顷襄王二十年

提要

战国策不仅是口才与谋略宝典而且也是外交宝典古往今来的外交家们都从中吸收到无数智慧和经验对于如何建立国际联盟如何化解大国间危机如何剖析和预测各个国家的利害和连锁反应等等外交知识和技能都可在战国策中找到案例和答案楚国作为一个大国面临着亡国之险看看楚国外交家是如何说服超级大国秦国化解冲突和危机的

原文
顷襄王二十年秦白起拔楚西陵或拔鄢夷陵烧先王之墓王徙东北保于陈城楚遂削弱为秦所轻于是白起又将兵来伐

楚人有黄歇者游学博闻襄王以为辩故使于秦说昭王曰“天下莫强于秦今闻大王欲伐楚此犹两虎点斗而驽犬受其弊不如善楚臣请言其说臣闻之‘物至而反冬夏是也致至而危累棋是也’今大国之地半天下有二垂此从生民以来万乘之地未尝有也先帝文王庄王王之身三世而不接地于齐以绝从亲之要今王三使盛桥守事于韩成桥以北入燕是王不用甲不伸威而出百里之地王可谓能矣王又举甲兵而攻魏杜大梁之门举河内拔燕酸枣桃人燕之兵云翔不敢校王之功亦多矣王休甲息众三年然后复之又取蒲首垣以临仁平兵小黄洛阳婴城而魏氏服矣王又割濮磨之北属之燕断齐韩之要绝楚魏之脊天下五合六聚而不敢救也王之威亦惮矣王若能持功守威省攻伐之心而肥仁义之诚使无复后患三王不足四五伯不足六也

“王若负人徒之众材兵甲之强乘毁魏氏之威而欲以力臣天下之主臣恐有后患‘靡不有初鲜克有终‘狐濡其尾’此言始之易终之难也何以知其然也智氏见伐赵之利而不知榆次之祸也吴见伐齐之便而不知干隧之败也此二国者非无大功也没利于前而易患于后也吴之信越也从而伐齐既胜齐人于艾陵还为越王禽于三江之浦智氏信韩从而伐赵攻晋阳之城胜有日矣魏反之杀智伯瑶于凿台之上今王妒楚之不毁也而忘毁楚之强韩魏也臣为大王虑而不取‘大武远宅不涉’从此观之楚国援也邻国敌也

‘他人有心予忖度之跃跃兔遇犬获之’今王中道而信韩魏之善王也此正吴信越也臣闻不可易时不可失臣恐韩魏之卑辞虑患而实欺大国也此何也王既无重世之德于而有累世之怨矣魏父子兄弟接踵而死于秦者累世矣本国残社稷坏宗庙隳刳腹折颐首身分离暴骨草泽头颅僵仆相望于境父子老弱系虏相随于路鬼神狐祥无所食百姓不聊生族类离散流亡为臣妾满海内矣魏之不亡秦社之忧也今王之攻楚不亦失乎且王攻楚之日则恶出兵王将藉路于仇雠之韩魏乎兵出之日而王忧其不反也是王以兵资于仇雠之韩王若不藉路于仇雠之韩必攻随阳右壤随阳右壤此皆广川大水山林纑谷不食之地王虽有之不为得地是王毁楚之名无得地之实也

“且王攻楚之日四国必应悉起应王楚之构而不离魏氏将出兵而攻留方与胡陵故宋必尽齐人南面泗北必举此皆平原四达膏腴之地也而王使之独攻王破楚于以肥韩魏于中国而劲齐魏之强足以校于秦矣齐南以泗为境东负海北倚河而无后患天下之国莫强于齐魏得地葆利而详事下吏一年之后为帝若未能于以禁王之为帝有余夫以王壤土之博人徒之众兵革之强一举众而注怨于楚诎令韩归帝重于齐是王失计也

“臣为王虑莫若善楚楚合而为一临以韩韩必授首王襟以山东之险带以河曲之利韩必为关中之候若是王以十戍郑梁氏寒心鄢陵婴城上蔡召陵不往来也如此而魏亦关内候矣王一善楚而关内二万乘之主注地于齐齐之右壤可拱手而取也是王之地一注东海要绝天下也是燕赵无齐齐无燕赵也然后危动燕持齐此四国者不待痛而服矣

译文

楚襄王二十年秦将白起攻陷楚国的西陵另一支秦军攻陷鄢夷陵放火焚烧楚国先君的陵墓顷襄王被逼迁都于东北的陈城以存社稷楚自此而日渐削弱为秦所轻不久白起又率军伐楚

楚国有个名叫黄歇的人游学各地博学多闻楚襄王认为他是大辩之才于是派他出使秦国以游说秦王黄歇到秦国后对秦昭王说“天下诸侯实力以秦楚为最如今听说大王想要伐楚臣以为这样无异于两虎相争最终说不定会让呆滞的猎犬占了便宜大王倒不如与楚修好臣请求说说其中的缘由

臣听人这样说‘物极必反正如冬夏相替安极而危好比堆叠棋子’如今秦国据有天下半数土地西北两方俱达到极边远之境有史以来没有哪个大国能与秦比肩而立从先帝孝文王庄襄王到大王共历三代从未忘记开疆拓土以求与齐接壤共边从而切断诸侯合纵抗秦的交通之道大王多次派盛桥到韩国担任监国要职盛桥不负所托并北燕之地入秦国这样大王不用劳师动众不用吹灰之力拓地百里大王又发兵攻魏封锁大梁城占领河内攻取南燕酸枣桃人等地燕两国军队只是作壁上观不敢与秦军交锋大王之功也算不小了此时假如大王能休兵两年再出兵攻取蒲首垣兵临仁平丘那么小黄济阳之地将不战而降魏氏俯首臣服大王再割濮磨以北之地与燕加以拉拢则掌握齐秦间的通道斩断楚魏之间的联系这样一来山东诸国即使结聚联盟也无法挽救其危亡的命运了眼下大王威名正盛倘能守成功业停止攻伐而施行仁义不仅免除后患而且那‘三王’就不愁变成“四王”而五霸也不难变成‘六霸’了

反之如果大王倚仗兵威乘着击败魏国的余锐威服天下诸侯臣担心秦国自此后患无穷诗经是这样说的‘凡事都有一个很好的开始却少有圆满的结局易经中也有类似的例子‘狐狸涉水过河开始时小心翼翼生怕弄湿了尾巴可是由于多种原因到达对岸时还是把尾巴弄湿了’这些都说明了始易终难的道理凭什么断定事理必然如此呢有事实可据智伯只看到攻打赵国很有利可惜却没有注意到榆次之祸吴王发现攻打齐国有利可图可惜料不到有干遂之败这两个国家都曾战功赫赫只是由于贪图眼前利益最终不免灭国亡身吴王相信越国放心地全力攻齐取得了艾陵大捷胜利归来却被越王擒杀于三江之浦智伯轻信韩与之合力攻赵围攻晋阳不料大胜在即魏两军阵前倒戈杀智伯于凿台之上如今大王念念不忘灭掉楚国却没有注意到楚国的覆灭会增强魏国的实力臣因而替大王深感忧虑诗经中说‘有威望的大国不必征战自能怀敌附远’以此来看地处僻远的楚国应当是秦国的盟友邻近之国方是肘腋之患

诗经中又说‘别人有害我之心我应时刻提防再狡猾的兔子也躲不过猎犬的追捕’如今大王为韩魏所惑而加以亲信无异于吴王轻信越国到头来后悔莫及臣听说‘敌人不可轻视时机不容错过’臣认为韩魏两国是担心亡国灭族才卑躬屈膝臣服于大王的并非真心臣服为什么积怨甚深魏两国人民的父子兄弟历代死于秦人手中的不可胜数国家残破宗庙坍塌百姓被剖腹毁容身首异处暴尸于荒野触目可见而被掳掠押送的相随于路鬼神无人供奉而百姓无法生存沦落为别人奴仆臣妾的遍布诸侯各国魏不亡秦国则永难安忱无忧此时大王却全力攻楚难道不是大大的失策吗

何况大王出兵伐楚将取道何处呢大王不会向仇敌韩魏借道吧恐怕出兵之日大王就开始担忧能否再回秦国了借道两国无异于大王把大批兵马拱手赠与韩如果大王不向两国借道那只能攻打楚国随阳右壤而随阳右壤都是高山大河森林溪谷人烟稀少大王即使占有这些地方又有什么用徒有灭楚之名而无得地之实

况且大王攻打楚国之时魏四国势必乘虚而入秦兵陷于楚战无暇他顾魏国必定攻取留方与胡陵相等地宋国故地尽属于魏齐国南下攻取泗北之地大王出兵击溃楚国不料让他人坐收渔人之利既扩张了韩魏国土又增强了齐国实力魏两国强大起来就会与秦分庭抗礼而齐国以泗水为西境东临大海北靠黄河再无后顾之忧将成为诸侯中的最强者魏获得土地保有利益再加上官吏的悉心治理一年之后虽然尚无能力称帝但有足够的力量阻拦大王建号称帝以大王疆土之广民众之多兵革之强出兵与楚国结怨反倒让韩魏支持齐王称帝这是大王失策之处

臣诚心为大王考虑最好是和楚国言归于好和睦相处秦楚一体兵临韩境韩必俯首称臣大王据定崤山之险保有河曲之利韩国必然成了替秦伺察天下诸侯动静的吏属这时大王以十万大兵进逼郑地魏国必然震恐许和鄢陵两城马上会闭城自守上蔡召陵都不和魏国往来这样魏国也就成为秦在东方的侦察官大王一旦与楚国修好魏两国自会戮力攻齐齐国右方的土地大王就垂手可得这时秦之土地自西海至东海横绝天下赵与齐楚相互隔绝然后加以胁迫四国不待出兵攻打便会臣服于秦

评析

黄歇果然是个大辩之才向秦昭王说明了秦国攻楚的弊端和不攻楚的好处旁征博引铺陈排比用极具感染力的语言说明为了能够妨止“靡不有初鲜克有终”始易终难的结局为了妨止韩魏借隙袭秦和齐国乘机坐大的危险秦楚应该联手建立合作伙伴关系如此才能征服其他五国雄踞天下不管后来的历史如何发展黄歇的外交雄辩毕竟能自圆其说收到了暂时抑制秦国攻楚步伐的效果

在先秦战国时代诗经易经是当时最有权威性的经典如果引用这些典籍上的话语自然具有无可辩驳的真理性外交家黄歇有三个地方引用经典第一个地方用诗经易经的话语揭示了始易终难这样一个在自然界社会界都通用的公理意在叫秦王见好就收第二个地方用诗经说明有王道仁义的国家能怀敌附远意在叫秦国以仁义对待楚国第三个地方用诗经说明秦国要提防韩魏而不要来对付楚国引用经典既显得有文化韵味又具有说服力所以我们要在说话论辩时不要忘记引用经典之妙

古代外交家很早就注意到地缘政治从每个国家在天下的分布和各个国家相邻位置来决断国家的利害所在动向如何秦国统一天下也是悟透了地缘政治学的奥秘才按部就班有步骤有计划的消灭了六国如果想维护楚国的利益只有从地缘政治出发指出只有秦楚两个大国联合秦国才有最大的利益其他六国才会臣服秦国只有此说才能挽救濒临灭亡的楚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