伞子盐有的虽然不呈伞状但也一定是方形的和普通的盐不同王隐晋书·地道记从汤口进去四十三里有石头可以煮出盐来石头大的像升小的像拳头煮到水都干尽盐也就结成了这大概也是蜀地的天然气井一类水火互相配合才能煮出好盐来

原文
江水又东迳广溪峡斯乃三峡之首也其间三十里颓岩倚木厥势殆交北岸山上有神渊渊北有白盐崖高可千余丈俯临神渊土人见其高白故因名之天旱燃木岸上推其灰烬下秽渊中寻即降雨常璩县有山泽水神旱时鸣鼓请雨则必应嘉泽蜀都赋所谓应鸣鼓而兴雨也峡中有瞿塘黄龛二滩夏水回复沿泝所忌瞿塘滩上有神庙尤至灵验刺史二千石迳过皆不得鸣角伐鼓商旅上水恐触石有声乃以布裹篙足今则不能尔犹飨荐不辍此峡多猨猨不生北岸非惟一处或有取之放著北山中初不闻声将同狢兽渡汶而不生矣

注释

广溪峡杨守敬认为即瞿塘峡长江三峡之一西起重庆市奉节县白帝城东至巫山县大宁河口

颓岩颓落欲坠的岩石倚木相互支撑的林木倚拄支撑

厥势其气势殆交大概要交接在一起

污秽弄脏

常璩(qú)东晋史学家字道将蜀郡江原(今四川省崇州市)人撰有华阳国志为现存最早的古方志书之一

嘉泽好雨水

蜀都赋左思著三都赋之一

回绕形成旋涡即“澓(fú)”之省体回旋的水流

沿顺流而下沂(sù)同“溯”逆水而上

尤至极其非常

刺史古代官名原为朝廷所派督察地方之官后沿为地方官职名称汉武帝时设置二千石汉制郡守俸禄为二千石即月俸百二十斛世因称郡守为“二千石”

不能尔不必那样

飨(xiǎnɡ)设酒食祭祀进献

猨(yuán)同“猿”猿猴

放著放到

初不一点也不

狢(hé)兽像狐狸同“貉”汶水古代济水的支流发源于山东省莱芜市北今称大汶河

译文

江水继续东流经广溪峡这是三峡的上端峡长三十里其间惊险的危岩斜出的树木看来几乎两边要互相交接似的北岸山上有神渊渊北有白盐崖高达一千多丈俯临神渊当地人看到它又高又白所以取了这个名字天旱时在岸上焚烧树木把灰烬推到深潭中弄脏潭水立刻就会下雨常璩说县里山泽水神天旱时击鼓求雨就一定应验会有甘霖喜降这就是蜀都赋所说的一敲鼓就会下雨峡中有瞿塘黄龛两处险滩夏天洪水激起旋涡上滩下滩都要提心吊胆瞿塘滩上有座神庙尤其灵验刺史二千石一级官员经过这里都不可吹号打鼓商旅上水时怕碰到石头发出声响就用布包起撑竿的下端现在虽不必这样做了但祭祀进献水神还是没有中断过峡中猿猴很多但北岸却没有猿猴--这里不是仅指某一处有人捕捉了猿猴放到北山去却一点也听不到它的叫声了也许就像貉那样过了汶水就不能生存了

评析

卷三十三三十四三十五这三卷是江水因为长江是全国著名大河在前面河水篇中已经说明在古代“河”是黄河的专名“江”是长江的专名江水是古代对长江的正规名称简称就作“江”水经注全书中有近二十篇提及“江”指的就是长江另外如同黄河被称为“大河”一样长江也常被称为“大江”水经注中也有十多个卷篇提到“大江”这个名称但包括文和水经注全书中没有出现“长江”这个名称不过从现存的古籍查索“长江”一名在三国时代已经出现三国志·吴书·周瑜传“且将军大势可以拒操者长江也”又鲁肃传“竟长江所及据而有之”但大概由于这种称谓当时尚未广泛流行所以水经水经注中均未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