告子章句上

本篇集中讨论人性问题是孟子“性善论”思想较为完整的体现连带的是仁义道德与个人修养的问题对精神与物质感性与理性人性与动物性等问题也有所涉及全篇原文共20章本书选14章

人性向善犹水就下

原文
告子“性犹湍水决诸东方则东流决诸西方则西流人性之无分于善不善也犹水之无分于东西也

孟子曰“水信无分于东西无分子上下乎人性之善也犹水之就下也人无有不善水无有不下今天水搏而跃之可使过颡激而行之可使在山是岂水之性哉其势则然也人之可使为不善其性亦犹是也

注释

告子生平不详大约做过墨子的学生较孟于年长

湍(tuan)水急流的水

趋向

颡(sang)额头

译文

告子说“人性就像那急流的水缺口在东便向东方流缺口在西便向西方流人性无所谓善与不善就像水无所谓向东流向西流一样

孟子说“水的确无所谓向东流向西流但是也无所谓向上流向下流吗人性向善就像水往低处流一样人性没有不善良的水没有不向低处流的当然如果水受拍打而飞溅起来能使它高过额头加压迫使它倒行能使它流上山岗这难道是水的本性吗形势迫使它如此的人的可以迫使他做坏事本性的改变也像这样

题解

值得我们特别注意的是孟子的雄辩风范随口接过论敌的论据而加以发挥以水为喻就以水为喻就好比我们格斗时说你用刀咱们就用刀你用枪咱们就用枪欲擒故纵持之有故言之成理“水信无分于东西无分于上下平”一语杀入穴道只需要轻轻一转其论证便坚不可移使读者读来不得不束手就擒于是我们便都是性善论者了

只不过当我们放下书本而面对现实生活中的种种邪恶时的确又会发出疑问人性真如孟老夫子所描述的那般善良那般纯洁得一尘不染吗这种时候我们即便不会成为苟子“性恶论”的信徒多半也会同意告子的观点了罢“人性之无分于善不时犹水之无分于东西也

下一篇(恻隐之心人皆有之)

告子上

恻隐之心人皆有之

原文
公都子“告子曰‘性无善无不善也’或曰‘性可以为善可以为不善是故文武兴则民好善幽厉兴则民好暴.’或曰‘有性善有性不善是故以尧为君而有象以省瞽瞍为父而有舜以纣为兄之子且以为君而有微子启王子比干’今曰‘性善’然则被皆非与

孟子曰“乃若其情则可以为善矣乃所谓善也若夫为不善非才之罪也恻隐之心人皆有之羞恶之心人皆有之恭敬之心人皆有之是非之心人皆有之恻隐之心仁也羞恶之心义也恭敬之心礼也是非之心智也仁义礼智非由外铄我也我固有之也弗思耳矣故曰‘求则得之舍则失之’或相倍蓰而无算者不能尽其才者也‘天生蒸有物有则民之秉好是懿德’孔子曰‘为此诗者其知道乎故有物必有则民之秉故好是懿’”

注释

公都子孟子的学生

舜的异母弟品行不善

瞽(gu)瞍(SOU)舜的父亲品行不善

乃若转折连词大致相当于“至于”等

指天生的性情

指天生的资质

铄(shuo)授予

蓰(xi)五倍

引自诗经•大雅•蒸民

法则

译文

公都子说“告子说‘人性无所谓善良不善良’又有人说‘人性可以使它善良也可以使它不善良所以周文王周武王当朝老百姓就善良周幽王周厉王当朝老百姓就横暴’也有人说‘有的人本性善良有的人本性不善良所以虽然有尧这样善良的人做天子却有象这样不善良的臣民虽然有瞽瞍这样不善良的父亲却有舜这样善良的儿子虽然有殷纣王这样不善良的侄儿并且做了天子却也有微子启王子比干这样善良的长辈和贤臣’如今老师说‘人性本善’那么他们都说错了吗

孟子说‘从天生的性情来说都可以使之善良这就是我说人性本善的意思至于说有些人不善良那不能归罪于天生的资质.同情心人人都有羞耻心人人都有恭敬心人人都有是非心人人都有同情心属于仁羞耻心属于义恭敬心属于礼是非心属于智这仁义礼智都不是由外在的因素加给我的而是我本身固有的只不过平时没有去想它因而不觉得罢了所以说‘探求就可以得到放弃便会失去’人与人之间有相差一倍五倍甚至无数倍的正是由于没有充分发挥他们的天生资质的缘故诗经‘上天生育了人类万事万物都有法则老百姓掌握了这些法则就会崇高美好的品德’孔子说‘写这首诗的人真懂得道啊有事物就一定有法则老百姓掌握了这些法则所以崇尚美好的品德”’

题解

学生公都子更为全面地提出了人性问题来和孟子进行讨论除了告子的观点外还另外举出了两种观点且有理有据说服力较强这一次孟子没有以诘难或推谬的方式进行辩论而是正面阐述了自己关于人性本善的看法说是阐述其实也是重申因为其主要内客即关于恻隐羞恶恭敬是非“四心”以及它们与仁智之间的内在联系他在公孙五上里已经提出并阐述过了只不过在那里是从“人皆有不忍人之心”出发探讨“四心”与“仁政”之间的关系具有政治心理学的色彩而这里则是纯从人性探讨的角度出发回答学生关于人性是否天生善良的问题

其实到底人性是如孟子的看法天生善良还是如苟子的看法天生邪恶或者如告子等人的看法无所谓善也无所谓恶这是一个很难说得清的问题即便是哲学思想进步发展到今天对于这个古老的话题学者们往往也莫衷一是各执一端所以孟子的看法的确也只能代表一家之言

值得我们注意的是孟子在这里进一步提出了“求则得之舍得失之”的问题按照孟子的看法不仅人性本善人性本来有“四心”就连仁义礼智这四种品质道德也都是“我固有之也只不过平时我们没有去想它因而不觉得罢了所以现在我们应该做的就是要在自己的身上自己的本性之中去发现仁义礼智“尽其才”充分发挥自己的天生资质这使人想到他在公孙丑上里面所说的人有仁义礼智的四端“犹其有四体也”仁义礼智已经植根于我们的本性之中就像手脚四肢已长在我们的身上一样由于太自然太习惯了反倒使我们浑然不知意识不到了如果有一个人突然对我们说‘我发现手脚就长在我们的身上”我们不认为他是个百分之百的白痴才怪可今天突然有人对我们说“我发现仁义礼智就在我们的本性之中”我们认为他是白痴还是认为他发现了“新大陆”呢

古往今来东南西北多少人在寻求仁义礼智世间公道却原来都是背着娃娃找娃娃孟子向我们猛击一掌说娃娃不就在你的身上吗于是我们都反省自身在自己的身上自己的本性中去寻求仁义礼智的善的根苗加以培养使之茁壮成长

抛开抽象的哲学论争不说孟子的“性善论”思想是不是有它积极进取健康向上的意义呢

下一篇(口之于味有同嗜焉)

告子上

口之于味有同嗜焉

原文
孟子曰“富岁子弟多赖凶岁子弟多暴非天之降才尔殊其所以陷溺其心者然也今夫麰麦播种而耰其地同之时又同浡然而生至于日至之时皆熟矣虽有不同则地有肥硗雨露之养人事之不齐也故凡同类者举相似也何独至于人而疑之圣人与我同类者故龙子不知足而为履我知其不为蒉’屦之相似天下之足同也口之于味有同耆四也易牙先得我口之所喜者也如使口之于味也其性与人殊若犬马之与我不同类也则天下何耆皆从易牙之于味也至于味天下期于易牙是天下之口相似也耳亦然至于声天下期于师旷是天下之耳相似也惟目亦然至于子都天下莫不知其姣也不知子都之姣者无目者也故曰口之于味也有同耆焉耳之于声也有同听焉目之于色也有同美焉至于心独无所同然乎心之所同然者何也谓理也义也圣人先得我心之所同然耳故理义之悦我心犹刍豢之悦我口

注释

同“懒”

这样如此不同

麰(mou)麦大麦

耰(you)本为农具名此处作动词指用土覆盖种子

动词种植

浡(bo)旺盛

日至即夏至

硗(qiao)土地贫瘠不肥沃

龙子古代的贤人

蒉(kui)

耆(Shi)通“嗜”

易牙春秋时齐国最擅烹调的人齐桓公的宠臣

与人殊即“人与人殊”之意

此处为语首词无义

子都春秋时代美男子

刍豢(huan)泛指家畜食草家畜如牛羊称刍食谷家畜如猎狗称豢

译文

孟子说“丰收年成少年子弟多半懒惰灾荒年成少年子弟多半横暴不是天生资质这样不同而是由于外部环境使他们的心有所陷溺以大麦而论播种后用土把种子覆盖好同样的土地同样的播种时间它们蓬勃地生长到了夏至时全都成熟了虽然有收获多少的不同但那是由于土地有肥瘠雨水有多少人工有勤惰而造成的所以凡是同类的事物其主要的方面都是相似的为什么一说到人就发生疑问了呢圣人与论是同类的人嘛所以龙子说‘不用知道脚的长短去编一双鞋我也知道是绝不会编成一个筐子的’草鞋的相近是因为天下人的脚都大致相同口对于味道有相同的嗜好易牙就是先掌握了我们的共同嗜好的人假如口对于味道每个人都根本不同就像狗马与我们完全不同类一样那么天下的人怎么会都喜欢易牙烹调出来的味道呢一说到口味天下的人都期望做到易牙那样这说明天下人的口味都是相近的对耳朵来说也是这样一提到音乐天下的人都期望做到师旷那样这说明天下人的听觉都是相近的对眼睛来说也是这样一提到子都天下人没有不认为他美的不认为子都美丽的是没有眼睛的人所以说口对于味道有相同的嗜好耳朵对于声音有相同的听觉眼睛对于颜色有相同的美感一说到心难道就偏偏没有相同的地方了吗心相同的地方大哪里在理在义圣人不过就是先掌握了我们内心相同的东西罢了所以理义使我的心高兴就像猪狗牛羊肉使我觉得味美一样

题解

我们都有共同的人性

物质享受如此精神享受也如此

说到底还是“人之初性本善”观点的发挥

孟子这段话成为二十世纪中叶理论界讨论“共同人性”‘共同美”的主要依据之一这恐怕是孟子本人怎么也不会想到的罢孟子本人则只知道刍拳悦口理义悦心说得亲切生动有滋有味令人真想亲口尝一尝那理义到底是什么滋味

然而美苦众生凡夫俗子又有几人真能像圣人那样亲切体味到理义之乐如口福之乐一样呢

因为理义之乐与口福之乐的确是有所不同的“理义之悦我心”所涉及的实际上是道德判断的方面是精神满足的问题而“刍豢之悦我”所涉及的实际上是感官知觉的方面是物欲满足的问题前者是抽象的精神的后者是具体的物质的是两个不同领域的问题不能混为一谈这大概正是孟子所疏忽的地方罢

当然说他有所疏忽并不意味着他所说的一切都没有了道理事实上只要不推到极端不说得那么绝对共同的人性也罢共同的审美感觉也罢都的确是存在的至于说共同的口味共同的听觉共同的对于美人的欣赏和喜爱那更是人之常倩无可辩驳的了关键是我们在承认这些共同性的同时也要承认个体的差异承认同中有异异中有同这样才相于把自助没有退路的被动位置上把有道理的说法都变成没有道理的了

下一篇(操则存舍则亡)

告子上

操则存舍则亡

原文
孟子曰“牛山之木尝美矣以其郊于大国斧斤伐之可以为美乎是其日夜之所息雨露之所润非无萌蘖之生焉牛羊又从而牧之是以若彼濯濯人见其濯濯也以为未尝有材焉此岂山之性也哉虽存乎人者岂无仁义之心哉其所以放其良心者亦犹斧斤之于木也旦旦而伐之可以为美乎其日夜之所息平旦之气其好恶与人相近也者几希则其旦昼之所为有梏亡之矣梏之反复则其夜气不足以存夜气不足以存则其违禽兽不远矣人见其禽兽也而以为未尝有才焉者是岂人之情也哉故苟得其养无物不长苟失其养无物不消孔子曰‘操则存舍则亡出人无时莫知其乡惟心之谓与

注释

牛山齐国首都临淄郊外的山

此处作动词用在……郊.大国即大都市指临淄

生长

萌蘖(nie)新枝嫩芽

濯濯(Zhuo)没有草木光秃秃的样子

平旦黎明天刚亮时

旦昼第一天

同“又”梏(gu)拘禁束缚梏亡指因受束缚而消亡

乡里“居”的意思

译文

孟子说‘牛山的树木曾经是很茂盛的但是由于它在大都的郊外经常遭到人们用斧子去砍伐还有够保持茂盛吗当然山上的树木日日夜夜都在生长雨水露珠也在滋润着并非没有清枝嫩芽长出来但随即又有人赶着牛羊去放牧所以也就像这样光秃秃的了人们看见它光秃秃的便以为牛山从来也不曾有过高大的树木这难道是这山的本性吗即使在一些人身上也是如此难道没仁义之心吗他们的放任良心失去也像用斧头砍伐树木一样天天砍伐还可以保持茂盛吗他们日日夜夜的生息在天刚亮时的清明之气这些在他心里所产生出未的好恶与一般人相近的也有那么一点点可到了第二天他们的所作所为又把它们窒息而消亡了反复窒息的结果便使他们夜晚的息养气不足以存在了夜晚的息养之气不足以存在也就和禽兽差不多了人们见到这些人的所作所为和禽兽差不多还以为他们从来就没有过天生的资质这难道是人的本性如此吗所以假如得到滋养没有什么东西不生长假如失去滋养没有什么东西不消亡孔子说过‘把握住就存在放弃就失去进出没有一定的时候也不知道它去向何方’这就是指人心而言的吧

题解

还是说性本善只不过侧重于后天的滋养保持一方面罢了

人性虽然本来善良但如果不加以滋养而是放任良心失去那就会像用斧头天天去砍伐树木一样即便是再茂盛的森林也会被砍成光秃秃的而一旦良心失去心灵失去把持还会以为原本就不存在

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心灵的故乡在哪里呢

现代人惶惑不安不就正在到处寻找精神的家园灵魂的故乡吗

问圣人圣人也只是回答“操则存舍则亡”至于它什么时候出入故乡在哪里圣人也“莫知其乡

实际上按照孟子翻来覆去的阐述精神的家园或故乡根本就无它处可寻而就在我们自己的身上就在我们自己的本性之中

所以关键是自我把持自我滋养加以发扬光大而不要到身外去寻求

一句话--

“还是回家种自己的园地要紧”伏尔泰笔下的老实人如是说

下一篇(一暴十寒与专心致志)

告子上

一暴十寒与专心致志

原文
孟子曰“无或乎王之不智也虽有天下易生之物也一日暴十日寒之未有能生者也吾见亦罕矣吾退而寒之者至矣吾如有萌焉何哉今夫奔之为数小数也不专心致志则不得也奔秋通国之善奕者也使奔秋诲二人奔其一人专心致志惟奔秋之为听一人虽听之一心以为有鸿鹄将至思援弓缴而射之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为是其智弗若与非然也

注释

同“惑”

暴(pu)同“曝”

围棋

技术技巧

鸿鹄(hu)天鹅

缴(zhuo)系在箭上的绳代指箭

译文

孟子说“大王的不明智没有什么不可理解的即使有一种天下最容易生长的植物晒它一天又冻它十天没有能够生长的我和大王相见的时候也太少了我一离开大王那些‘冻’他的奸邪之人就去了他即使有一点善良之心的萌芽也被他们冻杀了我有什么办法呢比如下棋作为一种技艺只是一种小技艺但如果不专心致志地学习也是学不会的奔秋是全国闻名的下棋能手叫奔秋同时教两个人下棋其中一个专心致志只听弈秋的话另一个虽然也在听但心里面却老是觉得有天鹅要飞来一心想着如何张弓搭箭去射击它这个人虽然与专心致志的那个人一起学习却比不上那个人是因为他的智力不如那个人吗回答很明确当然不是

题解

这里所说的王赵歧注为齐王指当时有人怪齐王不明智而孟子不曾辅佐孟子因此而作解释

一暴十寒或者如俗语所说“三天打鱼两天晒网”努力少荒废多很难奏效因此贵在坚持责在有恒心

世间万事莫不如此即以生活小事而论无论是练习写毛笔字写日记还是练习晨跑坚持冬泳真正能够持之以恒的有多少人呢

至于孟子所举到的围棋在他的那个时代也许的确只是雕虫小技但在我们今天可已是了不得的盛事了所谓“旷代棋王”所谓“棋圣”其桂冠已大有与圣人比肩之势当然这是题外话了

题内的话就很简单了学习要专心致志不能三心二意这在今天已是小学生都能明白的道理古令通则放之四海而皆准

不过孟子这段话说得非常生动形象理应入选小学语文教材

下一篇(鱼与熊掌不可得兼)

告子上

鱼与熊掌不可得兼

原文
孟子曰“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如使人所欲莫甚于生则几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一箪食一豆得之则生弗得则死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万钟则不辨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与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

注释

同“避”

古代盛羹汤的器具

呼尔轻勇地呼喝

蹴(Cu)尔以脚践踏

通“德”这里指以我为德即感激的意思

同“向”向来一向从前

译文

孟子说“鱼是我喜欢吃的熊掌也是我喜欢吃的如果不两样都吃我就舍弃鱼而吃熊掌生命是我想拥有的正义也是我想拥有的如果不能两样都拥有我就舍弃生命而坚持正义生命是我想拥有的但是还有比生命更使我想拥有的所以我不愿意苟且偷生死亡是我厌恶的但是还有比死亡更使我厌恶的所以我不愿意因为厌恶死亡而逃避某些祸患如果让人想拥有的没有超过生命的那么只要是可以活命什么事情于不出来呢如果让人厌恶的没有超过死亡的那么只要是可以逃避死亡的祸患什么事情干不出来呢但也有些人照此做就可以拥有生命时照此做照此做就可以逃避死亡的祸患却不照此做由此可知的确有比生命更使人想拥有的东西也的确有比死亡更使人厌恶的东西这种心原本不只是贤人才有而是人人都有只不过贤人能够保持它罢了一篮子饭一碗汤吃了便可以活下去不吃就要饿死如果吆喝着给人吃过路的人虽然饿着肚子也不会接受如果用脚踩踏后再给人吃就是乞丐也不屑于接受可是现在万钟的傣禄却有人不问合乎礼义与否就接受了万钟的俸禄对我有什么好处呢为了住宅的华丽妻妾的奉养以及我所认识的穷苦人感激我吗过去宁肯死亡都不接受的现在却为了住宅的华丽而接受了过去宁肯死亡都不接受的现在却为了妻妾的奉养而接受了过去宁肯死亡都不接受的现在却为了我所认识的穷苦人感激我而接受了这些不是可以停止的吗这种做法叫做丧失了本性

题解

生命诚可贵爱情价更高

若为自由故二者皆可抛(裴多菲)

“鱼与熊掌”的确是我们的生命历程中经常遇到的二难选择

大而言之想名又想利想做官的权势又想不做官的潇洒自由

小而言之想读书又想打麻将想工作又想休闲如此等等不一而足

之所以难难在舍不得难在那不可得兼的东西都是“我所欲也”甚至也是人人所欲的不然的话也就没有什么可难的了

生于朗朗乾坤太平盛世似乎已没有生与义生命与爱情与自由的不可得兼了这是幸事不过面对滚滚而来的经济洪流义与利的二难选择却恒常悬在我们的面前了--

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什么而取什么呢

至于孟子所说“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则是所谓“不吃嗟来之食”的问题这有礼记•檀弓下的一个故事可以佐证

齐国遭到饥荒黔敖准备了食物在路边赈济饥民一个人饥饿不堪地走过来了黔敖连忙左手端饭右手端汤冲那人喊道‘嗟来食”那人瞪着眼睛对黔敖说“我正因为不吃嗟来之食才饿成这个样子”尽管黔敖再三向他道歉那人仍然坚决不吃直到饿死

其穷棒子精神如此因为--

“嗟来之食吃下去肚子要痛的”(毛泽东别了司徒雷登)

这算不算是“舍生而取义”呢

下一篇(学问之道求其放心)

告子上

学问之道求其放心

原文
孟子曰“仁人心也人路也舍其路而弗由其心而不知求哀哉人有鸡犬放则知求之有放心而不知求学问之道无他求其放心而已矣

注释

放任失去

译文

孟子说“仁是人的本心义是人的大道放弃了大道不走失去了本心而不知道寻求真是悲哀啊有的人鸡狗丢失了倒晓得去找回来本心失去了却不晓得去寻求学问之道没有别的什么不过就是把那失去了的本心找回来罢了

题解

现代人寻找失去的灵魂

这是二十世纪文学艺术哲学所津津乐道的时髦主题之一

却原来早在两千多年前亚圣孟子就已呼声在前要求我们寻找自己失去的灵魂(本心)--仁爱之心正义之道了时过境迁孟子的呼唤与我们今天文学艺术哲学的现代追求还有没有相通之处他的呼声还能不能响越百代发聋振聩于当代国人呢

下一篇(忧指忘心舍本逐末)

告子上

忧指忘心舍本逐末

原文
孟子曰“今有无名之指屈而不信非疾痛害事也如有能信之者则不远秦楚之路为指之不若人也指不若人则知恶之心不若人则不知恶此之谓不知类

注释

同“伸”

不知类不知轻重舍本逐末

译文

孟子说“现在有人他的无名指弯曲而不能伸直虽然并不疼痛也不妨碍做事情但只要有人能使它伸直就是到秦国楚国去也不会嫌远为的是无名指不如别人无名指不如别人就知道厌恶心不如别人却不知道厌恶这叫做不知轻重舍本逐末

题解

儒者的确是心灵美的呼唤者卫道者我们在孟子这里就可以看到他一而再再而三地强调着这个主题

忧指忘心当然是不知轻重舍本逐末究其原因则有如下两个方面

第一指不若人一目了然无所藏匿(戴手套终不是办法)心不若人抽象无形可以伪装(虽然总有暴露的时候)

第二指不若人标准清清楚楚无可辨驳心不若人难以有所度量甚至可以自欺欺人

所以指不若人羞愧难当莫说秦楚之路就是飞越太平洋也在所不辞只要能去其耻辱心不若人不以为耻甚至反以为荣又有何秦楚之路可去呢

下一篇(饮食之人养小失大)

告子上

饮食之人养小失大

原文
孟子曰“人之于身也兼所爱兼所爱则兼所养也无尺寸之肤不爱焉则无尺寸之肤不养也所以考其善不善者岂有他哉于己取之而已矣体有贵贱有小大无以小害大无以贱害贵养其小者为小人养其大者为大人今有场师舍其梧檟养其樲棘则为贱场师焉养其一指而失其后背而不知也则为狼疾人也饮食之人则人贱之矣为其养小以失大也饮食之人无有失也则口腹岂适为尺寸之肤哉

注释

梧桐檟(jia)即楸树也是一种木质很好的树

樲(er)酸枣荆棘

狼疾同“狼藉”昏乱糊涂

通啻”(Chi)仅仅

译文

孟子说“人对于身体哪一部分都爱护都爱护便都保养没有一尺一寸的肌肤不爱护便没有一尺一寸的肌肤不保养考察她护养得好不好难道有别的方法吗不过是看他注重的是身体的哪一部分罢了身体有重要的部分有次要的部分有小的部分也有大的部分不要因为小的部分而损害大的部分不要因为次要部分而损害重要的部分护养小的部分的是小人护养大的部分的是大人如果有一位园艺师舍弃梧桐楸树却去培养酸枣荆棘那就是一位很糟糕的园艺师如果有人为护养一根指头而失去整个肩背自己还不明白那便是个糊涂透顶的人那种只晓得吃吃喝喝的人之所以受到人们的鄙视就因为他护养了小的部分而失去了大的部分如果说他没有失去什么的话那么一个人的吃喝难道就只是为了护养那一尺一寸的肌肤吗

题解

那失去了的“大的部分”到底是什么呢孟子在这里没有明说不过从他在其它地方所说的来看我们知道那就是“饱食暖衣逸居而无教”(滕文公上)的“教”也就是孔子所谓“饱食终日无所用心”(论语•阳货)的“用心”也就是说这里所说的“饮食之人”就是“近于禽兽”的人了

赵歧注孟子“只晓得吃喝的人之所以受到人们鄙视是因为他保养口腹而失去道德如果他不失道德保养口腹也没有什么不好所以一个人吃喝不仅仅是为了长一身细皮肥肉也是为了培养仁义道德啊

对我们今天的人来说对于“细皮”的护养已到了登峰造的地步不仅自己全心护养而且还求助于美容师和不断“新登场”的千奇百怪的美容护肤霜

对“细皮”的追求已如此而肥肉却是谁也不愿意长的了可是既不愿意长肥肉又舍不得口腹之乐于是便有减肥精减肥茶减肥霜减肥操大行其道了这才真正是“难矣哉

与其减肥不如“养大”不如有所“用心”

下一篇(思则得之不思则不得)

告子上

思则得之不思则不得

原文
公都子问曰“钧是人也或为大人或为小人何也

孟子曰“从其大体为大人从其小体为小人

“钧是人也或从其大体或从其小体何也

“耳目之官不思而蔽于物物交物则引之而已矣心之官则思思则得之不思则不得也此天之所与我先拉乎其大者则其小者弗能夺也此为大人而已矣

注释

同“均”

泛指人类

译文

公都子问道“同样是人有的成为君子有的成为小人这是为什么呢

孟子说“注重身体重要部分的成为君子注重身体次要部分的成为小人

公都子说“同样是人有的人注重身体重要部分有的人注重身体次要部分这又是为什么呢

孟子说“眼睛耳朵这类器官不会思考所以被外物所蒙蔽一与外物相接触便容易被引入迷途心这个器官则有思考的能力一思考就会有所得不思考就得不到这是上天特意赋予我们人类的所以首先把心这个身体的重要部分树立起来其它次要部分就不会被引入迷途这样便可以成为君子了

题解

这一章正好可以作为上一章的补充上一章是从否定的方面达了“养小失大”的害处这一章则从正面来说怎样树立“大”的问题而且所谓“大”“小”也很清楚了“心”是体之大者也是体之贵者其它器官如眼睛耳朵等都只是体之小者体之贱者所以要树立心的统帅作用只要心的统帅作用树立起来其它感官也就不会被外物所蒙蔽而误入歧途了

单就本章内容来看其中最突出的仍然是对心的重视所谓“心之官则思”成为了后世的名言“思则得之不思则不得”更是强调了思考对人的重要性联系到本篇所记载孟子对于人与动物区别的一系列论述来看这里所说的“此天之所与我者”实际上正是用“心之官则思”这一人类所独有的特点来划分人与动物协限弘扬心灵的思考对于人类的重要意义

本章另一点值得重视的是心与耳目等感官的关系问题耳目等感官由于不会思考所以容易为外物所蒙蔽心由于会思考所以不容易为外物所蒙蔽(当然“思则得之”思考了就会这样“不思则不得”如果你不思考心也只是一种摆设不起作用)所以只要“先立乎其大者”把心树立起来了“则其小者不能夺也”其它次要的部分比如耳目等感官就不会被外物所夺所蒙蔽了我们看到这实际上已接触到所谓感觉与理解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的问题我们在前面曾经说过孟子的整个学说具有非常浓厚了心理学色彩所以他虽然不可能提出感觉与理解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这些现代性的概念但他对它们的实质有所把握则是完全有可能的

至于他把“心”作为思考的器官而没有发现“大脑”这个新大陆则是传统性的认识局限不是他个人所能超载的了事实上作为传统性的习惯我们今天在语言运用中也仍然把“心”作为思想器官的代名词又何况在两千多年前的孟子时代呢

下一篇(“天爵”与“人爵”)

告子上

“天爵”与“人爵”

原文
孟子曰‘有天爵者有人爵者仁义忠信乐善不倦此天爵也公卿大夫此人爵也古之人修其天爵而人爵从之今之人修其天爵以要人爵既得人爵而弃其天爵则惑之甚者也终亦必亡而已矣

注释

要(yao)即“邀”求取追求

译文

孟子说“有天赐的爵位有人授的爵位仁义忠信不厌倦地乐于行善这是天赐的爵位公卿大夫这是人授的爵位古代的人修养天赐的爵位水到渠成地获得人授的爵位现在的人修养天赐的爵位其目的就在于得到人授的爵位一旦得到人授的爵位便抛弃了天赐的爵位这可真是糊涂得很啊最终连人授的爵位也必定会失去

题解

所谓“天赐”只是一种比拟性的说法天爵实际上是精神的爵位内在的爵位无需谁来委任封赏也无法世袭继承人爵则是偏于物质的外在的爵位必须靠人委任或封赏或世袭

说穿了天爵是精神贵族人爵是社会贵族

时代发展到民主的今天社会贵族(至少在名份上)已日趋消亡而精神贵族(按照我们这里的特定含义而不是通常的意义)却长存

回过头来说孟又何尝不是他们时代的精神贵族呢

“忠信仁义乐善不倦

这样的精神贵族即使是在我们这个平民化的时代是不是也多多益善呢

下一篇(自尊自贵才是真贵)

告子上

自尊自贵才是真贵

原文
孟子曰“欲贵者人之同心也人人有贵于己者弗思耳人之所贵者非良贵也赵孟之所贵赵孟能贱之‘既醉以酒既饱以德’而饱乎仁义也所以不愿人之膏粱之味也令闻广誉施于身所以不愿人之文绣

注释

赵孟春秋时晋国正卿赵盾字孟他的子孙如著名的赵文子赵武赵简子赵鞅赵襄子赵无恤等都因袭赵盾而称赵孟这里以赵孟代指有权势的人物不一定具体指哪一个

既醉以酒既饱以德引自诗经•大雅•既醉

羡慕

膏粱肥肉叫膏精细色白的小米叫粱而不是指今日的高粱

文绣古代要有爵位的人才能穿有文绣的衣服

译文

孟子说“希望尊贵这是人们的共同心理不过每个人自己其实都有可尊贵的东西只不过平时没有去想到它罢了别人所给与的尊贵并不是真正的尊贵赵孟使你尊贵赵孟也同样可以使你下贱诗经‘酒已经醉了德已经饱了’这是说仁义道德很充实也就不羡慕别人的美味佳肴了四方传播的好名声在我身上也就不羡慕别人的绣花衣裳了

题解

“天上天下唯我独尊

佛主慈悲一语道破天机开悟众生

实际上佛主所说与孟子这里所说倒有了相通之处

自尊者人尊之自贵者人贵之相反自经沟读自惭形秽妄自菲薄者人贱之

因此人以自尊自责为贵千万不要“抛却自家无尽藏沿门持钵效贫儿”用我们通俗的话来说叫做“端着金饭碗讨

要不端着金饭碗讨口关键是要自己知道所端的是金饭碗认识它的价值要自尊自贵关键是要知道自己有值得尊贵的东西这就是孟子所说“人人有贵于己者”从后文来看这种己所贵实际上就是仁义道德令闻广誉与之相对的则是膏粱文绣也就是金钱富贵所以在孟子看来世上有两种尊贵的东西一是外在的即膏粱文绣这是要靠别人给与的二是内在的即仁义道德这是不靠别人给与而要靠自己良心发现自己培育滋养的前者并不是真正尊贵的东西因为别人可以给与你也可以剥夺你后者才是真正尊贵的别人不可剥夺的正如盂子引曾子所言“彼以其富我以吾仁彼以其爵我以吾义吾何慊(少)乎哉”(孟子•公孙丑下)这是自尊自责的典范说到这里实际上又回到上一章所讨论的“天爵”与“人爵”问题上去了

孟子的这些思想对于我们今天文人们所提出的保持社会良心地位“抵抗”金钱与物欲的诱惑是不是有积极意义呢

下一篇(杯水车薪应怪自己)

告子上

杯水车薪应怪自己

原文
孟子曰“仁之胜不仁也.犹水胜火今之为仁者犹以一杯械一车薪之火也不熄则谓之水不胜火此又与于不仁之甚者也亦终必亡而已矣

注释

译文

孟子说“仁胜过不仁就像水可以灭火一样但如今奉行仁道的人就像用一杯水去灭一车柴草所燃烧的大火一样灭不了没说是水不能够灭火这样的说法正好又大大助长了那些不仁之徒结果连他们原本奉行的一点点仁道也必然会最终失去

题解

兵法说“知已知彼百战百胜

杯水车薪自然是无济于事不审时度势反省自己是否尽到了努力而是自以为火不可灭灰心丧气放弃斗争长他人志气灭自己威风这实际上是助纣为虐

所以当不能取胜的时候应自知努力不够而加强力量改杯水车薪为桶水车薪池水车薪最好是再加上水龙和其它现代加灭火器如此一来莫说是车薪就是你一屋子的薪所燃烧的熊熊烈火也照灭不误

不信你拨119咨询去

下一篇(大匠诲人必以规矩)

告子上

大匠诲人必以规矩

原文
孟子曰“到之教人射必志于彀学者亦必志于彀大匠诲人必以规矩学者亦必以规矩

注释

期望彀(gou)拉满弓

译文

孟子说“界教人射箭总是期望把弓拉满学的人也总是期望把弓拉满高明的工匠教人手艺必定依照一定的规矩学的人也就必定依照一定的规矩

题解

这正是离娄上所说“离娄之明公输子之巧不以规矩不能成方圆师旷之聪不以六律不能正五音”的意思

没有规矩不能成方圆

没有规矩教师不能教学生无法学

小至手工技巧大至安邦定国治理天下凡事都有法则可依有规律可循

因此一定要顺其规律不可停逆而行如果悖逆而行就会出现“上无道楼也下无法守也朝不信道工不信度君子犯义小人犯刑国之所存者幸也’(离娄上)那样的情况天下大乱所以规矩绝不是小问题大家都应该自觉遵守从清洁卫生交通规则等身边事做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