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七章

原文
太上不知有之其次亲而誉之其次畏之其次侮之信不足焉有不信焉悠兮其贵言功成事遂百姓皆谓“我自然”

注释

太上至上最好指最好的统治者

不知有之人民不知有统治者的存在

悠兮悠闲自在的样子

贵言指不轻易发号施令

自然自己本来就如此

译文

最好的统治者人民并不知道他的存在其次的统治者人民亲近他并且称赞他再次的统治者人民畏惧他更次的统治者人民轻蔑他统治者的诚信不足人民才不相信他最好的统治者是多么悠闲他很少发号施令事情办成功了老百姓说“我们本来就是这样的

引语

这一章里老子提出了自己的政治思想主张他把统治者按不同情况分为四种其中最好的统治者是人民不知道他的存在最坏的统治者是被人民所轻侮处于中间状况的统治者是老百姓亲近并称赞他或者老百姓畏惧他老子理想中的政治状况是统治者具有诚杯信实的素质他悠闲自在很少发号施令政府只是服从于人民的工具而已政治权力丝毫不得逼临于人民身上即人民和政府相安无事各自过着安闲自适的生活当然这只是老子的主观愿望是一种乌托邦式的政治幻想

评析

老子在全书中第一次描画了他的理想国政治蓝图第一句四个层次的划分不是从古到今的时代或时间顺序而是指为治理好坏的统治状况在老子的观念上理想的“圣人”是要“处无为之可行不言之教”要一如处“太上”之世体“玄德”之君能够“生之畜之”帝王世纪记载了帝尧之世“天下太和百姓无事有五老人击壤于道观者叹曰大哉尧之德也老人曰‘日出而作日入而息凿井而饮耕田而食帝力于我何有哉’”这种生动的画面可以说是对老子的“百姓皆曰我自然”的最好图解

在本章中老子把这种理想的政治情境与儒家主张实行的“德治”法家主张实行的“法治”相对比将其等而下之实行“德治”老百姓觉得统治者可以亲信而且称赞他这当不错但还是次于“无为而治”者实行“法治”的统治者用严刑峻法来镇压人民实行残暴扰民政策这就是统治者诚信不足的表现人民只是逃避他畏惧他老子强烈反对这种“法治”政策而对于“德治”老子认为这已经是多事的征兆了最美好的政治莫过于统治者“贵言”从不轻易发号施令人民和政治相安无事以至于人民根本不知道统治者是谁当然这种美治在当时并不存在只是老子的“乌托邦”式幻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