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二十六 补笔谈卷二

海潮

原文
卢肇论海潮以谓日出没所激而成此极无理若因日出没当每日有常安得复有早晚予尝考其行节每至月正临子则潮生候之万万无差(此以海上候之得潮生之时去海远即须据地理增添时刻)月正午而生者为潮则正子而生者为汐正子而生者为潮则正午而生者为汐

注释

卢肇宜春(今属江西)人唐会昌三年(843)状元官至弘文馆学士曾作海潮赋序谓“日激水而潮生月离日而潮大”

月正临子指月亮正处在“上中天”和“下中天”的位置上古人称正午时分(午时中点)太阳所处的位置叫“上中天”午夜时分(子时中点)太阳所处的位置叫“下中天”由于月亮每天东移它与太阳通过“上中天”和“下中天”的时间就不一致这也影响到海潮发生的时间使海潮的高潮每天延后约50分钟

译文

卢肇论海潮以为海潮是由日出和日落的激荡而造成的这说法极无道理如果是因为日出和日落那么海潮的生成和退落应该每天都有固定的时间又怎么会有早有晚呢我曾经考察海潮生成的时间规律每到月亮正处在“下中天”和“上中天”的位置时它就会生成这种观测结果万万无差错(这是从海上观察所得到的潮生时刻如果离海较远就须根据具体的地理位置增加时刻)如果以月亮正当“上中天”所生成的叫做潮那么它正当“下中天”所生成的就是汐如果以月亮正当“下中天”所生成的叫做潮那么它正当“上中天”所生成的就是汐

十二气历

原文
历法见于经者尧典言“以闰月定四时成岁”置闰之法以尧时始有太古以前又未知如何置闰之法先圣王所遗固不当议然事固有古人所未至而俟后世者如岁差之类方出于近世此固无古今之嫌也凡日一出没谓之一日月一亏盈谓之一月以日月纪天虽定名然月行二十九日有奇复与日会岁十二会而尚有余日积三十二月复余一会气与朔渐相远中气不在本月名实相乖加一月谓之闰闰生于不得已犹构舍之用橝楔自此气朔交争岁年错乱四时失位算数繁猥凡积月以为时四时以成岁阴阳消长万物生杀变化之节皆主于气而已但记月之盈亏都不系岁事之舒惨今乃专以朔定十二月而气反不得主本月之政时已谓之春矣而犹行肃杀之政则朔在气前者是也徒谓之乙岁之春而实甲岁之冬也时尚谓之甲之冬矣而已行发生之令则朔在气后者是也徒谓之甲岁之冬而实乙岁之春也是空名之正四反为实而生杀之实反为寓而又生闰月之赘疣此殆古人未之思也今为术莫若用十二气为一年更不用十二月直以立春之日为孟春之一日惊蛰为仲春之一日大尽三十一日小尽三十日岁岁齐尽永无闰余十二月常一大一小相间纵有两小相并一岁不过一次如此则四时之气常正岁政不相陵夺日月五星亦自从之不须改旧法惟月之盈亏事虽有系之者如海胎育之类不预岁时寒暑之节寓之历间可也借以元祐元年为法当孟春小一日壬寅三日望十九日朔仲春大一日壬申三日望十八日朔如此历术岂不简易端平上符天运无补缀之劳予先验天百刻有余有不足人已疑其说又谓十二次斗建当随岁差迁徙人愈骇之今此历论尤当取怪怒攻骂然异时必有用予之说者

注释

岁差即恒星年(地球绕太阳公转一周所历时间)与回归年(又称太阳年即太阳两次经过春分点所历时间)之差前者较后者约长20分23秒照古人的说法太阳循黄道向西退行约五六十年就要退一度左右最早发现岁差的是东晋初年的虞喜(约发现于公元330年)

中气按通行的二十四节气歌诀处单数位的称节气处双数位的称中气

橝楔(xiē)二字分指门楣和门框即门上面的横木和两边的立柱

舒惨指阴阳变化

此指与节令相适应的一切人事活动(包括保护自然养生农事祭祀及行政措施等等)古人称一年有“十二月令”则所行之事便有“十二月政”

托寄此指历法上的依附性质

百刻指一昼夜古人以漏壶计时一昼夜分为一百刻

斗建古人以北斗星的斗柄所指的方向(以等分圆周的十二地支表示)推算月份如夏历正月斗柄指向寅即为建寅之月二月斗柄指向卯即为建卯之月等等称为“斗建”也称“月建”

译文

历法见于古代经书的只有尚书·尧典说到“用闰月调整时日以定四时节气而成一岁之历象时令”设置闰月的办法因为尧的时代才开始有远古以前的情形又不知是什么样子设置闰月的办法是古代先圣王所留传下来的固然不应提出异议然而事情本来就有古人未曾做到而等待后人来做的如岁差之类直到近世才发现这当然也就没有以今变古的嫌疑凡是太阳出没一次就叫做一日月亮亏盈一遭就叫做一月用日月记录天体运行虽是固定的名目然而月亮运行二十九日有余复与太阳会合每年十二次会合而还有剩余的时日积累三十二个月就会剩余一次会合的时日节气和朔日的错位越来越远以致中气不在当月名实就相乖违了为此就要加一个月叫做闰月所以加闰月也是出于不得已犹如建造房子的门要加门楣和门框自此以后节气和朔日就相互冲突导致历法上的年岁错乱四季失位测算数据繁琐复杂大凡积三月以为一季积四季而成一年阳二气的消长万物的生死循环所有的变化节奏无不归结于节气的转换而只按月亮的盈亏造历法便都与岁时运转的阴阳变化没有关联现在却专以合朔确定十二个月而节气反而不能主导当月的人事活动譬如说历法季节已称为春天了而人事活动仍按万物萧条的节令进行朔日在节气之前就是这种情况因而白白地称说某季是乙岁的春天实际它还是上一年甲岁的冬天反过来说历法季节还称某季是甲岁的冬天而人事活动已开始按万物生长的节令进行朔日在节气之后就是这种情况因而白白地称说某季是甲岁的冬天实际它已是下一年乙岁的春天如此所谓正月就是徒有其名反而是二月三月或四月合乎作为一年之始的实际这样在历法上反映万物生长或萧条的节气反而是附属的性质而由此又生出闰月的累赘这大概是由于古人未曾深入思考现在要改进历法没有比采取如下办法更好的就是用十二个中气(二十四节气)为一年更不用十二个朔闰月直接以立春之日为孟春正月的第一日惊蛰为仲春二月的第一日大月都满三十一日小月都满三十日岁岁整齐无余日永远不用闰月十二个月恒常一大一小相间即使有两个小月并列每年也不过一次这样就使四时节气永远与历法相合每年的岁时活动不相侵越自然顺从日五星的运行规律也不需要再修改旧的历法只是月亮的盈亏虽然有些事像是跟它有关系的如海潮的起落胎生的孕育之类但它不关乎岁时寒暑的节气变化把它附载于上述历法中就可以了权且以元祐元年为例而示其法当孟春正月为小月则一日干支为壬寅三日月望十九日为合朔日仲春二月为大月则一日干支为壬申三日月望十八日为合朔日如此历法岂不是简易整齐而平稳上符天体的运行而无修补测算的烦劳我先前曾测验每一昼夜的一百刻发现时刻有时有余有时不足有人已怀疑我的看法又曾说每年十二次斗建(月建)当是随着岁差而迁移的有人更惊诧为骇人耳目现在我这关于制历方法的新论大概尤其会被一些人大惊小怪攻击怒骂然而将来必定会有人采用我的学说

老军校

原文
宝元元年党项围延安七日邻于危者数矣范侍御雍为帅忧形于色有老军校出自言曰“某边人遭围城者数次其势有近于今日者虏人不善攻卒不能拔今日万万无虞某可以保任若有不可某甘斩首”范嘉其言壮人心亦为之小安事平此校大蒙赏拔言知兵善料敌者首称之或谓之曰“汝敢肆妄言万一不验须伏法”校笑曰“若未之思也若城果陷谁暇杀我耶聊欲安众心耳

注释

范雍(-1046)字伯纯洛阳人屡为边帅好谋而少成官至资政殿大学士礼部尚书卒谥忠献

译文

宝元元年(1038)西夏大军包围延安七天延安城几次接近失陷侍御史范雍为边帅忧形于色这时有个老军校站出来自称“我是边地人已多次经历被围城的战役那时的形势有和今天相近的党项人不善于攻城最终不能攻下围城今天的事万万不用担心我可以立下军令状担保如果我的话不灵我甘愿被杀头”范帅赞赏他的豪言壮语一时人心也为之稍稍安定战事平息之后这位军校大受奖赏提拔人们谈起能知兵善应敌的人都首先称道他有人对他说“你竟敢放肆胡言乱语万一事不应验是要伏军法的”这位军校笑笑说“你没动脑子想想如果城果然被攻陷了谁还顾得上杀我当时也不过是要姑且稳定军心罢了

王和尚

原文
种世衡初营青涧城有紫山寺僧法崧刚果有谋以义烈自名世衡延置门下恣其所欲供亿无算崧酗酒狎博无所不为世衡遇之愈厚留岁余崧亦深德世衡自处不疑一日世衡忽怒谓崧曰“我待汝如此而阴与贼连何相负也”拽下械系捶掠极其苦楚凡一月滨于死者数矣崧终不伏“崧丈夫也公听奸人言欲见杀则死矣终不以不义自诬”毅然不顾世衡审其不可屈为解缚沐浴延入卧内厚抚谢之“尔无过聊以相试耳欲使为间万一可胁将泄吾事设虏人以此见穷能不相负否”崧默然“试为公为之”世衡厚遗遣之以军机密事数条与崧“可以此藉手仍伪报西羌”临行世衡解所服絮袍赠之“胡地苦寒以此为别至彼须万计求见遇乞非此人无以得其心腹”遇乞虏人之谋臣也崧如所教间关求通遇乞虏人觉而疑之执于有司数日或发袍领中得世衡与遇乞书词甚款密崧初不知领中书虏人苦之备至终不言情虏人因疑遇乞舍崧迁于北境久之遇乞终以疑死崧邂逅得亡归尽得虏中事以报朝廷录其劳补右侍禁归姓为王崧后官至诸司使至今边人谓之王和尚世衡本卖崧为死间邂逅得生还亦命也康定之后世衡数出奇计予在边得于边人甚详为新其庙像录其事于篇

注释

种世衡(985-1045)字仲平洛阳人官至环州知州兼环庆路钤辖为一时名帅清涧城今陕西清涧

宋史·种世衡传记载法崧本姓王名光信骁勇善骑射初以熟悉边境地区山川道路常为世衡出兵作向导世衡奏以为三班借职并为之改名崧(亦作嵩)及受世衡派遣入夏被夏人囚禁于陷阱中备尝艰苦后来西夏内乱其大臣野利等被杀元昊有意与宋讲和遂遣法崧回鄜延经略使庞籍疏上其事言其劳苦及离间之功乃迁崧官为三班奉职又因崧自陈而继迁侍禁閤门祗侯其他宋人笔记所说亦互有异同而以沈括此条所记较为详悉

译文

种世衡最初营建青涧城时有个紫山寺僧人法崧刚毅果决有谋略以敢于为忠义献身自称世衡招纳他为门下客任其恣意放纵供他挥霍的钱财无数法崧酗酒赌博无所不为世衡对他愈厚待过了一年多法崧也对世衡深深感恩不怀疑世衡对他的信任有一天世衡忽然发怒对法崧说“我对你如此厚待而你竟暗地里与羌人勾结为何负我”命人拽下去铐上刑具囚禁起来捶笞拷掠极其严酷一月之内法崧几次被折磨得要丧命而到底不认罪“我法崧是大丈夫府公您听信奸人之言要杀我您就杀我也不过一死但决不会招供没有的事接受您强加给我的这种不义之名”对世衡的行为毅然不顾世衡确知其不可屈服于是为他脱去绳索刑具让他沐浴更衣引他到自己的卧室内深切安抚道歉“你没有过错我不过姑且试试你想让你做间谍万一你被胁迫不能承受将会泄露我的机密假如羌人也像我这次试你一样对你穷尽折磨你能不能不负我”法崧默然不语然后说“我为府公试试”世衡厚赠钱财而派他走又告诉他几条军事机密“你就以这几条机密为借口下手假装西投是为了把机密报告给西羌人”法崧临行时世衡又脱下所穿的丝絮棉袍送给他“胡人之地酷冷严寒我就以这个作为分别的礼物到了那里你要想尽一切办法求见遇乞除非此人你无法得到他们的心腹机密”遇乞其人是西夏的第一谋臣法崧按世衡的布置偷渡边关到了西夏要求见遇乞羌人有所提防而怀疑他把他抓起来送到了有关机构过了几天有人扯破他的棉袍搜查在棉袍的领子中发现了世衡给遇乞的书信言词十分真诚亲密法崧原先并不知道衣领中有这书信羌人严刑拷打备至法崧始终不讲实情羌人因此而怀疑遇乞就放了法崧把他转移到西夏的北部地区不久后西夏生变遇乞最终因受怀疑而被杀法崧遇机会得以逃归尽得羌中情况而报告朝廷朝廷肯定了他的功劳补授他为右侍禁又让他还俗复本姓为王崧后来官至诸司使至今边境地区的人还称他为王和尚世衡本来是出卖法崧用他的死来离间羌人的他遇机会得以生还这也是他的命康定年间以后世衡守边屡出奇计我在边境任职时从边地人那里得知王和尚的事迹甚为详细因此为他重塑了庙像并以这篇文章记录其事迹

一举三役

原文
祥符禁火时丁晋公主营复宫室患取土远公乃令凿通衢取土不日皆成巨堑乃决汴水入堑中引诸道竹木排筏及船运杂材尽自堑中入至宫门事毕却以斥弃瓦砾灰壤实于堑中复为街衢一举而三役济计省费以亿万计

注释

祥符即大中祥符宋真宗赵恒年号(1008-1016)

禁火禁中失火皇帝居住的地方文中指皇宫

丁晋公丁谓(962-1033)字谓之宋真宗时任宰相封晋国公

营复文中指修复建造

通衢(qú)四通八达的道路文中指城中的主干道

壕沟护城河文中指取土时形成的深沟

汴水河流名在今河南开封境内

诸道文中指各地

事毕文中指工程结束完毕结束

斥弃抛弃黜免文中是“废弃”的意思

文中是“充填”的意思

兵役劳役文中指修复皇宫的工程

成就成功

译文

大中祥符年间皇宫中发生火灾当时丁晋公(谓)主持营建修复宫室计虑取土太远于是指令凿开宫前的大道取土没有几天大道都成了巨大的壕沟因而决开汴水堤岸引水入壕沟中使各地运送各种材料的竹排木筏和船只都从壕沟中直接来到宫门前工程结束后又以废弃的瓦砾灰土填到壕沟中复修整为街道通衢一举而三项力役同时成功节省的费用可以亿万计

龙船坞

原文
国初两浙献龙船长二十余丈上为宫室层楼设御榻以备游幸岁久腹败欲修治而水中不可施工熙宁中宦官黄怀信献计于金明池北凿大澳可容龙船其下置柱以大木梁其上乃决水入澳引船当梁上即车尽澳中水船乃笐于空中完补讫复以水浮船撤去梁柱以大屋蒙之遂为藏船之室永无暴露之患

注释

可以泊船的水湾这里实指人工湖式的船坞

笐(ɡānɡ)通“扛(ɡānɡ)”抬起的意思

译文

本朝建国之初两浙向朝廷献上一艘大龙船长二十多丈船上有多层楼的宫室设置有皇上的御榻以备皇上出游年深岁久龙船的腹部有损坏欲加修治而水中无法施工熙宁年间宦官黄怀信献进一计于金明池北开凿一个人工湖为港湾使它可以容得下龙船在湖湾的下部立大木柱在大木柱上架横梁于是决水入湖湾中把龙船牵引到正当水下横梁的位置即用水车车尽湖湾中的水船就被架在空中修补完了以后再将湖湾灌满水使龙船浮起然后撤去梁柱又建一座大屋把龙船遮盖起来这样它也就成了藏船的房子使龙船永无暴露在外的担忧

真迹与孤寒

原文
李学士世衡多藏书有一晋人墨迹在其子绪处长安石从事尝从李君借去窃摹一本以献文潞公以为真迹一日潞公会客出书画而李在坐一见此帖惊曰“此帖乃吾家物何忽至此”急令人归取验之乃知潞公所收乃摹本李方知为石君所传具以白潞公而坐客墙进皆言潞公所收乃真迹而以李所收为摹本李乃叹曰“彼众我寡岂可复伸今日方知身孤寒

注释

李世衡疑即李士衡

墙进指人多拥挤如墙更有人翘足探视如爬墙

译文

学士李世衡多藏书有一幅晋人墨迹在其子李绪那里长安人石从事曾从李君借去这幅墨迹偷偷临摹了一本把它献给文潞公(彦博)潞公以为是真迹有一天潞公会客向客人展示书画而李世衡恰好在座一见这幅帖子吃惊地说“这帖子是我家的藏品怎么忽然到了这里”急忙叫人回家取来对证始知潞公所收藏的是摹本李世衡这才发现摹本是石从事传出去的就把事情的原委告诉了潞公而坐客一窝蜂围上来挤成人墙都说潞公收藏的是真迹而以为李氏所收才是摹本李世衡于是感叹道“他们人多势众我孤家寡人还怎么能向他们说清楚今天我才知道身份的孤寒

八分书

原文
今世俗谓之隶书者只是古人之八分书谓初从篆文变隶尚有二分篆法故谓之八分书后乃全变为隶书即今之正书章草行书草书皆是也后之人乃误谓古八分书为隶书以今时书为正书殊不知所谓正书者隶书之正者耳其余行书草书皆隶书也杜甫李潮八分小篆歌“陈仓石鼓文已讹大小二篆生八分苦县光和尚骨立书贵瘦硬方通神苦县老子朱龟碑书评“汉魏牌榜碑文和华山碑皆今所谓隶书也”杜甫诗亦只谓之八分书评“汉魏牌榜碑文非篆即八分未尝用隶书”知汉魏碑文皆八分非篆书也

注释

石鼓文先秦时秦国刻在十块鼓形石上的文字唐代发现于陈仓(今陕西宝鸡东)其字介于金文与小篆之间传统上或称金文为大篆石鼓原物现在尚存于北京故宫博物院

苦县老子朱龟碑此谓杜诗所说的“苦县”指的是苦县老子碑铭“光和”指的是汉幽州刺史朱龟碑二碑在宋时均见于亳州(今安徽亳县)老子相传为苦县人朱龟碑则立于汉灵帝光和六年(183)故杜诗分别以“苦县”“光和”代指二碑此引杜诗的大意是石鼓文已经残驳讹缺而由大小两种篆书逐渐产生出八分书老子碑朱龟碑的字尚如同骨立所以古人认为书法崇尚瘦硬才能通神

译文

现在世俗所称的隶书只是古人所称的八分书意指字体的变迁最初从篆文演变为隶书还保存着二分的篆法所以叫做八分书后来就全变为隶书了而现在所称的正书章草行书草书原来也都是隶书就有的称呼后人误称古代的八分书为隶书而以现在通行的书写字体为正书殊不知所谓正书原先只是指规范的隶书其余行书草书在隶书中也都有杜甫的李潮八分小篆歌“陈仓石鼓文已讹小二篆生八分苦县光和尚骨立书贵瘦硬方通神”所谓“苦县”“光和”分别指的是老子碑铭朱龟碑书评“汉魏牌榜碑文和华山碑都是现在的所谓隶书”这些牌榜碑文杜甫诗也只称之为八分书书评又说“汉魏牌榜碑文不是篆书就是八分书未曾用过隶书”可知汉魏碑文都是八分书而不是篆书

南唐书画印记

原文
江南府库中书画至多其印记有“建业文房之印”“内合同印”“集贤殿书院印”以墨印之谓之“金图书”言惟此印以黄金为之诸书画中时有李后主题跋然未尝题书画人姓名唯钟隐画皆后主亲笔题“钟隐笔”三字后主善画尤工翎毛或云凡言“钟隐笔”者皆后主自画后主尝自号“钟山隐士”故晦其名谓之“钟隐”非姓钟人也今世传钟隐画但无后主亲题者皆非也

译文

南唐的府库中收藏的书画极多其印记有“建业文房之印”“内合同印”等其中“集贤殿书院印”是以黑墨印在书画上的而称之为“金图书”说的是只有此印是用黄金铸造的各种书画中时常会看到李后主的题跋然而未尝题写书画人的姓名只是钟隐的画都有后主亲笔题写的“钟隐笔”三字后主善画尤工于花鸟或说凡是有“钟隐笔”三字的都是后主自己画的后主曾自号为“钟山隐士”所以隐藏自己的真名而称为“钟隐”并非真有个姓钟的人现在世上所传的钟隐画只要是没有后主的亲笔题跋的都不是南唐的真品

三足鬲与铜香炉

原文
古鼎中有三足皆空中可容物者所谓鬲也煎和之法常欲湆在下在上则易熟而不偏烂及升鼎则浊滓皆归足中鼎卦初六“鼎颠趾利出否谓浊恶下须先泻而虚之九二阳爻方为“鼎实今京师大屠善熟彘者钩悬而煮不使著釜底亦古人遗意也又古铜香炉多镂其底先实火于炉中乃以灰覆其上火盛则难灭而持久又防炉热灼席则为盘荐以渐其趾且以承灺之坠其他古器率有曲意而形制文画大概多同盖有所传授各守师法后人莫敢辄改今之众学人人各出己意奇袤年浅陋弃古自用不止器械而已

注释

煎和烹调烹煮

湆(qì)肉汁

牲体此泛指肉块

升鼎指肉煮好后取出犹今言出锅

此所引为易经·鼎卦初六爻的爻辞意谓把鼎足倒过来利于倒出脏物指不洁之物

鼎实鼎卦九二爻辞原作“鼎有实”指鼎中又放入了烹煮之物

铜香炉此指古人在室内燃香饼以取香味的一种熏炉三足有盖香饼用香料掺在炭末及其他添加剂中做成

此指盛上

渐(jiān)浸泡

灺(xiè)燃烧物烧剩的部分

袤(xié)同“邪”

译文

古鼎中有三足皆为空心而其中可以盛东西的这样的鼎就是古人所称的鬲用鼎烹煮肉食的方法总是希望汤汁在肉块下面肉块浮在汤汁上这样就容易煮熟而又不会一边烂一边不烂等到取出煮熟的肉块时混浊的渣滓就都落到鼎足中鼎卦的初六爻辞说“把鼎足颠倒过来便于倒出不洁之物”这是说脏物沉淀后必须先把它倾泻掉把鼎足清空所以到九二阳爻爻辞才说“鼎中又有了烹煮之物”如今京师有名的屠夫善于烹熟整条猪的都是用钩子悬挂着烹煮而不让它附着于锅底这也是从古人的用意继承下来的此外古代的铜香炉大都在底部镂孔使用时先把点燃的香饼放入炉中再以灰覆盖香饼这样火旺后就不容易熄灭而能燃烧得久又为防止香炉烧热后烤坏席子因而在炉下放一托盘而加水以浸泡香炉的三足且用以承接未烧完就掉下来的残留香饼其他古器大率都有曲折周到的用意而形制和文饰大抵多相同这是由于古人的技艺和学问只要有所传授就都各守师法后人不敢随意更改今天的众多学问人人各出己意离奇不正而浅陋放弃传统师心自用又不止于器物的制作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