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南子导读

淮南子又名淮南鸿烈是汉代淮南王刘安招集宾客集体创作的一部道家名著唐代著名的史学家刘知几在史通中评价淮南子“其书牢笼天地博极古今上自大公下至商鞅其错综经纬自谓兼于数家无遗力矣

淮南子一书内容繁富包罗万象涉及到哲学政治经济军事天文地理农学生物音律神话等方面可以说是我国古代一部百科全书式的著作然而淮南子也并不是杂而无统散而无归全书以“太上之道”为宗旨统合百家之说将各篇的内容熔铸成一个有机的整体“道本论”是淮南子全书的核心作者继承了先秦道家学派特别是老子庄子的思想对道做了更进一步的阐述与说明淮南子的道论包括“道本论”与“生成论”两个部分“道本论”主要论述道的至上性独一性及道存在的基本特征作者认为道是天地万物存在的终极根据它能覆天载地贯通四方八极它高不可际深不可测包裹天地禀授无形与宇宙大化中各种具体的事物相比道有着自己独特的存在方式宇宙中各种具体的事物都有固定的存在特性有的事物刚强有的事物柔弱有的事物高大有的事物矮小有的事物天性清静有的事物则躁动不安任何事物都是执持着一定的规定难以兼持它的对立的方面因此任何具体事物的存在总是有着缺憾和固塞难以开通流化与天地大化相追随而至高无上独一无二的道则不同它的存在有着自己独特的方式它不固定于某种具体的存在特征而能兼通综合对立的方面能将各种矛盾对立的方面巧妙地统合成一体因此它能应物不穷贯穿于天地道化的始终正因为道具有最大的包容性所以才能成为万事万物的渊源

作者还秉承老子的旨意对道的德性做了探讨认为道具有最伟大最玄妙的德性它生育万物却不据为已有创化万象却不去主宰天地之间的各种生物都因道的流行而获得生命但却从来不会想到去报答它同样这些生物也是因道的流行而终止它们的生命但不会因此而怨恨它总之道是在不知不觉中完成它的造化它超越各种赞誉与诽谤之上有着最渊深最伟大的德行这种德行是圣人立德修行的基础也是圣王为政治国的根本淮南子除了论述道本身的存在特征和运行过程之外还对道生化宇宙的过程做了认真的探讨这部分内容构成了其道论中的生成论思想俶真训作者对宇宙的起源做了探讨将宇宙的演化分成三大阶段这就是有始者有未始有有始者有未始有夫未始有有始者在第一个阶段中万物处于积聚状态虽已呈现出萌发之兆但还没有发展完善没有最终形成第二个阶段与第一个阶段相比宇宙更加空灵透明天地阴阳二气互相交合“相与优游竟畅于宇宙之间”宇宙中和气絪缊处处酝酿着生化之机但有形有质的物体还没有生化出来只有生化的朕兆而没有生命的形态从这一阶段继续往前上溯便进入到宇宙创化的原初阶段即篇中所说的“有未始有夫未始有有始者”此时的宇宙虚无寂寥萧条冷清“天合和而未降地怀气而未扬”一片寂静但这种寂静并不是死亡的寂静而是蕴含着生化之机对这三个阶段中的物质存在的状态作者也分别进行了描述这就是与上述三个阶段相对应的三种状态“有有者有无者有未始有有无者有未始有夫未始有有无者”其中第一阶段包括有有者与有无者两方面在第一个阶段中万物参差错落青翠茂盛可以捉摸度量除了各种各样的物质之外还有物质赖以存在的空间这种空间“视之不见其形听之不闻其声们之不可得也望之不可极也”浩浩瀚瀚漫无边际各种各样的物质都在其间繁衍生息在第二个阶段物质与空间尚未分化宇宙还处于棍沌鸿濛的状态它深宏广大但却没有内外的区分由第二阶段再向上追溯就是所谓“有未始有夫未始有有无者”此时“天地未剖阴阳未判四时未分万物未生汪然平静寂然清澄莫见其形”宇宙万物处于最初的原始状态

此外天文训中也谈到宇宙天地的创生问题作者认为天地万物的生化经历了从道至虚廓再至宇宙再至气再至天地阴阳四时万物的过程“ 天地未形 冯冯翼翼 洞洞.... 故日太昭道始于虚廓 虚廓生宇宙宇宙生气气有涯垠清阳者薄靡而为天重浊者凝滞而为地清妙之合专易重浊之凝竭难故天先成而地后定”至于阴阳四时万物的产生则是由于天地之气合散的结果“天地之袭精为阴阳阴阳之专精为四时四时之散精为万物”这种对宇宙万物创生过程的解释极有见地其基本观点与现代宇宙学关于宇宙创生的假说暗合这充分反映了我国古人的智慧以及对自然的探索精神

淮南子对人生观问题也有充分的论述作者认为大丈夫处世应遵循道的准则纵志舒节与时俯仰针对当时社会人们拘拘于功名富贵荣辱得失的现象作者认为真正伟大的人应胸怀凌云之志以“道”做为终极关怀的对象只有这样才能拓宽生命的境界使生命获得最大的意义“是故大丈夫恬然无思活然无虑以天为盖以地为舆四时为马阴阳为御乘去凌霄与造化者俱纵志舒节以驰大区可以步而步可以骤而骤令雨师洒道使风伯扫尘电以为鞭策雷以为车轮上游于霄雿之野下出于无垠之门”( 原道训)这种气魄是何等的宏大作者最羡慕的是“性合于道”的真人认为真人能还本返朴与道合体他们恪守人的本性无思无为卓然独立与宇宙万物相感相应因此只有真人才能领略到人生的真正意义是大道的最完满的体现者

在论及与生命紧密关联的死亡问题时书中有许多精辟的见解作者认为生命与死亡成功与毁坏都是物质存在的不同形式两者之间没有本质的区别一般人总是热衷于生命的快乐而对死亡则心怀恐惧作者认为这种态度不是达人所持而是庸人的一偏之见作者主张对死生不应过于介怀尤其不能将爱憎喜怒加于其间应懂得生与死都是天地造化的自然流变是气化的不同环节“吾生也有七尺之形吾死也有一棺之土吾生之比于有形之类犹吾死之沦于无形之中也然则吾生也物不以益众吾死也土不以加厚吾又安知所喜憎利害其间者乎”( 精神训)天地造化万物就好像陶人制造陶器一样陶人把土制成盆盎等各种陶器表面上看似乎与土有分别但在本质上仍然不过是土反之当陶器破碎时它们不再拥有盆盎之形似乎是一种毁败但实际也不过是返回到它们的原初状态跟它们为盆盎之时也没有什么本质的区别何况“始吾未生之时焉知生之乐也今吾未死又焉知死之不乐也”( 俶真训)在达人看来死亡对人来说是一种长久的休息通人因此无需对生死做过多的关注而应心存道化与天地造化共呼息

对现实人生和百姓疾苦的关注淮南子中也得到了充分体现书中有一个贯彻始终的主题就是对治国之道的探索作者认为终极之道既可用于治身又可推及于治国治国之道与治身之道是贯通的该书始终以至高无上的道做为立说的根基通过贯通古今天人来探索治道之本作者首先对所谓“至德之世”进行了考察认为在这一时期人们的天赋本性朴实纯厚智诈尚未萌发因此人们的一言一行都天然地与道契合此时既没有仁义礼乐也没有君臣主仆人们仰承天和隐然自成享受着至纯至粹的人生快乐

伴随着宇宙的演化进程那始初的大朴渐渐离散世俗的风气也随之衰颓到了伏羲氏统治时期人类便开始萌发智巧之心走向与自然分离抗争的道路这种情形一直延续下去经过神农氏黄帝氏昆吾氏夏后氏直到周室之衰列国争霸人类在与自然和自身欲望的抗争过程中建立了礼乐制度因此以仁义道德为核心内容的礼乐制度实际上是道德衰败的发展结果表明人已背离了原初的大朴之道仁义礼智虽然可以维持社会秩序规范人们的行为但却是建立在人性堕落的基础上的作者认为人主治国应当体察天道以天道作为终极的依据“处无为之事而行不言之教”( 主术训)只有这样才能上通天道感化群生使人们重新回复到原初的纯朴状态

淮南子一书还包含着十分丰富的自然科学内容书中的天文训地形训时则训等集中论述了天文学地理学农学和律历学的有关内容反映了古人对自然界的认识水平天文训作者对五星二十八宿八风等作了专门研究对五星的行度运行周期做了科学测定篇中还根据北斗星的运行规律第一次完整地记载了二十四节气的名称及其理论依据同时根据对木星的研究制订了岁星纪年法和干支纪年法此外天文训还依据对自然现象广泛而细微的观察研究了自然界中各种物类的感应关系如“日至而糜鹿解”“月虚而鱼脑流”“阳燧见日则燃而为火方诸见月则津而为水”等等这些发现为后世人们的进一步研究提供了丰富的资料和可贵的启示地形训作者还记述了九州九山九塞九薮六水等山川形势要塞湖泊并对四海之内的东西南北长度做了计算得出了东西长度为二万八千里南北为二万六千里的结论此外地形训还记载了东方东南方南方西南方西方西北方北方东北方和中央等九地的代表. 物产同时对人们的饮食习惯与其智慧习性的关系做了探讨充分反映了作者敏锐的洞察力和高超的概括能力此外淮南子说山训说林训两篇还提出了许多精辟的格言这些格言充满了智慧是对人们长期生活经验的高度提炼如“三人比肩不能外出户一人相随可以通天下”“力贵齐知贵捷”“听有音之音者聋听无音之音者聪不聋不聪与神相通”“田中之潦流入于海附耳之言闻于千里”“以水和水不可食一弦之瑟不可听”等等词意隽永富于哲理读来耐人寻味至于该书在其它各方面的内容我们将在各篇大意中具体介绍此处不再赘述

总之淮南子一书包含了极为丰富的内容相信读者在认真阅读之后会获得许多有益的知识和启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