告子章句下

本篇包括政治战争财政税收等多方面的治国问题也包括教育历史个人修养等方面的内容其中“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是非常著名的一章全篇原文共16章本书选10章

怎样比较

原文
人有问屋庐子“礼与食孰重

“礼重

“色与礼孰重

“礼重

“以礼食则饥而死不以礼食则得食必以礼乎亲迎则不得得妻不亲迎则得妻必亲迎乎

屋庐子不能对明日之邹以告孟子

孟子曰“于答是也何有不揣其本而齐其末方寸之木可使高于岑搂金重于羽者岂谓一钩金与一舆羽之谓哉取食之重者与礼之轻者而比之奚翅食重取色之重者与礼之轻者而比之奚翅色重往应之曰‘紾兄之臂而夺之食则得食不紾则不得食则将紾之乎逾东家墙而搂其处子则得妻不搂则不得妻则将搂之乎”’

注释

春秋时国名故址在今山东济宁

屋庐子孟子的学生

亲迎古代婚姻制度新郎亲迎新娘这里代指按礼制娶亲

岑楼尖顶高楼

衣带钩一钩金即一衣带钩那样一点点金

同“啻”

紾(zhěn)扭转

处子处女

译文

有个任国人问屋庐子说“礼和食哪样重要”屋庐子说“礼重要”那人问“娶妻和礼哪样重要

屋庐子说“礼重要

那人又问“如果非要按照礼节才吃就只有饿死不按照礼节而吃就可以得到吃的那还是一定要按照礼节吗如果非要按照‘亲迎’的礼节娶妻就娶不到妻子不按照‘亲迎’的礼节娶妻就可以娶到妻子那还是一定要‘亲迎’吗

屋庐子不能回答第二天就到邹国把这话告诉了孟子

孟子说“回答这个问题有什么困难呢如果不比较基础的高低是否一致只比较顶端那么一块一寸见方的木头可以使它高过尖顶高楼我们说金属比羽毛重难道是说一个衣带钩的金属比一车羽毛还重吗拿吃的重要方面和礼的细节相比较何止于吃的重要拿娶妻的重要方面和礼的细节相比较何止于娶妻重要你去这样答复他‘扭折哥哥的胳膊抢夺他的食物就可以得到吃的不扭便得不到吃的那会去扭吗爬过东边人家的墙壁去搂抱人家的处女就可以得到妻子不去搂抱便得不到妻子那会去搂抱吗”’

题解

以诡辩对诡辩以极端对极端这是孟子在这里所采用论辩方法

任国人采取诡辩的方式把食与色的问题推到极端的地步来和礼的细节相比较提出哪个重要的问题企图迫使孟子的学生屋庐子回答食色比礼更重要屋庐子当然不会这样回答但由于他落入了对方的圈套而不能够跳出来所以就只好语塞而求助于老师了

孟子一听就识破了对方的诡辩手段并且生动而一针见血地指出“不揣其本而齐其末方寸之木可使高于岑楼”接着从金属与羽毛的比重问题过渡到分析任国人诡辩的症结所在这实际上就是一个比较的方法问题孟子的意思很明确比较应该让以较的对象双方在同一水平线上同一基准上而不应该把一个对象推到极端来和另一个对象的细节相比较这样比较出来的结果当然是错误而荒谬的了所以孟子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教给学生以诡辩对诡辩的说法从而战胜论辩的对方

所以这一章内容固然也是孟子对礼的维护和捍卫但对我们来说更有启发意义的却是他作为一个智者的思维方式和论辩艺术

人皆可以为尧舜

原文
曹交问曰“人皆可以为尧舜有诸

孟子曰“然

“交闻文王十尺汤九尺今交九尺四寸以长食粟而已如何则可

“奚有于是亦为之而已矣有人于此力不能胜一匹雏则为无力人矣今日举百钧则为有力人矣然则举乌获之任是亦为乌获而已矣夫人岂以不胜为患哉弗为耳徐行后长者谓之弟疾行先长者谓之不弟夫徐行者岂人所不能哉所不为也尧舜之道孝弟而已矣子服尧之服诵尧之言行尧之行是尧而已矣子服桀之服诵桀之言行禁之行是桀而已矣

“交得见于邹君可以假馆愿留而受业于门

“夫道若大路然岂难知哉人病不求耳子归而求之有余师

注释

曹交赵歧注认为是曹君的弟弟名交但孟子的时代曹国已亡所以也不确切

一匹雏一只小鸡

乌获古代传说中的大力士.

假馆借客舍意为找一个住处

译文

曹交问道“人人都可以做尧舜有这说法吗

孟子说“有

曹交说“我听说文王身高一丈汤身高九尺如今我身高九尺四寸多却只会吃饭罢了要怎样做才行呢

孟子说“这有什么关系呢只要去做就行了要是有人自以为他连一只小鸡都提不起来那他便是一个没有力气的人如果有人说自己能够举起三千斤那他就是一个很有力气的人同样的道理举得起乌获所举的重量的也就是乌获了人难道以不能胜任为忧患吗只是不去做罢了比如说慢一点走让在长者之后叫做悌快一点走抢在长者之前叫做不悌那慢一点走难道是人做不到的吗不那样做而已尧舜之道不过就是孝和悌罢了你穿尧的衣服说尧的话做尧的事你便是尧了你穿桀的衣服说桀的话做桀的事你便是桀了

曹交说“我准备去拜见邹君向他借个住处情愿留在您的门下做学生

孟子说“道就像大路一样难道难于了解吗只怕人不去寻求罢了你回去自己寻求吧老师多得很呢

题解

人皆可以为尧舜

这当然是植根于“性善论”而鼓励人人向善个个都可以有所作为的命题了

其关键还是一个“不为”与“不能”的问题也就是梁惠王上里面所说的“挟泰山以超北海”和“为长者折枝”的问题只不过从与梁惠王讨论的政治问题过渡到与一般人讨论个人修养问题罢了所以无论是君王从政治国还是个人立身处世都有一个“不为”与“不能”的问题摆在我们面前认识到这一点后就可以树立起我们每个人立志向善的信心从自己力所能及的事情做起不断完善自己最终成为一个有所作为的人

说到底还是反对人自惭形秽妄自菲薄要求自尊自贵

这大概也是“人皆可以为尧舜”的积极意义所在吧

下一篇(仁义是和平的前提)

告子下

仁义是和平的前提

原文
宋牼将之楚孟子遇于石丘“先生将何之

“吾闻秦楚构兵我将见楚王说而罢之楚王不悦我将见秦王说而罢之二王我将有所遇

“轲也请无问其详愿闻其指说之将何如

“我将言其不利也

“先生之志则大矣先生之号则不可先生以利说秦楚之王秦楚之王悦于利以罢三军之师是三军之士乐罢而悦于利也为人臣者怀利以事其君为人子者怀利以事其父为人弟者怀利以事其兄是君臣父子兄弟终去仁义怀利以相接然而不亡者未之有也先生以仁义说秦楚之王秦楚之王悦于仁义而罢三军之师是三军之士乐罢而悦于仁义也为人臣者怀仁义以事其君为人子者怀仁义以事其父为人弟者怀仁义以事其兄是君臣父子兄弟去利怀仁义以相接也然而不王者末之有也何必曰利

注释

宋牼(kēng)战国时宋国著名学者反对战争主张和平

石丘地名其址不详

构兵交战

说(shuì)劝说

说而相合

同“旨”大概大意

提法

译文

宋牼准备到楚国去孟子在石丘这个地方遇上了他孟子问“先生准备到哪里去

宋牼说“我听说秦楚两国交战我准备去见越王劝说他罢兵如果楚王不听我准备去见秦王劝说他罢兵在两个国王中我总会劝说通一个

孟子说“我不想问得太详细只想知道你的大意你准备怎样去劝说他们呢

宋释说“我将告诉他们交战是很不利的

孟子说“先生的动机是很好的可是先生的提法却不行先生用利去劝说秦王楚王秦王楚王因为有利而高兴于是停止军事行动军队的官兵也因为有利而高兴于是乐于罢兵做臣下的心怀利害关系来侍奉君主做儿子的心怀利害关系来侍奉父亲做弟弟的心怀利害关系来侍奉哥哥这就会使君臣之问父子之间兄弟之间都完全去掉仁义心怀利害关系来互相对待这样不使国家灭亡的是没有的若是先生以仁义的道理去劝说秦王楚王秦王楚王因仁义而高兴于是停止军事行动军队的官兵也因仁义而高兴于是乐于罢兵做臣下的心怀仁义来侍奉君主做儿子的心怀仁义来侍奉父亲做弟弟的心怀仁义来侍奉哥哥这就会使君臣之间父子之问兄弟之间都完全去掉利害关系心怀仁义来互相对待这样还不能够使天下归服的是没有的何必要去谈听‘利’呢

题解

孟子在这里所讲的道理几乎就是他第一次见梁惠王时所说的那一套的翻版只不过那时主要是针对从政治国问题这一次却是谈的战争与和平的问题了

在孟子看来和平当然是很重要的所以他也非常支持宋牼维护和平的行为但是和平的前提是仁义而不是利害关系如果用利害关系去换得一时的和平早晚也会失去和平不仅失去和平还会失去国家失去天下因为基于利害关系的和平实际上隐伏着很多不和平的因素这就是人与人之间都以利害关系相互对待一旦利害关系发生冲突必然导致争斗失去稳定与和平相反如果以仁义为前提赢得和平则会保持长久的稳定与发展不仅不会失去和平而且还会使天下人心归服安定统一这是因为基于仁义的和平使人与人之间都以仁义道德相互对待没有根本的利害冲突人人忠诚谦让仁爱正义用我们今天的话来说“让世界充满爱”哪里还有什么战争的危机呢

应该认为从理论上说孟子的学说是很有道理的也是能够自圆其说的我们今天不是也依然呼唤“让世界充满爱”呼唤世界的长期稳定与和平吗但是从历史和现实的实践来看无论是战争还是和平既然有军事行动发生就不可能没有利害关系在内也不可能有纯粹为抽象的仁义道德而战的战争和纯粹为抽象的仁义道德而罢兵停战的和平出现在孟子所处的战国时代尤其没有这种可能

所以以仁义为前提的和平在孟子的时代只能是一种理想正如以仁义为前提的战争只能是一种理想一样

下一篇(富国强兵与仁义道德)

告子下

富国强兵与仁义道德

原文
孟子曰“今之事君者皆曰‘我能为君辟土地充府库’今之所谓良臣古之所谓民贼也君不乡道不志于仁而求富之是富桀也‘我能为君约与国战必克’今之所谓良臣古之所谓民贼也君不乡道不志于仁而求为之强战是辅桀也由今之道无变今之俗虽与之天下不能一朝居也

注释

乡道向往道德同“向”向往

与国盟国

译文

孟子说“如今服事国君的人都说‘我能为国君开拓土地充实府库’如今所说的好臣子正是古代所说的残害百姓的人国君不向往道德不立志行仁却去想法让他富有这等于是去让夏桀富有又说‘我能够替国君邀约盟国每战一定胜利’如今所说的好巨子正是古代所说的残害百姓的人国君不向往道德不立志行仁却去想法让他武力强大这等于是去帮助夏桀从如今这样的道路走下去不改变如今的风俗习气即便把整个天下给他也是一天都坐不稳的

题解

所谓“今之事君者”的说法显然是富国强兵的说法而孟子所反对的正是这种不行仁政而穷兵续武的搞法所以他深恶痛绝地说“今之所谓良臣古之所谓民贼也”把那些自夸能富国强兵的人称为“民贼”

这里实际上就是“富国强兵”与“仁义道德”之间的冲突

所谓“春秋无义战”(孟子•尽心下)既然如此战国又有多少“义战”呢所以在孟子的时代战争与仁义道德至少在孟子的思想上是格格不入的正因为这样他才一贯反对靠战争靠军事力量取胜的“霸道”而主张靠政治靠仁义道德吸引人感化人的“王道”这是仁义道德与“强兵”的冲突

至于“富国”讲的是“利”追求的是“辟土地充府库”这与他所说的“以义治国何必言利”正是针锋相对的观点遭到他的反对更是理所当然的了

由此可见孟子之所以深恶痛绝那些自诩能够富国强兵的“今之所谓良臣”是以“君不乡道不志于仁”为前提的换言之这些人所搞的富国强兵是与孟子心目中的仁义道德相对立的假如这些国家的君主“乡道而志于仁”假如这些“今之所谓良臣”既富国强兵又行仁义道德那孟子又该怎么说呢

当然这都是“假如”正如我们在前面所说孟子之所以形成他的这种思想正是因为他所处的现实是“富国强兵”与“仁义道德”相对立的因此要抽象出来问这个问题就只有我们自己来回答了假如真能够既富国强兵及行仁义道德二者得兼又何乐而不为呢我们今天说一手抓物质文明建设一手抓精神文明建设两手抓两手都要硬不正是这种“二者得兼”的追求吗

下一篇(无过无不及原则的运用)

告子下

无过无不及原则的运用

原文
白圭“吾欲二卜而取一何如

孟子曰“子之道道也万室之国一人陶则可乎

“不可器不足用也

“夫貉五谷不生惟黍生之无城郭宫室宗庙祭祀之礼无诸侯币帛饔飧无百官有司故二十取一而足也今居中国去人伦无君子如之何其可也陶以寡且不可以为国况无君子乎欲轻之于尧舜之道者大貉小貉也欲重之于尧舜之道者大梁小梁也

注释

白圭名丹曾做过魏国的宰相.筑堤治水很有名

貉(mò)又作“貊”古代北方的一个小国

饔(yōng)早餐飧(sūn)晚餐这里以饔飧代指请客吃饭的礼节

去人伦无君子去人伦指无君臣祭祀交际的礼节无君子指无百官有司

译文

白圭说“我想定税率为二十抽一怎么样

孟子说“你的办法是貉国的办法一个有一万户人的国家只有一个人做陶器怎么样

白圭说“不可以因为陶器会不够用

孟子说“貉国五谷不能生长只能长黍子没有城墙宫廷祖庙和祭祖的礼节没有诸侯之间的往来送礼和宴饮也没有各种衙署和官吏所以二十抽一便够了如今在中原国家取消社会伦常不要各种官吏那怎么能行呢做陶器的人太少尚且不能够使一个国家搞好何况没有官吏呢想要比尧舜十分抽一的税率更轻的是大貉小貉想要比尧舜十分抽一的税率更重的是大桀小桀

题解

那就只能十分抽一完全合于尧舜之道了

白圭知道孟子主张薄赋税所以故意来问他定税率为二十抽一怎么样殊不知孟子从实际情况出发奉行的是无过无不及的中庸之道所以在这里展开了一次中庸的现实运用既回答了白圭的问题又表明了自己无过无不及的主张

财政税收是维持一个国家运转必不可少的手段可是财政税收多少合适这就是一个问题了如果横征暴敛苛捐杂税太多太重老百姓就会受不了怨声载道如果偷税漏税太多税率太低国家财政紧张入不敷出又会影响国家机构的正常运转孟子是深深知道这一点的所以他从实际出发指出如果按照白圭所提出的税率二十抽一赋税倒是薄了老百姓的负担倒是减轻了可国家怎么运转呢除非像那边远落后的貉国那样根本就没有国家的机构没有靠财政负担的单位和国家工作人员但文明进化的中原国家既然已不可能回到像貉国那样的原始状态怎能实现像貉国那样的税收制度呢当然这样说并不意味着收得多越好像暴虐的夏络那样模征暴敛把人民逼入水深火热之中所以孟子提出了自己的看法

只有恰到好处才是儒者的追求

下一篇(以邻为壑仁人所恶)

告子下

以邻为壑仁人所恶

原文
白圭白“丹之治水也愈于禹

孟子曰“子过矣禹之治水水之道也是故禹以四海为壑今吾子以邻国为壑水逆付谓之泽水--一降水者洪水也-一仁人之所恶也吾子过矣

注释

丹之治水白圭治水的方法韩非子•喻老篇记载主要在于筑堤塞穴所以孟子要指责他“以邻国为壑”

壑(hè)本义为沟壑这里扩大指受水处

洚(jiàng)大水泛滥

译文

白圭说“我治理水比大禹还强

孟子说“你错了大禹治理水患是顺着水的本性而疏导所以使水流汪于四海如今你却使水流到邻近的国家去水逆流而行叫做洚水--洚水就是洪水--是仁慈的人厌恶的你错了

题解

从方法上说大禹治水顺应水性重在疏导白圭治水却高筑堤防重在堵塞

从效果上说大禹最终将水导入四海而白圭却把水堵塞后流向邻国导入四海造福人民而于人无害流向邻国则是损人利己仁者厌恶的行为

所以孟子一再说“你错了”并不承认白圭治水有什么了不起更不用说超过大禹了

从白圭治水“以邻国为壑”联想到我们生活中“以邻为壑”的现象那可真是比比皆是举不胜举的了比如说一个普遍现象是自己家里装修得非常豪华舒适干净得一尘不染但却把垃圾桶垃圾袋放在与邻居共用的楼道里自己家里的花岗石地面或木地板或纯羊毛地毯要保持清洁却把一家人乃至客人的臭鞋子都堆在门外楼道上摆展览让上上下下的邻居都在鞋阵中捂鼻而行这只是最为常见最为普遍的生活小事至于那商家之间的竞争同事之间的勾心斗角政治斗争中的你死我活“以邻为壑”的手段更是无所不用其极总而言之就是一种损人利己嫁祸于人的行为

当然你知道“以邻为壑”人家也同样知道“以邻为壑”结果是人人都成了“邻”成了“壑”’到时候也就没有一处干净没有一处不受灾害了由此看来“以邻为壑”的最终结果是害人害己所以还是收起这种“仁人所恶”的“以邻为壑”手段“以邻为友”大家和睦相处互相帮助的好

下一篇(君子不亮恶乎执)

告子下

君子不亮恶乎执

原文
孟子曰“君子不亮恶乎执

注释

同“谅”诚信

译文

孟子说“君子不讲信用怎么能够有操守呢

题解

关于“信”的问题孔子孟子都有表面上看来自相矛盾的说法

孔子一方面说“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论语•为政)另一方面却又说“言必信行必果孩在然小人哉”(论语•子路)

孟子一方面说“君子不亮恶乎执”另一方面却又说“大人者言不必信行不必果惟义所在”(离娄下)

这种自相矛盾正如我们已多次说过的那样其实正是原则与变通二者的对立统一在孔子孟子看来一方面“信”是君子立身处世的基本原则之一但另一方面又不能拘泥于小节小信所以应该以“义”来进行调节变通这就是孟子所说的“惟义所在”其实二者的辩证统一孔子在论语•卫灵公里也已经说到过这就是“君子贞而不谅”贞是大信谅是小信(与孟子本章的“亮”(谅)泛指一般的信不一样)一句话要大信不要小信要在原则问题上讲信用不要拘泥固守于小节上的一成不变

这就是孔子孟子关于“信”的辩证观值得我们特别注意.以免引起思想认识上的迷惑不解乃至于混乱

下一篇(好善足以治天下)

告子下

好善足以治天下

原文
鲁欲使乐正子为政孟子曰“吾闻之喜而不寐

公孙丑曰“乐正于强乎

“否

“有知虑乎

“否

“多闻识乎

“否

“然则奚为喜而不寐

“其为人也好善

“好善足乎

“好善优于天下而况鲁国平夫苟好善则四海之内皆将轻千里而来告之以善夫苟不好善则人将曰也也予既已知之矣’也也之声音颜色距人于千里之外士止于千里之外则谗谄面谀之人至矣与谗诌面谀之人居国欲治可得乎

注释

乐正子复姓乐正名克

好善这里特指喜欢听取善言

优于天下优于治天下的意思充足

容易不以为难

也也(yi)自满的样子

同“拒”

说陷害人的坏话巴结奉承讨好逢迎

译文

鲁国打算让乐正子治理国政孟子说“我听到这一消息欢喜得睡不着觉

公孙丑问“乐正子很有能力吗

孟子说“不

公孙丑问“有智慧有远见吗

孟子说“不

公孙丑问“见多识广吗

孟子说“不

公孙丑问“那您为什么高兴得睡不着觉呢

孟子回答说“他为人喜欢听取善言

公孙丑问“喜欢听取善言就够了吗

孟子说“喜欢听取善言足以治理天下何况治理鲁国呢假如喜欢听取善言四面八方的人从千里之外都会赶来把善言告诉他假如不喜欢听取善言那别人就会摹仿他说‘呵呵我都已经知道了’呵呵的声音和脸色就会把别人拒绝于千里之外士人在千里之外停止不来那些进谗言的阿谈奉承之人就会来到与那些进谗言的阿波奉承之人住在一起要想治理好国家办得到吗

题解

在孟子看来治理好一个国家并不单靠执政者个人的能力智慧和学识而应当广泛听取和采纳别人的意见集思广益这样就会吸引天下的有识之士治理国家乃至于治理天下就会游刃有余了相反如果自以为是听不进别人的意见那真正的有识之士就会被拒之于千里之外而奸邪的馅媚之徒就会乘虚而入这样一来想治理好国家就是不可能的了

这里所说的“好善”主要指喜欢听取善言而问题则在于对这“善言”的理解上什么叫善言善言不是一般意义上的“好话”而是指对于治理国家有益的忠言所谓“良药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忠言当然不都是“逆耳”的正如良药不一定都是苦口的一样但却的确有那么些忠言是“逆耳”的甚至是非常不中听的在这种情况下就看那听取善言的人是真好善还是假好善了真好善的人雍容大度宰相肚里能撑船对于不那么中听的话也照样能够听取采纳其合理的对于治国平天下有益的良方假好善的人心里就不那么痛快甚至会恼羞成怒即便不当面发作也会在下来以后找个碴儿把那进言的人给开销掉唐太宗李世民是历史上著名的好皇帝也是“好善”的典范之一但他不也多次想杀掉那一再进“逆耳”之言的魏徽吗

由此看来如果乐正于真是“好善”的人那就的确非常不简单孟子一听说他将执政于鲁国就高兴得睡不着觉也就没有什么不可理解的了

下一篇(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告子下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原文
孟子曰“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土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益其所不能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于虑而后作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注释

畎(quǎn)亩田间田地

傅说(yuè)殷武丁时人曾为刑徒在傅险筑墙后被武丁发现举用为相

版筑一种筑墙工作在两块墙版中填人泥土夯实

胶鬲(gé)殷纣王时人曾以贩卖鱼盐为生周文王把他举荐给纣后辅佐周武王

管夷吾管仲此处指狱囚管理者当年齐桓公和公子纠争夺君位公子纠失败后管仲随他一起逃到鲁国齐桓公知道他贤能所以要求鲁君杀死公子纠而把管仲押回自己处理鲁君于是派狱囚管理者押管仲回国结果齐桓公用管仲为宰相

孙叔敖是春秋时楚国的隐士隐居海边被楚王发现后任为令尹(宰相)

百里奚举于市春秋时的贤人百里奚流落在楚国秦穆公用五张羊皮的价格把他买回任为宰相所以说“举于市”

同“增”

通“横”指横塞

表征表现

法家拂士法家有法度的大臣假借为“弼”辅佐拂士即辅佐的贤士

译文

孟子说“舜从田间劳动中成长起来傅说从筑墙的工作中被选拔出来胶鬲被选拔于鱼盐的买卖之中管仲被提拔于囚犯的位置上孙叔敖从海边被发现百里奚从市场上被选拔所以上天将要把重大使命降落到某人身上一定要先使他的意志受到磨练使他的筋骨受到劳累使他的身体忍饥挨饿使他备受穷困之苦做事总是不能顺利这样来震动他的心志坚韧他的性情增长他的才能人总是要经常犯错误然后才能改正错误心气郁结殚思极虑然后才能奋发而起显露在脸色上表达在声音中然后才能被人了解一个国家内没有守法的大臣和辅佐的贤士外没有敌对国家的忧患往往容易亡国由此可以知道忧患使人生存安逸享乐却足以使人败亡

题解

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br>孟子所举的例证是舜帝傅说胶鬲管仲孙叔敖百里奚六人其实为人所熟知的还有姜子牙的故事

所谓“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云云成为孟子最著名的篇章之一后人常引以为座右铭激励无数志士仁人在逆境中奋起其思想基础是一种至高无上的英雄观念和浓厚的生命悲剧意识一种崇高的献身精神是对生命痛苦的认同以及对艰苦奋斗而获致胜利的精神的弘扬

借用悲剧哲学家尼采的话来说是要求我们“去同时面对人类最大的痛苦和最高的希望”(快乐的科学)

因为痛苦与希望本来就同在

说到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太史公说得好

周文王被拘美里而演周易孔子困陈蔡而编春秋屈原遭流放而赋离骚左丘明失明而写国语孙胺脚残而著兵法吕不韦迁蜀地而出吕览韩非子被秦国囚有说难孤愤诗经三百篇大多都是发愤所作(史记•太史公自序)

之所以如此正是因为他们身处逆境的忧患之中心气郁结奋发而起置之死地而后生的缘故

至于死于安乐者历代昏庸之君荒淫逸乐而身死国亡其例更是不胜枚举

所以对人的一生来说逆境和忧患不一定是坏事生命说到底是一种体验因此对逆境和忧患的体验倒往往是人生的一笔宝贵财富当你回首往事的时候可以自豪而欣慰地说“一切都经历过了一切都过来了”这样的人生是不是比那些一帆风顺没有经过什么磨难没有什么特别体验的人生要丰富得多因而也有价值得多呢

下一篇(教亦多术)

告子下

教亦多术

原文
孟子曰“教亦多术矣予不屑之教诲也者是亦教诲之而已矣

译文

孟子说“教育也有多种方式方法我不屑于教诲他本身就是对他的教诲

题解

教育有多种方式方法这是不言而喻的孟子这里着重谈到的则是一种独特的方法不屑之教是亦教之其实我们已经看到过孔子正是采取这种“不屑之教”的老手除了论语•阳货所记载他对孺悲的态度是典型的“不屑之教”而外他教育宰予“朽木不可雕也粪土之墙不可杇也于予与何诛”(论语•公冶长)对于宰予这样的人还有什么好责备的呢说没有什么好责备的其实正是最严厉的责备所以也是一种“不屑之教”“不屑之教”的奥妙在于我之所以不屑于教诲他是让他羞愧而奋发向上因此不屑于教诲只是不从正面讲道理而已是从反面激发他的自尊心想来宰予是羞愧而奋发向上了的后来还做了齐国的临淄大夫看来儒家先贤教学很是注意教育心理学原理的运用虽然他们当时并不一定概括出了这些原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