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孙丑章句下

本篇除第一章单纯介绍孟子言论外其余各章兼记孟子的事迹行为和言论以立身处世的态度为主其中有不少名言

公孙丑下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原文
孟子曰“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城非不高也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故曰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多助之至天下顺之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注释

天时地利人和苟子•王霸篇“农夫朴力而寡能则上不失天时下不失地利中得人和而百事不废”苟子所指的“天时”指农时“地利”指土壤肥沃“人和”是指人的分工而孟子在这里所说的“天时”则指尖兵作战的时机气候等“地利”是指山川险要城池坚固等“人和”则指人心所向内部团结等

三里之城七里之郭内城叫“城”外城叫“郭”内外城比例一般是三里之城七里之郭

即护城河

武器指戈矛刀箭等攻击性武器皮革指甲胄古代甲胄确皮革做的也有用铜铁做的

域民限制人民界限

国防

同“叛”

要么

译文

孟子说“有利的时机和气候不如有利的地势有利的地势不如人的齐心协力一个三里内城墙七里外城墙的小城四面围攻都不能够攻破既然四面围攻总有遇到好时机或好天气的时候但还是攻不破这说明有利的时机和气候不如有利的地势另一种情况是城墙不是不高护城河不是不深兵器和甲胄不是极利和坚固粮草也不是不充足但还是弃城而逃了这就说明有利的地势不如人的齐心协力所以说老百姓不是靠封锁边境线就可以限制住的国家不是靠山川险阻就可以保住的扬威天下也不是靠锐利的兵器就可以做到的拥有道义的人得到的帮助就多失去道义的人得到的帮助就少帮助的人少到极点时连亲戚也会叛离帮助的人多到极点时全人下的人都会顺从以全天下人都顺从的力量去攻打连亲戚都会叛离的人必然是不战则已战无不胜的了

题解

人三者的关系问题古往今来都是人们所关注的三者到底谁最重要也就成了人们议论的话题如我们在注释中所引荀子曾经从农业生产的角度论述过天时地利人和的问题但他并没有区分谁重要谁不重要而是三者并重缺一不可

孟子在这里则主要是从军事方面来分析论述天时地利人和之间关系的而且是观点鲜明“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三者之中“人和”是最重要的起决定作用的因素“地利”次之“天时”又次之这是与他重视人的主观能动性的一贯思想分军开的同时也是与他论述天时地利人和关系的目的分不开的同时也是与他论述天时地利人和关系的目的分不开的正是从强调“人和”的重要性出发他得出了“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的结论这就把问题从军事引向了政治实际上又回到了他那“老生常谈”的“仁政”话题

按照孟子的看法老百姓不是靠封锁边境线就可以限制住的国家也不是靠山川就可以险阻就可以保住的所以闭关锁国是没有出路的要改革要开放要提高自己的国力让老百姓安居炙业只要做到了这一点就会“得道者多助”多助到了极点全天下的老百姓都会顺从归服那就必然会出现孔子所说的那种情况--“则四方之民襁负其子而至矣”(论语•子路各国人士都来申请留学申请经商甚至携带妻子儿女前来申请移民定居哪里还用得着“封疆之界”呢只怕是赶也赶不走啊

“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就这样成了名言以至于我们为现在还常常用它来评价国际关系谴责霸权主义者

当然“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也同样是名言而且还更为广泛地应用于商业竞争体育比赛尤其是足球比赛的狂热之中这充分说明它所蕴含的哲理是丰富深刻而具广阔的延展性的

所谓“人心齐泰山移”谁说“人和”不是最最重要的财富呢

贤才可拜不可召

原文
孟子将朝王王使人来曰“寡人如就见者也有寒疾不可以风将视朝不识可使寡人得见乎

对曰“不幸而有疾不能造

明日出吊于东郭氏公孙丑曰“昔者辞以病今日吊或者不可乎

“昔者疾今日愈如之何不吊

王使人问疾医来

孟仲子对曰“昔者有王命有采薪之忧不能造朝今病小愈趋造于朝我不识能至否乎

使数人要于路“请必无归而造于朝

不得已而之景丑氏宿焉

景子曰“内则父子外则君臣人之大伦也父子主恩君臣主敬丑见王之敬子也未见所以敬王也

“恶是何言也齐人无以仁义与王言者岂以仁义为不美其心曰‘是何足与言仁义也’云尔则不敬莫大乎是我非尧舜之道不敢以陈于王前故齐人莫如我敬王也

景子曰“否非此之谓也礼曰‘父召无诺君命召不俟驾’固将朝也闻王命而遂不果与夫礼若不相似然

“岂谓是与曾子曰‘晋楚之富不可及也彼以其富我以吾仁彼以其爵我以吾义吾何慊乎哉’夫岂不义而曾子言之是或一道也天下有达尊三爵一齿一德一朝廷莫如爵乡党莫如齿辅世长民莫如德恶得有其一以慢其二哉故将大有为之君必有所不召之臣欲有谋焉则就之其尊德乐道不如是不足与有为也故汤之于伊尹学焉而后臣之故不劳而王桓公之于管仲学焉而后臣之故不劳而霸今天下地醜德齐莫能相尚无他.好臣其所教而不好臣其所受教汤之于伊尹桓公之于管仲则不敢召管仲且犹不可召而况不为管仲者乎

注释

指齐王

应当

将视朝第一个“朝”读zhao即“清晨”的意思第二个“朝”读Chao意即“朝廷”视朝即在朝廷处理政务

不识不知

东郭氏齐国的大夫

孟仲子孟了的堂兄弟跟随孟子学习

采薪之忧本意是说有病不能去打柴引申为自称生病的代词柴草

要(yao)拦截

景丑氏齐国的大夫

父召无诺礼记•曲礼“父召无诺先生召无诺唯而起”“唯”和“诺”都是表示应答急时用“唯”缓时用“诺”父召无诺的意思是说听到父亲叫不等说“诺”就要起身

不俟驾不等到车马备好就起身

义同“殆”大概恐怕

慊(qian)

醜(Chou)类似相近

译文

孟子准备去朝见齐王恰巧齐王派了个人来转达说“我本应该来看您但是感冒了吹不得风明早我将上朝处理政务不知您能否来朝廷上让我见到您

孟子回答说“不幸得很我也有病不能上朝廷去

第二天孟子要到东郭大夫家里去吊丧公孙丑说“昨天您托辞生病谢绝了齐王的召见今天却又去东郭大夫家里吊丧这或许不太好吧

孟子说“昨天生病今天好了为什么不可以去吊丧呢

齐王打发人来问候孟子的病并且带来了医生孟仲子应付说“昨天大王命令来时他正生着病不能上朝廷去今天病刚好了一点已经上朝廷去了但我不知道他能否到达

孟仲子又立即派人到路上去拦孟子转告孟子说“请您无论如何不要回家而赶快上朝廷去

孟子不得已而到景丑的家里去住宿景丑说“在家庭里有父子在家庭外有君臣这是人与人出问最重要的伦理关系父子之间以慈恩为主君臣之间以恭敬为主我只看见齐王尊敬您却没看见您尊敬齐王

孟子说“哎这是什么话在齐国人中没有一个与齐王谈论仁义的难道是他们觉得仁义不好吗不是他们心里想的是‘这样的王哪里配和他谈论仁义呢这才是他们对齐王最大的不恭敬.至于我不是尧舜之道就不敢拿来向齐王陈述所以齐国人没有谁比我更对齐王恭敬了

景丑说“不我不是说的这个方面礼经上说过父亲召唤不等到应‘诺’‘唯’一声就起身君王召唤不等到车马备好就起身可您呢本来就谁备朝见齐王听到齐王的召见却反而不去了这似乎和礼经上所说的不大相合吧

孟子说“原来你说的是这个呀曾子说过‘晋国和楚国的财富没有人赶得上不过他有他的财富我有我的仁他有他的爵位我有我的义我有什么不如他的呢’曾子说这些话难道没有道理吗应该是有道理的罢天下有三样最尊贵的东西一样是爵位一样是年龄一样是德行在朝廷上最尊贵的是爵位在乡里最尊贵的是年龄至于辅助君王治理百姓最尊贵的是德行.他怎么能够凭爵位就来怠慢我的年龄和德行呢所以大有作为的君主一定有他不能召唤的大臣如果他有什么事情需要出谋划策就亲自去拜访他们这就叫尊重德行喜爱仁道不这样就不能够做到大有作为因此商汤对于伊尹先向伊尹学习然后才以他为臣于是不费大力气就统一了天下桓公对于管仲也是先向他学习然后才以他为臣于是不费大力气就称霸于诸侯现在天下各国的土地都差不多君主的德行也都不相上下相互之间谁也不能高出一筹没有别的原因就是因为君王们只喜欢用听他们的话的人为臣而不喜欢用能够教导他们的人为臣商汤对于伊尹桓公对于管仲就不敢召唤管仲尚且不可以被召唤更何况连管仲都不屑于做的人呢

题解

这个连管仲都不屑于做的人就是孟子自己因为在公孙丑上当公孙王提出管仲来和孟子相比时孟子已经说过自已根本不屑于与管仲相比(参见3•1)比都不愿意比当然就更不愿意做了

可见孟子的自视是很高的

自视既然这样高当然就不愿意被呼来唤去的了自己主动要去朝见是一回事被召唤去朝见又是另一回事所以孟子才有为景丑等人所不理解的行为这种行为不仅孟子有就是孔子也是有的我们读本章有些地方就与论语•阳货记录孔子虚与委蛇对付阳货的情况相似说穿了是因为凡是自视甚高的人都很注意自己的立身“出处”这种做法在民间的看法可就不一样了说得好听一点是“清高”说得不好听一点是“拿架子”再说得难听一点那可就是“迂腐”而“酸溜溜”的了或许正是因为这样因为他们的“清高”(或“迂腐”)而不肯苟且所以无论是孔子还是孟子周游列国都不被重用空有满腹经纶和济世良方相反像苏秦张仪那样的纵横家却完全没有孔孟的“清高”(或“迂腐”)“展开谈天说地口来说名利是非人”只管游说得君王高兴不择一切手段结果却大行其道甚至能够“挂六国相印”

撇开对孔孟与苏秦张仪的比较不论回到对用人一方面的要求来看孟子在这里的意思是很明确的就是要求当政治目的君王“尊贤使能”“尊德乐道”礼贤下士主动放下自己尊贵的架子而启用贤才甚至拜贤才为老师就像商汤王对待伊尹齐桓公对待管仲那样其实这也是儒学在用人问题上的基本观点虽然孔孟本人一生宣扬这种观点而自身并没有受到过这种待遇但他们的思想却对后世的用人之道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刘玄德“三顾茅庐”请诸葛亮的故事不就是这种影响最为典型的例证吗

当然有这种典型的例证并不意味着后世都在实施着孔孟的观点而是恰恰相反人们越是津津乐道于“三顾茅庐”的故事就越是说明现实中缺乏这种“礼贤下士”“求贤若渴”的作风事实上孟的思想永远都给我们以理想主义的感觉他们所提出的一些思想观点就是在两千多年后的今天也仍然使人感到有很多理想的成分或许也正是因为有这种理想的成分吧才使他们的理论历久而常新给人以启迪而不过时这已经是题外的话了

回到用人和被用的问题上来既然当政者多半“好臣其所教而不好臣其所受教”既然任人唯贤礼贤下士是如此困难如此遇作为被用的人有一点“不可召”的清高和骨气不也是应该的吗正如曾子所说你有你的官位我有我的正义我又输与你什么呢

所以我们还不能简单地认为孟子“不能造朝”是故作姿态是迂腐而应该肯定他的清高和骨气不然的话“亚圣”之名从何得来呢下一篇(当受则受当辞则辞)

当受则受当辞则辞

原文
陈臻问曰“前日于齐王馈兼金一百而不受于宋馈七十镒而受于薛馈五十镒而受前日之不受是则今日之受非也今日之受是则前日之不受非也夫子必居一于此矣

孟子曰“皆是也当在宋也予将有远行行者必以赆辞曰‘馈赆’予何为不受当在薛也予有戒心辞日‘闻戒故为兵馈之’予何为不受若于齐则未有处也无处而馈之是货之焉有君子而可以货取乎

注释

陈臻孟子的学生

兼金好金因其价格双倍于普通金所以称为“兼金”

一百即一百镒(yi)镒为古代重量单位.一镒为二十两

春秋时有薛国但在孟子的时代已被齐国所灭所以这里的薛是指齐国靖郭君田婴的封地在今山东滕县东南

赆(jin):给远行的人送路费或礼物

戒心戒备意外发生根据赵歧的注释当时有恶人要害孟子所以孟子有所戒备

未有处没有出处引申为没有理由

动词收买贿赂

译文

陈臻问道“以前在齐国的时候齐王送给您好金一百镒您不接受到宋国的时候家王送给您七十镒您却接受了在薛地薛君送给您五十镒您也接受了如果以前的不接受是正确的那后来的接受便是错误的如果后来的接受是正确的那以前的不接受便是错误的老师您总有一次做错了吧

孟子说“都是正确的当在宋国的时候我准备远行对远行的人理应送些盘缠所以宋王说‘送上一些盘缠’我怎么不接受呢当在薛地的时候我听说路上有危险需要戒备薛君说‘听说您需要戒备所以送上一点买兵器的钱’我怎么能不接受呢至于在齐国则没有任何理由没有理由却要送给我一些钱这等于是用钱来收买我哪里有君子可以拿钱收买的呢

题解

陈臻的推论看起来似乎有道理二者必居其一但实际上却局限于形式逻辑的范畴是就是不是就不是缺乏辨证逻辑的灵活性不能解决特殊性的问题

孟子的回答则是跳出了“两难推论”的藩篱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不同情况不同对待辩证解决用孔子孟子等人的话说这就叫通权达变

论语•雍也篇里我们已经看到当公西华被孔子派去出使齐国时冉有替公西华多要一些安家口粮孔子认为公西华做大使“乘肥马衣轻裘”有的是钱财口粮所以并没有多给他安家口粮(6•4)可是当原思做孔子家的总管而自己觉得俸禄太高时孔子却劝他不要推辞(6•5)这与孟子在齐国推辞而在宋国和薛地却接受一样都是令一般人不理解但无论是孔子还是孟子他们之所以这样做都是有自己的一番道理的总起来说就是孔子所说的“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论语•里仁)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君子爱财取之有道”从思想方法上来说就是既坚持原则又通权达变不仅处理经济问题如此就是个人的立身处世也是如此所以孟子说孔子是‘可以仕则仕可以止则止可以久则久可以速则速”(公孙丑上)的“圣之时者”(万章下)也就是突出他通权达变而识时务的一面甚至包括孔子的名言“用之则行舍之则藏”(论语述而和孟子的名言“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孟子•尽心下)等也无不是这种精种的体现

今天我们面临市场经济的时代金钱的受与不受辞与不辞问题也时常摆在人们的面前孟子的基本作则是“焉有君子而可以货取乎不拿不明不白的钱在这样的原则前提下当受则受当辞则辞这种处理态度恐怕对我们是有借鉴意义的罢

当然关键是在对那“当”的理解上理解错误或者是故意理解错误把不当接受的作为了当接受的统统接受了下来那就要出问题要被人“货取”了所以君子不可不当心啊下一篇(无官无责进退有余)

原文
孟子之平陆谓其大夫曰“子之持戟之士一日而三失伍则去之否乎”曰“不待三”“然则子之失伍也亦多矣凶年饥岁子之民老羸转于沟壑壮者散而之四方者几千人矣”曰“此非距心之所得为也”曰“今有受人之牛羊而为之牧之者则必为之求牧与刍矣求牧与刍而不得则反诸其入乎抑亦立而视其死与”曰“此则距心之罪也

他日见于王“王之为都者臣知五人焉知其罪者惟孔距心”为王诵之王曰“此则寡人之罪也

译文

孟子到了平陆对那里的长官(孔距心)说“如果你的卫士一天三次擅离职守开除不开除他呢

孔距心说“不必等三次

(孟子说)“那么您失职的地方也够多的了荒年饥岁您的百姓年老体弱抛尸露骨在山沟的年轻力壮逃荒到四方的将近一千人了

孔距心说“这个问题不是我能够解决的

孟子说“假如现在有个人接受了别人的牛羊而替他放牧那么必定要为牛羊寻找牧场和草料了如果找不到牧场和草料那么是把牛羊还给那个人呢还是就站在哪儿眼看着牛羊饿死呢

孔距心说“这是我的罪过

往后的某一天孟子朝见齐王说“大王的地方长官我认识五个能认识自己罪过的只有孔距心

齐王说“这是我的罪过啊

无官无责进退有余

原文
孟子谓蚳蛙“子之辞灵丘而请士师似也为其可以言也今既数月矣未可以言与

蚳蛙谏于王而不用致为臣而去齐人曰“所以为蚳蛙则善矣所以自为则吾不知也

公都子以告

“吾闻之也有官守者不得其职则去有言责者不得其言则去我无官守我无言责也则吾进退岂不绰绰然有余裕哉

注释

蚳(zhi)蛙齐国大夫

灵丘齐国边境邑名

士师官名管禁令狱讼刑罚等是法官的通称

公都子孟子的学生

译文

孟于对蚳蛙说“您辞去灵丘县长而请求做法官这似乎有道理因为可以向齐王进言可是现在你已经做了好几个月的法官了还不能向齐王进言吗

蚳蛙蛙向齐王进谏齐王不听蚳蛙因此辞职而去齐国人说“孟子为蚳蛙的考虑倒是有道理但是他怎样替自己考虑呢我们就不知道了

公都子把齐国人的议论告诉了孟子

孟子说“我听说过有官位的人如果无法尽其职责就应该辞官不干有进言责任的人如果言不听计不从就应该辞职不干至于我既无官位又无进言的责任那我的进退去留岂不是非常宽松而有自由的回旋余地吗

题解

有官有职就有责

不能尽职不能尽责当什么官呢难免失落难免苦闷与烦恼

可是要尽职要尽责又免不了争斗免不了权术依然是苦闷与烦恼

进退维谷所谓“落入教中”身不由己啊如果再加上官场黑暗腐败尔虞我诈你死我活那就更是痛苦不堪人性扭曲了.

只有无官一身轻进退都有余地

可是对很多人来说这种“轻”是“人生不能承受之轻”真正“轻”下来了反而过得很沉重这就叫“红尘滚滚过几人能参破”所以还是要去汲汲于功名拼命挤进“彀中”

倒是孟子看得很清楚

“我无官守我无言责也则吾进与退岂不绰绰然有余裕哉

对于要想潇洒走一回轻轻松松过一生的人来说还是听听孟老夫子的话有好处

下一篇(君子不以天下俭其亲)

原文
孟子为卿于齐出吊于滕王使盖大夫王驩为辅行王驩朝暮见反齐滕之路未尝与之言行事也公孙丑曰“齐卿之位不为小矣齐滕之路不为近矣反之而未尝与言行事何也”曰“夫既或治之予何言哉

译文

孟子在齐国担任国卿受命到滕国吊丧齐王派盖地的长官王驩为孟子的副使王驩早晚同孟子相见一起往返于齐国至滕国的路上孟子却从来没有与他商量过怎样办理公事

公孙丑说“王驩作为齐国国卿的职位不算小了从齐国到滕国的路程也不算近了但往返途中未曾与他谈过公事这是为什么呢

孟子说“他既然已经独断专行我还有什么话可说呢

君子不以天下俭其亲

原文
孟子自齐葬于鲁反于齐止于嬴

充虞请曰“前日不知虞之不肖使虞敦匠事虞不敢请.今愿窃有请也木若以美然

“古者棺椁无度中古棺七寸椁称之自天子达于庶人非直为观美也然后尽于人心不得不可以为悦无财不可以为悦得之为有财古之人皆用之吾何为独不然且比化者无使土亲肤于人心独无恔吾闻之君子不以天下俭赔

注释

自齐葬于鲁孟子在齐国时随行的母亲去世孟子从齐国把母亲遗施购国安葬

地名故城在今山东莱芜西北

充虞孟子的学生

匠事木匠制作棺材的事

棺椁(guo)无度古代棺材分内外两层内层叫棺外层的套棺叫椁棺椁无度是说棺与椁都没有尺寸规定

中古指周公治礼以后的时代

不得指礼制规定所不允许

这里是“与”的意思

为了

化者死者

恔(xiao)快慰满足

译文

孟子从齐国到鲁国安葬母亲后返回齐国住在嬴县

学生充虞请教说“前些日子承蒙老师您不嫌弃我让我管理做棺椁的事当时大家都很忙碌我不敢来请教现在我想把心里的疑问提出来请教老师棺木似乎太好了一点吧

孟子回答说“上古对于棺律用木的尺寸没有规定中古时规定棺木厚七寸椁木以与棺木的厚度相称为准从天子到老百姓讲究棺木的质量并非仅仅是为了美观而是因为要这样才能尽到孝心为礼制所限不能用上等木料做棺椁不能够称心没有钱不能用上等木料做棺椁也不能够称心既为礼制所允许又有财力古人都会这么做我又怎么不可以呢况且这样做不过是为了不让泥土沾上死者的尸体难道孝子之心就不可以有这样一点满足吗我听说过君子不因为天下大事而俭省应该用在父母身上的钱财

题解

从流传下来很少的记载来看我们已经知道孟子的母是一位慈母在孟子的教育上很花了些心血所以当母亲去世的时候孟子的孝子之心是可以理解的把棺桂做得好一点也没有什么不可以

当然孟子一书之所以把这一章记载在这里绝不仅是为了给孟子为母亲做上等棺择作解释而是为了表达孟子的思想在安葬父母的问题上只要是礼制和财力两方面许可就要尽力做得好一些尤其是本章最后的一句话--“君子不以天下俭其亲”更是格言似的表达了孟子关于“孝”的看法

我们已经知道论语里有不少孔子及其弟子关于“孝”关于“丧”的问题的论述其中比较重要而又与本章所论问题关系密切的如孔子在八佾篇里的说法“与其易也宁戚”意思是说丧礼与其铺张浪费宁可悲哀可度所以孔子其实更重视的是内在情感方面而要求在物质方面节俭办事反对丧事过分大办铺张浪费这一点在孟子这里显然已发生了变化时代不同个人所处地位不同财力状况不同都导致了这种变化但万变不离其宗有一点是肯定的就是强调丧事是“孝心”的重要体现必须要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

不过高度重视并不意味着越铺张越好就是为母亲做上等棺椁的孟子不也仍然坚持了礼制与财力许可这两条基本原则吗

所以超出我们的“礼制”(文件]规范(比如说动用几十辆豪华公车)和财力大办丧事也罢修豪华祖坟也罢都不一定能够在孔孟这里得到支持倒是真正诚心诚意地尽自己的财力在礼俗许可的范围内办好丧事更重要的是在内真正表达对失去亲人的悲戚和悼念才是先贤圣哲们所赞许的行为下一篇(官场与商场中的垄断现象)

原文
沈同以其私问曰“燕可伐与”孟子曰“可子哙不得与人燕子之不得受燕于子哙有仕于此而子悦之不告于王而私与之吾子之禄爵夫士也亦无王命而私受之于子则可乎何以异于是”齐人伐燕

或问曰“劝其伐燕有诸”曰“未也沈同问‘燕可伐与’吾应之曰‘可’彼然而伐之也彼如曰‘孰可以伐之’则将应之曰‘为天吏则可以伐之’今有杀人者或问之曰‘人可杀与’则将应之曰‘可’彼如曰‘孰可以杀之’则将应之曰‘为士师则可以杀之’今以燕伐燕何为劝之哉

译文

沈同以个人名义问道“燕国可以讨伐吗

孟子说“可以子哙不得把燕国让给别人子之不得从子哙那里接受燕国比方说这里有个士人您喜欢他就不禀告君王而私自把自己的俸禄爵位让给他那个士人也不经君王同意私自从您那里接受俸禄和爵位这样行吗(子哙)让君位的事同这有什么两样

齐国攻打燕国有人问道“(您)鼓励齐国攻打燕国有这回事吗

孟子说“没有沈同问‘燕国可以征伐吗’我答复他说‘可以’他们认为这个说法对便去征伐燕国他如果问‘谁能去征伐燕国’那我将答复他说‘奉了上天使命的人才可以去征伐’就好比这里有个杀人犯如果有人问我‘这个人该杀吗’我就回答说‘可以’他如果再问‘谁可以去杀这个杀人犯’那我就会回答他‘做法官的才可以杀他’现在让一个跟燕国一样无道的国家去征伐燕国我为什么要鼓励它呢

原文
燕人畔王曰“吾甚惭于孟子”陈贾曰“王无患焉王自以为与周公孰仁且智”王曰“恶是何言也”曰“周公使管叔监殷管叔以殷畔知而使之是不仁也不知而使之是不智也仁智周公未之尽也而况于王乎贾请见而解之

见孟子问曰“周公何人也”曰“古圣人也”曰“使管叔监殷管叔以殷畔也有诸”曰“然”曰“周公知其将畔而使之与”曰“不知也”“然则圣人且有过与”曰“周公弟也管叔兄也周公之过不亦宜乎且古之君子过则改之今之君子过则顺之古之君子其过也如日月之食民皆见之及其更也民皆仰之今之君子岂徒顺之又从为之辞

译文

燕国人反抗(齐国的占领)齐王说“对孟子我感到很惭愧”陈贾说“大王不必犯愁大王如果在仁和智方面同周公相比较自己觉得谁强一些”齐王说“咳这是什么话”陈贾说“周公派管叔去监察殷人管叔却带着殷人叛乱(如果周公)知道他会反叛还派他去这是不仁如果不知道他会反叛而派他去这是不智仁和智周公还未能完全具备何况您大王呢请允许我见到孟子时向他作些解释”陈贾见到孟子问道“周公是怎样一个人”孟子说“古代的圣人”陈贾说“他派管叔监察殷人管叔却带着殷人叛乱有这回事吗”孟子说“是这样”陈贾说“周公是知道他会反叛而派他去的吗”孟子说“(周公)不知道”“既然这样那么(岂不是)圣人也会有过错吗”孟子说“周公是弟弟管叔是哥哥(谁能料到哥哥会背叛呢)周公的过错不也是情有可原的吗况且古代的君子犯了过错就改正现在的君子犯了过错却照样犯下去古代的君子他的过错就像日食月食一样人民都能看到等他改正后人民都仰望着他现在的君子岂只是坚持错误竟还为错误作辩解

官场与商场中的垄断现象

原文
孟子致为臣而归王就见孟子“前日愿见而不可得得侍同朝甚喜今又弃寡人而归不识可以继此而得见乎

对曰“不敢请耳固所愿也

他日王谓时子“我欲中国而授孟子室养弟子以万钟使诸大夫国人皆有所矜式子盍为我言之

时子因陈子而以告孟子陈子以时子之言告孟子

孟子曰“然夫时子恶知其不可也如使予欲富辞十万而受万是为欲富乎季孙‘异哉子叔疑使己为政不用则亦已矣又使其子弟为卿人亦孰不欲富贵而独于富贵之中有私龙断’古之为市也以其所有易其所无者有司者治之耳有贱丈夫焉必求龙断而登之以左右望而罔市利人告以为贱故从而征之征商自此贱丈夫始矣

注释

致为臣而归指孟子辞去齐宣王的客卿而归故乡在古代有“致仕”“致禄”“致政”等多种说法其中的“致”都是“归还”的意思

时子齐王的巨子

中国在国都中指临淄城“中”在这里是介词“国”即国都

万钟古代量器齐国量器有豆钟四种每豆四升每区四斗每釜四区每钟十釜万钟为六万四千石

矜式敬重效法

陈子即孟子的学生陈臻

季孙赵歧注为孟子的弟子朱熹则认为“不知何时人”

子叔疑人名与季孙一样不可考

龙断即“垄断”原意是名词指高而不相连属的土墩子后逐渐引申为把持独占

丈夫对成年男子的通称

译文

孟子辞去齐国的官职准备回乡齐王专门去看孟子‘从前希望见到您而不可能后来终于得以在一起共事我感到很高兴现在您又将抛弃我而归去了不知我们以后还能不能够相见

孟子回答说“我不敢请求罢了这本来就是我的愿望

过了几天齐王对臣下时子说‘我想在都城中拨一所房子给孟子再用万钟粮食供养他的学生使我们的官吏和人民都有所效法您何不替我向孟子谈谈呢

时子便托陈子把这话转告给孟子陈子也就把时子的话告诉了孟子

孟子说“嗯那时子哪里知道这事做不得呢如果我是贪图财富的人辞去十万钟傣禄的官不做却去接受一万钟的赏赐这的是想更富吗季孙曾经说过‘子叔疑真奇怪自己要做官别人不重用也就算了嘛却又让自己的子弟去做卿大夫谁不想做官发财呢可他却想在这做官发财中搞垄断’这正如古代的市场交易本来不过是以有换无有关的部门进行管理但却有那么一个卑鄙的汉子一定要找一个独立的高地登上去左边望望右边望望恨不得把全市场的赚头都由他一人捞劳去别人都觉得这人卑鄙因此向他征税征收商业税也就从这个卑鄙的汉子开始了

题解

孟子在齐宣王那里虽然受到比较好的接待甚至做了客卿在不少问题上(例如是否攻打燕园是否占领燕园等)齐宣王也征求他的意见但齐宣王却始终不愿意实施孟子所提出的“仁政”方案所以孟子还是只有“致为臣而归”辞职归家了

当齐宣王通过臣下来转达留住孟子的愿望时孟子以“辞十万而受万是为欲富乎”作为回答表明了自己做官绝对不是为了个人发财致富而是为实现政治抱负济世救民接着孟子便说了一段寓言式的话指出了官场和商场都有人想进行垄断的现象

之所以说孟子的这段话像寓言是因为它的含义极其深刻而具有哲理

官场的垄断现象不用多说大家也很清楚自古便有裙带关系就像孟子这里所指出的子叔疑自己做官不算还要让自己的子弟都去做官话说回来世袭制度本身就是一种垄断制度即便不是世袭的科举制度其垄断现象也是非常严重的一部官场现形记所揭露的种种丑恶其实也并没有跳出孟子的时代多远所以孟子所指出的官场垄断是深刻而意义深远的

尤其具有超前意义的是孟子在指出官场垄断现象的同时还指出了市场垄断现象的起源其“贱丈夫”的说法固然具有浓厚的寓言色彩商业税的征收也绝不会真正起源于这个“贱丈夫”但是“贱丈夫”不过是“罔市利”的市场垄断行为的化身罢了所以说征收商业税起源于这种市场垄断行为也不是没有道理的.最为有意思的是我们都知道垄断资本主义是近现代社会的产物而孟子早在两千多年前就指出了这个垄断的怪物-一“贱丈夫”虽然性质和程度都有所不同但其超前意义不是很值得深思吗

就我们今天而言市场经济的竞争已愈来愈激烈愈来愈卷进全民的注意力“赚进每一分可能赚到的钱“已成为很多经商者的心愿但是如果只图自己赚钱而“罔市利”不顾别人利益则很可能成为孟子笔下的“贱丈夫”成为大家群起而攻之的对象结果很可能会事与愿违不仅不能“罔市利”反而还会做“市利”所罔落入教中走投无路所以还是不要做“贱丈夫”而做“大丈夫”罢

就孟子的本意而言“贱丈夫”的寓言是为了配合说明官场与商场一样存在着垄断干扰着他说服齐王实施仁政而这正是他不愿意享受十万钟的俸禄而辞职还乡的根本原因一心想称霸于列强的齐宣王又哪能体会到这些呢就算体会到又会不会真正采纳孟子的建议实施以道德来统一天下的“仁政”呢这些都是孟子所不抱希望的了所以他只能以近乎寓言的方式来表这让他的学生把它转达回齐王那里任他去深思罢了下一篇(当今之世舍我其谁也)

原文
孟子去齐宿于昼有欲为王留行者坐而言不应隐几而卧客不悦曰“弟子齐宿而后敢言夫子卧而不听请勿复敢见矣”曰“坐我明语子昔者鲁穆公无人乎子思之侧则不能安子思泄柳申详无人乎穆公之侧则不能安其身子为长者虑而不及子思子绝长者乎长者绝子乎

译文

孟子离开齐国在昼邑歇宿有个想替齐王挽留孟子的人来看孟子严肃地端坐着与孟子谈话孟子不理睬他靠着几案睡觉

客人很不高兴地说“我是先一天斋戒沭浴后才敢跟您说话先生睡卧而不听今后再也不敢请求见您了

孟子说“坐下来我明白地告诉你从前鲁缪公要是没有人在子思身边侍候就不能让子思安心泄柳申详要是没有人在鲁缪公身边侍候就不能使自己安身请你为年长的人考虑远远是比不上子思的是你拒绝长者呢还是长者拒绝你

原文
孟子去齐尹士语人曰“不识王之不可以为汤武则是不明也识其不可然且至则是干泽也千里而见王不遇故去三宿而后出昼是何濡滞也士则兹不悦”高子以告“夫尹士恶知予哉千里而见王是予所欲也不遇故去岂予所欲哉予不得已也予三宿而出昼于予心犹以为速王庶几改之王如改诸则必反予夫出昼而王不予追也予然后浩然有归志予虽然岂舍王哉王由足用为善王如用予则岂徒齐民安天下之民举安王庶几改之予日望之予岂若是小丈夫然哉谏于其君而不受则怒悻悻然见于其面去则穷日之力而后宿哉」尹士闻之曰“士诚小人也

译文

孟子离开齐国有个叫尹士的人就对别人说“不能识别齐王是不可以成为商汤王和周武王就是不明白世事如果能识别其不可以但是又来了那就是想要求取国君的恩惠行走了千里路来见齐王得不到赏识所以又走了在昼地住宿了三天才走是何等的想长期滞留在齐国我最不高兴的就是这种人

高子把这个话告诉了孟子

孟子说“那个尹士怎么能知道我呢不远千里来见齐王是我的愿望不得赏识而离开怎么能是我希望的呢我是无可奈何呀我住了三天才离开昼地在我心里仍觉得快了就是希望齐王能改变齐王如果改变那就会反过来找我而我离开昼地齐王没有来追赶我我这才产生了很多回家的感想我虽然这样做怎么是舍去齐王呢这是齐王遵照足用为善的原则齐王如果使用我我怎么会只是让齐国的人民能安居乐业全天下的人民都可以安居乐业了就是希望齐王能改变我才每天盼望着我难道象是一个目光短浅的小人吗向国君进谏言而不被接受就发怒怨恨失意的神色露在脸上离开时就要拚命尽力后才住宿吗

尹士听说孟子这番话后“我才是一个小人呀

当今之世舍我其谁也

原文
孟子去齐充虞路问曰“夫子若有不豫色然前日虞闻诸夫子曰‘君子不怨天不尤人’”

“彼一时此一时也五百年必有王者兴其间必有名世者由周而来七百有余岁矣以其数则过矣以其时考之则可矣夫天未欲平治天下也如欲平治天下当今之世舍我其谁也吾何为不豫哉

注释

快乐愉快

不怨天不尤人这是引孔子的话论语-宪问责怪抱怨

名世者有名望而辅佐君王的人

译文

孟子离开齐国充虞在路上问道“老师似乎有不快乐的样子可是以前我曾听老师您讲过‘君子不抱怨上天不责怪别人”’

孟子说“那是一个时候现在又是一个时候从历史上来看每五百年就会有一位圣贤君主兴起其中必定还有名望很高的辅佐者从周武王以来到现在已经七百多年了从年数来看已经超过了五百年从时势来考察也正应该是时候了大概老天不想使天下太平了吧如果想使天下太平在当今这个世界上除了我还有谁呢我为什么不快乐呢

题解

这一段话不分名言却不少它所表达的孟子的思想感情是极复杂的有些像告老还乡歌又有些像解甲归田赋

孟子的学生是很不错的在这时深知老师的心情于是了引用老师平时所说的“不怨天不尤人”来加以劝慰

老师也是很不错的坦率承认“彼一时此一时也”人非圣贤怎么可能没有自己的情绪呢所以平时说“不怨天不尤人是对的可一旦事情真正落到自己头上有抱怨情绪也是可以理解的

接下来孟子话说天下大势实际上也向学生解释了自己不愉快的原因“五百年必有王者兴其间必有名世者”这是孟子的政治历史现成为名言对后世发生着深刻影响按照这个观点推算孟子的时代正应该有“王者”兴起了可孟子周游列国居然没有发现这样的“王者”好不容易遇到齐宣王看来还有些眉目可最终还是斗不过那些“贱丈夫”自己没有能够说服齐宣工实施“王天下”的一套治国平天下方案没有“王者”“名世者”又怎么显现出来呢而孟子分明觉得自己就正应该是那“名世者”所以才有如许惆怅如许阎然又怎能“不怨天不尤人”呢所以他说“大概老天不想使天下太平了吧”反过来又自我安慰说如果老天还想使天下太平“当今之世舍我其谁也’这样一想也就没有什么不快乐了“吾何为不豫哉”与其说是对学生充虞的回答不如说是自我解嘲更准确些

“当今之世舍我其谁也”大有孔子所说“天生德于予桓她其如子何”(论语•速而)的味道其底蕴是一种“以天下为己任”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当然孟子的表达是有愤激情绪的因此也成为后世批判孔孟之道时的靶子之一认为他不可一世狂妄到了极点要说狂妄伟大的人物从内心来说总是那么一点点的如果要脱离开具体的语言环境来加以定罪那孟子当然也就难辞其咎了因为他毕竟说过那样一句话啊

原文
孟子去齐居休公孙丑问曰“仕而不受禄古之道乎”曰“非也于崇吾得见王退而有去志不欲变故不受也继而有师命不可以请久于齐非我志也

译文

孟子离开齐国住在休地公孙丑问他“做官而不接受俸禄是古时候的道理吗

孟子说“不是在崇地的时候我见到齐王退下来我就有离开的想法我不想改变这种想法所以就不接受俸禄后来发生了战争不能够申请离开长期留在齐国不是我的想法

本文论证过程上可以分为前后两个部分

第一部分从开头到“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主要分析了天时地利人和三个要素在决定战争胜负中的不同作用首先提出论点“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天时”一般指对战争有利的天气和时令“地利”是指对进攻或防守有利的地理形势“人和”是指内部团结人心归向接着作者用顶真连环的句式层层推进的方法强调了人和的重要得出结论指出人和是取得战争胜利的最主要的条件是决定性的因素然后从两个方面分别论证了“天时”“地利”的局限性首先从进攻一方的失利论证“天时不如地利”后从防御一方的失利论证“地利不如人和”两方面综合论证了“人和”对战争的重要性之后又顺势加以推理“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推论“人和”在治理整个国家中的作用

第二部分从“得道者多助”到结束进一步深入论证“得道”在战争中的作用“道”指的是孟子主张的“仁政”“得道”就是施行了仁政施行“仁政”就会“多助”“多助”则“天下顺之”这就是人和即得到人民的支持和拥护在这里孟子通过“得道”和“失道”的后果--“多助”和“寡助”的鲜明对比充分说明了人和在治国中的重要作用之后又将“多助”和“寡助”的后果向纵深引出推论出人和在统一天下中的作用也非常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