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善为道者:指得“道”之人。古之善为士者:古代明于治道之士。“善为士者”帛书乙本作“善为道者”,王弼注本及多数版本作“士”,郭店及北大汉简本也作“士”。“善为士”,即指善于行道之士。
②古之善为士者:古代明于治道之士。“善为士者”帛书乙本作“善为道者”,王弼注本及多数版本作“士”,郭店及北大汉简本也作“士”。“善为士”,即指善于行道之士。强,勉强。容:形容、描述。故强为之容:只能勉强加以描述。
③豫:原是野兽的名称,性好疑虑。豫兮,引申为迟疑慎重的意思。豫兮,若冬涉川:迟疑不决呵,就像寒冬赤脚趟河。豫﹐犹豫,迟疑不决,喻小心谨慎。王弼注云:“冬之涉川,豫然若欲度﹐若不欲度﹐其情不可得见之貌也。”高亨认为:“豫与下文之犹,二兽名,性多疑畏。以喻人之临事,迟疑不决,顾虑多端。兮,王弼本作‘焉’,据河上公本、傅奕本改。若冬涉川,《文子·上仁》引作‘若冬涉大川’。奚侗云:‘涉川不必因冬而慎,疑《老子》原文必作“若涉大川”。’按此二说均非是﹐仍应从王本作‘若冬涉川’。”(《老子注译》)
④涉川:战战兢兢、如临深渊。
⑤犹:原是野兽的名称,性警觉,此处用来形容警觉、戒备的样子。犹兮,若畏四邻:心怀畏惧呵,如同强敌在四邻。犹,犹豫。四邻﹐指四周的敌国。王弼注云:“四邻合攻中央之主,犹然不知所趣向者也。上德之人,其端兆不可睹,意趣不可见,亦犹此也。”高亨云:“‘四’当作‘亚’,形似而误。亚读为恶。(二章、八章、二十章等恶字﹐帛书乙本均作亚。)恶邻,凶恶的邻人。”(《老子正诂》)范应元云:“犹,玃属,后事而疑。此形容善为士者﹐谨于终而常不放肆。”(《老子道德经古本集注》)
⑥若畏四邻:形容不敢妄动。
⑦俨兮:形容端谨、庄严、恭敬的样子。
⑧客:一本作“容”,当为客之误。
⑨涣兮若冰之将释:形容流动的样子。涣:流散,比喻人顺应潮流不固执。刘信芳云:“‘如客’言其矜庄,‘如释’言其洒脱,‘如朴’言其质素,‘如浊’言其随和(不清高)。”(《荆门郭店竹简老子解诂》)。帛书版为:“涣兮其若凌释。”
⑩敦兮其若朴:形容敦厚老实的样子。敦兮,其若朴:敦厚诚实呵,就像朴材未经雕琢。敦,敦厚。朴,未经加工的素材。
⑪旷兮其若谷:形容心胸开阔、旷达。
⑫混兮其若浊:形容浑厚纯朴的样子。混,与浑通用。混兮,其若浊:浑厚含蓄呵,就像浊流盈江河。混,浑厚。王弼注云:“凡此诸‘若’,皆言其容象不可得而形名也。”
⑬浊:动态。
⑭安:静态。
⑮国立公文书馆影印版为:孰能浊以静之徐清?孰能安以久动之徐生?https://www.digital.archives.go.jp/img/619288 第18页。harvard.edu影印版为:孰能浊以静之徐清?孰能安以久之徐生?中立四子集:64卷,明萬曆7[1579],seq10,https://curiosity.lib.harvard.edu/chinese-rare-books/catalog/49-990077556610203941。中华书局版:孰能浊以止,静之徐清,孰能安以久,动之徐生?第57页。孰能浊以止,静之徐清;孰能安以久,动之徐生:谁能让浊流不再汹涌,在安静中慢慢澄清?谁能在长久的安定之后,又让它逐渐萌动生机?此句各种版本多有差异,王弼注本作“孰能浊以静之徐清?孰能安以久动之徐生”,无“止”字﹐此据奚侗《老子集解》改。王弼注云:“夫晦以理﹐物则得明;浊以静﹐物则得清;安以动,物则得生。此自然之道也。孰能者﹐言其难也。徐者,详慎也。”浊以止,使水不再继续混浊。止﹐停止。陈鼓应云:“帛书甲、乙本并无‘孰能’二字。王弼本与简本近同,简本楚文字释成今文为‘孰能浊以静者,将舍清;孰能安以动者,将舍生’。‘舍’、‘徐’音近通假(《郭店楚墓竹简》整理者彭浩注释)。王弼本‘安以’下衍一‘久’字。”(《老子今注今译》)但北大汉简本有“孰能”二字,作“孰能浊以静之徐清,孰能安以动之徐生”。安以久﹐保持长久安定。
⑯不欲盈:不求自满。盈,满。保此道者不欲盈:保有此道的人永不自满。王弼注云:“盈必溢也。”
⑰蔽而新成:去故更新的意思。一本作蔽不新成。敝而新成:去故更新。王弼注云:“蔽﹐覆盖也。”易顺鼎云:“疑当作‘故能蔽而新成’。‘蔽’者,‘敝’之借字;‘不’者,‘而’之误字也。‘敝’与‘新’对。‘能敝而新成’者,即二十章所云‘敝则新’。”(《读老札记》北大汉简本作“能蔽不成”。)
古时候善于行道、明于治道的人,幽微精妙深奥通达,深邃得难以认识,不是一般人可以理解的。正因为他难以认识,所以只能勉强地形容他说:他小心谨慎,迟疑不决啊,好像寒冬赤脚趟河;他心怀畏惧警觉戒备啊,好像防备着邻国的进攻如同强敌在四邻;他恭敬郑重啊,好像要去赴宴做客;他行动洒脱啊,好像冰块缓缓消融;他纯朴厚道啊,好像没有经过加工的原料;他旷远豁达襟怀宽阔啊,好像深幽空旷的山谷;他浑厚含蓄,好像不清的浊水。谁能使浊流不再汹涌,在安静中慢慢澄清?谁能在长久的安定之后变动起来,又让它逐渐萌动生机?保持这个“道”的人永不会自满。正因为他从不自满,所以才能去故更新弃旧图新。
这一章紧接前章,对体道之士做了描写。老子称赞得“道”之人的“微妙玄通,深不可识”,他们掌握了事物发展的普遍规律,懂得运用普遍规律来处理现实存在的具体事物。也可以说这是教一般人怎样掌握和运用“道”。得“道”之士的精神境界远远超出一般人所能理解的水平,他们具有谨慎、警惕、严肃、洒脱、融和、纯朴、旷达、浑厚等人格修养功夫,他们微而不显、含而不露,高深莫测,为人处事,从不自满高傲。本章里“蔽而新成”四字,有的版本作“蔽不新成”,这样,含义就迥然相异,前者解释为去故更新,后者则是安于陈旧,不求新成的意思。本书取“蔽而新成”,大致符合上下文意。
“道”是玄妙精深、恍惚不定的。一般人对“道”感到难于捉摸,而得“道”之士则与世俗之人明显不同,他们有独到的风貌、独特的人格形态。世俗之人“嗜欲深者天机浅”,他们极其浅薄,让人一眼就能够看穿;得“道”人士静密幽沉、难以测识。老子在这里也是勉强地为他们做了一番描述,即“强为容”。他们有良好的人格修养和心理素质,有良好的静定功夫和内心活动。表面上他们清静无为,实际上极富创造性,即静极而动、动极而静,这是他们的生命活动过程。老子所理想的人格是敦厚朴实、静定持心,内心世界极为丰富,并且可以在特定的条件下,由静而转入动。这种人格上的静与动同样符合于“道”的变化规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