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悼子卒

知悼子卒

--进谏规劝的艺术

原文
知悼子卒未葬,平公饮酒,师旷李调侍,鼓钟杜蒉自外来,闻钟声,曰:“安在”曰:“在寝”杜蒉入寝,历阶而升酌曰:“旷,饮斯!”又酌曰:“调,饮斯!”又酌,堂上北面坐饮之降,趋而出平公呼而进之,曰:“蒉,曩者尔心或开予是以不与尔言尔饮旷何也”曰:“子卯不乐 知悼子在堂,斯其为子卯也大矣!旷也,大师也不以诏是以饮之也”“尔饮调何也”曰:“调也,君之亵臣也为一饮一食,亡君之疾,是以饮之也”“尔饮何也”曰:“ 蒉也,宰夫也非刀匕是共,又敢与知防,是以饮之也”平公曰:“寡人亦有过焉,酌而饮寡人”杜蒉洗而扬觯公谓侍者曰:“如我死,则必无废斯爵也!”至于今,即毕献,斯扬觯,谓之“杜举”

注释

本节选自檀弓

知(zhi)悼子:晋国之卿,名荀盈知盈

平公:晋国的国君,名彪

杜蒉(kuai):人名

寝(qin):后宫

北面:面朝北方

趋:快走

曩(nang)者:刚才开:开导

饮(yin):给人喝的东西

卯:古人认为不吉利的日子乐(yue):奏乐

大师:太师,乐官之长

诏:告诉

亵:亲近

亡:同“忘”,忘记疾:忧患

宰夫:掌管膳食的官

匕:古代食器,像汤勺共:同“供”

扬:举觯(zhi):古代酒器

爵:古代酒器这里指举杯献酒

译文

如悼子死了,还没有下葬,晋平公却喝起酒来,并让师旷和李调作陪,敲钟击鼓奏乐杜蒉从外面进来,听见钟鼓声,问道:“国君在哪里”有人回答说“在后官”杜蒉进入后宫,沿阶而 上他倒了一杯酒说:“师旷,把这杯酒喝了!”他又倒了一杯酒说:“李调,把这杯酒喝下去!”他又倒了一杯酒,在堂上面朝北坐着喝了接着,他走下台阶,快步走出后宫晋平公叫他进宫 来,说道“杜蒉,刚才你也许想要开导我,所以我没有同你说话 你为什么让师旷喝酒呢”杜蒉回答道:“照礼,在甲子日和乙卯日不奏乐知悼子的灵柩还在堂上,这比逢上甲子乙卯日还要严重师旷是掌乐的太师,不把这种礼节告诉国君,所以罚他喝酒”晋平公问“你为什么让李调喝酒呢”杜蒉回答:“李调是国君的近臣为了吃喝,竟忘了国君的忧患,所以也罚他喝一杯” 平公又问“那你自己为什么喝酒呢”杜蒉回答“我掌管膳食,没有尽到提供刀匙的职责,却胆敢参与防止违礼的事,所以罚自己喝一杯”平公说“’我也有过失,倒杯酒来罚我喝”杜蒉洗过酒杯,倒上酒举起献上晋平公对侍者说“如果我死了,一定不要废止举杯献酒的礼仪!”直到如今,凡是向国君和宾客献酒过后,就要举起酒杯,这叫做“杜举”

题解

杜蒉以独特的方式来劝诫国君,使之知错能改,用心可谓良苦春秋之士多聪明之举诤言直谏固然可嘉,但未必都会取得好效果“忠言逆耳利于行”,虽说是“忠言”,毕竟听来不顺耳呀 既是忠言,又让人听来顺耳,岂不是更好士人们在这上面煞费苦心,既体现了他们的智慧,又体现了对君主的忠诚,还富有戏剧性研究中国传统智谋的人们,恐怕应该在这上面做点文章才行

在注重实效,追求信念,讲究礼仪的前提之下,春秋士人也追求智慧和谈吐举止的高雅得体,这的确令人仰慕这种风气的形成始于何时,还不十分清楚,但在春秋时代已十分普遍表达 的道理要严正,具有征服力和穿透力,而表达的方式要精微巧妙,含蓄委婉,具有感动力和激发力整个表达的过程像一出经过精心创意构思排练过的戏,富有戏剧性,既激动人又耐人寻味

这是一种生活的艺术化,也是艺术的生活化,生活与艺术高度融合在一起,不分彼此优游的生活方式,使士人们有足够的叫来培养和发展自己的某些专长他们不必像政治家一样忙于 权利之争奔走游说宴饮歌舞,不必像农夫匠人在自己的土地作坊里辛勤操劳,也不必像军事家那样驰骋沙场即使是读书,没有浩如烟海的典籍,更没有数理化生物之类他们拥有一种今人 难以再拥有的东西--闲暇这恰恰是生活艺术化艺术生活化的重要前提

何时再能拥有可以用来发展心智的闲暇,对我们来说还是个未知数但是,我们的确对此心向往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