孝经 圣治章第九

原文
曾子曰“敢问圣人之德无以加于孝乎”子曰“天地之性人为贵人之行莫大于孝孝莫大于严父严父莫大于配天则周公其人也昔者周公郊祀后稷以配天宗祀文王于明堂以配上帝是以四海之内各以其职来祭夫圣人之德又何以加于孝乎故亲生之膝下以养父母日严圣人因严以教敬因亲以教爱圣人之教不肃而成其政不严而治其所因者本也父子之道天性也君臣之义也父母生之续莫大焉君亲临之厚莫重焉故不爱其亲而爱他人者谓之悖德不敬其亲而敬他人者谓之悖礼以顺则逆民无则焉不在于善而皆在于凶德虽得之君子不贵也君子则不然言思可道行思可乐德义可尊作事可法容止可观进退可度以临其民是以其民畏而爱之则而象之故能成其德教而行其政令‘淑人君子其仪不忒’”

注释

谦词有冒昧的意思

指性命生灵生物敦煌遗书伯3382此句作“天地之性人最为贵”孔传“言天地之间含气之类人最其贵者也

配天根据周代礼制每年冬至要在国都郊外祭天并附带祭祀父祖先辈这就叫做以父配天之礼祭祀时在主要祭祀对象之外附带祭祀其他对象称为“配祀”或“配享”

则周公其人也以父配天之礼由周公始定周公姓姬名旦文王之子武王之弟成王之叔

郊祀古代帝王每年冬至时在国都郊外建圜丘作为祭坛祭祀天帝后稷名弃为周人始祖

宗祀即聚宗族而祭宗族文王姓姬名昌商时为西伯据说能行仁义礼贤者敬老慈少从而使国家逐渐强大为日后武王灭商奠定了基础

职位这是说海内诸侯各按职位进贡财物特产趋走服务帮助完成祭祀典礼

故亲生之膝下这是说子女对父母的亲爱之心在幼年时期即自然天成

日严日益尊敬

因严以教敬孔传“言其不失于人情也其因有尊严父母之心而教以爱敬所以爱敬之道成因本有自然之心也”这是说圣人以人的自然天性中的尊父之心为凭依加以教育培养使之升华为理性的“敬”指继先传后这是说父母生下儿子了使儿子得以继承父母如此连续不绝这是人伦关系中最为重要的君亲临之厚莫重焉是说父亲对儿子具有国君与父亲的双重意义的身份既有君王的尊严又有为父的亲情既有君臣之义又有天性之恩在人伦关系中厚重莫过于此悖(bèi)德违背常识的道理道德违背违反刘炫孝经述议残卷“世人之道必先亲后疏重近轻远不能爱敬其亲而能爱敬他人自古以来恐无此”以顺则逆是“以之顺天下则逆”的省略是说如果用“悖德”和“悖礼”来教化人民治理人民就会把一切都弄颠倒民无则焉人民无所适从没有可以效法的不贵即鄙视厌恶重视赞赏“是以”二句敬畏君王的威严爱戴君王的美德以君王为楷模仿效他“淑人”二句语出诗经·曹风·鸤鸠美好善良仪表仪容差错

译文

曾子说“请允许我冒昧地提个问题圣人的德行中难道就没有比孝行更为重要的吗”孔子说“天地之间的万物生灵只有人最为尊贵人的各种品行中没有比孝行更加伟大的了孝行之中没有比尊敬父亲更加重要的了对父亲的尊敬没有比在祭天时以父祖先辈配祀更加重要的了祭天时以父祖先辈配祀始于周公从前成王年幼周公摄政周公在国都郊外圜丘上祭天时以周族的始祖后稷配祀天帝在聚族进行明堂祭祀时以父亲文王配祀上帝所以四海之内各地的诸侯都恪尽职守贡纳各地的特产协助天子祭祀先王圣人的德行又还有哪一种能比孝行更为重要的呢子女对父母的亲爱姨母养育之心产生于幼年时期待到长大成人奉养父母便日益懂得了对父母的尊敬圣人根据子女对父母的尊崇的天性引导他们敬父母根据子女对父母的亲近的天性教导他们爱父母圣人教化人民不需要采取严厉的手段就能获得成功他对人民的统治不需要采用严厉的办法就能管理得很好这正是由于他能根据人的本性以孝道去引导人民父子之间的关系体现了人类天生的本性同时也体现了君臣关系的义理父母生下儿子使儿子得以上继祖宗下续子孙这就是父母对子女的最大恩情父亲对于儿子兼具君王和父亲的双重身份既有为父的亲情又有为君的尊严父子关系的厚重没有任何关系能够超过如果做儿子的不爱自己的双亲而去爱其他什么别的人这就叫做违背道德如果做儿子的不尊敬自己的双亲而去尊敬其他什么别的人这就叫做违背礼法如果有人用违背道德和违背礼法去教化人民让人民顺从那就会是非颠倒人民将无所适从不知道该效法什么如果不能用善行带头行孝教化天下而用违背道德的手段统治天下虽然也有可能一时得志君子也鄙夷不屑不会赞赏君子就不是那样的他们说话要考虑说的话能得到人民的支持被人民称道他们做事要考虑行为举动能使人民高兴他们的道德和品行要考虑能受到人民的尊敬他们从事制作或建造要考虑能成为人民的典范他们的仪态容貌要考虑得到人民的称赞他们的动静进退要考虑合乎规矩法度如果君王能够像这样来统领人民管理人民那么人民就会敬畏他爱戴他就会以他为榜样仿效他学习他因此就能够顺利地推行道德教育使政令顺畅地得到贯彻执行诗经里说‘善人君子最讲礼仪容貌举止毫无差池’”

评析

圣治圣人之治即圣人对天下的治理此处所说的明堂祭祀制度与其他儒家经典不全相合在各朝制定礼仪制度时或依据孝经之说如晋武帝太康十年(289年)就颁诏按孝经制定祭祀天地及配祀制度(宋书·礼志三)孝经影响由此可见一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