旧五代史史建瑭智胜梁军

原文
建瑭乃分麾下三百骑为五军,自将一军深入,各命俘掠梁军之刍牧者还,会下博桥翌日诸军至获刍牧者数百人,聚而杀之,缓数十人,令其逸去,各曰:“沙陀军大至矣!”梁军震恐明日,建瑭嗣肱为梁军服色,与刍牧者相杂,晡晚,及贺德伦寨门,杀守门者,纵火大噪,俘斩而去是夜,梁祖烧营而遁,北至贝州,迷失道路,委弃兵仗,不可胜计

旧五代史·唐书·史建瑭传

注释

史建瑭:后唐名将,在梁唐莜县大战中智烧梁军营寨,迫使梁太祖朱温退走

译文

史建瑭于是把自己手下的三百骑兵分为五队,亲自带领一队深入敌后,集合各队俘掠梁军中的打草放马者而后回来,在下博桥会齐第二天,各队骑兵都回来了,俘获了梁军中的打草放马者数百人,把他们合在一起杀掉了,只放了几十人,让他们逃走,并教他们说:“李克用大军到来了!”因此,使梁军甚是惊恐第三天,史建瑭李嗣肱换梁军服装旗号,与打草放马者掺杂在一起傍晚,到达贺德伦的营寨门口,杀掉守门者,放起火来,大声呐喊,俘获和斩杀了不少敌人而后退去这天夜里,梁太祖朱温(吓得)烧掉营寨逃跑,北达贝州(今河北清河)时,迷失道路,丢弃的兵器,不计其数

评析

旧五代史,原称梁唐晋汉周书五代史五代书由北宋薛居正于宋太祖开宝六年(973年)四月至七年闰十月奉旨监修,卢多逊张澹李眈等同修后欧阳修纂成五代史记,称为新五代史,遂称薛史为旧五代史原书已经逸失,现行本为清代乾隆四十年时的辑本全书一百五十卷,记叙公元907年至959年共五十三年间中原地区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五个王朝以及南北方的吴南唐吴越南汉前蜀后蜀南平北汉等十个割据政权的史事,是记载五代十国各民族历史的一部重要的官修正史

薛居正,字子平,开封浚仪(今河南开封市)人生于后梁乾化三年(9年),卒于北宋太平兴国六年(981年)后唐清泰初年进士及第后晋由华州署府从事累迁至开封府判官后周迁比部员外郎,十国的领三司推官,累官至刑部侍郎入宋后历任户部侍郎兵部侍郎吏部侍郎,兼判门下侍郎事,后官至门下侍郎平章事(宰相)北宋开宝六年(973年)四月,以副相身份受诏监修五代史

旧五代史计本纪六十一卷,列传七十一卷,志十二卷编纂方法是以占据中原的梁周五个王朝为主体断代为书,包括梁书二十四卷唐书五十卷晋书二十四卷汉书十一卷周书二十二卷各书均分本纪和列传两种,列传又按后妃宗室诸臣次第排列五书后以杂传七卷为附体,记叙南北十个割据政权和周边其他民族国家的历史其中以世袭列传二卷记载荆南吴越三个独立成国但仍向中原王朝纳贡称臣的割据政权僭伪列传三卷记载吴南唐南汉北汉前蜀后蜀七个不奉中原正朔的割据政权外国列传记载契丹吐蕃高丽等国内外十二个民族国家的历史杂传后有志十二卷,分为天文历法五行等十目,综述五代时期的典章制度面对五代十国这一大的分裂割据局面,作者采用以中原王朝的兴废为主线,兴替和四夷的起落为副线这样一种断代分国的叙述方法,条理清楚,内容连贯,彼此呼应,较好地体现了这段历史的全貌

北宋开宝六年(973年)四月,宋太祖诏令薛居正监修梁周五代史,至次年闰十月编修完成历时仅一年零六个月,成书之速仅次于历时六个月的元史这种罕见的修史速度是由内因外因两方面原因促成的

首先,从外因方面看,五代十国是由唐末藩镇割据演变成的分裂混战时代五代的开国君主,均为前朝重臣镇将,他们都是依靠手中兵权凭武力推翻前朝的五代各朝立国短促,后梁十七年,后唐十三年,后晋十年,后汉三年,后周十年军阀混战不息,朝代更易无常宋太祖赵匡胤原为后周殿前都点检兼宋州归德军节度使,也是靠在陈桥驿发动兵变而夺得皇位的赵匡胤在夺得皇位后,为防止擅权篡位故事的重演,保证赵宋政权享运长久,其要务之一就是总结历史的经验教训,深究五代王朝“其兴也勃,其灭也忽”的根本原因赵宋开国仅十三年就诏修五代史五代史撰成后第二天赵匡胤即展卷阅读并对宰相说:“昨观新史,见梁太祖暴乱丑秽之迹,乃至如此,宜其旋被贼虐也”可见其急欲“以史为鉴”的用心同时,五代君臣失道,朝纲隳堕,礼崩乐坏宋初帝王继乱世之后痛定思痛,急欲偃武修文,网罗文士,复振朝纲,重修礼乐

其次,从内因来看,旧五代史成书之速,除了修纂者大为五代遗老旧臣著名史官,熟谙史料外,还有一个更重要的原因,即有丰富的五代史料可资凭借五代王朝更替频繁,但史馆史官未废,各朝实录得以及时修成丰富的现成史料为修纂五代史打下了基础薛史采据历朝实录,参考五代通录,简节改编,故能很快成为一节正因为旧五代史大多取材于历朝实录,而实录的编纂者多历前趄或任职该朝,这样很容易造成笔削回护之处粉饰附会之言同时在取材范围上,由于实录基本上只记叙各朝的朝政纲略对中原以外各地区以及民间社会生活的叙述就过于简略单薄此外,由于旧五代史脱胎于历朝实录,在编纂上就带有较浓厚的“实录”痕迹,即在六十一卷本纪中对于所叙帝王的起居行止的记载过于琐细,文字繁猥,文体平弱,质胜于文,在问世不久就受到批评这就为以后该书的行之不远以至最后失传埋下了病根

五代史成书后约八十年,北宋名臣欧阳修私撰成五代史记七十四卷藏于家宋神宗熙宁五年(1072年),诏取欧阳修五代史记付国子监刊行,由此新旧二史并行于世,遂称薛史为旧五代史,欧史为新五代史南宋时旧五代史已不甚流行旧五代史在七百年后再行于世并重新进入正史行列原本是否尚存人间,至今仍是疑案

现今旧五代史版本毕竟还是辑本,有些纪传零落残缺,内容不相连贯所辑十志亦多不全现在通行的旧五代史是中华书局76年出版的校点本该本以民国十年(21年)丰城熊氏影印南昌彭氏之藏本为底本,同时参校其他各本,适当吸收了邵晋涵等的批注校勘,对辑本有错漏处尽可能予以改正增补,所以校勘最精,又加以新式标点,是目前最完善的一个本子

旧五代史新五代史的比较而言,旧史叙事烦冗,文体平弱,较多曲笔但取材广泛,叙事详尽,材料翔实可信,保存了许多原始资料,有较高史学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