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论:察,知。②与勿知同:人死以后,尽管别人了解了他,但再也不能用其勇,所以说“与勿知同”。③一贯:一样。④过:错,失误。⑤阖庐:春秋吴国君,夫差之父。夫差国破身死,阖庐不得享受祭祀,所以说“祸及阖庐”。⑥不得使:据上下文,“得”当作“能”(依孙人和说)。⑦属(zhǔ):连。⑧已:治愈。⑨惧虎:担心虎患。猏(jiān):同“豜”。三岁的猪。⑩央:尽。祛(qū):举,这里指提起衣服。高蹶:高蹈,把脚抬得高高地走路。艾陵:春秋齐地,在今山东省莱芜县东(依沈钦韩《春秋地名补注》说,见杨伯峻《春秋左传注》哀公十一年引)。与:义未详。陈奇猷以为借为“吁”,叹词。译文姑依陈说。身:指尸体。抉(jué):挖。世:世系,世代相承的系统。幎(mì):这里指幎目,覆盖死者面部的巾。
以勇力侍奉别人的人,也就是以死侍奉别人。勇士没有死的时候谈论以死侍奉别人,人们不会了解,等到勇士真的死了以后,人们虽然已经了解了他,但为时已晚,和不了解是一样的。太凡智慧的可贵,就贵在能事先察知事物的变化上。君主中的糊涂人却不是这样,变化没有到来时茫然无知,变化出现后,虽然知道了却又为时已晚,和不知道是一样的。事情有些是可以失误的,有些是不可以失误的。对于会导致身死国亡的大事,怎么能够失误呢!这是贤明的君主所重视的,糊涂的君主所轻忽的。轻忽这一点,国家怎么能不危险,自身怎么能不困厄?行于危险困厄之道,遭致身死国亡,在于不能事先察知事物的发展变化。吴王夫差就是这样。伍子胥并不是事先没有察知事物的变化,但他劝谏夫差而夫差不听,所以吴国成为废墟,殃及先君阖庐。吴王夫差要伐齐国,伍子胥说:“不行。齐国和吴国习俗不同,言语不同,即使我们得到齐国的土地也不能居住,得到齐国的百姓也不能役使。而吴国和越国疆土毗邻,田地交错,道路相连,习俗一样,言语相通。我们得到越国的土地能够居住,得到越国的百姓能够役使。越国对于我国也是如此。吴、越两国从情势上看不能并存。越国对于吴国如同心腹之疾,即使一时没有发作,但它造成的伤害严重而且处于体内。而齐国对于吴国只是癣疥之疾,不愁治不好,再说治不好也没什么妨害。现在舍弃越国去进攻齐国,这像担心虎患却去猎杀野猪一样,虽然可能获胜,但后患无穷。”太宰嚭说:“伍子胥的话不可听信。君王您的命令所以不能推行到中原各国,就是由于齐晋的缘故。君王如果进攻齐国并战胜它,然后移兵,以大军压晋国国境,晋国一定会俯首听命。这是君王一举降服两个国家啊!这样,君王的命令一定可以在中原各国推行。”夫差认为太宰嚭说得对,不听从子胥的意见,而采用了太宰嚭的计谋。伍子胥说:“上天如果想要灭亡吴国的话,就会让君王打胜仗;上天如果不想灭亡吴国的话,就会让君王打不了胜仗。”夫差不听。伍子胥提起衣服,迈着大步从朝廷中走了出去,说:“唉!吴国的朝廷一定要生荆棘了!”夫差兴兵伐齐,和齐军在艾陵交战,把齐军打得大败。回来以后就杀伍子胥。伍子胥临死时说:“我怎么才能留下一只眼睛看着越军入吴呢?”说完就自杀了。夫差把他的尸体投到江中冲走,把他的眼睛挖出来挂在国都的东门,说:“你怎么能看到越军侵入我的吴国?”过了几年,越人报复吴国,攻破了吴国的国都,灭绝了吴国的世系,毁灭了吴国的社稷,夷平了吴国的宗庙,夫差本人也被活捉。夫差临死时说:“死人如果有知的话,我在地下有什么脸面见子胥呢?”于是用巾盖上脸自杀了。糊涂的君主,祸患还没有到来时无法使他明白;祸患到来以后,他们虽然明白过来也来不及了。所以夫差死到临头才知道愧对伍子胥,这种知道就还不如不知道。