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经注 卷二十二 颍水洧水潩水潧水渠水

原文
颍水又东五渡水注之其水导源崈高县东北太室东溪汉武帝置以奉太室山俗谓之崧阳城及春夏雨泛水自山顶而迭相灌澍崿流相承为二十八浦旸旱辍津而石潭不耗道路游憩者惟得餐饮而已无敢澡盥其中苟不如法必数日不豫是以行者惮之山下大潭周数里而清深肃洁水中有立石高十余丈广二十许步上甚平整缁素之士多泛舟升陟取畅幽情其水东南迳阳城西石溜萦委溯者五涉故亦谓之五渡水东南流入颍水

注释

五渡水古水名因“溯者五涉”(上行的人要渡河五次)而得名颍水上游的一条支流在今河南省登封市东南

崈(chónɡ)高县一作嵩高县古县名汉置治今河南省登封市下文的“崧(sōnɡ)阳城”亦指此处太室即嵩山在今河南省登封市北

迭相相继灌澍(zhù)灌注倾泻澍:通“注”灌注

崿(è)山崖

浦(pǔ)水流

旸(yánɡ)旱晴朗干旱旸:晴天辍津水流枯涸

盥(ɡuàn)洗手

不豫不舒适得疾病

缁(zī)素僧徒和俗众缁:黑衣僧人穿黑衣故称

升陟(zhì)攀登

阳城古县名秦置治今河南省登封市东南

石溜石泉溜:水流萦委萦绕曲折

译文

颍水又东流五渡水注入五渡水发源于崈高县东北太室东溪崈高县是汉武帝时为奉祀太室山而设置的俗称崧阳城每逢春夏多雨时一股又一股的山水从山顶流泻而下崖水和溪流相接形成二十八浦干旱季节山涧溪流断水但石潭仍不干涸过路行人游客在此歇息只能舀点水喝罢了没有人敢在潭水中洗澡或洗手如果有人不遵守这个规矩一定会有好几天不得安宁因此行人都有点畏惧山下有个大潭周围数里潭水清深洁净水中有一块屹立的巨石高十多丈顶端非常平整宽广二十来步僧俗人士常划船到那里爬到顶上尽情地观赏水光山色抒发幽远的情怀五渡水东南流经阳城西石涧萦回曲折上行的人要过五次水因此也叫五渡水东南流注入颍水

原文
东南流迳汉弘农太守张伯雅墓茔域四周垒石为垣隅阿相降列于绥水之阴庚门表二石阙夹对石兽于阙下冢前有石庙列植三碑碑云德字伯雅河南密人也碑侧树两石人有数石柱及诸石兽矣旧引绥水南入茔域而为池沼沼在丑地皆蟾蠩吐水石隍承溜池之南又建石楼石庙前又翼列诸兽但物谢时沦凋毁殆尽夫富而非义比之浮云况复此乎王孙士安斯为达矣

注释

弘农太守弘农郡的最高行政长官弘农古郡名西汉置治今河南省灵宝市北张伯雅名德字伯雅河南密(今河南省新密市)人

茔(yínɡ)域坟地

隅阿相降这里指隅与阿相互承接即四阿棺椁四边的檐雷以使水从四面流下相降即相承相互承接

山北水南为阴

庚门西门在古代五方中属西竖立

夹对两边对立

丑地熊会贞认为丑土属中央

蟾蠩(chán chú)通称癞蛤蟆

石隍石涧承溜承接水流

富而非义比之浮云出自论语·述而“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译文

水向东南流经过弘农太守张伯雅墓旁墓地四周是石块砌的围墙沿山坡迤逦而下隅与阿相互承接坐落在绥水南面西门树立有两座石阙阙下夹道对列着两只石兽墓前有石庙排着三块石碑碑上的题字是德字伯雅河南密县人碑旁立着两座石人还有几根石柱和一些石兽从前引了绥水南流进入墓园蓄水造成池沼池在墓园中央池上有石雕蛤蟆吐水泻入石池中池沼南面又建了石楼石庙前面两旁排列着一些石兽但因年代久远物换星移差不多都凋零毁坏完了不义而来的富贵对于我来说尚且像浮云一样看不起更何况这些东西呢杨王孙裸葬皇甫士安以竹席裹尸这可真说是旷达了

原文
今县城东门南侧有汉密令卓茂祠茂字子康南阳宛人温仁宽雅恭而有礼人有认其马者茂与之若非公马幸至丞相府归我遂挽车而去后马主得马谢而还之任汉黄门郎迁密令举善而教口无恶言教化大行道不拾遗蝗不入境百姓为之立祠享祀不辍矣

注释

密令密县的县令古县名汉置治今河南省新密市东南卓茂字子康南阳宛(今河南省南阳市)人

温仁温和仁慈宽雅宽厚文雅

用手牵拉

黄门郎即黄门侍郎属省内官员常随侍君主左右

享祀祭祀通“飨”祭祀祭献

译文

现在县城东门南侧有汉时密县县令卓茂祠卓茂字子康南阳宛人为人温文尔雅宽厚仁慈待人恭敬有礼一次有个人误认他的马是自己的卓茂就把马给他这马如果不是您的请您送到丞相府还我说罢拉着车就走了后来那个人找回了自己的马就把马送还了卓茂并向他道歉卓茂任汉朝黄门郎调密县县令他提拔善良的人来进行教育口里不出恶言于是社会风气大为改良道不拾遗连蝗虫也不再侵入境内百姓为他立祠死后享受祭祀从没有停止过

原文
渠水自河与济乱流东迳荥泽东南分济历中牟县之圃田泽北与阳武分水泽多麻黄草述征记践县境便睹斯卉穷则知踰界今虽不能然谅亦非谬所谓东有圃草皇武子曰郑之有原圃犹秦之有具囿泽在中牟县西西限长城东极官渡北佩渠水东西四十许里南北二十许里中有沙冈上下二十四浦津流径通渊潭相接各有名焉有大渐小渐大灰小灰义鲁练秋大白杨小白杨散吓禺中羊圈大鹄小鹄龙泽蜜罗大哀小哀大长小长大缩小缩伯丘大盖牛眼等浦水盛则北注渠溢则南播竹书纪年梁惠成王十年入河水于甫田又为大沟而引甫水者也

注释

渠水淮河的支流或称“渠”或称“渠沙水”济(jǐ)古水名故道在今山东省乱流水流交汇合流

荥(xínɡ)泽古湖名在今河南省浚县西

中牟县古县名汉置治今河南省中牟县圃田泽古泽名在今河南省中牟县西

阳武古县名秦置治今河南省原阳县

麻黄草亦称草麻麻黄一种多年生草本植物

述征记晋人郭缘生撰

进入

同“逾”越过

的确确实非谬不误

东有圃草出自诗经·小雅·车攻

长城为魏韩所修筑自卷县(今河南省原阳县)至阳武县为魏所筑自阳武至密(今河南省新密市)为韩所筑

官渡今河南省中牟县东北

这里是比喻把“渠水”比作装饰品佩带在“圃田泽”中引申有“连接”义

浦(pǔ)水流

竹书纪年晋武帝时出土的写在竹简上的战国古书是完成于战国末年的魏国史书

译文

渠水出自河水与济水乱流东流经荥泽北东南流从济水分支而出流经中牟县的圃田泽与北面的阳武县以水为分界泽中多麻黄草所以述征记一踏入县境到处可以看见这种草待到这种草不见了就知道过了县界了今天虽然不能按此来分但想来这话确实不是乱说的诗经里说的东有圃草就指的是这种麻黄草皇武子说郑国有原圃正像秦国有具囿一样圃田泽在中牟县西西界长城东到官渡北连渠水东西约四十里南北约二十里泽中有沙冈上下有二十四浦河渠相通深潭相接各浦都有名称有大渐小渐大灰小灰义鲁练秋大白杨小白杨散吓禺中羊圈大鹄小鹄龙泽蜜罗大哀小哀大长小长大缩小缩伯丘大盖牛眼等浦水大涨就向北流注渠水满溢就向南注入所以竹书纪年梁惠成王十年(前360)浦水在甫田入河水又开凿大沟引流甫水

原文
汉和帝时右扶风鲁恭字仲康以太尉掾迁中牟令政专德化不任刑罚吏民敬信蝗不入境河南尹袁安疑不实使部掾肥亲按行之恭随亲行阡陌坐桑树下雉止其旁有小儿亲曰儿何不击雉将雏亲起曰虫不入境一异化及鸟兽二异竖子怀仁三异久留非优贤请还是年嘉禾生县庭安美其治以状上之征博士侍中车驾每出恭常陪乘上顾问民政无所隐讳故能遗爱自古祠享来今矣

注释

右扶风汉三辅之一西汉置治今陕西省西安市西北鲁恭字仲康扶风平陵(今陕西省咸阳市)人拜中牟令

太尉掾(yuàn)太尉府中的属官中牟令中牟县令中牟县古县名汉置治今河南省中牟县东

河南尹(yǐn)河南郡的主管官吏河南古郡名汉置治今河南省洛阳市官名主管官员袁安字邵公汝南汝阳(今河南省商水县)人

部掾颜师古曰“所部之掾也”即河南尹的属吏肥亲人名具体不详按行巡查巡视

阡陌(qiān mò)田间交错的小路

将雏(chú)带领幼儿领着

竖子孩童

优贤尊重贤人优待尊重“非优贤”一作“但扰贤”

嘉禾生长特殊的禾苗如一茎三四穗等古人以为吉祥的征兆

赞美赞扬

文体名向上级陈述意见或事实的文书

博士古代学官名汉武帝置“五经博士”后博士有参与朝政的有奉使出差的有顾问应对的但职掌偏重于治经教学侍中为加官即在本职外兼领的其他官职

遗爱留给后人值得怀念的品德和功绩

祠享立祠祭献来今现在今天

译文

汉和帝时右扶风鲁恭字仲康从太尉掾调任中牟令他致力于政事专以德进行教化不用刑罚官吏百姓都十分尊敬信仰他连蝗虫都不飞入县境河南府尹袁安怀疑所闻不实派部属肥亲去巡察鲁恭跟着肥亲走过田间小路坐在一棵桑树下这时有一只雉鸡停息在树旁还有一个小孩也在肥亲问小孩道你为什么不捉这只雉鸡呢小孩回答道它正带着一群小雉呢肥亲站起来道蝗虫不入县境是一奇教化及到鸟兽是二奇儿童怀有仁心是三奇久留并不是优待贤人的做法让我回去吧这一年县府庭院里长出特别的禾苗袁安赞赏他的政绩写了嘉状上奏朝廷鲁恭被征聘为博士侍中皇上每次车驾出门鲁恭常在旁陪伴皇上问及民政诸事他都直言不讳所以至今得到民间的敬爱自古以来立祠享祭从未间断

原文
又东迳大梁城春秋之阳武高阳乡也于战国为大梁周梁伯之故居矣梁伯好土功大其城号曰新里民疲而溃秦遂取焉后魏惠王自安邑徙都之故曰梁耳竹书纪年梁惠成王六年四月甲寅徙都于大梁是也秦灭魏以为县汉文帝封孝王于梁孝王以土地下湿东都睢阳又改曰梁自是置县以大梁城广居其东城夷门之东夷门即侯嬴抱关处也续述征记以此城为师旷城言郭缘生曾游此邑践夷门升吹台终古之迹缅焉尽在

注释

大梁城古城名在今河南省开封市西北

春秋相传为孔子所编定的鲁国的编年史阳武古县名秦置治今河南省原阳市高阳乡古代阳武县的乡村聚落

大梁战国魏都城在今河南省开封市

梁伯周朝的诸侯国梁的国君嬴姓之国属公男五爵中的伯爵

土功指大兴土木之事

新里故址在今河南省开封市

魏惠王战国魏武侯之子名罃(yìnɡ)自安邑徙治大梁故亦称梁惠王安邑古邑名在今山西省夏县西北禹王城

竹书纪年晋武帝时出土的写在竹简上的战国古书是完成于战国末年的魏国史书

梁惠成王即上文的魏惠王甲寅古人用天干和地支相配来记日

睢(suī)阳古县名秦置治今河南省商丘市南以在睢永之阳得名

侯嬴战国魏隐士年七十家贫为大梁夷门监者信陵君驾车自迎为上客抱关守门看门

续述征记晋人郭缘生撰师旷春秋晋国的乐师

吹台故址在今河南省开封市东南

译文

渠水又东流经大梁城南这里原是春秋中说到的阳武高阳乡到战国时称为大梁是周朝梁伯的故居梁伯喜欢大兴土木扩大城区称为新里百姓疲困不堪纷纷逃亡秦国乘机夺取了此城后来魏惠王从安邑迁都到这里所以也称为梁竹书纪年梁惠成王六年(前364)四月甲寅迁都到大梁秦灭魏后立为县汉文帝把梁封给孝王孝王因为这里地势低洼潮湿把都城移到东面的睢阳又改称梁自此以后就在这里立县因为大梁城范围很大就把县治设在东城夷门的东边夷门就是当年侯嬴守门的地方续述征记以为此城就是师旷城说郭缘生曾经游历过此城到过夷门登上吹台这些从遥远的古代留下的遗迹今天都还在

评析

颍水今称颍河自从汝水水道变迁后成为淮河的最大支流发源于河南省登封市附近的嵩山东南在安徽省颍上县附近注入淮河全长约六百公里洧水今称洧河是颍水的支流上流称为双泊河在河南省彭店以东注入贾鲁河从今洧川到彭店一段雨季有水干季枯水形成一种季节河现象北魏时的河道与水文显然不是如此假使当时也像现在这样一条全长只有七十公里而水流枯塞的河流水经注是不会立题成篇的潩水今称潩河发源于河南省许昌市以西东南流至西华县逍遥镇以东汇合清流河而注入颍河因河流短小今除了大比例尺地图外一般地图已不标此河潧水又名溱水是洧河的支流河流短小一般地图已不标此河渠是淮河的支流但这条河流在名称上有一些问题武英殿本水经注在卷首目录中只用一个“渠”字但在卷二十二标题中“渠”字之下又用小一号字加“沙水”二字总目录与分卷目录不统一殿本仅此一处对于这条河流各本的名称也都有差异赵一清水经注释称为“沙水”杨守敬熊会贞的水经注疏称为“渠沙水”此河实际上已属于古代鸿沟水系的一部分名称参差并不足怪称渠水或渠沙水均无不可从这一卷考究淮河干支流古今变迁甚大总的现象是河道迁移支流与湖泊减少水体缩小这其实不仅是淮河也是中国整个河流湖泊结构中值得研究和注意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